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
《素问·五脏别论》:“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参“恶风”、“恶寒”。《灵枢·五色》:“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之,恶得无虚?”《素问·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病咳逆…
-
心恶热
心恶热是指如阳热太盛,易影响心的生理功能,可致心神被扰,迫血妄行。《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马莳注:“心本属火,火之性热,而受热则病,故恶热。”心主血脉,热甚火炽则津血耗伤或迫血妄行;心主神明,热盛则神明昏乱,而见谵妄躁狂等。
-
脾恶湿
脾恶湿生理学术语。指脾畏恶湿邪,并易受湿邪困扰。《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脾恶湿。”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
胃喜润恶燥
“喜”为喜好之意,“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胃喜润恶燥是指胃为阳明燥土之腑,易阳亢而燥热,需津液源源不断加以滋润,才能维持胃正常功能。如果津液不足,胃失润养,就易发生病变。
-
脾喜燥恶湿
“喜”为喜好之意,“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脾喜燥恶湿是指脾阳气充盛,则运化水液正常,水湿不在体内潴留;而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湿邪内蕴,又最易困脾,而导致脾的病变。
-
恶气
恶气①恶(è)气:病理产物,如毒热、腐败之气血,包括瘀血、败血、脓汁等。《灵枢·四时气》:“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②恶(è)气:存在于自然界,有损于人体的毒害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素问·血气形态》:“刺太阳出血恶气。”
-
肝恶风
风气偏盛易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肝风病证,出现眩晕、抽掣等症,肝气、肝阳、肝火易于亢而化风,肝恶风用以说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肝为风木之脏,风气偏盛易引动肝风,出现眩晕、抽搐、动摇等动风之症,故恶风。《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恶,肝恶风。”
-
神应乳香丸
《洪氏集验方》卷三:方名:神应乳香丸组成:安息香1分(酒浸,晒3日,去滓,研为膏),诃子1钱,乳香1分(酒少许,化开,晒3日,再用火焙溶令干,研为末),没药1分(研为末,用安息香膏子和匀,用生杏仁不以多少,烧令烟出,上焙膏子1日,干为度)。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绿豆大。
-
脾合胃
脾合胃为脏腑相合之一。脾与胃相表里、相毗邻,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构成脾与胃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脾和胃同是消化、吸收和输布饮食及其精微物质的主要脏腑。脾脏属阴,喜燥恶湿,主升清;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
相恶
概述:相恶:1.药物七情之一;2.病因病理学术语。药物七情之一·相恶:相恶(mutualinhibition)为药物七情之一。出《神农本草经》。指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消失的配伍关系。如生姜恶黄芩,因黄芩能减弱生姜的温性。人参恶莱菔子。《黄帝内经素问·脉解》:“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
蓝痣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蓝痣分为普通型及细胞型蓝痣两种。2.细胞型蓝痣为蓝黑色较大结节,常发于臀部和骶尾部,出生时发病,较易发生恶变。此型较易恶变为黑素瘤。长形细胞的长轴与表皮平行。在细胞蓝痣中,真皮黑素细胞除有树枝状突外,有的表现为较大的梭形细胞,排列密集而成细胞岛,间有散在的载黑素细胞。
-
说理开导式心理疗法
说理开导式心理疗法指运用语言劝说开导病人,改变病人错误观念的心理治疗方法。中医意疗方法之一。此法在《内经》就有详细记载,《灵枢·师传》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历代医书多有此类医案记载。
-
恶实根酒
处方:恶实根(洗去土,控干)1斤,生蒴藋根(洗去土,控干)1斤。制法:上锉细。功能主治:刺风,游风。用法用量:以酒1斗,浸7日后,每温服1盏,1日3-4次。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二
-
恶实根涂敷方
处方:恶实根末4两,猪脂3两。功能主治:反花疮并积年诸疮不愈者。用法用量:上调和如糊,涂疮上,一日3-4次。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
恶实叶菹
处方:恶实叶(嫩肥者,切)1斤,酥半两。功能主治:中风,烦躁口干,手足不随,及皮肤热疮。用法用量:上先以汤煮恶实叶3-5沸,取出以新水淘过,布绞去汁,入于五味汁中,略煮点酥食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八
-
蛇犀散
