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明
见明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肩部,三角肌止点后上方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眼病、上肢麻痹、上肢瘫痪。一般针斜向上刺2~3寸。
-
阴阳人
亦作“人痾”,五不男之一,亦称“变”。指男子生殖器官先天发育畸形或其他病变而不能生育的病证。见明·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天,指天宦,男子先天性外生殖器或睾丸缺陷及第二性征发育不全。变,又称人疴,俗称阴阳人,类于两性畸形。天者,阳痿不用,古云天阉是也;漏者,精寒不固,常自遗泄也;
-
五不男
概述:五不男病证名。指男子生殖器官先天发育畸形或其他病变而不能生育的病证。见明·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详细内容:天,指天宦,男子先天性外生殖器或睾丸缺陷及第二性征发育不全。犍,阴茎或睾丸被切除。变,又称人疴,俗称阴阳人,类于两性畸形。天者,阳痿不用,古云天阉是也;漏者,精寒不固,常自遗泄也;
-
心热烦啼
心热烦啼为病证名。见明·万全《育婴家秘》。为小儿心热内盛而致的啼哭。《幼幼集成》:“心热烦啼者,面红色赤,或舌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治宜清心除烦,用导赤散加麦冬、灯心;甚者加黄连、龙胆草。”
-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指专用于防治小儿病证的特定推拿方法。见明·龚廷贤《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方便易行,无副作用,可避免打针服药之痛苦,特别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主治小儿常见的腹泻、疳积、便秘、惊厥、遗尿、脱水、发热、喘咳等内科疾患,还适用于小儿外科、伤科等症。
-
小儿按摩
小儿按摩即小儿推拿,见陈氏《小儿按摩经》。见明·龚廷贤《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称小儿按摩。由于小儿在生理和病理上有一定的特点,所以小儿推拿也有着其特定的穴位和术式,如三关、六府、五经等穴位,分阴阳、开璇玑等术式。小儿推拿常用于防治感冒,发热,呕吐,腹泻,食滞,疳积,遗尿,脱肛,惊厥等病证。
-
华佗外科
《华佗外科》为书名。见明·殷仲春《医藏书目》。卷数不详,已佚。
-
痰核
①见《医学入门》卷六。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生于下部者则多挟湿热。可用开郁清痰丸加味。见明《慎斋遗书》卷九。有:“痰核,即瘰疬也,少阳经郁火所结。”见《医宗金鉴》卷六六。症见舌上生疮,舌体活动不灵,强硬而痛。治宜清热化痰。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或以三棱针刺破出血。患处吹冰硼散即可。
-
胎前吞酸
胎前吞酸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多因孕妇脾虚或肝郁,复伤于饮食所致。脾虚者,由于脾虚不运,伤食太过,症见胃脘填塞,不得传化而致吞酸。治宜温养脾胃,方用六君子汤加吴萸;肝郁者,由于肝气郁滞,化热犯胃,症见嗳腐吞酸、脘闷胁胀等。宜泻肝清热,用左金丸。
-
散针法
散针法指在病痛部位选穴针刺的方法。见明·李梃《医学入门》:“散针者,治杂病而散用其穴,因病之所宜而针之,初不拘于流注也。若夫折伤跌扑,损逆走痛,因其病之所在而针之,虽穴亦不顾其得与否也。”即不拘流注等法而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穴针刺。
-
妊娠暑泻
妊娠暑泻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多因妇女妊娠期间适逢暑令,摄生不慎,内伤生冷之湿,外受暑热之邪,湿热损及肠胃,症见泄泻如水,烦渴尿赤,自汗面垢等。由于耗伤津液,易于伤胎。治宜清暑去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并宜注意安胎。
-
妊娠伤食
妊娠伤食病证名。见明·王肯堂《胤产全书》。症见脘腹胀满,或嗳腐食臭,或呕吐泄泻等。因饮食停滞而嗳腐胀满者,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恶心呕吐加枳壳、砂仁;伤食腹泻者,宜消食健脾止泻,方用六君子汤,伤于肉食加山楂,伤于面食加麦芽,伤于生冷者加砂仁、木香。
-
人疴
见清·卢若腾《岛居随笔》。五不男为病证名,指男子生殖器官先天发育畸形或其他病变而不能生育的病证。天,指天宦,男子先天性外生殖器或睾丸缺陷及第二性征发育不全。变,又称人疴,俗称阴阳人,类于两性畸形。见明·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天者,阳痿不用,古云天阉是也;漏者,精寒不固,常自遗泄也;
-
凝产
凝产产科名词。见明·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即碍产。详该条。
-
艾茸
