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积
《儒门事亲》卷三:“食积,酸心腹满,大黄、牵牛之类,甚者礞石、巴豆。”《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食积,食物不能消化,成积痞闷也,宜青礞石、鸡内金、枳实、巴豆、香附,方用保和丸,连萝丸、佐脾丸。”《医医偶录》治肚腹胀硬拒按,吞酸嗳腐,不思饮食,用大和中饮。参见肉积、面积、果菜积等条。
-
伤饱
伤饱为病证名。食物停滞不能消化的证候。小儿脾胃嫩弱,乳食失调,致伤脾胃,食积滞于内,六淫病邪侵于外而致。肝气盛者,宜平肝。消食可选用平胃散,保和丸之类;如食积既去而热不退,或作呕吐,食少者,用异功散;胁胀少食,善怒便青,用六君子汤加升麻,柴胡。手足冷加炮姜,木香;体瘦潮热口干,大便不调,用肥儿丸。
-
消食化滞
消食化滞为治法。消法之一。又称消食导滞、消导。指用具有消除食积、行气导滞,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作用的方药,治疗食积内停证的治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而黄、脉滑者。用保和丸。针灸常选中脘、建里、足三里等穴为主。
-
痧块
指痧胀经刮、放外治以后,余毒稽留于气分、血分,结成痧块。《痧胀玉衡》:“痧毒留于气分,成气痞痛;留于血分,成血块痛,壅于气积阻滞,成食积块痛。盖因刮痧、放痧稍愈,痧毒未尽,不用药以消之之故。施治之法,在气分者,用沉香、砂仁之类治之;在血分者,用桃仁、红花之类治之;或气血二分俱有余毒者,当兼治之;
-
(声殳^禾)(gǔ,音谷)气
(声殳^禾)(gǔ,音谷)气病名。(声殳^禾)通谷。《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声殳^禾)气者,胁下痛。”《金匮要略心典》:“谷((声殳^禾))气者,食气也,食积太阴,敦阜之气,抑遏肝气,故病在胁下。”治宜疏肝运脾,理气消导为主。参见食积胁痛条。
-
积结泻
积结泻病名。证见泄泻,腹中绞痛,泻后痛减,泻下臭秽。《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积结泻,腹中绞痛,平胃散加消积药。”“食积内结,发热,泄溏,消导药中加香连、干葛;参见积滞泄泻,食积泄泻条。
-
面积
面积病名。食积之一。指面食过多而积滞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面积,食面太多,或受寒,或懊憹以致成积,胸胃饱闷也。宜麦芽、莱菔子,方用阿魏丸。”亦可用莱菔子酒煎服。参见食积条。
-
上下甲丸
处方:上甲(即鳖甲)下甲(即龟版)各30克侧柏叶瓜蒌仁半夏黄连黄芩黄柏各15克功能主治:治虚劳阴虚火旺,咳嗽咯血,痰稠色黄者。摘录:《医学入门》卷七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学入门》卷七:方名:上下甲丸组成:鳖甲1两,龟版1两,侧柏、瓜蒌子、半夏、黄连、黄芩、炒柏。主治:劳热,食积,痰。
-
积滞泄泻
积滞泄泻病证名。因饮食积滞所致的泄泻。又称积结泻。《张氏医通·大小府门》:“积滞泄泻,腹必绞痛方泄者是也。”治宜消食化积,祛湿和胃,用平胃散加磨积药。参见食积泄泻条。
-
积吐
积吐病证名。指宿食积滞不消而致呕吐。《证治准绳·幼科》:“积吐,眼胞浮,面微黄,足冷肚热,昼轻夜重,儿大者脉沉缓,此宿冷滞脾,故吐黄酸水;或有清痰,脉实而消,为食积所伤,吐酸馊气;或宿食并出,儿小者,哯乳不化是也。”治宜导滞降逆,用平陈汤加减。
-
穬麦蘖
《*辞典》:穬麦蘖:出处:《别录》拼音名:Ku nɡM iNi 别名:麦芽(《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裸麦的发芽颖果。穗状花序直立,呈四棱形,成熟后黄棕色或带紫色,长4~小穗长约1厘米;芒粗糙,强壮,基部扁,长10~性味:①《别录》:温。治食积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④张元素:补脾胃虚,宽肠下气,腹鸣者用之。
-
痞块
《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杂病广要·积聚》:“大抵积块者,皆因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周之干谓:“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③指癥瘕。
-
豇豆根
《*辞典》:豇豆根: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JiānɡD uGēn来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根。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消食治食积,脾胃虚弱,淋浊,痔血,疔疮。②《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食积。或炖肉,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②治妇女白带,男子白浊:豇豆根半斤、藤藤菜根半斤。
