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要略
概述:《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对后世病因学说有直接启示。
-
排脓散
治肺痈吐脓,壅闷咳嗽,五心烦热。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一《圣惠》卷六十二:方名:排脓散组成:贝齿1两,黄耆3分(锉),当归3分(锉,微炒),赤芍药3分,生干地黄3分,黄连3分(去须),川升麻3分,桂心3分,白蔹3分,犀角屑3分,甘草半两(生锉),麝香1分(细研)。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调下;主治:乳痈。
-
金匮要略编注
《金匮要略编注》金匮著作。二十四卷。清·沈明宗编注。刊于1692年。沈氏以世传的《金匮要略》刊本“编次失序”,已非原貌,并认为“从来著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条目”,因将《金匮要略》重予编排,以序例冠于首,将以下的方论部分略串整理,使之趋于条理。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曹炳章将其改名为《沈注金匮要略》。
-
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卷上: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功能主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临床应用:①历节《经方实验录》:耿右,初诊:一身肢节疼痛,脚痛,足胫冷,日晡所发热,脉沉而滑,此为历节。
-
一物瓜蒂汤
方名:一物瓜蒂汤别名:瓜蒂汤(原书卷中)、一物瓜蒂散(《医略十三篇》)。一物瓜蒂汤的主治: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身面四肢浮肿。2.《金匮要略心要》: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气,水去而暑无所依,将不治而自解矣。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
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卷上:厚朴麻黄汤:别名:厚朴石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主治:咳而脉浮。故加厚朴以降胃气上逆,小麦以降心气来乘,麻、杏、石膏仍从肺经泄热存阴,细辛、半夏深入阴分,祛散水寒,干姜、五味摄太阳而监制其逆,一举而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则肺经清肃之令自行,何患咳逆上气作声有不宁谧者耶?
-
越婢汤
《金匮要略》卷中:越婢汤:处方: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15枚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散水消肿。《外台》引本方无白术。腹膨若瓮,肤色光亮,恶风无汗,发热微渴,纳呆溺少,咳嗽痰多,气逆喘促,不能正偃,倚壁而坐,寸口肿甚,难辨脉浮沉。治当解表祛风,宣肺行水。综合五药,乃为发越水气,清泄里热之剂。
-
茯苓泽泻汤
《金匮要略》卷中:茯苓泽泻汤:处方:茯苓25克泽泻12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生姜12克功能主治: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风气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气郁而反上逆,则为胃反,然吐则痰饮去而风火炽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饮水,但木旺土衰,则水寡于畏,肾水反溢为饮,治当健脾,以除伏邪宿饮。
-
橘皮枳实生姜汤
《金匮要略》卷上:橘皮枳实生姜汤:别名:橘枳姜汤(《金匮要略》卷上)、橘枳生姜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二)。中医认为 久嗽常用半夏露、麦金杏仁糖浆等,皆不效。3.《金匮要略方义》:本方与茯苓杏仁甘草汤均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之证。三者相合,行气开郁,和胃化饮,使气行痹散,胃气因和,而胸脘气塞之症自除。
-
徐大成
学医时间:1973年从医时间:197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东垣、吴师机、陈实功、王清任、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外科正宗》、《中药大辞典》。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徐大成先后发表医学论文15篇,曾获江苏省中医优秀论文一等奖。
-
顾武军
顾武军,1942年7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学医时间:1960年9月从医时间:1966年7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张石顽、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张锡纯、徐汉江、曹筱晋、周仲瑛、陈亦人。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1)中医药要发展,关键在继承,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
-
蔡景高
蔡景高,1928年9月出生,上海市人。主任医师,教授,曾任苏州市中医医院院长(1981~1989),江苏省中华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从医时间:195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
-
申春悌
申春悌,1949年3月出生,江苏省金坛市人。学医时间:1968年从医时间:197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王肯堂、叶天士、吴鞠通、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妇科准绳》、《温病条辨》、《孟河四家医案》。
-
调经止痛方
