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经
医经指中医经典著作。①《汉书·艺文志》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二百一十六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②后世有称《黄帝内经》、《难经》为医经者;有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为医经者;
-
经方
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
李柱国
李柱国汉代医家。履贯未详。曾于汉成帝时任御医,参与校订医经、经方,计医经七家共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另有神仙家(养生)。史家认为系我国校勘医书之第一人。
-
内经辑要
《内经辑要》为医经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选辑《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分为阴阳五生、摄生、脏象、经络、病能、诊法、论治、运气等八章,对所选《内经》原文逐章予以语译、注释,并加按语。语译明快、注释确切、按语精要。作为学习《黄帝内经》的教材曾起过重要作用。1959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
-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医经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将《内经·素问》原文按通行本次序逐篇逐段地予以语译,每段之后附有注释及按语。是颇有影响的语译注释本。1959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
-
方技
方技为古代泛指有关医药的技术和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按四种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房中八家,186卷;又有“侍医李柱国校方技”的记载。说明汉代所谓方技,主要是指医药业及其著作。此外,《后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皆有方技传或方术传。
-
内经教学参考资料
《内经教学参考资料》为注释医经类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系以该院的教材《内经辑要》一书为骨架所补充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书中分别介绍《内经》中有关阴阳五行、摄生、脏象、经络、病能、诊法、论治、五运六气等内容。分章节并予分段讲解。195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田伯良
田伯良清代医家。字捷乡,诏安(今属福建)人。初习举子业,后改攻医学。其时适值西学东渐,田氏以中医医术见长,于沿海地区及各侨埠行医数十年,颇得好评。为发扬国粹,著有《中华古圣医经大全》,内含《内经》、仲景、《神农本草》等医经原文多种,有刊本行于世。
-
黄元御
黄元御清代医学家。号研农、玉楸子,别名玉路,字坤载。山东昌邑人。尊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常言自四圣以降,喉孙思邈不失古圣之旨。著有《四圣心源》十卷、《玉楸药解》八卷、《四圣悬枢》五卷、《素灵微蕴》四卷、《伤寒悬解》十四卷、《伤寒说意》十卷、《金匮悬解》二十二卷、《长沙药解》四卷。
-
曹炳章
曹炳章(1877-1956年)近代医家。广搜医籍,精研之,术益精。曾任《绍兴医药月报》编辑,创办《药学卫生报》,开设和剂药局。于中医古籍之保存,作出贡献,精选古医籍365种,编成《中国医学大成》,分医经、药物、诊断、方剂等十三类。著述甚多,除《霍乱寒热辨证》、《医医病书》、《辨舌指南》外,尚有遗稿22种。
-
加味益营煎
《顾氏医经读本》卷四:加味益营煎:处方:当归6克,芍药6克,山药6克,枸杞子6克,炙甘草6克,丹皮6克,生地6克,知母6克,麦冬6克,西洋参3克,五味子3克。功能主治:气阴两补,和血调经。主阴虚火旺。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主治:月经不调,形瘦多火,消烁津液,经水衰少。
-
包诚
包诚为清医学家。安吴(今安徽泾县)人。他认为《本经》、《别录》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节录老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取《伤寒悬解》,编《伤寒审证表》,以求简明易览。
-
包兴言
包兴言即包诚。他认为《本经》、《别录》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节录老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
-
永类钤方
《永类钤方》为书名。元·李仲南撰于1331年。作者出于寿亲养老之孝道,检古今医书,并以脉、病、因、证增为五事,钤而为图,予以贯串,编成此书。所论多本医经,伤寒有法,杂病多方。其中卷22折伤门内容尤为精详,对各类骨折与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对后世整骨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建国后有影印本。