-
黄昏嗽
因肾虚虚火上炎或食积痰湿所致,每在黄昏时发病之咳嗽。《丹溪心法·咳嗽》:“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黄昏咳,肾经阳衰阴弱,虚火上炎也。不论大人小儿,黄昏熟睡中忽咳两三声,食积痰也,消其痰而咳自止,宜二陈汤加山楂、神曲、麦芽。”
-
川梨
拼音名:ChuānL 别名:棠梨刺来源:蔷薇科川梨PyruspashiaBuch.-Ham.exD.Don,以果实入药。生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性味:甘、酸,温。功能主治:消食积,化瘀滞。主治肉食积滞,消化不良,泄泻,痛经,产后瘀血作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飞蛾藤
来源:旋花科飞蛾藤PoranaracemosaRoxb.,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江苏、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功能主治:发表、消食积。主治伤风感冒,食积不消。用法用量:3~5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积痢
积痢病名。由食积内阻所致的痢疾。见《普济本事方·脏腑泄滑及诸痢》。又称饮食内伤痢。证见下痢赤白,或色黄如脓,或如鱼肠,或鹜溏鲊臭,脐腹撮痛,痛则痢下,痢下则痛减。治宜化积消导。《医宗必读·痢疾》:“积者,湿热食痰也,法当下之。方用灵砂丹、胃苓散、保和丸、通元二八丹,治脾汤等。参见痢疾、寒积痢等条。
-
化气散
处方:三棱、莪术、青皮、陈皮、厚朴、神曲、麦芽、甘草、台乌、香附。功能主治:驱食积,疏壅气,消宿食,导积滞,化气。主诸食积并宿食不消。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丹溪心法》卷四
-
山里红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ShānLǐH nɡ别名:野山查(《西藏常用中草药》),扎巴兴罗玛涅买(藏名)。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川梨的果实。10月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叶互生或丛生于短枝。卵形或长卵形,长4~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田野、村庄附近等向阳处。治肉食积滞,消化不良,泄泻,痛经,产后瘀血作痛,高血压。
-
五停五积丸
主治:远年近日丹停(人面青黄,肚腹胀痛,小便不利短少)、水停(面黄浮肿胀痛)、酒停、食停(心胸胀或干呕)、气停(胸前不利)、妇人瘀血停(面黄青肿,月经不调);及男妇血积、气积、酒积、食积、虫积膨胀。1-2日后再以猪蹄1对,炖桐子根、通花根、臭草根、棬子根、打碗子根、百节藕、见肿消等草药,稍入盐服之。
-
陈火腿骨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nHu TuǐGǔ功能主治:治赤白久痢,食积停滞。为末,蜜丸如绿豆大,空心服一钱,白痢用姜,赤痢用白汤送下。红痢红糖汤下;(《医林集秘》)③治噤口痢:火腿骨(煅)一两,莲肉二两,木香七钱,乌梅三钱。
-
水精丹
功能主治:治夹食伤寒,虫积,食积。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四引汉东王先生方《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家宝》:别名:水晶丹组成:天南星1钱,滑石(各生为末)2钱,水银粉半钱,芜荑(取仁)100片,巴豆50粒(去壳,不去油)。主治:婴孩小儿夹食伤寒,及虫积、食积、胎积、惊积、恶物、食伤。用药禁忌:忌生硬果肉。
-
姜葱熨
处方:生姜8分,葱(连须叶)8分(另切,捣细,麻布绞汁并置1处)。功能主治:伤寒初起,必有食积,先按患人胸腹略觉胀闷作痛,即是病,时饮食停滞,变成结胸杀人,及结胸痞满等证。凡男、妇、老、幼食积气滞,痰凝冷痛,悉效。摘录:《简明医彀》卷二
-
通花根
《*辞典》:通花根:出处:《木草便方》拼音名:TōnɡHuāGēn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根。11月采挖。①《草木便方》:除热利水,通五淋,消水肿,利耳鼻,催生,下乳,明耳目。②《分类草药性》:治气胀,消食积,失音,补虚损,通大便。附方:催乳:通花根二两,土洋参二两,奶浆藤二两,鲜隔山撬一两。
-
加味异香散
处方:莪术(炮)1钱,益智仁1钱,三棱(炮)1钱,甘草1钱,青皮(去瓤)5分,陈皮5分,石莲肉2分,厚朴(姜汁炒)2分。功能主治:右胁下痛,属痰与食积者。加生姜3片,大枣1个,白盐少许,水1盏半,煎1盏,去滓温服。痰积,脉滑,按之痛不甚,加半夏曲、南星、茯苓、苍术、香附各5分。
-
绛梨木叶
《*辞典》:绛梨木叶: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Ji nɡL M Y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薄叶鼠李的叶。功能主治:治食积饱胀。附方:治小儿食积疳积:绛梨木叶一两,鸡屎藤叶一两,刮金板叶-两。每次服一钱,兑开水或放入饭内服。
