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斋遗书
《慎斋遗书》综合性医书。明·周之干著述。卷一——五分述阴阳脏腑、亢害承制、气运经络、望色切脉、辨证施治、二十六字元机、用药权衡、炮制心法、古经解、古方解、古今名方;卷六——十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各科病证证治。所附医案若干反映出作者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此书后经清·王琦、赵树元校刻。
-
王载韩
王载韩即王琦。王琦为清代文人兼医生,字载韩,号绎庵,又号琢崖,晚年自称胥山老人。长于诗文,兼通医学。在医学方面,辑有《医林指月》(丛书名。共收集12种医书,刊于1767年,并校注《慎斋遗书》刊于1949年)。
-
血膈
概述:血膈:1.膈证之一;《医方考》卷三:“血噎膈者,或因跌扑,或因大怒,血积胸膈,久久凝结,令人妨碍饮食,得热则宽,得寒则痛是也。”妇人血膈的病因及症状:妇人血膈多因长期忧思郁怒,肝伤气郁血滞,瘀血内结,胃脘阻膈,胃失和降所致。并用五汁安中饮(韭菜汁、牛乳、生姜汁、梨汁、藕汁)以润之。
-
肺损
五脏虚损之一。证见皮聚毛落,毛槁皮焦等。《慎斋遗书·虚损》:“虚损一证,或从上而损下,如金衰卫弱而多外感之来,则气伤而肺损。”《难经·十四难》:“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损肺伤气,毛槁皮焦,急宜养气,宜四君子汤。”《类证治裁·虚损》用保元汤。
-
补元益阴汤
处方:熟地3钱,当归2钱,生地2钱,枣仁2钱,白芍1钱,甘草1钱,茯神1钱,麦冬1钱5分。功能主治:阴虚耳闭,嗽唾呻吟,肌骸骨痿,腰折。摘录:《慎斋遗书》卷七
-
桂附二陈汤
《保命歌括》卷二十三:桂附二陈汤:处方:二陈汤加附子(炮)、肉桂各等分,甘草(炙)减半。功能主治:寒疟,但寒少热,腰疼足冷。厥疝,厥逆心痛,足寒,诸饮食吐不下。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摘录:《保命歌括》卷二十三《慎斋遗书》卷八:方名:桂附二陈汤组成:肉桂、丁香、陈皮、半夏、柴胡、黄芩。
-
加减黄耆建中汤
《得效》卷九:加减黄耆建中汤:处方:白术3钱,白茯苓3钱,桔梗3钱,人参3钱半,秦艽5钱,北柴胡(去芦)5钱,防风5钱,白芍药5钱,甘草5钱,当归(去尾)5钱,泽泻5钱,生干地黄5钱,熟地5钱,黄地5钱,骨皮肉5钱,豆蔻(煨)5钱,槟榔5钱,缩砂仁5钱,猪苓4钱,黄耆1两。功能主治:男妇五劳七伤,骨蒸。主治:气虚自汗。
-
加味芎藭汤
《金鉴》卷九十:加味芎藭汤:别名:加味芎归汤处方:芎藭1钱,当归1钱,白术1钱,百合(水浸1日)1钱,荆芥1钱。摘录:《普济方》卷三五二引《医学类证》《三因》卷九:别名:加味芎归汤、芎归汤组成:川芎、当归、白芍药、百合(水浸半日)、荆芥穗各等分。主治:打扑伤损,败血流入胃脘,呕吐黑血,或如豆羹汁。
-
苍耳酒
《慎斋遗书》卷七:苍耳酒:处方:苍耳子(蒸)4两,晚蚕沙(炒)4两,五加皮(蒸)4两,大茄根(蒸)4两,归身2两,虎骨(炙)2两,羌活2两,枸杞子2两,荆芥2两,油松节2两,杜仲(姜汗炒)2两,牛膝2两,萆薢2两,防风2两,秦艽2两,白术1两,黄柏1两,苍术1两,木香5钱。用药禁忌:忌鲤鱼、芜荑。疔根拔出。
-
养血当归地黄散
别名:养血当归地黄汤(《活法机要》)、当归地黄汤(《慎斋遗书》卷五)。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保命集》卷中:方名:养血当归地黄散别名:当归地黄汤组成:当归1两,地黄1两,芍药1两,川芎1两,藁本1两,防风1两,白芷1两,细辛5钱。中风,少血偏枯,筋脉拘挛疼痛。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
五枝散