别名:白花蛇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处方:白花蛇肉(酒浸,焙)120克犀角(镑)30克青橘皮(去白,焙)15克牵牛子45克(30克炒熟,15克生用)制法:上四味,捣罗为散。功能主治:治瘰疬。用法用量:每服6克,别入腻粉0.15克,糯米饮调下。未成疮者内消,成疮者自干合。注意:方中腻粉有毒,内服宜慎。
-
破毒雄黄丸
《得效》卷十九:方名:破毒雄黄丸组成:通明雄黄3钱,颗块大朱砂3钱,水银2钱,斑蝥28个(去足翼,用糯米炒黄)。主治:瘰疬久作不愈,寒热往来,项筋挛急,已破未破者。用法用量:每服14丸,米饮或温酒下。制备方法:上先以斑螫为末,续以雄黄、朱砂另研为末,再入水银研细合和,用鸡子清和糯米稠糊为丸,如绿豆大。
-
大痹
大痹为病证名,泛指邪在筋骨或五脏较重的痹证。《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张志聪注:“大痹者,风寒客于筋骨而为恶也。”又:“大痹者,脏气虚而邪痹于五脏也。”
-
滋阴利湿
滋阴利湿为治法之一。是一种治疗湿热伤阴、小便不利的方法。症见口渴引饮、小便不利,或咳嗽呕恶。心烦不寐。针灸治疗常以泻中极、补复溜为主。症见口渴饮水、小便不利、或咳嗽呕恶、心烦不寐,方如猪苓汤。
-
食臭
食臭①食物的气味。《素问·脉解篇》:“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②嗳气有酸臭味,多因宿食不消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
道德责任
道德责任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应该选择的道德行为和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客观上都必然要求每个人履行他对社会、国家、民族、阶级和他人所应负的道德责任。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善或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于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来说,无论什么行动,都是有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的目的的。
-
倍金散
《普济方》卷四零四处方恶实子(炒)2两,神曲(炒)半两,虎杖花1两,山果子(和核)1两。功能主治小儿疮疹倒靥黑色。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8分,入荆芥7穗,紫草10根,煎至4分,去滓,温服。《普济方》卷四○四:方名:倍金散组成:恶实子(炒)2两,神曲(炒)半两,虎杖花1两,山果子(和核)1两。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恶血
恶血①恶(è)血:指瘀血,坏血,因病损而郁积的血。属病理产物,又能进一步导致其它病变。《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所堕坠,恶血留内。”②恶(wù)血:厌恶出血。《素问·血气形志》:“刺少阳,出气恶血。”
-
百顺膏
处方:大虾蟆2只(即老蟾酥,多者佳),木芙蓉叶3两(重阳采用,或根皮,或花,俱妙)。制法:上药用麻油1斤,照常熬枯,滤去滓,将油称准,凡药油2两入炒过铅粉1两,如数派算,以桑枝搅匀,熬至滴水取丸,不粘指为度。主痈疽发背,及一切无名肿毒初起及已溃者;并治顽恶疔疮。摘录:《外科医镜》
-
斑延丸
处方:斑蝥1两,玄胡索2两。制法:上为末,蜜捣作挺,绵裹。功能主治:鬼胎,脉无常候者。用法用量:纳阴中,留头外出,药深尺许。以恶物下为度。各家论述:妇人身感妖魅,腹怀异胎,疼痛攻绞,亦为鬼胎。斑蝥大毒之品,力能以毒攻邪;延胡破血之剂,性专活血通经。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
熟大黄汤
处方:大黄(切如豆大)生姜(切)各15克功能主治:治坠堕闪挫,腰痛不能屈伸。用法用量:上药同炒令焦黄,以水300毫升浸一宿,五更去滓,顿服。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三因》卷十三:方名:熟大黄汤组成:大黄(切如豆大)半两,生姜半两(切)。天明所下如鸡肝者,即恶物出。
-
产宝散
处方:赤伏龙肝。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妇人产后恶物不出,上攻心痛;子死腹中,母亦将绝。用法用量:每服3-5钱,酒调下,泻出恶物立止。摘录:方出《儒门事亲》卷十五,名见《回生集》卷下
-
青麻饮子
《医方类聚》卷二二八引《王岳产书》:方名:青麻饮子组成:青麻子枝(和叶锉)1斗(以中元节所有收用最佳,不然,秋间收者亦得,着土处头1尺弃之,旧方云,未沤麻亦同其效),小荷叶3片(亦是中元节收,晒干),当归半两,甘草(炮)3分,陈橘皮3分,生姜(拍破)3分。主治:诸患恶滞,胞衣不下。
-
肝为刚脏
“刚”为刚强、暴急之意。肝为刚脏是指肝具有刚强之性,其气主升主动,易亢易逆,用以说明肝的生理病理特性。见《临证指南医案·郁》。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强,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故称之。
-
飞伤喉痹
飞伤喉痹为病名。本病多因阳明火毒上冲咽喉,或感受秽恶之气,或酒后怒火上乘所致。症见喉间卒然肿胀,迅速转大,红肿疼痛。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粘子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
疔俞