艾茸即艾绒。见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卷二。艾绒指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的绒状物。一般每年五月间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放置阴凉通风处令干,然后放入石臼中捣碎,筛去杂梗和泥沙,如此反复多次,即成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艾绒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艾炷。质地以陈久者为佳。
-
远视·气血两虚证
定义:远视·气血两虚证(hyperopia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气血两虚,以视远较视近清楚,不耐久视,两目隐痛,甚则连及前额,全身可兼见面色少华,心悸怔忡,头晕失眠,气短神疲,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远视证候。远视轻者视远较视近清楚,故古称能远怯近症,至《目经大成》始名远视。
-
远视·肝肾两虚证
定义:远视·肝肾两虚证(hyperopiawithliver-kidney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肝肾不足,以视远尚清,视近模糊,或用眼后感眼球酸痛,或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为常见症的远视证候。方药治疗:远视·肝肾两虚证可用地芝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地芝丸中天冬,生地黄滋肾清热为主药;
-
小肠气
可选用蜘蛛散、导气汤、酒煮当归丸、济生橘核丸、三层茴香丸。或二陈汤加香附、厚朴、青皮、青木香、苍术、干姜等。又名疝、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黄帝内经素问》、《儒门事亲》、《疡医大全》等均有七疝论述,名目繁杂。
-
种子
概述:种子:1.中药学名词;是指用具有补肾填精作用的药物,促使妇女受孕,治疗不孕症的治法。见明·万全《妇人秘科·种子章》。生理成熟后,种皮、胚逐步完成其发育,水分减少,所含营养物质转化成淀粉、蛋白质或脂肪,成为不溶性物质,生理生化作用减弱,种皮不断致密变褐,不易失水、渗溶和霉烂,进入形态成熟阶段。
-
吐舌
是指舌常伸出口外,不即缩回的舌象。又名舌舒。见明·薛铠《保婴撮要》。与随露随收之弄舌,有所区别。临床上不仅有吐舌的表现,而且还有面红烦渴,小便赤涩等心热症状。病因病机:舌乃心之苗,心经有热,引起舌头干涩而紧,故时时吐出,以图舒缓。治疗:治以清心泻热为主,用泻心导赤汤。
-
天
概述:天:1.先天;《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此天之所不足也。”参见五不男:五不男为病证名。见明·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天,指天宦,男子先天性外生殖器或睾丸缺陷及第二性征发育不全。变,又称人疴,俗称阴阳人,类于两性畸形。天者,阳痿不用,古云天阉是也;漏者,精寒不固,常自遗泄也;
-
胎养
胎养见明·万全《婴儿家秘》。即养胎。详该条。
-
胎前寒泻
胎前寒泻病证名。多因孕后脾肾阳虚,或外受风寒,或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肾,以致肾阳不能上蒸脾土,运化失职,传导失司所致。脾肾阳虚者,症见脐下作痛,喜暖喜按,肠鸣即泻,腹胀畏寒肢冷。治宜温阳健脾止泻,用四神丸,或理中汤;饮食生冷者,症见腹痛泻下酸臭,腹胀痞满,嗳气腐臭,治宜消食导滞止泻。
-
胎前赤白痢
胎前赤白痢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下痢。详该条。
-
舌舒
舌舒即吐舌。见明·薛铠《保婴撮要》。指患儿舌头不断地伸出口外,伸出较长而缩回较慢或久而不收者。与随露随收之弄舌,有所区别。舌乃心之苗,心经有热,引起舌头干涩而紧,故时时吐出,以图舒缓。临床上不仅有吐舌的表现,而且还有面红烦渴,小便赤涩等心热症状。治以清心泻热为主。用泻心导赤汤。
-
经水不止发肿满
经水不止发肿满病证名。见明·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亦名经多发肿。多因脾虚不摄则经水不止,脾失健运则水湿泛滥于肌肤,症见月经持续不止,兼见浮肿,纳呆,便溏,神倦乏力。治宜补血健脾利水,方用四物汤加茯苓、白术、砂仁、大腹皮、木香、陈皮、厚朴、猪苓、木通、甘草。
-
黑珠
见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黑睛又名黑眼、黑珠、黑仁、乌珠、乌 、乌睛、神珠、青睛,西医称为角膜。(1)上皮细胞层:是球结膜上皮的延续,由5—6层细胞组成,易与前弹力层分离,上皮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在无感染的条件下,一般24小时可以修复,不遗留瘢痕。(5)内皮细胞层:为整齐的单层内皮细胞组成。
-
鹤膝节
鹤膝节病名。见明·万全《片玉心书》。即鹤膝风。详该条。
-
钉头翳
又名钉翳根深、钉头翳、钉翳障。又名蟹睛疼痛外障、蟹目、蝇头蟹眼、蟹睛横出、离睛、损翳、蟹珠、蟹睛翳、黑珠翳。证见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参见钉翳及旋螺突起条)。治疗初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或石决明散加减;
-
触经感冒
触经感冒病名。见明·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多因经期感受风寒之邪,营卫失调,证见经行周身疼痛,手足麻痹,寒热,头痛目眩等。治宜辛温解表为主。方用五积散类。
-
产后水肿
