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刺
深刺针刺时,针体进入组织较深的程度。《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一般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或病变部位较深,属于寒、实证候,或体质较为强壮及感应迟钝者可施行深刺。凡肌肉浅薄处的穴位,如需深刺者,可采用斜刺或横刺的方法。但深刺时必须适度而止,以免发生意外。
-
风府
所属部位:后头风府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风府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大杼穴研究进展:对钙代谢的影响: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min,进行观察,血钙浓度出现变化,留针15min,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
刺法灸法学
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在针刺禁忌之列,必须详察病情,以免导致不良后果。新怒勿刺,已刺勿怒;疾病性质:《灵枢·终始》中论述了根据病情虚实以区别针刺深浅以进行补泻的方法(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
-
曹溪
概述:曹溪为经穴别名,即风府。风府穴在督脉的位置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曹溪穴的取法:正坐,头微前倾,于后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取穴。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
-
惺惺
概述:惺惺:1.经穴别名;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及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等。风府穴研究进展:对凝血机制的影响:针刺风府、哑门,观察其对脑出血患者血液凝固与纤溶系统的影响。
-
鬼穴
2.经穴别名。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风府穴为风邪聚结之处,又乃风邪侵袭人体之门户,故以祛风而擅长,临床可以治疗内风、外风等多种病证。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及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等。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
鬼枕
概述:鬼枕为经穴别名,即风府。所属部位:后头鬼枕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风府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及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等。
-
巨关
概述:巨关为经穴别名,即巨阙穴。巨关穴穴位解剖:巨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巨阙配内关、心俞,治心痛、心悸。《备急千金要方》: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
心募
概述:心募:1.募穴之一;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胸闷短气、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癫狂病症、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等巨阙穴主治胸痛、心痛,心悸、呕吐、癫狂痫。伤膈肌,则呃格不休。
-
周营
概述:周营为经穴别名。分布着胸前神经肌支,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主治病症:周荣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炎,胁痛,胸痛引背,咳逆上气,咳唾脓血,饮食不下,呃逆,食道狭窄,不思饮食,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支满,胸胁胀满疼痛,膈肌痉挛等。内为肺脏,禁深刺。
-
芒针疗法
治疗方法·芒针疗法:芒针疗法(elongatedneedletherapy)是用针身细长,形如麦芒的针具(芒针)深刺腧穴治疗疾病的方法。2个主要穴位,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腰痛取带脉等。以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持针体下压,缓慢进针至一定深度并出现较强针感时为止。腹部可直刺,腰臀及肘膝关节处直斜刺,头面或腰背部应横刺。
-
天溪
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并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通过。主治病症:天溪穴主治胸痛,胸中满痛,胸胁胀痛,胸膜炎,咳嗽,咳逆上气,咳嗽,气喘,哮喘,呃逆,喉鸣有声,支气管炎,肺炎,肋间神经痛,乳痈,乳汁少,乳肿痈溃,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少乳,乳少等。0.5寸(不宜深刺)。
-
周荣
仰卧位,乳中旁开2寸,向上二肋,当第2肋间隙处取穴。分布着胸前神经肌支,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主治病症:周荣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炎,胁痛,胸痛引背,咳逆上气,咳唾脓血,饮食不下,呃逆,食道狭窄,不思饮食,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支满,胸胁胀满疼痛,膈肌痉挛等。
-
巨阙
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胸闷短气、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癫狂病症、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等巨阙穴主治胸痛、心痛,心悸、呕吐、癫狂痫。
-
巨缺
概述:巨缺为经穴别名,即巨阙。巨缺穴穴位解剖:巨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巨阙配内关、心俞,治心痛、心悸。《备急千金要方》: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
