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血
概述:失血为病证名。衄血除由血热妄行,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或瘀血内阻血不归经外,尚有阳虚不能固阴、脾虚不能摄血所致者。治疗除可用泻火、清热、凉血、滋阴等法外,并可采用补气摄血、导火归元以及活血止血等法。亦有泛指血从口吐出者。阴虚火动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贼骨、童便。”
-
血渴
概述:血渴:1.因失血所致的口渴症;《证治要诀·拾遗门》:“诸失血及产妇蓐中渴者,名曰血渴,宜求益血之剂。”可用四物汤、十全大补汤等方。《不居集》卷二十五:“内伤劳役,精神耗散,胃气不升,或血后亡津,名曰血渴。”治疗宜健脾养血,用理脾益荣汤、补中益气汤、味补饮、当归养血汤等方。
-
大脱血
大脱血为病证名,指大量失血之症。出《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类证治裁》:“气虚血脱,宜温补以摄之。”治疗急宜益气回阳,用独参汤、参附汤加龙骨、牡蛎等。如大失血后,面色不华,神疲少食,则宜气血两补。选用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丸等。如阴血偏虚者可用加减四物汤、补营汤等方。
-
肝血虚
肝血虚为证候名,又称肝血不足。指肝脏血液亏虚,致筋脉、头目、爪甲失于濡养的病理变化。肝主藏血,血属阴,故血虚或肝阴虚均可出本证。脾肾亏虚,生化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虚。临床表现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症状为主,兼有虚烦多梦,易惊善恐,月经不调等症。
-
思郁
思郁病证名。《景岳全书·杂证谟》:“若思郁者,…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及其既甚,则上连肺胃而为咳喘,为失血,为噎膈,为呕吐;初起气机郁结者,治宜顺气解郁,用和胃饮、沉香降气散、启脾丸等方。郁久可变生失血、噎膈、劳损、闭经等证。详见情志三郁、七情郁证条。
-
血亏经闭
血亏经闭的病因:血亏经闭多因久病失血,或早婚房事过度,生育过多,乳众等耗伤精血,以致阴虚血亏,先见经期错后,量少,逐渐无血下达,冲任胞宫空虚,终成经闭。血亏经闭的症状:血亏经闭症见不思饮食,皮肤干燥,形体消瘦,动作日虚。因房事损伤者,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汤。
-
颌面部血管损伤
颌面部血运丰富,损伤后常有血管损伤,造成出血不止。对出血的急救,应根据损伤部位、损伤性质(毛细血管渗血、静脉破裂或动脉破裂出血),以及现场条件等采取相应的措施。诊断依据1.伤面出血不止;2.大血管损伤病例以静脉用药为主,注意支援疗法和防止并发症。辅助检查1.对小血管损伤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
血枯经闭
见《丹溪心法》。血枯经闭的病因:多因素患失血,或早婚,产多,乳众等耗伤阴血,日久乃致血枯,冲任空虚,无血下达胞宫而致经闭。因早婚而伤精者,兼见两颧发赤,午后潮热或骨蒸等虚损证候,治宜滋阴补血,方用六味地黄汤等。因产乳多而伤阴血者,治宜气血双补,方用十全大补汤等。
-
新生儿皮下坏疽切开引流术
新生儿皮下坏疽切开引流术新生儿皮下坏疽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常见的严重感染症之一,细菌(多半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偶为绿脓杆菌或绿色链球菌)在皮下脂肪和结缔组织内,引起广泛坏死,对患儿生命威胁极大。3.为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渗血,应于术前预先将小的凡士林纱布条做好,备引流时使用[图2]。
-
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为病证名。指由失血、贫血或肝血不足而内生的风证。虚风内动是指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治宜潜阳熄风,养阴生津。
-
产后麻瞀
概述:产后麻瞀为病证名。见《张氏医通》卷十一。病因病机:多因失血过多,气血不能充养周身。辨证论治:失血过多者,症见手足麻木,或小腹痛,治宜补血益气,方用十全大补汤。痰饮瘀阻者,症见遍体麻木,昏晕,肢体沉重,甚者昏闷不识人,治宜健脾益气,开窍涤痰,方用六君子汤、稀涎散加减。
-
三阴煎
概述:三阴煎为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15克炙甘草3克芍药(酒炒)6克枣仁6克人参适量当归二至三钱,熟地黄二至五钱,炙甘草一钱,芍药(酒炒)、酸枣仁各二钱,人参适量。神疲乏力,头昏目眩,面色萎黄,夜寐少安,及营虚失血,中风血不养筋,疟疾汗多邪散但未热犹不能止者。
-
益气养血