《周慎斋遗书》卷七:组成:桃枝3枝(长7茎,取末),李枝3枝(长7茎,取末),梅枝3枝(长7茎,取末),桑枝3枝(长7茎,取末),榴枝3枝(长7茎,取末),通草1两,穿山甲1两,全蝎(炒)1两,沉香8钱5分,木香5钱,槟榔5钱,灯草5钱,红花2钱5分。入安息香1钱,苏合香1钱,阿魏1钱,煎至1盏,滤清;
-
玄参甘草汤
《慎斋遗书》卷七:组成:生地1钱,归身1钱,玄参1钱,白芍1钱,甘草1钱,麦冬2钱。功效:救真水,清神火。主治:神思火动,真水不足,病飞走狂越,用诸寒而火愈炽。用法用量:水煎服。
-
水火分清饮
《回春》卷四:组成:益智1钱,萆薢1钱,石菖蒲1钱,赤茯苓1钱,猪苓1钱,车前子1钱,泽泻1钱,白术(去芦)1钱,陈皮1钱,枳壳(麸炒)1钱,麻黄1钱,甘草3分。用法用量:半酒半水煎,空心温服。《活人心统》卷六:组成:升麻、柴胡、白术、茯苓、人参、半夏(泡)、酒黄柏、酒知母、甘草、莲子(去心)。
-
再仙丹
《慎斋遗书》卷七:组成:大茴香2两(盐水炒),小茴香(盐水炒)2两,麦冬2两,茯神2两,地骨皮2两,防风2两,远志3两,人参3两,龙齿3两,羚羊角3两,炙甘草3两,石膏3两,紫石英1两。主治:劳证,黄瘦,虚损,吐血。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大枣1个,水1钟半,煎7分.食前温服。未愈再服,以愈为度。
-
延胡丸
《慎斋遗书》卷八:组成:延胡索1两,青皮1两(去白),陈皮1两(去白),木香1两,当归1两,雄黄1两,生姜1两,三棱1两。主治:积聚。用法用量:生姜汤送下。或加槟榔、黄耆。制备方法:酒曲糊为丸。
-
真阴丹
《慎斋遗书》卷五:方名:真阴丹组成:红铅。主治:阴阳脱。用法用量:用初经红铅,先以水浸3宿,以土丸之,入火炮之,久则色白;用文武火炼3日夜,复以水浸之,夜露3宿,再以火炼,则紫色;现日中晒之,又火炼3昼夜,则黄色如珠。凡炼此丹,白则秽尽,黄则毒尽,所谓九还成丹。乃天地之真元,阴中之至阳也。
-
滋阴生脉散
《慎斋遗书》卷七:方名:滋阴生脉散组成:麦冬5钱,生地3钱,当归身3钱,甘草1钱,白芍1钱,五味子20粒。主治:一切阴虚之症。
-
王琢崖
王琢崖即王琦。王琦为清代文人兼医生,字载韩,号绎庵,又号琢崖,晚年自称胥山老人。长于诗文,兼通医学。在医学方面,辑有《医林指月》(丛书名。共收集12种医书,刊于1767年,并校注《慎斋遗书》刊于1949年)。
-
滋水补肝汤
《慎斋遗书》卷七:方名:滋水补肝汤组成:熟地1钱,生地1钱,当归1钱,白芍1钱5分,甘草1钱,柴胡8分,元参8分。主治:足厥阴肝经阴虚,患火眼,霎时肿起,或足大指头循足跗内臁去内踝一寸,入腹近脐两旁,至左乳下期门边。有热加蛇行,行至胸胃而散,皆肝血不足,以致虚火为患。
-
似中风
似中风为病证名,指浊火闭阻五脏脉络的五官喁斜。《慎斋遗书》卷七:“似中风之证,其类不一,要皆阳气闭塞,浊火冒明所致。盖气行则脉行,脉行则五官正,气滞则脉滞,脉滞则五官喁。故初滞以七气汤之类以理其气,后则随其所滞而平之,必兼肝经之药,因风气通于肝,治风先治肝也。”
-
五更头晕
五更头晕为病证名,指头部昏晕,常在五更时发作。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寒凉伤气,气虚而晕,补中益气加附子;《医略六书·眩晕》:“元阳寒冷,真火不归,眩晕,躁扰,此虚羸人多阳虚眩晕。”用三五七散、参附汤、正元散、黑锡丹等方。《证治汇补·眩晕》:“有早起眩晕,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谓之晨晕,此阳虚也。”
-
血噎膈
血噎膈为病证名。《医方考》卷三:“血噎膈者,或因跌扑,或因大怒,血积胸膈,久久凝结,令人妨碍饮食,得热则宽,得寒则痛是也。”血膈指膈证因瘀血阻滞所致者。《慎斋遗书》卷八:“血膈,时吐时止,胸前作痛,且连背心,血积胸中。气行则血行,宜用气药,枳壳、沉香、芎、归行气导血。”
-
头晕