-
大麦泡
别名:对嘴泡、猫爪刺、牛奶泡、栽秧泡、泡儿刺、三月泡来源:蔷薇科大麦泡RubuscorchorifoliusL.[R.althaeoidesHance],以根皮、叶入药。生境分布: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功能主治:消食积,止泻痢,解毒,活血,调经,止血。主治食积饱胀,肚痛腹泻,红白痢疾,红崩带下。
-
平胃保和汤
《嵩崖尊生》卷九:组成:苍术1钱,厚朴1钱,枳实1钱,陈皮1钱,莱菔1钱,山楂1钱,香附1钱,炙草5分。主治:食积,心痛如有物不得下。《症因脉治》卷一:组成:苍术、厚朴、广皮、甘草、莱菔子、山楂、麦芽、神曲、连翘。主治:头痛,食积作痛者。
-
臭梧桐根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uW T nɡGēn别名:芙蓉根(《纲目拾遗》)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秋后采收,除去泥杂及茎叶。功能主治:治疟疾,风湿痹痛,高血压,食积饱胀,小儿疳疾,跌打损伤。③《四川中药志》:治食积饱胀,小便不利及小儿疳疾。(《经验广集》梧桐酒)③治跌打:臭梧桐根煎酒服之。
-
偏坠
偏坠病名。指临证见有单侧睾丸肿大者。出《中藏经》卷二。该病多因痰湿、瘀血、食积、或肝火亢盛所致,亦可继发于腮腺炎之后。症见患者单侧睾丸肿大,疼痛下坠等。临床辨证偏左者多为瘀血,肝风;治疗因痰湿瘀血而致者,可用橘核丸;属肝经火热者,宜服龙胆泻肝汤。
-
晕痧
痧证见头晕眼黑,昏迷跌倒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晕痧,一时头眩眼暗,昏迷跌倒。乃毒痧所致,毒血一冲,必至败坏脏腑,其势甚急,不能少延。”因毒血与食积痰气,结聚于心腹胸膈,致经络不畅,气血不通。治法辨其食积痰血气阻,及暑热伏热秽气之类,或消或散。
-
痰积嗽
痰积嗽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咳嗽》。指湿痰、食积之火凌肺而致之咳嗽。可以青黛、栝楼为主,配合其他化痰消食之品治疗。参见痰嗽、食积痰嗽条。
-
鸭儿芹果
《*辞典》:鸭儿芹果:出处:《广西中草药》拼音名:Yā rQ nGuǒ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鸭儿芹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鸭儿芹条。性味:辛,温。功能主治:消积顺气。附方:治食积:鸭儿芹果二至三饯,地骷髅(结籽后的萝卜枯根)二斤,煎水当茶饮。
-
不泻内消丸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处方橘皮96两,砂仁16两,厚朴(炙)32两,麦芽(炒)32两,山楂64两,三棱(炒)16两,神曲(炒)30两,莪术(炙)16两,枳壳(炒)64两,香附(炙)32两,木香8两,青皮(炒)16两,莱菔子(炒)64两。功能主治导滞化积,宽胸消胀。主脾胃失和,消化不良,胸满胀饱,恶心嘈杂。主治:食积。
-
枳实大黄汤
处方:枳实大黄槟榔厚朴各6克木香1.5克(另研)甘草1克制法:上锉一剂。功能主治:治食积痛,并积热痛,大便不通者。摘录:《万病回春》卷五《痧胀玉衡》卷下:方名:枳实大黄汤组成:赤芍1钱,青皮1钱,枳实1钱,桃仁(去皮尖)1钱,金银花1钱,槐花1钱,黄芩(酒炒)1钱,大麻仁1钱,连翘1钱,大黄3钱。
-
丁香阿魏丸
概述:丁香阿魏丸出自《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十七号艮象方。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紫荆皮煎汤放温送下,功能消积导滞。丁香阿魏丸的处方:莱菔子、五灵脂、山楂肉、神曲、青皮、枳实各一两,莪术、厚朴各八钱,三棱、槟榔各七钱,白豆蔻、乌药、姜黄各五钱,木香、沉香各三钱,阿魏二钱,丁香一钱。
-
苤蓝叶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PiěL nY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球茎甘蓝的叶。功能主治:治食积,痰积,恶疮。②《农政全书》:叶及子:消食积,解面毒。外用:研末调敷。附方:散积痰:芥蓝茎叶,用芝麻油煮,如常煮菜法食之,并饮其汁。
-
千秋散
《串雅补》卷二:方名:千秋散别名:金锁匙组成:山楂8两,陈皮8两,木香2两,瓦楞子(煅)1两,胡连3钱,砂仁3钱,鸡肫皮(炙焦)1两。泄泻,清汤调下;伤食,麦芽汤调下;潮热,柴胡汤调下;肚腹冷痛,吴萸汤调下;疟疾,鹤虱汤调下;伤寒,紫苏汤调下;伤风,薄荷汤调下;疳积,黄连汤调下;食积,神曲汤调下;
-
海棠果
CrabApple海棠果为蔷蔽科植物西府海棠的果实。海棠果的别名楸子、海红海棠果的营养价值1.生津止渴:海棠含有糖类、多种维生素及有机酸,可帮助补充人体的细胞内液,从而具有生津止渴的效果;有生津止渴,健脾止泻的功效;主治消化不良,食积腹胀,肠炎泄泻以及痔疮等病症。《饮膳正要》:“酸甘平,无毒,治泄痢。”
-
山荔枝果