益气养血为补法之一。又称补益气血、气血双补。针灸治疗常以合谷、三阴交为主,酌配气海、足三里、膈俞等穴。益气养血为补益法之一。是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方法。常用于脾胃亏损,失血伤精,或胎产崩漏,而致气血两虚者。症见面色无华,心悸气短,消瘦无力,月经不调,舌淡脉弱等。方用八珍汤、炙甘草汤等。
-
血亡目病
血亡目病的病因病机:目为肝之窍,《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血亡目病的症状:《原机启微》:“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之过多者,皆能病焉。其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视,差(羞)明隐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因为酸疼。”宜补养气血,可选用八珍汤或芎归补血汤加减。
-
血少不孕
出自清·叶其蓁《女科指掌·种子门》。为不孕症型之一。血少不孕的病因:血虚不孕由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失血伤阴,致阴血不足,冲任空虚,不能养精成孕;兼见身体瘦弱,面色萎黄,疲倦乏力等症。血少不孕的治疗:宜补血养阴滋肾。方用养精种玉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山萸肉)加味。
-
产后两胁胀痛
概述:产后两胁胀痛为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胁痛。病因病机:多因气血瘀滞,或因产后失血过多,肝脉失养所致。古人认为病在左者多属血,病在右者多属气。辨证论治:属血瘀者痛过于胀,治宜活血祛瘀止痛,方用生化汤去炮姜加延胡索;属气滞者,胀过于痛,治宜理气止痛,方用四君子汤加柴胡、青皮;
-
产后血晕·血虚气脱证
产后血晕·血虚气脱证(postpartumhemorrhagicsyncopewithsyndromeofqicollapseduetoblooddeficiency)是指产时血去过多,营阴下夺,气随血脱,以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昏晕,面色苍白,心悸,甚则神昏,眼闭口开,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为常见症的产后血晕证候。
-
产后痉病·阴血不足证
产后痉病·阴血不足证(postpartumconvulsiondiseasewithsyndromeofyinbloodinsufficiency)是指产后失血过多,亡血伤津,筋脉失养,以产后出血过多,突然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牙关紧闭,面色苍白,舌淡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产后痉病证候。
-
产后大便难·血虚津亏证
产后大便难·血虚津亏证(postpartumconstipationwithsyndromeofblooddeficiencyandfluiddepletion)是指素体血虚,营阴不足,因产重虚,或失血过多,血虚津伤,肠道失于濡润,以产后大便干燥艰涩难以解出,数日不解,腹无胀痛,心悸少寐,肌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常见症的产后大便难证候。
-
产后大便难·脾肺气虚证
产后大便难·脾肺气虚证(postpartumconstipation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spleenandlung)是指素体脾肺气虚,因产失血耗气,传送无力,以产后大便数日不解,或艰涩难以解出,神倦乏力,气短汗多,舌淡苔薄白,脉缓弱为常见症的产后大便难证候。
-
产后身痛·血虚证
产后身痛·血虚证(postpartumbodypainwithblooddeficiencysyndrome)是指产后失血过多,阴血亏虚,筋脉肢体失养,以产后肢体与关节酸痛、麻木,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弱为常见症的产后身痛证候。
-
血虚月经过少
属月经过少证型之一。血虚月经过少的病因:血虚月经过少多因素体虚弱,久病失血伤阴,或脾胃损伤,生化之源不足,冲任血虚所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小腹空痛等。血虚月经过少的治疗:血虚月经过少的治疗宜补血益气健脾。方用人参滋血汤(《产宝百问》):人参、山药、茯苓、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人参养荣汤等。
-
血虚
血虚为病机。是指血液亏虚,血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器官失养的病理变化。血虚常因失血过多,思虑过度,寄生虫,或脏腑虚损,不能化生精微所导致。临床表现为面白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等症。治疗宜补血为主,或补气益血。方用四物汤或归脾汤。