《医碥·眩晕》:“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头晕的治疗:辨证治疗:《慎斋遗书》卷九:“头晕,有肾虚而阳无所附者;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血虚火升而晕,芎归芍药汤;脾虚生痰,四君子加半夏、天麻;寒凉伤气,气虚而晕,补中益气加附子;推拿疗法:①用拇指按揉神门2分钟,力度适中。
-
痰核
①见《医学入门》卷六。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生于下部者则多挟湿热。可用开郁清痰丸加味。见明《慎斋遗书》卷九。有:“痰核,即瘰疬也,少阳经郁火所结。”见《医宗金鉴》卷六六。症见舌上生疮,舌体活动不灵,强硬而痛。治宜清热化痰。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或以三棱针刺破出血。患处吹冰硼散即可。
-
肾损
《慎斋遗书·虚损》:“或以下而损上,如因情欲抑郁所致,则精伤而损肾,肾损则木枯而生火。”《难经·十四难》:“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古本难经阐注》:“骨属肾,精亏则髓枯骨痿,必益其精而髓自充。”治宜补肾填精,鹿茸、地黄、人参、枸杞子、紫河车等药,方用六味地黄丸、金刚丸、煨肾丸等。
-
偏肾
偏肾病名。指单侧阴囊肿大之病症。见《慎斋遗书》卷九:“疝偏于左右名偏肾。”
-
内伤痢疾
《症因脉治·痢疾论》:“七情内伤痢之症,初起先见饮食难化,后复大便不实,时常清泄,久久不愈,渐下脓血。”久泻虚寒,用理中汤、归脾汤,滑泄不禁加固涩药。肾阳不足用肾气丸,肾阴不足用六味丸与白术散,朝暮对服。治宜先用当归活血汤去瘀生新,后用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调养气血,扶元固本。
-
惊骇
惊骇证名。惊恐骇怕之证。出《素问·金匮真言论》。亦称惊。《医学心悟·惊悸恐》:“惊者,惊骇也。”《慎斋遗书·惊骇》:“惊骇之证,乃心肾不交之故也。”参见惊、喜惊条。
-
桑椹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angshenGao标准编号:WS3-B-1828-94本品为桑椹制成的煎膏。制法:取桑椹500g,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用于肝肾精血亏损引起的身体消瘦,腰膝酸软,盗汗,头晕眼花,口渴咽干。《慎斋遗书》卷七:方名:桑椹膏组成:桑椹不拘多少(取汁)、苍术。主治:骨蒸。
-
固真散
《奇效良方》卷三十四:固真散:处方:白龙骨30克韭子30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功能主治:涩精固气,暖下元。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圣惠》《慎斋遗书》卷七:方名:固真散组成:山药、芡实、莲肉、茯苓各等分。主治:元阴不足之肾泄,水谷不分,至而即去,去有常度,日夜一次或二次。用法用量:兼服补阴之剂。
-
金枣丸
处方:天麻3钱(米炒),枳壳(酒炒)1钱,牛黄1钱,劈砂2钱,块雄黄2钱,槐角2钱,麝香7分,胆星3钱,半夏(姜制)3钱,皂角(酒炒)1分。制法:上为末,用枣肉2两,巴豆6粒,同火煨;煨熟去巴豆,用枣捣为丸,如黄豆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急惊,脉刚急。摘录:《慎斋遗书》卷十
-
养阴补脾汤
《慎斋遗书》卷七:方名:养阴补脾汤组成:白茯苓1钱,茯神1钱,甘草1钱,白芍1钱,生地1钱,山药1钱半,归身1钱半,熟地3钱,大枣2枚。
-
难产散
《慎斋遗书》卷十:方名:难产散组成:鱼胶5钱(炒成珠),穿山甲2钱(用背脊者,炒成珠)。主治:难产。用法用量:滚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滋阴补心汤