瘖门
哑门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灸法:禁灸。哑门配涌泉、关冲、风府,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针灸甲乙经》:项强,刺喑门。瘖门穴研究进展: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发现,针刺哑门、肾俞,对脑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一定影响,经针刺后,全血黏度下降,全血还原黏度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意义。
-
舌厌
舌厌穴主治病证: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灸法:禁灸。
-
哑门
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
-
横舌
横舌穴主治病证: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灸法:禁灸。
-
喑门
喑门穴主治病证: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灸法:禁灸。
-
舌根
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
-
厌舌
厌舌穴主治病证: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灸法:禁灸。
-
舌横
舌横穴主治病证: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灸法:禁灸。
-
舌肿
哑门穴主治病证: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灸法:禁灸。
-
步郎
概述:步郎为经穴别名,即步廊。步廊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步廊穴在胸部的位置步廊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步廊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步廊穴在胸部的位置步郎穴的取法:仰卧位,在第五肋间隙中,中庭(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步郎穴穴位解剖:步廊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胸横肌、胸内筋膜。
-
命关
概述:命关:1.经穴别名;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主治病症:食窦穴主治胸胁胀痛,嗳气,反胃,噫气,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胀,水肿,腹胀,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腹水,肝区疼痛(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咳嗽,痰饮,少乳,气管炎,肝炎,尿潴留等。
-
步廊
意指庭堂两边之游廊,或侧屋也。步廊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步廊穴在胸部的位置步廊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步廊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步廊穴在胸部的位置步廊穴的取法:仰卧位,在第五肋间隙中,中庭(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步廊穴穴位解剖:步廊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胸横肌、胸内筋膜。
-
食窦
别名命关。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胸腹壁静脉。主治病症:食窦穴主治胸胁胀痛,嗳气,反胃,噫气,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胀,水肿,腹胀,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腹水,肝区疼痛(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咳嗽,痰饮,少乳,气管炎,肝炎,尿潴留等。
-
芒针
针身细长有如麦芒,故名。现用芒针仿古代长针,用不锈钢制造,形与毫针相似,但针体较长,一般都在6寸以上,专用于深刺透刺。临床操作时,以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持针体下压,缓慢进针至一定深度并出现较强针感时为止。刺激时如患者感觉不适,即应停针。腹部可直刺,腰臀及肘膝关节处直斜刺,头面或腰背部应横刺。
-
藏输
概述:输,通俞,藏输即藏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
五刺
详见下表:刺法名刺法应五藏半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肺(主皮毛)豹文刺左右前后散刺出血心(主血脉)关刺刺四肢关节附近肌腱肝(主筋)合谷刺一针多向斜刺肌肉脾(主肌肉)输刺直入直出深刺至骨肾(主骨)半刺:半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
-
屋翳
第2肋间结构由肋间内、外肌及肋间血管和神经构成。主治病症:屋翳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咳吐脓血,咳逆上气,咳唾脓血,胸痛,乳痈,乳癖,乳腺炎,身肿,皮肤疼痛,噎嗝,皮肤痛不可近衣,皮肤瘙痒,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胸胁胀痛,胸胁胀满等。屋翳配膻中、乳根、肩井,治乳腺增生。
-
膺窗
皮肤由第2、3、4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针由皮下经胸大肌表面的胸肌筋膜,进入该肌及其深面的胸小肌,该二肌均为胸前神经支配。主治病症:膺窗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痈,乳癖,乳腺炎,胸膜炎,肠炎,胸痛,胸满,唇肿,肠鸣泄注,肋间神经痛,胸胁胀痛,胸满气短,气短,胸胁胀满等。
-
中枢
中枢穴主要用于脊背、脾胃疾患等:如腰痛脊强,胃脘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黄疸,胃炎,肝炎,胆囊炎,视力减退,腹满,腰脊强痛,胃痛,不欲食,腹胀满,腰背疼痛,不能俯仰,发热恶寒,腰背痛,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等。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肋间动脉后支。