-
心血虚
心血虚为证候名。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症见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等,治宜补血安神。血为阴,故亦作心阴虚。
-
阴损及阳
概述:阴损及阳(yindeficiencyinvolvingyang)为病机。人体阴阳互根互生,阴虚到一定程度,就可累及于阳,使阳气化生不足,而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变化。症状:如盗汗、遗精、失血等症候耗损阴精,阳气化生所依靠的物质基础不足,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自汗、畏冷、下利清谷等气虚症候。
-
杨凤庭
杨凤庭清代医家。字瑞虞,号西山,新都(今四川)人。初习儒,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天文地理,无不精通。为人疗病,应手辄愈,活人颇众。尝著《失血大法》、《弄丸心法》等行世。另有《女科枢》、《分门辨证》及《脾胃总论》等,未见行世。
-
如宜方
《如宜方》为方书名。元·艾元英撰。撰年不详。卷1将病证等内容分为17类,包括头痛、咽喉、诸气、腰痛、心恙、补益、消渴、痈疽、肿病、脚气、失血、大便、小便、疮疥、妇人、小儿、杂病,每类均简述证候及其应用的方剂名称;卷2附列卷1所用的方剂,共304首,并予编号,便于检阅。
-
伤血
概述:伤血为病证名。外伤后瘀血和失血的病证·伤血:伤血指外伤后瘀血和失血的病证。前者多见瘀血肿块,胀痛固定不移;后者或因体内某部出血,或血自诸窍溢于体外,并见头晕、心悸、口干等症。根据“血为气守”的理论,治以复元活血汤为主,酌加补气之品。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
-
面无血色
指面部缺少血色,惨淡苍白,失于红活润泽。常伴见口唇、指甲色淡白等血虚证候,可见于各种失血病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
麻证衄血
指麻疹而口鼻出血。《麻证新书》:“夫麻证衄血,因肺胃中热毒,迫而上升,初潮得之,原是顺候,乃逆邪外移,衄血即是宣毒之意,不必遽止。倘失血太过,恐至亡阳。经云:‘夺血者亡汗’,用犀角地黄汤加茅根,泻火、润肺、凉血为主。”如麻疹已出而衄血者,须防血虚内陷,治宜降火清肺,用清营汤加贝母、麦冬。
-
洪脉
洪脉为脉象之一。《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洪脉多主热邪亢盛。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见此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亦洪,但应指有力。
-
夺汗者无血
指一种治疗原则。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夺,耗损之意。血汗同出一源,如已经失血的,不能再发其汗;耗血而又发汗,发汗而又耗血,汗血两失,气阴大伤,会加重病情,这是错误的治疗方法。
-
产后言语含糊
概述:产后言语含糊为病证名。出周丹忱《胎产指南》。病因病机:舌为心之苗。因产失血太多,心血虚弱,心气不能上达,故舌萎卷缩,言语含糊。治疗:治宜滋阴养心。方用生脉散合四物汤。
-
产后肝萎
概述:产后肝萎为古病名。症状及治疗:清·曾懿《妇科良方》:“产后小儿生下失血过多,遂遗下一物,如脂膜状,乃气血素亏,产前劳伤,肝之脂膜,随血崩堕,名曰肝萎。治宜大补气血,略加升提之品。”应密切观察恶露情况,如继续下血,量多不止,宜刮宫以清除遗留胎膜,如恶露量少,并逐日递减,则可予补益气血升提之品。
-
产后大便下血
概述:产后大便下血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因产后失血伤阴,阴虚生内热,热伤肠络所致。治疗:治宜养阴补血清热,方用四物汤加味(四物汤加阿胶、地榆、血余、乌贼骨)。
-
暴崩
暴崩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指非经期而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或跌仆损伤冲任,以致经血失于约制所致。治宜止血为主,以防失血过多,晕厥虚脱。方用十灰散,兼服独参汤。因暴怒伤肝者,可用逍遥散加香附炭、青皮;气虚下陷者,用举元煎升提;跌仆损伤者,以八珍汤加三七末,或用云南白药。参见血崩条。
-
增血压素
药品说明书:别名:血管紧张素Ⅱ;增压素,增血压素外文名:Angiotensinamide适应症:用于外伤或手术后休克和全身麻醉或腰麻时所致的低血压症等。注意事项:1.停用时,剂量需逐渐减少,不宜突然停药。3.不能与血液、血浆混合滴注。4.有时可引起眩晕、头痛,偶可引起心绞痛。5.心功能不全病人慎用。
-
红细胞容量