-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为目录学著作。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编。书中依据中医古籍体裁特征及其学科分类,列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按摩、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12类。每类采用分科编年、成书顺序、版本类别逐一著录,从整体编次反映出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源流。
-
八十一难经
概述:《八十一难经》为医经著作。原题秦越人撰。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
-
医经原旨
概述:《医经原旨》为医经著作。清·薛雪撰注。刊于1754年。主要内容:《医经原旨》选录《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加以注释。作者十分推崇张景岳,故主要参酌《类经》中的注释,也吸收了其它各家学说。书中共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和疾病等类,共14篇。注文简要,但全书略于针灸的记述。
-
张璐
概述:张璐(1617-1699年),清初医学家。字路玉,号石顽老人。另有《诊宗三昧》专述脉诊之理,亦有创见;其《张氏医通》则仿王肯堂《证治准绳》之列,采撷古经方论及时贤之名言,取法朱丹溪、薛立斋、张景岳、王肯堂诸家之方论,参以己见,为论杂病之重要医著,其中部分由其子张登、张倬、张以柔最后完成。
-
难经经释
概述:《难经经释》为医经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27年。主要内容:徐氏注释《难经》以《内经》理论为本,阐发《难经》义理及其学术渊源,颇有参考价值。但作者提出“《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的观点未免失之偏激。现存版本:现存多种清刻本、1985年浙江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
陈自明
此书自成体系,一名《妇人良方集要》或《妇人良方大全》,简称《良方大全》。此书于后世妇人科影响甚深,明·熊宗立、薛己等人均曾予以增删注疏,分别撰成《妇人良方补遗大全》及《校注妇人良方》。陈自明另撰有《外科精要》三卷,于我国外科发展史上亦有一定地位。《妇人大全良方》全文在线阅读《外科精要》全文在线阅读
-
吴塘
在治法上,鞠通注重清络、清营、养阴三法,并倡辛凉法疗温病初起,咸寒苦甘法清热养阴。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
王子接
王子接为清代医学家,字晋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潜心于医经、本草,深得仲景医书之奥旨。后又著成《绛雪园古方选注》、《古方选注》等,均系其半生之临证心得,结合《内经》、《本草》,由其门人记录整理而成,其本草方面之著作《得宜本草》(全名《绛雪园得宜本草》),载药354种,于本草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
王鸿骥
王鸿骥清代医家。因幼年多病而究心医学,通读古代医经,于脉法尤多研究。所著医著有《脉诀采真》,精采古代脉学著作精华,并有所发挥。又有《药性选要》四卷,系韵体文写成,对药物归经之说持有异议。另撰《医书捷钞》,系经与名医研讨后予以修订,加入伤寒、金匮有关方论,分病辑成。各书合成《利溥集》行世。
-
喻化鹏
喻化鹏明代医家。丰城(今属江西)人。精岐黄术,游医于宝庆(今湖南邵阳)。精研切脉、望色、听声、察形之术。诊病态度严肃谨慎,遇有疑难病证,常静夜深思,晨起即赴病家处理,不分贫富,一视同仁。所得诊酬多用于购置奇方秘论,以利提高医术。著有《医经翼XX》、《医余诗草》等,均已佚失。
-
虞庶注难经
《虞庶注难经》医经著作。五卷。宋·虞庶注。《郡斋读书后志》称:“虞庶……为此书,以补吕(广)、杨(玄操)所未尽。”原书已佚,其内容大多保留于《难经集注》中。
-
医经正本书
《医经正本书》医论著作。宋·程逈撰于1176年。作者结合临床实践,论述医经中某些学术问题,其中确有独到见解和可取之处,但也由于作者受时代影响,有较浓厚的理学观点,甚至提出疫疠、伤寒没有传染性。须予批判地对待。现存明初刻本,几种清刻本,及《十万卷楼丛书》本。
-
严宫方
严宫方清代医家。字则庵,安徽桐城人。精于医理,尝精研古医经及历代医家诸书,研究演绎,善治奇症,治以奇方。后著《伤寒捷诀》一卷,现有刊本行世。
-
中国医学大成
《中国医学大成》为中医丛书名。曹炳章辑。刊于1936年。原计划收辑365种医著,后实际出版128种。分医经、药物、诊断、方剂、通治、外感、内科、妇科、儿科、针灸、医案、杂著共13类。每种均经校阅圈点,列有内容提要,便于学习,其中不少医著有历代医家评注。本书对保存祖国医学遗产和维护祖国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
中国医籍考
《中国医籍考》为中医目录学著作。本书根据各种有关文献广泛收录中国历代医籍三千余种,全部著作分为医经、本草等九类,书名之下记有出处,并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注明卷数、存佚、列述序跋、有关考证提要,并附评论及作者所加的按语。这对了解中国古代医学文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改为今名。
-
箴石
概述:箴石:1.针形砭石;《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砭石分指针与砭石·箴石:箴石为针与石的合称。《汉书·艺文志》医经下颜师古注:“箴,所以刺病也;
-
珍本医书集成
《珍本医书集成》医学丛书。裘庆元辑。裘氏从众多的祖国医学文献中,选取较实用的精本、孤本、抄本、未刊稿等九十种分门汇聚而成此书。计医经类五种、本草类五种、脉学类三种、伤寒类四种、通治类八种、内科类十二种、外科类三种、妇科类四种、儿科类二种、方书类十七种、医案类十五种、杂著类(医话、医论)十二种。