-
脏俞
概述:脏俞:1.位于背部的五脏背俞穴;2.经穴别名。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
神藏
概述:神藏为经穴名(ShéncángKI25)。神藏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神藏穴在胸部的位置神藏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神藏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神藏穴在胸部的位置神藏穴的取法:仰卧位,在第二肋间隙中,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神藏穴有宽胸顺气、降逆定喘之功,主治心脏疾患及咳嗽,气喘,胸痛,呕吐,烦满,不嗜食。
-
灵台
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胸胁胀满,胃痛,疟疾,咳嗽,气喘,疗疮,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现代又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蜂窝织炎等。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
-
冲道
概述:冲道为经穴别名。俯伏或伏卧取穴。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冲道穴的功效与作用:神道穴具有宁神安心、清热平喘的功效。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
-
藏俞
概述:藏俞:1.腧穴归类名;位于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
悬枢
悬枢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伏卧取穴。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悬枢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背疾患等:如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水谷不化、泄泻、痢疾、急性胃肠炎及腰脊强痛、腰肌筋膜炎等。悬枢穴配肾俞治腰痛。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腹中积上下行,悬枢主之。
-
云门
布有锁骨上神经中、后支,胸前神经分支,臂丛外侧束和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下方有腋动脉。主治病症:云门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哮喘,胸中烦闷,胸痛,胸胁彻背痛,肋间神经痛,肩臂疼痛不举,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内侧痛,喉痹,瘿气,暴心腹痛,引缺盆中痛,胁痛引背,四肢逆冷,伤寒四肢热不已,脉代不至等。
-
神道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上摸1个胸椎棘突,于其上方凹陷中取穴。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
-
输刺
概述:输刺为古刺法名:1.九刺之一;亦有指取用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和脏俞者。《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以少取穴,直入直出而深刺,以输泻邪热。五刺之一·输刺:输刺为古刺法名。肾主骨,本法能与肾气相应,故本法可应用于治疗与肾有关的骨痹等疾患。
-
痔全息注射液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本品对各期内痔、外痔、混合痔、单发性直肠息肉、肛裂等均有较好疗效。用量用法:本品药力强、作用快,故注射方法一定要正确,药量要适当,使用初期宜少注,倘若药量不足,第2日复查时还可补注。注意事项:病人可取侧卧位或膝胸位。从痔核最突出部进针至粘膜下即可,切忌深刺!
-
气户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主治病症:气户穴主治咳喘,胸痛,呃逆,胁肋疼痛,咳嗽,气喘,吐血,哮喘,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逆,胸胁疼痛,胸胁胀满,食噎,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瘿瘤,瘰疬,胸膜炎,肋软骨炎等。配伍:气户配云门、天府、神门,有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喘逆上气,呼吸肩息。
-
库房
两肌由肋间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肋颈干的最上肋间动脉。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主治病症:库房穴主治咳嗽,胸痛,胁胀,气喘,咳逆上气,呼吸喘促,咳唾脓血,痰多,咳吐脓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气肿胸膜炎,胸胁胀痛,肋间神经痛,胸胁胀满等。斜刺或平刺0.5~
-
天会
别名天会。针由皮肤,在胸腹壁浅静脉的内侧,穿皮下筋膜和胸肌筋膜,入胸大肌及前锯肌,前肌由胸前神经支配,后肌由胸长神经支配。天池穴主治心胸、腋胁及乳房等疾患:如心烦、胸满、心绞痛、心内膜炎、咳嗽、痰多、气喘、肋间神经痛、腋淋巴结炎及结核、乳腺炎、乳汁不足、头痛、热病汗不出、喉中痰鸣等。
-
过梁针法
过梁针法亦称深刺奇穴法。用毫针深刺或强刺激经外奇穴以治疗癫痫等精神疾患的针刺方法。令患者坐于靠椅上,用约束带将患者的腰部及上下肢固定。针刺奇穴要深,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施术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向右捻转为补,向左捻转为泻。左右捻转或浅刺不捻转为平补平泻。
-
踝内侧三角韧带注射
名称:踝内侧三角韧带注射适应证:踝内侧三角韧带注射适用于:1.踝内侧三角韧带撕裂伤。准备:患者体位取患侧卧位;注意事项:1.注意勿刺伤血管和神经组织。2.勿深刺入关节腔内,以免损伤关节面。3.注射完毕后,在未拔出针前,再做踝内、外翻活动,若发现内侧仍有疼痛,表示注射不完全,应再在疼痛区做充分浸润。
-
神宗
神宗穴主治病证: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