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隆
丰隆丰隆主治脾胃、神志和小腿等疾患:如胸腹痛、四肢肿、咳吐痰涎、肢体懈堕、伤寒吐蛔、大小便难、痰饮、头痛眩晕、狂癫、面目浮肿、喉痹、卒喑、经闭、血崩、脚气等。现代又多用丰隆治疗神经衰弱、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血压、耳源性眩晕、支气管炎、哮喘、咽喉炎、腓肠肌痉挛等。下肢痿痹,水肿。
-
上巨虚
上巨虚穴主治病证:上巨虚主治腹痛,腹胀,肠中切痛,肠鸣,泄泻,脐腹疼痛,胃肠炎,急性肠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饮食不化,胃脘痛,食欲不振,便秘,肠痈,胸胁支满,中风偏瘫,脚气,下肢痿痹,膝胫酸痛,咳逆气喘,小便黄赤,偏枯不遂,脚胫酸痛,下肢水肿,痿痹等。风水,灸上廉随年壮。
-
阑尾
快速取穴:足三里穴(站位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四指向下,中指指尖处即是足三里穴)向下2横指处即是阑尾穴。深层有腓深神经干和胫前动,静脉经过,并有腓深神经肌支、胫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阑尾穴的配伍:阑尾穴配阿是穴、上巨虚、天枢、地机、足三里,治单纯性阑尾炎。刺灸法:刺法:直刺0.5~
-
腰宜
概述:腰宜为经外奇穴名(yāoyíEX-B6)。尾骶骨上六椎下(第十六椎下)外开四横指处。腰宜穴主治病证:腰宜穴主治妇人血崩,腰痛,脊柱肌痉挛,腰脊疼痛等。腰宜穴的配伍:腰宜穴配委中、命门、腰痛点,治腰痛。腰宜穴配阴白、中极、血海、三阴交,治崩漏。刺灸法:刺法:直刺0.5~针六至七分(原说横针三寸)。
-
五处
五处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惊风,癫痫,半身不遂,脊强反折,抽搐,目不明,现代又多用五处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视力减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衄血,鼻息肉,感冒等。快速取穴:前发际正中直上1横指,再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五处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眶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
-
鬼邪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另有实验针刺足三里,发现正常人或萎缩性胃窦炎患者的胃泌素增加,正常人组为空腹对照组的2.08倍,萎缩性胃窦炎组为对照组的1.65倍,两者和针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
下陵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另有实验针刺足三里,发现正常人或萎缩性胃窦炎患者的胃泌素增加,正常人组为空腹对照组的2.08倍,萎缩性胃窦炎组为对照组的1.65倍,两者和针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
足三里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另有实验针刺足三里,发现正常人或萎缩性胃窦炎患者的胃泌素增加,正常人组为空腹对照组的2.08倍,萎缩性胃窦炎组为对照组的1.65倍,两者和针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
下三里
足三里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另有实验针刺足三里,发现正常人或萎缩性胃窦炎患者的胃泌素增加,正常人组为空腹对照组的2.08倍,萎缩性胃窦炎组为对照组的1.65倍,两者和针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
上廉
侧腕屈肘取之。主治病症:上巨虚主治腹痛,腹胀,肠中切痛,肠鸣,泄泻,脐腹疼痛,胃肠炎,急性肠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饮食不化,胃脘痛,食欲不振,便秘,肠痈,胸胁支满,中风偏瘫,脚气,下肢痿痹,膝胫酸痛,咳逆气喘,小便黄赤,偏枯不遂,脚胫酸痛,下肢水肿,痿痹等。1.2寸,局部酸胀;
-
三里
侧腕屈肘取穴。针由皮肤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入桡侧腕长、短伸肌,在桡神经深支的外侧,针可深低旋后肌。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足以谓之“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中风偏瘫,下肢痿痹,膝胫酸痛,脚气,乳痈;针刺对健康者的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
足下廉
主治病症:下巨虚主治小腹痛,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大便脓血,泄利脓血,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胃中热,胃脘痛,纳呆,小便不利,小便黄,消谷善饥,胸胁痛,腰脊痛引睾丸,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不履地,寒湿脚气,胫肿,下肢水肿,足痿不收,乳痈,涎出,喉痹,中风偏瘫,暴惊狂言等。
-
巨虚下廉
主治病症:下巨虚主治小腹痛,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大便脓血,泄利脓血,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胃中热,胃脘痛,纳呆,小便不利,小便黄,消谷善饥,胸胁痛,腰脊痛引睾丸,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不履地,寒湿脚气,胫肿,下肢水肿,足痿不收,乳痈,涎出,喉痹,中风偏瘫,暴惊狂言等。
-
下林
主治病症:下巨虚主治小腹痛,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大便脓血,泄利脓血,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胃中热,胃脘痛,纳呆,小便不利,小便黄,消谷善饥,胸胁痛,腰脊痛引睾丸,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不履地,寒湿脚气,胫肿,下肢水肿,足痿不收,乳痈,涎出,喉痹,中风偏瘫,暴惊狂言等。
