-
三阴三阳
概述:三阴三阳:1.经外奇穴名;一般灸3壮或温灸5~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之总称·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篇,为少阳(一阳)、阳明(二阳)、太阳(三阳)、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之总称。5.《伤寒论》用以命名外感热病的六个阶段及其相关证候。
-
六脉
概述:六脉:1.三阴三阳经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六种脉象·六脉:六脉指六种脉象。《难经·四难》:“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三部脉的合称·六脉:六脉为左右手寸、关、尺三部脉的合称。见《脉经》。
-
标本中气
标本中气为运气术语。风、热、湿、燥、寒、火,天之六气为本,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与标气互为表里之气为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和太阴之气从本,因少阳是本火而标阳,太阴是本湿而标阴,二者都是标本同气,所以从本。
-
卢云乘
卢云乘(1666~18岁悬壶,并历诸省访师求教。公元1703年湖北汉阳时疫流行,卢悉心治疗甚众,乃定居江城30余年。其辨伤寒不取旧论之六经,而以人身实体划分三阴三阳六部。撰《医学体用》2卷,又撰《伤寒医验》(1738)6卷,见解新颖,别具一格。其中有取材于陈月坡《伤寒演义》之治则。门人唐都,传其学。
-
四时刺逆从论篇
《四时刺逆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主要论述三阴三阳经有余和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变。指出经气在四时中所主的部位,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并说明其原因,提出四时针刺的部位,以及因逆四时经气而针刺所引起的病变。因其以逆从的关系来说理,故名。
-
足发背·湿热下注证
定义:足发背·湿热下注证(cellulitisoffootdorsum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diffusing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足背红肿弥漫,灼热疼痛,化脓溃破,伴寒战高热,纳呆,或泛恶,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出《疡科选粹》卷五。即脚发,又名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为急性化脓性疾病。
-
足发背·虚火灼筋证
定义:足发背·虚火灼筋证(cellulitisoffootdorsumwithpatternofdeficiency-firescorchingtendon)是指虚火灼筋,以足背微赤肿痛,或疮色紫暗,成脓迟缓,日久溃脓清稀,疮腐色暗难收敛,伴头晕目眩,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盗汗,舌质暗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
订正伤寒论注
概述:《订正伤寒论注》为伤寒著作。主要内容:编者鉴于《伤寒论》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过去注本中能阐发仲景经义的见解以备参考。在编次方面,将平脉法篇、辨脉法篇殿于后。末卷有正误、存疑、《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三阴三阳经脉图注及伤寒刺灸等穴图。
-
五合
为手少阳经别与手厥阴经别相合。十二经别为经络分类名。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
-
相火
肝、肾、胆、三焦均内寄相火·相火: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寄藏于下焦肝肾,有温养脏腑,主司生殖的功能。地与天之三阴三阳相应的六气之一·相火:相火是指地与天之三阴三阳相应的六气之一。三气为相火,上应天之少阳暑气;五气为金,上应天之阳明燥气;火气有二,其一在前位,应少阴,合五脏君主之官(心),故名君火。
-
隐曲
隐曲①指排大、小便。《素问·阴阳别论》:“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又:“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②指前、后二阴。见“隐曲之疾。”
-
转筋霍乱
概述:霍乱转筋(cholerawithmuscularspasm)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治疗: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
-
诸上
诸上运气术语。指“司天”,三阴三阳六气之当令者。《素问·五运行大论》:“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谓厥阴司天,则左为少阴右为太阳;少阴司天,则左为太阴,右为厥阴。)
-
燥化阳明
燥化阳明运气学说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阳属燥金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司天,其化以燥。”
-
脏脉
脏脉①五脏之经脉。《素问·热论》:“治之各通其藏脉。”一说指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张志聪曰:“脏脉谓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②真脏之脉。详真脏脉条。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书名。次年,王惟一又铸成“铜人”二座,与书配合,故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中详述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和腧穴,参考名家学说予以订正,并绘制经脉腧穴图。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现存系经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经金人闭邪瞆叟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编的五卷本。
-
金兰循经
《金兰循经》针灸著作。一名《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元·忽公泰著,其子光济诠次。刊于1303年。据《针灸聚英》称:此书“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继取十四经络流注,各为注释,列图于后”。原书已佚。
-
司气
司气为运气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等。司,主司;气,五运之气或三阴三阳六气。司气,主司岁运的五运六气。
-
十二经穴