组成:当归10g,白芍12g,炙甘草6g,制香附10g,玄胡10g。功能:调经缓急,理气活血。而芍药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源出于《伤寒论》,本为治腓肠肌痉挛的效方,原方有“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其后应用更为广泛。若属血瘀者则加失笑散、三七、红花、山楂;若属血虚者则加熟地、阿胶、龙眼肉等。
-
中医妇科学
唐代孙思邈对妇科也深有研究,在《千金要方》中把“妇人方”三卷列于篇首,内容包括求子、妊娠疾病、月经病、带下病、妇科杂病等。至明代,妇科专著大量出现,如薛立斋的《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赵献可的《邯郸遗稿》、王肯堂的《证洽准绳·女科》、万全的《广嗣纪要》、《万氏妇人科》,张景岳的《妇人规》等。
-
灸创
灸创即灸疮。见《金匮要略》。又写作“灸创”,见《武威汉代医简》。《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如用葱熨、皂荚汤洗,以及内服四物汤,食冈鱼、豆腐、鸡、鹅、竹笋、羊肉等。直接灸后即于灸处贴敷膏药以促使化脓,以后每日换帖一次,待自然收口结痂而愈。
-
人参鳖甲煎丸
概述:人参鳖甲煎丸即鳖甲煎丸,出自《金匮要略》方。组成:炙鳖甲十二分,炒乌扇(即射干)、黄芩、鼠妇(即地虱)、桂枝、干姜、大黄、石韦、厚朴、紫葳、阿胶珠各三分,柴胡、炒蜣螂(熬)各六分,芍药、牡丹皮、炒( 虫各五分,炒葶苈子、半夏、人参各一分,瞿麦、桃仁各二分,赤硝十二分,炙蜂房四分。
-
干血
干血指瘀结凝固之血,即瘀血。《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
-
下重
下重为症状名,指排便时下腹部及肛门有沉重胀坠感,即所谓里急后重者,多见于痢疾及腹泻患者。《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下利脉沉弦者,下重。”
-
口吐涎
口吐涎为症状名,胃寒或痰湿困脾所出现的症状,也见于中风病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心中懊恼
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或因湿热内蕴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王叔和
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是重大的成就。
-
心中懊𢙐
又名心中懊恼。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四饮
概述:四饮为病证名。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饮证的总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睡引痛,谓之悬饮。”方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
-
四属
四属指四肢。《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
-
四肢肿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宣明论方·结阳证》:“四肢肿,四肢热胜则肿,四肢者,谓诸阳之本,阳结者,故不行于阳脉,阳脉不行,故留结也。”《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
-
啮齿
齘齿为症状名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齘齿者,睡眠而相磨切也,此由血气虚,风邪客于牙车筋脉之间,故因睡眠气息喘而邪动,引其筋脉,故上下齿相磨切有声,谓之龄齿。”治法:属心胃火热者,宜清热泻火,可选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四肢酸疼
四肢酸疼为症状名。指四肢肌肉、筋脉有酸楚、疼痛的感觉。多由湿热侵袭经络,或气血亏损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备急千金要方·风毒脚气》:“若暑月久坐久立湿地者,则热湿之气,蒸入经络,病发必热,四肢酸疼,烦闷。”
-
朝食暮吐
朝食暮吐为症状名。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景岳全书·杂证谟》:“反胃一证,本属火虚。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人久而反出者,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
-
伤寒谷黍
概述:伤寒谷黍为病证名。即感受风寒病邪而引起的发斑证。又名红眼伤寒。感受疫毒所致的一种病患。其症类似后世所称之温疫、温毒发癍,以其面目青、身痛,故称“阴毒”。《金匮要略·百合狐焫阴阳毒病脉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
自缢死
概述:自缢死为病证名。见《金匮要略·杂疗方》。《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以绳物系颈自悬挂致死,呼为自缢。若觉早虽已死,徐徐捧下,其阴阳经络虽暴壅闭,而脏腑真气,故有未尽,所以犹可救疗,故有得活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绝治法》:“凡魇寐、产乳、自缢、压、溺五者,令人卒死,谓之五绝。”
-
小儿绦虫病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小儿绦虫病(infantiletaeniasis)是指发生于小儿的绦虫病。《景岳全书·杂证谟》:“寸白虫,此虫长寸许,色白,其状如蛆,母子相生,有独行者,有个个相接不断者,故能长至一、二丈。”治宜驱虫,可用槟榔、芜荑、苦楝根皮、鹤虱、雷丸、石榴皮、南瓜子、贯众、榧子、仙鹤草根等;
-
吐血·瘀阻胃络证
定义:吐血·瘀阻胃络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staticbloodblockingstomachcollateral)是指瘀血阻滞胃络,血行脉外,以吐血紫暗,胃脘疼痛拒按,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胃脘触及包块,或呕血色暗成块,口干不欲饮,舌紫或有瘀斑,苔薄,脉涩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
-
吐血·肝胃阴虚证
定义:吐血·肝胃阴虚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yindeficiencyofliverandstomach)是指肝胃阴虚,虚火亢旺,以吐血量多色红,脘胁隐痛,嘈杂吐酸,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舌红,无苔,脉细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见《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