《中医大辞典》·山荔枝果:山荔枝果为中药名,出自《贵州草药》。分布华东、中南、西南等地。性味:微甘,温。功能主治:调气,消食,利水。治疝气,食积腹胀,小便不利。《*辞典》·山荔枝果: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ShānLìZhīGuǒ来源:为桑科植物小柘树的果实。性味: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无毒。
-
回生至宝丹
处方:胆星2钱,雄黄2钱,琥珀2钱,朱砂2钱,冰片2钱,全蝎2钱,巴豆霜1钱,麝香2分。制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感冒风寒,瘟疫,中风不语,霍乱吐泻,绞肠痧,中暑,大小便不利,红痢,食积,风痰头眩,妇人血崩及月水不止。感冒风寒,生姜汤送下;大小便不利,灯心汤送下;摘录:《仙拈集》卷四
-
地皮风
别名:翻白叶、小管仲、小天青来源:蔷薇科地皮风PotentillagriffithiiHook.f.var.velutinaCard.,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四川、云南。性味:微苦、涩,平。功能主治:清热活血,行气止痛。主治痢疾,食积胃痛,小儿惊风,产后流血不止,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葛藟果实
《*辞典》:葛藟果实: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GěLěiGuǒSh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葛藟的果实。夏、秋采集。性味:性平,味甘。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清热凉血,消食。附方:①治咳嗽:葛藟果实三钱。②治吐血:葛藟果实五钱。③治食积:葛藟果、叶各五钱。
-
黄瓜叶
《*辞典》:黄瓜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u nɡGuāY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叶片。性味:《本草拾遗》:味苦,平,小毒。功能主治:治腹泻,痢疾。②《分类草药性》:治小儿水泻,消食积,痢疾。附方:治小儿风热腹泻,湿热痢疾:黄瓜叶一大把,搓汁,兑开水加白糖服。(《重庆草药》)摘录:《*辞典》
-
亮叶桦皮
《*辞典》:亮叶桦皮: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Li nɡY Hu P 别名:桦树皮、桦杆树皮(《四川常用中草药》)。树皮和木材干馏可得桦焦油,主要成分为愈创木酚、苯甲酚、焦性儿茶酚、甲醇等。功能主治:《四川常用中草药》:除湿,消食,解毒,治食积停滞,乳痈红肿,时行热毒疮,风疹,小便短赤,胸腹饱胀,黄疸。
-
南方红豆杉
拼音名:N nFānɡH nɡD uShān别名:海罗杉、美丽红豆杉来源:红豆杉科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Pilg.)Rehd.var.mairei(LemeeetLevl.)ChengetL.K.Fu(T.speciosaFlorin),以种子入药。生境分布:陕西、台湾、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功能主治:驱虫。用法用量:3~
-
桑霜
《*辞典》:桑霜:出处:《纲目》拼音名:SānɡShuānɡ别名:木硇(《本草经疏》)。来源:为桑柴灰汁经过滤、蒸发后所得的结晶状物。功能主治:①《纲目》:治噎食积块。②《本草经疏》:钻筋透骨,敷痈疽,拔疔,引诸散毒药攻毒。
-
四指马鲅
拼音名:SìZhǐMǎBà来源:药材基源:四指马鲅,休长,略侧扁。头较小,前端钝,吻短,口大,下位。背鳍Ⅷ-14;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原形态: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及东海、南海。生境分布:为热带及温带的海产鱼类,喜栖于沙底海区,有时也进入淡水。功能主治:消食化滞。摘录:《中华本草》
-
台湾海棠
来源:蔷薇科台湾海棠MalustaiwanianaKaw.etKoidz.,以果入药。生境分布:台湾、广西。性味:甘、酸、涩,微温。功能主治:理气健脾,消食导滞。治食积停滞,胸腹胀满疼痛:果3~5钱,水煎服。大便泄泻:果炭2~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小大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大黄:别名:矮大黄来源:蓼科小大黄RheumpumilumMaxim.,以根入药。生境分布:青海。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泻肠胃积滞,实热,下瘀血,消痈肿。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痛,实热内蕴,大便秘结,急性阑尾炎,黄疸,经闭,痛肿,跌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