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谷
五谷的说法有两种:①五谷指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等五种谷类。《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②五谷指秔(或作稉,俗作粳)米、麻、大豆、麦、黄黍。见《黄帝内经灵枢·五味》。
-
五五酒
功效:补五脏,长肌肤,泽容色,壮筋实髓,保神守中,久服可延年。主治:五劳。制备方法:先将五谷共蒸熟,摊冷;五果、五仁取净肉;五子、五精共用瓷罐盛之,封固其口,重汤煮3炷香,取起,冷定打开,同前各味为一处,用烧酒浸21日,再入白酒浆藏49日。
-
汤液
概述:汤液:1.汤剂;2.清酒的一种。把药物加水煎成,去渣,取汁内服。汤液吸收较快,易于发挥作用,常用于新病急病。《圣济经》:“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为宜,伤寒之治,多先用汤者以此。”《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张景岳注:“汤液醪醴,皆酒之属。
-
渗
渗①小量缓慢漏注。《素问·五常政大论》:“涸流之纪…其气滞,其用渗泄。”《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骨空。”使人体多余的水液缓和地排除体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
-
七窍
七窍是头面部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及口七个孔窍的合称。《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安胎饮子
别名安胎饮处方建莲子(去心)3钱,台州青苎3钱(洗去胶),白糯米3钱。功能主治妊娠房劳,伤损足三阴所致小产。各家论述建莲子清君相之火,而能固涩真气;台州青苎利小便而通子户,清淫欲之瘀热;糯米补益脾阴,能实阳明空窍,使肝气不妄动,而胎气自安。以五谷果实为方,诚为王道之剂。摘录《古方选注》卷下
-
陈米三棱丸
处方:陈仓米30克(用新巴豆5枚,去壳,同米慢火炒至巴豆焦色,去豆不用)陈皮三棱(煨)砂仁麦芽各6克南木香3克制法:上药研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主米面五谷等积。20丸,空腹时用姜汤下。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五
-
脾主涎
“脾主涎”的涎是指口液。杨上善曰:“脾足太阴脉,通于五谷之液,上出廉泉,故名为涎。”
-
土爰稼樯
土爰稼樯是形容五行中土的特性。出自《尚书·洪范》。稼樯,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樯。”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生长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具有生长、承载、化生、长养的特性。常喻脾胃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
-
五音五味
《五音五味》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前段承上篇《阴阳二十五人》五音所属各种类型的人,分别说明它和手足阳经与五脏阴经的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同时举出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配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之气的重要作用。后段叙述妇人、宦者、天宦无须的原因。
-
汤液醪醴论篇
《汤液醪醴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汤液,五谷之液;古人用汤液醪醴治病,今之煎剂、酒剂,即由此发展而来。本篇首先讨论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及治疗作用,故名。下文提示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抗病机能的密切关系,指出养生防病重于治病的道理。篇末论述了水肿病的病机及“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的治疗原则。
-
鼠疸
鼠疸病名。指误食鼠排泄物污染之食物后所引致之黄疸。《杂病广要·黄疸》:“鼠疸。鼠盗饮食五谷,遗粪在内,人不拣食,误食则生黄。”用神仙解毒万病丸救治。参见黄疸条。
-
脾开窍于口
人体的饮食、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口为水谷入胃的入口,胃脉挟口环唇,脾与胃相合,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可由口反映出来,这就是脾开窍于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病则食欲不振,脾虚则口淡无味,脾热往往口有甜味。
-
毛
毛①动物体表上所生的丝状物。《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抵阴器。”⑤脉象名。指肺的常脉。《素问·宣明五气篇》:“肺脉毛。”
-
醪
醪酒名。指汁滓混合的浊酒。《素问·汤液醪醴论》:“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
部主
部主①六气运行的主气与客气之间的主宰与从属关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明其气数。”②指所属部位。《灵枢·决气》:“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
天地父母七精散
《遵生八笺》卷六引《太上肘后玉经》:组成:竹实3两(9蒸9晒),地肤子4两,黄精4两,桃胶4两,蔓菁子3两(9蒸9晒),松脂3两(炼令熟),苣胜5两(9晒)。功效:冬月摄养。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各家论述:竹实主水气日精;地肤子太阴之精,主肝明日;黄精戊己之精,主脾脏;蔓菁子主明目;苣胜五谷之精。
-
地黄馎饦
别名:地黄面处方:地黄(浓捣汁)。用法用量:地黄面(《本事》卷七引崔元亮《海上方》)。注意:冷淘忌用盐。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生地黄气味甘苦微寒,入手足少阴、厥阴;临床应用:心痛:正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气欲绝,忽记此方,服便吐出一物,可方一寸以来,状如虾蟆,无目足,微似有口。
-
泽
泽①聚水的洼地。《灵枢·淫邪发梦》:“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灵枢·经脉》:“血不流则髦色不泽。”《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与“干燥”相对。《素问·气交变大论》:“有泽有燥。”王冰注:“泽,湿润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德泽下流,子孙无忧。”
-
骸
概述:骸:1.泛指骨骼;如四肢百骸。骨,骨骼。《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特指胫骨。《黄帝内经灵枢·师传》:“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按《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第一“骸”作“胲”。
-
耳孔
耳孔关于七窍: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子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五谷之府
五谷之府为人体器官名。指胃。胃主受纳谷食,故称。《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喻胃为水谷汇聚之所。又称水谷之海(《黄帝内经灵枢·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