正常值:^51铬标记法:男32.0ml/kg;女23.1ml/kg。化验结果意义: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缺氧,法乐四联症等。减低:失血,各种原因所致贫血等。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血液其他检测化验类别一: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血液其他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红细胞容积分布宽
3.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RDW均正常,常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血常规检查化验类别一:血常规检查化验类别二:临床血液学检查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急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
八宝药墨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处方墨面104两,麝香4钱,冰片9钱。制法上为细末,过罗,加熊胆5钱,冰糖4两,2味熬汤,澄清合匀,万杵,做成墨形,每块湿重3钱5分。功能主治清肺热,止失血。主肺热气盛,咳嗽咯血,吐血衄血,痰中带血。用法用量每服1钱或2钱,研浓汁冲服。注意孕妇忌服。
-
肺的血容量
肺部的血容量约为450ml,占全身血量的9%。由于肺组织和肺血管的可扩张性大,故肺部血容量的变化范围较大。当机体失血时,肺循环可将一部分血液转移至体循环,起代偿作用。在每一个呼吸周期中,肺循环的血容量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并对左心室输出量和动脉血压发生影响。在呼气时,发生相反的过程。
-
鹤顶丸
处方:艾叶1两(醋半盏,煮干,为末),牡蛎1两3钱(盐泥煅),赤石脂1两半(醋淬7次),吴茱萸1两半(汤泡,去涎),干姜1两半(炮制),龙骨1两(盐泥煅),当归7钱半(酒浸),附子半两(泡,去皮)。有家之妇,阴阳过多,即伤胞络,风邪乘虚而入,胞络触冷,遂使秽液与血水相连带下之;摘录:《普济方》卷三二九
-
降气和络饮
处方:栝楼皮3钱,甜杏仁3钱,紫菀3钱,川贝3钱,枇杷叶(去毛筋净)1两,苏丹参3钱,牛淮牛膝3钱,参三七汁4匙,广郁金汁四匙,生藕汁两瓤(和匀同冲)。功能主治:轻降辛润。主远行负重,劳伤失血,气逆于上,胸胁闷痛,甚则呼吸亦痛,咳嗽带红。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羚角清营汤
处方:羚角片3克鲜生地18克焦山栀银花青连翘,血见愁各9克生蒲黄4.5克功能主治:治外感温热暑邪,热扰营血,迫血妄行而失血,身热,心烦不卧。用法用量:水煎,入童便适量冲服。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参花汤
处方:金银花1-2两,人参1-2两。功能主治:溃疡,气血俱虚,发热恶寒,失血。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洞天奥旨》卷十四
-
参燕麦冬汤
处方:北沙参3钱,麦冬3钱,光燕条1钱,奎冰糖4钱。功能主治:清补肺脏,滋养气液。主风燥犯肺,干咳失血者,经治将愈,以此善后。五色痢,阴虚欲脱,挽救得转者。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矮人陀
《全国中草药汇编》:矮人陀:拼音名:ǎiR nTu 别名:狗头七来源:菊科矮人陀Gynurapseudo-china(L.)DC.[G.bodinieriLevl.],以块根入药。生境分布: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性味:苦,寒。功能主治:舒筋活血,凉血,止血。主治贫血或失血过多,风湿痛,跌打损伤,胃痛,疖疮痈肿,皮炎,湿疹。
-
荽苏汤
《幼科金针》卷下:方名:荽苏汤组成:大胡葱1把,紫苏叶2两,水杨柳3-4斤,芫荽1握(如无,以芫荽子亦可)。主治:小儿反关痘。狂言谵语,烦躁不宁,手足抽掣,目劄腹胀,隐隐不振,昏睡不省,或视斑点即没,或大小便并口鼻失血者。
-
巴茅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巴茅根:别名:大茅根来源:禾本科芒属植物荻Miscanthussacchariflorus(Maxim.)Benth.,etHook.f.,以根状茎入药。四季可采,晒干。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清热,活血。用于妇女干血痨,潮热,产妇失血口渴,牙痛。
-
循环红细胞量
概述:红细胞的储备量较少,仅有血循环量的3%左右,故在血液中波动较小,应急性较差,失血后需要骨髓造血及时补充。临床上可通过检测红细胞的多项参数对贫血进行诊断或鉴别诊断。循环红细胞量的医学检查:检查名称:循环红细胞量分类:临床血液检查红细胞循环红细胞量的测定原理:同51Cr标记红细胞法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