-
妇人脏躁
概述:妇人脏躁为病名。《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病因病机:多由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度,肝郁化火,伤阴耗液,故名脏躁。本病虽多见于女性,但男子亦可罹患。治疗:治用甘麦大枣汤,补益心脾,安神宁心。
-
吴谦
安徽歙县人。其中《刺灸心法要诀》专论针灸经络。太医院原意欲编修一博一约的医书,最后为能达到早日编成,遂由吴谦与另一太医院院判刘裕铎为总修官,收集天下秘籍及传世良方。吴谦则更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之逐条进行订释,收集各家疏注,订其舛误,加以阐发,撰成《订正伤寒论注》及《订正金匮要略注》。
-
胃反
见《肘后备急方》卷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
-
心中寒证
心中寒证为病证名。《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治宜散寒通阳为主。《圣济总录》治心中寒,心背彻痛,用茱萸丸、吴茱萸汤。《证治准绳·杂病》:“心中寒者…治当审微甚。甚则以姜附汤为主,微则不换金正气散加附子、附子五积散。”
-
外因
2.病因分类名。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现代中医学中很少用“不内外因”来归类,而将内因、外因之外的病因概括为“其他病因”。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但较早提到三因的是东汉的张仲景,立论有所不同。
-
徐彬
徐彬清代医学家。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师从李士材、喻嘉言,尊《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中之“六经”,编撰有《伤寒方论》一卷(一作《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1667年),以析仲景立方深义。其余尚有《金匮要略论注》二十五卷(1671年)、《伤寒图说》、《注许氏伤寒百证歌》等。
-
虚劳腰痛
虚劳腰痛病证名。因过劳伤肾所致的腰痛。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圣济总录·腰痛门》:“虚劳腰痛者,劳伤于肾也。”详见肾虚腰痛条。
-
胸膛
2.泛指整个胸部。胸骨指胸骨和肋骨的统称。《医宗金鉴》:“胸骨即髃骭骨,乃胸胁众骨之统名也。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一名胸膛。”《金匮要略·外科心法要诀》:“甘疽…生于膺上,即胸膛两旁肉高处。”
-
心悬痛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胸脘部疼痛的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赤水玄珠·心痛门》:“今之治例,皆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脉络,…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火,皆致痛也。”
-
心痛彻背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文献有胃气痛,肝胃气痛,阴虚胃脘痛,气郁脘痛、火郁胃脘痛、积热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动脘痛,积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内伤胃脘痛等记载。
-
心伤
、参见脉极、七伤:脉极为病证名。又称血极。1.指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②指阴汗、精寒、精清、精少、囊下湿痒、小便涩数、夜梦阴人等(见《古今医鉴》)。③指脾伤、肝伤、肾伤、肺伤、心伤、形伤、志伤(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侯》)。
-
心噤
心噤为病证名。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可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痰凝气滞,瘀阻经络所致。由气血凝结于牙关筋脉,不能活动,以苏合丸或生南星为末擦牙或以郁金、藜芦末搐鼻或针人中颊车。”风邪乘虚人其筋则挛,故令口眼斜,牙关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汤。”“痰迷心窍,昏愦,口噤不能言,涤痰汤。”
-
泄风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泄风》:“腠理为渗泄之门,风若中之,外不得入,内不得出,风搏汗泄,故名泄风。”证见多汗,皮上湿如水渍,口干,不能劳事,身痛而寒。治宜益气固表止汗,用玉屏风散等方。《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参见漏风、首风条。
-
泄
病证名·泄泻的简称:泄为泄泻的简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筋缓之原血热,无足疑者…本症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脑炎后遗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等疾患。《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郁泄之。”
-
陷经
陷经病名。指经血下陷、漏血不止的病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参见崩漏条。
-
先便后血
出《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便血多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或风、热客于下焦,血脉损伤所致。《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近血又有肠风、脏毒之分。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