-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仲景有感于此,遂精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黄帝内经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及《平脉辨证》等,撰成《伤寒卒病论》十六卷。其中三阳经证多为热证、实证,三阴经证多为寒证、虚证。张仲景根据六经辨证的理论,采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进行临床治疗。
-
素问遗篇
《素问遗篇》医经著作。撰人佚名(一作北宋·刘温舒撰)。本书是唐以后人因《素问》王冰注本中独缺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遂予托名写成。内容以论述运气学说中的前后升降、迁正退位等问题为主,刺法论篇还明确地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等疫病的传染问题。
-
素问直解
《素问直解》医经著作。又名《黄帝素问直解》。清·高世栻注。刊于1695年。作者为张志聪的学生,曾参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的编注,深感《素问》一书注本虽多,但往往有“义意艰深”或“字句文义重复”,甚至于“以讹传讹”的缺点,为了“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诵读”,故校订《素问》全书重予编注。
-
素问直讲
《素问直讲》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素问详注直讲全集》。清·高亿注。刊于1867年。本书为《素问》全注本。每篇首记大意,次分段引录原文,其后分注、浅讲二项。其中刺法论第七十二、本病论七十三两篇,谓得自三峰山道士原本,与通行本之《素问遗篇》不同,亦属本书特点之一。有一定参考价值。
-
岐伯经
《岐伯经》医经著作。十卷。见《隋书·经籍志》,已佚。
-
旁篇
《旁篇》为医经著作。见《汉书·艺文志》。二十五卷。原列于《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之后,书已佚。原书作者、著作年代及书的具体内容,均已无法稽考。
-
难经直解
《难经直解》医经著作。清·莫熺注。书成于1669年。本书是《莫氏锦囊十二种》的一种。莫氏注释《难经》以滑寿《难经本义》的理论为主,直接以《内经》有关原文阐解《难经》,并附莫氏个人心得作为补充。现存康熙刻本、莫氏丛书本等。
-
内经知要
《内经知要》为医经著作。明·李中梓辑注。刊于1642年。本书将《黄帝内经》一书的重要内容加以选录,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类。原文辑自《内经》,由李氏结合基础、临床理论加注阐析,内容简要,条理亦较清楚。分类简、选文精、注释明为其特点。非深得岐黄三昧者莫能为。
-
内经药瀹
《内经药瀹》为医经著作。十卷。张骥撰。本书辑录《内经》中有关用药理论的原文,分为阴阳色气味、气运、五岁、穴化、五方、水谷、五宜、五过和药制共九类,分别予以集注,并加按语说明。1923年成都义生堂刊印发行。
-
内经评文
《内经评文》为医经著作。为《素问评文》二十四卷(附:《遗篇》)和《灵枢评文》十二卷的合称。清·周学海评注。刊于1896年。内容全依通行本《内经》的编次排列。书中用品评文章的方式,根据诵读古文的要求,通过注文及旁注予以评述。但略于原书的医理及字义的解释。现有《周氏医学丛书》二集本。
-
内经类编
《内经类编》为医经著作。元·罗天益编。全名《内经类编试效方》(见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本书系罗氏在其师李杲授意下,将病症及其治疗按照《内经》的理论体系,予以分经类编而成,是《内经》分类的作品之一。
-
内经或问
《内经或问》为医经著作。见《明史·方技》。明·吕复撰。已佚。
-
内经博议
《内经博议》为医经著作。清·罗美撰。刊于1675年。本书是作者针对《内经》中的一些主要内容予以阐述,从而形成的论文集。共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分,每部又有若干篇。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类经纂要
《类经纂要》医经著作。三卷。清·虞庠辑,王庭俊增注。刊于1867年。本书节录《类经》的重要原文,并增以简要注释。虽然易于普及,但却不够系统。现存清刻本。
-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医经著作。清·胡澍撰。刊于1880年。书中将《素问》中难解的字、句、文义摘出三十条,通过考据训诂,加以释义。解决了以往注释中的一些难题。可供校勘《素问》的参考。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经著作。又名《内经吴注》。明·吴崑注。刊于1954年。本书是《素问》全注本的一种,书中将现存《素问》一书七十九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在《素问》诠注本中是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是研究《内经》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
-
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医经著作。明·黄俅辑。约刊于16世纪末。原书之后先附以王冰注文,再附以马莳注文。黄氏自己却无注释。是一部经过选编的《素问》王、马合注本。
-
补注难经
《补注难经》医经著作。二卷。宋·丁德用补注。原书已佚,但丁氏的见解大多保留于《难经集注》中。
-
田晋蕃
田晋蕃清末医家。字杏村,会稽(今属浙江)人,其生平欠详,尝著有《内经素问校正》、《医经类纂》、《中西医辨》、《慎疾格言》等,均有刊本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