-
商曲
商曲穴主治脾胃等疾患:如腹中积聚,肠电切痛,纳差,泄泻,便秘,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现代又多用商曲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腹膜炎,食欲减退,黄疸,胃炎,胃痉挛,胃下垂,肠炎,痢疾等。仰卧取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9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分布,深层有第9胁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下动脉分支分布。
-
水道
主治小腹胀满,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子宫下垂,卵巢炎,盆腔炎,不孕,小便不利,小腹胀痛,遗尿,便秘,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肾炎,膀胱炎,睾丸炎,尿潴留,水肿,尿道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腹水,脊髓炎,脱肛等。脐以下的腹直肌由腹壁下动脉营养。
-
滑肉门
仰卧位,在脐上1寸,水分穴(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穴位解剖:滑肉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滑肉门主治胃肠、神志等疾患:如肠鸣、泄泻、胃痛、呃逆、重舌、吐血、癫症等。
-
前关
概述:前关为经穴别名。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经外奇穴——太阳穴的位置经外奇穴——太阳穴的位置太阳穴的取法: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治偏头痛向后平刺1~针入三分。
-
下廉
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骨间后动脉分布。主治小腹痛,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大便脓血,泄利脓血,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胃中热,胃脘痛,纳呆,小便不利,小便黄,消谷善饥,胸胁痛,腰脊痛引睾丸,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不履地,寒湿脚气,胫肿,下肢水肿,足痿不收,乳痈,涎出,喉痹,中风偏瘫,暴惊狂言等。
-
横指寸
横指寸为取穴比例寸之一。通常以一拇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指中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二、三、四、五指)为3寸(即一夫法)。参见拇指寸、一夫法:拇指寸为手指比量法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又称手夫。即以食、中、环、小四指相并,当中指节上横度,其两侧间距离称一夫,折作3寸。
-
太阳
针刺不宜过深。上关穴主治耳、面颊、口齿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耳痛,聤耳,上齿龋痛,牙关不开,口眼 斜,目眩,青盲,偏头痛,齿痛,口噤,口 ,面痛,癫狂,痫证,惊痫,现代又多用上关穴治疗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头痛,中耳炎,牙痛,下颌关节炎,颞颔关节功能紊乱,面肌痉挛,眩晕等。
-
幽门
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胃痛,心烦,腹泻,痢疾,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
四满
别名髓府、髓中。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四满指肠澼切痛、积聚、脐中切痛、恶血瘀痛,针之有散瘀消胀之效,有理气导疝、调经种子之功。四满穴主治肝肾、前阴及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不孕、漏胎、遗精白浊、小便失禁、气攻两胁、疝瘕积聚、腹痛泄泻、臌胀等。
-
腹哀
腹哀穴穴位解剖:腹哀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深层有第8肋间神经、动脉。腹哀穴主治病证:腹哀穴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
指寸
指寸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作为取穴的比例寸。分中指寸、拇指寸、横指寸等。通常以一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指)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为3寸。《图翼·中指同身寸法》日:“以男左女右手,大指中指圆曲交接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两头尽处,此为一寸。凡手足尺寸,及背部横寸,无折法之处,乃用此法,其他不必混用。”
-
孕晚期检查
孕晚期检查指怀孕28~32周产检:例行产检项目:体重、血压:怀孕7-8个月,准妈咪体重每周约增加0.5千克尿常规检查:尿糖、尿蛋白检测胎儿身长、体重:30周胎儿身长约38厘米,体重约1000克32周胎儿身长约42厘米,体重约1800克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等。测量两拇指间的角度并记录,正常值为90°。
-
关门
主治腹痛,腹胀,急慢性胃炎,胃炎,胃痉挛,急慢性肠炎,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脘腹胀满,绕脐急痛,身肿,泄痢,遗溺,便秘,痰饮,纳呆,胃痛,呕吐,遗尿,腹水等。按天阙之名,在人身虽无穴位可指,以意揆之,即任脉之神阙、巨阙处也。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并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