《慎斋遗书》卷七:方名:滋阴补心汤组成:熟地3钱,当归1钱,官桂1钱,麦冬1钱,生地1钱,杏仁1钱,白芍2钱5分,甘草1钱,茯神1钱,小麦1撮,大枣3枚。
-
滋阴益神汤
《慎斋遗书》卷七:方名:滋阴益神汤组成:生地3钱,熟地3钱,杏仁3钱,归身3钱,甘草1钱。主治:素患血少,阴血不足,不能生化。加减:有火重,加甘草。
-
王绎庵
王绎庵即王琦。王琦为清代文人兼医生,字载韩,号绎庵,又号琢崖,晚年自称胥山老人。长于诗文,兼通医学。在医学方面,辑有《医林指月》(丛书名。共收集12种医书,刊于1767年,并校注《慎斋遗书》刊于1949年)。
-
头晕病
《医碥·眩晕》:“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头晕的治疗:辨证治疗:《慎斋遗书》卷九:“头晕,有肾虚而阳无所附者;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血虚火升而晕,芎归芍药汤;脾虚生痰,四君子加半夏、天麻;寒凉伤气,气虚而晕,补中益气加附子;推拿疗法:①用拇指按揉神门2分钟,力度适中。
-
王琦
王琦教授不仅是一位临床家,还是著名的中医理论学者,对中医学理论与实际的变革与整体发展发表了大量论述,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这一概念,为中医新学科创立和理论体系构建作出了贡献,担任“中医肥胖体质基础研究”和“中医腹诊研究”卫生部课题组组长,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
周之干
周之干明代医学家(约1508-1586年)。中年因病自习医学,潜心研究《内经》,私淑张元素、李东垣,参以刘河间,后又就正于薛己之门,问难数月,豁然贯通。精通脉学,擅长于内伤证治。著《周慎斋三书》、《脉法解》,又有门人记录并由后人整理之《周慎斋遗书》、《慎斋医案》等传世。弟子有查了吾、胡慎柔等。
-
头旋
头旋为病证名。见《外台秘要》卷十五。指头脑昏晕而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甚者有恶心呕吐之症。《慎斋遗书》卷九:“头晕,有肾虚而阳无所附者;有肺虚肝木无制而晕者…血虚火升而晕,芎归芍药汤;脾虚生痰,四君子加半夏、天麻;寒凉伤气,气虚而晕,补中益气加附子;肝木无制而晕,黄芪建中汤。”
-
两胁痛
两胁痛证名。见《慎斋遗书》卷九。由邪袭少阳,肝胆湿热蕴结,或痰瘀阻滞所致。治宜和解少阳、行气行血、化瘀祛瘀等法。参见胁痛、外感胁痛、内伤胁痛等条。
-
喉口
喉口文献篇名。出《慎斋遗书》卷十。该书将口腔与咽喉病并为一篇,称为喉口。
-
半身麻木
半身麻木为症状名。左因气中之血虚,归脾汤;上身麻木,清阳不升也,补中益气汤;下身脚软麻木至膝者;胃有湿痰死血,妨碍阳气不得下降,故阴气渐逆而上也,四物汤加人参、牛膝、薏苡仁,引阳气下降;左半手足麻木者,责风邪与血少;若夹痰湿瘀血为患,属重症;高血压病者觉拇指及食指麻木,多系中风先兆,要加强防治。
-
当归百合汤
处方:归身3钱,熟地1钱半,麦冬1钱半,川芎1钱,沙参8分,甘草8分,香附8分,橘红8分,桔梗5分,小麦1钱,大枣3个。功能主治:阴虚证。用法用量:煎汤服。摘录:《周慎斋遗书》卷七
-
平惊丸
《慎斋遗书》卷五:组成:炮姜2钱,肉桂3钱,白芍1两,茯神1两,远志3钱,甘草4钱,铁衣1两。功效:平惊。制备方法:炼蜜为丸。
-
壮水制阳汤
《慎斋遗书》卷七:组成:白麻骨2钱,沙参1钱,麦冬1钱,当归8分,牛膝5分,元参5分,山栀5分,丹皮5分,绿豆皮5分,莲心7枚,枯芩3分,条芩3分,黄柏5分,泽泻3分,白芍6分,仙茅8分,秦艽5分。功效:养阴退热。主治:阴虚。用法用量:若痰盛,清水3杯,竹沥3杯浸;若胃弱不能食,莲子煎水冷浸;若头晕,水3杯,乳3杯浸。
-
益水汤
《慎斋遗书》卷七:方名:益水汤组成:生地4钱,归身2钱,丹皮8分,甘草1钱,百合1钱,童便半杯。主治:诸失血过多,元阳虚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