疔俞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秘方》。位于前臂屈侧尺侧缘,腕第二横纹上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疗痈等恶肿。一般灸3~7壮。
-
大肉陷下
大肉陷下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指脾气衰败而见肩臂股胫等处肌肉显露,瘦削如脱尽之证。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及恶液质病人。
-
虫痫
虫痫为病证名。因寄生虫(如囊虫等)引起的痫证。多见于小儿。《本草纲目》:“胃寒,虫上诸证,危恶与痫相似,用白芜荑,干漆烧存性等分为末,米饮调服。”或用囊虫丸。
-
败血冲胃
败血冲胃病名。产后三冲之一。《张氏医通》卷十一:“败血上冲有三,……若闷绝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用平胃加姜桂,往往获效。不应,送来复丹。呕逆,腹胀,血化为水者,金匮下瘀血汤。”
-
生长激素介素-C
正常值:青春期前0.1~1.9kU/L女0.5~降低:侏儒症,垂体功能减退,甲减,恶病质,GH-抵抗性侏儒(Laron氏侏儒症),肝硬变等。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激素及激素代谢物检测化验类别一: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激素及激素代谢物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3-甲基组氨酸
化验结果意义:(1)升高:外伤、烫伤、外科创伤、发热、重度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肝硬化、肌营养不良、恶病质等。(2)降低:低营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化验取材:尿液化验方法:尿液检查化验类别一:体液和排泄物检查化验类别二:尿液检查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必用四圣散
《医方大成》卷十引《简易方》处方紫草茸、木通(去节)、甘草、枳壳(去白麸炒)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疮疹出不快透,及倒压一切恶候。用法用量本方方名,《袖珍》引作“必用四神散”。
-
恶实膏
处方:恶实子。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免患眼疾。主用法用量:蜜调贴囟门上。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三
-
甘草黄芩汤
处方:甘草2钱,黄芩2钱,茯苓3钱,半夏3钱,石膏3钱。功能主治:湿热熏蒸,口气秽恶者。用法用量:煎半杯,热服。摘录:《四圣心源》卷八
-
格楞藤饮
处方:格楞藤不拘多少。制法:上捣汁。功能主治:咽喉肿痛。用法用量:频呷,吐出恶涎立效。摘录:《疡科选粹》卷三
-
顾耳汤
处方:柴胡2钱,白芍2两,金银花2两,熟地2两,当归1两,天花粉5钱,生甘草3钱。功能主治:耳前初发恶疽。用法用量:若十日之后此方救之亦可生,然脾胃一坏恐难救。摘录:《洞天奥旨》卷五
-
蜡纸角方
处方:蜡纸1张。功能主治:耳聋。用法用量:上剪为4片。每1片,于箸上紧卷,抽却箸,以蜡纸卷子安耳中,燃之,待火欲至耳,急除去,当有恶物出在残纸上,日1角之。角了以蜡塞定。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
辟瘟汤
处方:甘草2钱,大黄2钱,皂荚1钱(并生用)。制法:上细锉。功能主治:时疫瘟疠。用法用量:用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心热服。至晚下恶物为效。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
芎麻汤
处方:川芎天麻功能主治:治头痛眩晕,泛恶欲吐,头重欲倒。用法用量:水煎,送服青州白丸子。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三《金鉴》卷四十三:组成:川芎、天麻。主治:风痰头痛,眩晕欲吐。用法用量:以此方送下青州白丸子。
-
鲛鱼胆
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JiāoY Dǎn来源: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胆。功能主治:《食疗本草》:治喉闭。取胆汁和白矾灰,丸之如豆颗,绵裹纳喉中,良久吐恶涎沫,即喉咙开。腊月取之。
-
山丹花
出处:《纲目》拼音名:ShānDānHuā别名:山豆子花(《山东中草药手册》)。来源:百合科植物山丹的花蕾。性味:①《纲目》:甘,凉,无毒。②《医林纂要》:甘咸,平。功能主治:①《纲目》:活血。其蕊,敷疔疮恶肿。②《医林纂要)):治吐衄。
-
无心草涂方
《圣济总录》卷一四○:组成:无心草根。主治:恶刺。用法用量:捣烂,醋和封之。
-
牛蒡叶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组成:牛蒡叶(恶实叶,是6-7月收者)。主治:一切金、木、竹所伤。用法用量:每用量疮口大小,干掺贴之。制备方法:上风干为散。用药禁忌:不得犯别药。
-
乳香追毒丸
《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施圆端效方》:方名:乳香追毒丸组成:巴豆(去皮)1钱,白面1钱,黄丹1字。功效:追恶回疮,止痛,活血去脓。主治:疮肿。用法用量:量大小纴之,次以膏药覆之。制备方法:上为末,滴水为丸,作锭子。
-
宣闭汤
《辨证录》卷九:方名:宣闭汤组成:黄耆5钱,茯苓5钱,人参3钱,猪苓3钱,泽泻2钱,半夏1钱,肉桂1钱,羌活1钱。主治:终日捕鱼,身入水中,时而发热,畏寒恶冷。用法用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