概述:产后水肿为病证名。见明·赵贞观《绛血丹书》。病因病机:因素体脾肾虚弱,产后脾肾之阳益虚,水湿不得敷布,溢于肌肤四肢所致。症状:症见手足浮肿,皮肤光亮色润。治疗:治宜大补气血为主,佐以利水。方用八珍汤加苍术、茯苓。若壅满加陈皮、半夏、香附;虚者倍用人参、木通;有热加黄芩、麦冬。
-
针灸治例
《针灸治例》为书名。不著撰入。一卷。书佚。见明《医藏目录》。
-
针灸提纲
《针灸提纲》为书名。不著撰人。一卷。书佚。见明《医藏目录》。
-
提针法
提针法即提气法。见明·方贤《奇效良方·针灸门》。提气法为针刺手法名。如因经气不足,荣卫失调而致者,应先紧按慢提行九阳之数,补充其原气,待邪实已去,真气大至,手不感觉沉满之时,即一面微微捻针使经气运行加速,一面轻轻将针上提,荣卫之气聚集针下,荣行卫布,冷麻之症自除。
-
窦文贞公六十六穴流注秘诀
《窦文贞公六十六穴流注秘诀》为书名。撰人不详。一卷。见明·《医藏目录》。书佚。
-
心热夜啼
心热夜啼为病证名。《活幼心书》谓小儿“心热者,见灯愈啼,面红多泪,无灯则稍息。盖火者阳物也,心热遇火,两阳相搏,才有灯而啼甚。”见明·万全《育婴秘诀》。《幼幼集成》:“心热烦啼者,面红色赤,或舌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治宜清心除烦,用导赤散加麦冬、灯心;甚者加黄连、龙胆草。”
-
水花
水花即水痘。见明·蔡维藩《痘疹方论》。是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机为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扰于卫分而发。风热夹湿者,宜疏风清热,兼以渗湿,用银翘散加滑石;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发热期间,注意休息,并注意皮肤清洁,勿使抓破皮肤;若已抓破,可用青黛散外扑,助其消炎收敛。
-
水疮
水疮为病名。见明·蔡维藩《痘疹方论》。是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机为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扰于卫分而发。风热夹湿者,宜疏风清热,兼以渗湿,用银翘散加滑石;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发热期间,注意休息,并注意皮肤清洁,勿使抓破皮肤;若已抓破,可用青黛散外扑,助其消炎收敛。
-
水疱
若疱内混浊,有脓液者,则称脓疱。疱疹包括水疱,大疱、脓疱及血疱:水疱为局限性高出皮面有腔的皮损,内容澄清,直径小于0.5cm。见明·蔡维藩《痘疹方论》。病机为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扰于卫分而发。风热夹湿者,宜疏风清热,兼以渗湿,用银翘散加滑石;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
黑睛病
由于其他各 病变均可蔓延黑睛,而黑睛病变常涉及瞳神,故于辨证时应分清主次,论治时才能澄源堵流,从而防止黑睛病的发展和传变。黑睛疾病的治疗:治疗黑腈疾病的主要法则是祛除邪气,消退翳障,控制发展,防止传变,促使早期愈合,缩小和减薄宿翳,诸如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清肝泻火、退翳明目等为最常用的治法。
-
小儿雀目
《世医得效方》小儿雀目多“疳而得之”,以肝虚为主,故又称“肝虚雀目内障”,与成人阳虚高风雀目内障不同。参见肝疳:肝疳为病证名,五疳之一。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
-
胎前食泻
胎前食泻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指怀孕后饮食过多而泻下。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脾不健运,胃不能腐熟水谷,于是腹满嗳气,泻下酸臭。治宜健脾消食导滞。用养胃汤加山楂、神曲、麦芽,或用保和丸治之。
-
经水久不行发肿
经水久不行发肿病证名。见明·岳甫嘉《妙一斋医学正印·女科》。即经闭浮肿。详该条。
-
经水不止
经水不止病名。或湿热蕴积胞脉,扰动血海;血热者兼见颧红潮热、咽干口燥等,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用四物汤加白术、黄芩、阿胶、茯苓、栀子、地榆、荆芥、香附、甘草;气虚者兼见月经量少色淡,神疲乏力,神疲乏力、纳少便溏等,治宜健脾益气,温经止血,方用归脾汤加炮姜炭、乌贼骨、炒艾叶;
-
黑睛
又名黑眼(《黄帝内经灵枢·大惑》)、黑珠(见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黑仁(见《银海精微》)、乌珠(见《证治准绳·杂病》)、乌 (见《银海精微》)、乌睛(见《银海精微》)、神珠(清·黄庭镜《目经大成》:)、青睛(清·黄庭镜《目经大成》),西医称为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后易引起基质水肿。
-
丹凤摇头
丹凤摇头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推拿指南》。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有通关顺气,补脾和血等作用。②捧住小儿头部耳前上方处,轻轻摇动。用于治疗惊风。见《小儿按摩经》。③摇动小儿的拇指。有健脾等作用。见明·周于蕃《秘传推拿妙诀》。
-
疮痘入目
疮痘入目病名。指痘疮之毒误入眼内而生眼疾者。见明·倪维德《原机启微》。即痘疮入眼。证治可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