十二经穴指归属十二正经的穴位,即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所属的穴位,单侧309穴。分别为:肺经11穴,大肠经20穴,胃经45穴,脾经21穴,心经9穴,小肠经19穴,膀胱经67穴,肾经27穴,心包经9穴,三焦经23穴,胆经44穴,肝经14穴。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穴数1120452191967279234414
-
十二从
十二从指十二经脉的顺序、走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类经》卷六张介宾注:“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以应十二月之气,而在人则应十二经之脉也。此说可与《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相印证。
-
湿化太阴
湿化太阴运气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太阴属湿土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其化以湿。”
-
少阴头痛
注解:少阴头痛为病证名,三阴头痛之一。《兰室秘藏·头痛门》:“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罗氏会约医镜·论头痛》:“太阴头痛,脉沉缓,身体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厥阴头痛,脉浮缓,项痛,吐痰,以吴茱萸,川芎为主。”
-
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7]指寸口脉。《素问·五脏生成篇》:“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关,上守机。”[19]指司天。
-
三阴
2.指太阴经;参见“三阳三阴”:三阳三阴指经络的命名,阳分太阳、阳明、少阳,总称三阳;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
-
三合
概述:三合:①十二经别表里组合;指足阳明经别与足太阴经别相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运气术语·三合:三合指运气术语,指主运、司天、年支三者同气相合,故名。《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应天为天府,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
目常有应日而发
目常有应日而发指目病有每月周期性复发的规律性。古人认为与三阴三阳随月消长有关。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治宜根据发病规律,辨证论治。
-
客气
又名客运。是与主气相对而言,主所值之年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在天的三阴三阳之气的运行变化。又各分主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及左右四间气,构成客气六步运动的方式,每步各主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但对气候的影响仍以司天在泉二步为主,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素问·标本病传论》:“人有客气,有同气。”
-
火化少阳
火化少阳为运气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少阳属相火之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其化以火。”
-
寒化太阳
寒化太阳运气学说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太阳属寒水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其化以寒。”
-
风化厥阴
风化厥阴为运气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厥阴属风木之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其化以风。”
-
开合枢
开合枢指经络学说中有关三阴三阳各经气机活动的特点。“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按“关”原文作“开”,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十《经脉根结》及《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新校正引《九墟》文改为“关”,方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之“折关败枢”文合。六经皮部也都结合关、阖、枢命名。
-
铁精汤
《千金》卷八:方名:铁精汤组成:黄铁30斤(以流水8斗扬之3000遍,以炭50斤,烧铁令赤,投冷水,复烧,如此7遍,澄清取汁2斗煮药),半夏1升,麦门冬1升,白薇4两,黄芩4两,甘草4两,芍药4两,人参3两,大枣20枚,石膏5两,生姜2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中铁精镇摄虚阳,且经烧煅,从治阴火最捷;芍药治血痹;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即《订正伤寒论注》。编者鉴于《伤寒论》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过去注本中能阐发仲景经义的见解以备参考。在编次方面,将平脉法篇、辨脉法篇殿于后。末卷有正误、存疑、《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三阴三阳经脉图注及伤寒刺灸等穴图。
-
霍乱转筋
概述:霍乱转筋(cholerawithmuscularspasm)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治疗: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
-
六节
“六节”之节,谓一定的度数。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又从六节以度三阴三阳及六气之变化以至人之六腑等。《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
坏病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鞭,下利不止;若脉虚数,人羸弱,或见烦热、口干、舌燥者,此为虚证,不可下,以人参三白汤,或小柴胡汤增损治之。若虚烦少气者,宜人参竹叶汤。虚烦不得眠者,宜参胡温胆汤。
-
四合
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即以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六合。
-
金兰循经取穴图解
《金兰循经取穴图解》为书名。元·忽泰必烈撰,其子光济诠次。刊行于大德七年(1303年)。书中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后载十四经流注,各加注释,列图于后。《十四经发挥》即以此为基础。原书已佚。
-
经别
经别是经脉另行别出而循行在身体较深部的分支,即十二经脉别。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