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痹证
痹证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根据病邪的偏胜而酌情更用。痹证日久则应根据正气亏损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补养肝肾,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痛痹:症状: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根据偏盛情况随症加减。
-
火针
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而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火针的适应症为寒证和痹证,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文绍敦点刺穴位放血治疗足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认为血量越多效果越好。火针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大针衍化而来。烧红后刺乳蛾、喉瘤体。
-
行痹
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论述颇丰,但概括起来主要是素体虚弱,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痹证。如《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L、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处方:风池、膈俞、血海、大椎随证配穴:循经分部取穴如下:肩部:肩髎、肩髃、臑俞。
-
钩活术
钩活术是利用中医针灸特异钩鍉针(钩九针)在相应穴位点上进行常规钩治的一种无菌操作技术。住院部又分颈椎病区20张床位、腰椎病区30张床位、强脊病区10张床位和骨关节病区20张床位,共计医护人员80余人,钩活术医院是以钩活术科研、临床、教学、培训推广为一体的中医机构,全国钩活术总部设于此。
-
祛风湿药
镇痛作用:秦艽、清风藤、汉防已、独活、五加皮等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秦艽碱可使大鼠的痛阈比给药前提高47%,但维持时间短,增大药物剂量,痛阈不再明显增加,清风藤碱能显着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痛阈,其作用强度与吗啡比较约为1:2.5。电刺激鼠尾法证明臭梧桐煎剂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
臂丛神经痛
臂丛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与流感、受寒等有关)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又分为根性(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结核、颈椎骨折或脱位、蛛网膜炎、颈髓肿瘤等)和干性(臂丛神经炎、颈部肿瘤和外伤、锁骨骨折、转移性肿瘤、颈胸出口区疼痛综合征等)两种。放射至尺侧者配小海、灵道;其他穴位,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1~
-
木防己汤
主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10日,医吐下之不愈,属虚者。石膏主心肺逆气;功能主治:《扫叶庄医案》卷三方之木防己汤主治新沐湿聚经脉,病在气分,状似风温,寒战大热,头痛鼻塞,胁肋痛不可转侧,自利稀水,热渴欲饮水,目黄上视,手肢发痉,舌苔白,齿板燥,胸中隐隐痛。主治痹证。
-
小儿麻痹症
2、本病的辨证要首先分别病变的部位和虚实。小儿麻痹症·肝肾两虚证:小儿麻痹症·肝肾两虚证(infantileparalysis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liverandkidney)是指邪毒已去,肝肾阴虚,以患肢肌肉明显萎缩,短小而细,患肢骨骼及脊柱呈歪斜凸出,苔薄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小儿麻痹症证候。治法:解表清热,疏风利湿。
-
五十岁肩
五十肩又称五十岁肩,即漏肩风,属中医痹症范畴。即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特点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多伴有关节周围肌肉萎缩。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为粘连性肩关节炎、凝肩、冻结肩、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详尽中西医治疗方法见肩关节周围炎条。
-
肩凝症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为粘连性肩关节炎、凝肩、冻结肩、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⑤X线检查可显示肩部骨质疏松。肩凝症的针灸治疗:一般只取局部的肩髃、肩髎、肩贞、肩内陵、臂臑等穴,用毫针强刺激不留针,再取远端对侧的条口透承山及悬钟等,得气后,持续捻转提插,并嘱患者活动患肢。
-
五十肩
五十肩又称五十岁肩,即漏肩风,属中医痹症范畴。即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特点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多伴有关节周围肌肉萎缩。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为粘连性肩关节炎、凝肩、冻结肩、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详尽中西医治疗方法见肩关节周围炎条。
-
寒痹
指寒邪偏重的痹证。《灵枢·贼风》:“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随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亦可用定痛丸加羌活、桂枝,或选用五积散、芎附汤加减。又《张氏医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
-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为病名。多由于甲族链球菌感染后,而致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②发热多汗疲乏,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常累及大关节,局部红、热、肿、痛、活动障碍,炎症消退后不留后患。如膝关节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委中;肩关节取肩髎、肩髃、肩内陵等。急性期针刺以泻法为主,慢性则多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
-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诊断要点:①患者主诉有以一侧为主的慢性腰痛。腰椎横突末端附着不少与躯干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肌肉及筋膜,主要有腹横肌、腰方肌、腰大肌、骶棘肌及腰背筋膜。深刺达病区,捻针柄以提高针感,已有酸、麻、胀、串等“得气”征时,可留针10~封闭疗法也是常用的方法,在压痛点注入醋酸强的松龙25mg加1%或0.5%普鲁卡因3~
-
合刺
概述:合谷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操作方法:于肌肉丰厚处进针,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分叉。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能应合脾气,临床用于痹证。
-
合谷刺
概述:合谷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操作方法:于肌肉丰厚处进针,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分叉。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能应合脾气,临床用于痹证。
-
阴痹
指发于阴分的痹症,如骨痹之类。《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指阴邪所致的痹证,如寒痹之类。病因病机:感受阴寒之邪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王冰生:“阴,谓寒也。
-
筋痹
概述:筋痹:1.风寒湿邪入侵于筋所致的痹证;《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圣济总录》卷二十:“《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肝痹亦可由肺痹传变而来。治疗:可用薏仁汤,人参散,萆薢丸,补肝汤,泻青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又名行痹。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
-
肌痹
又名着痹、湿痹。脾肾阳虚:肌痹·脾肾阳虚证(dermatomyositiswithspleen-kidneyyang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肾阳虚,以局部红斑色淡或有色素沉着,眼睑虚浮,四肢肌肉酸痛重着,甚则肿痛不消,或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变形,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弱为常见症的肌痹证候。肌痹即脾痹。
-
皮痹
风湿闭阻:皮痹·风湿闭阻证(dermatosclerosiswithwind-dampnessblockagepattern)是指风湿闭阻,以皮肤浮肿,皮纹消失,按之无凹陷,颜色苍白或黄褐,表面温度偏低,自我感觉刺痛或麻木,肢端青紫或苍白,遇寒冷或情绪激动时加剧,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濡细为常见症的皮痹证候。肺痹·皮痹:皮痹为病证名。
-
血痹
概述:血痹:1.邪入血分而成的痹证;症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尺脉小紧等。治疗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汤、防风散等方。《证治准绳·杂病》:“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
-
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即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属祖国医学“痿证”“痹证”范畴。⑤脑脊液常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和相应的免疫功能异常。针灸治疗:以华佗夹脊穴为主,酌配肩髃、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环跳、秩边、髀关、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丘墟、解溪等穴。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概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为病症名。本病神经系统病变范围弥散而广泛,主要是在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常累及颅神经,有时也侵犯脊膜、脊髓,甚至脑部。属祖国医学“痿证”“痹证”范畴。一、脊髓灰质炎:起病时多有发热,肌肉瘫痪多为节段性且较局限,可不对称,无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和细胞均增多或仅白细胞计数增多。
-
中医科药物外治法
操作名称中医科药物外治法方法及内容1.熏法将药物点燃或煎汤,熏蒸局部或全身,有解毒止痒、活络除痛、透疹消肿等作用。常用六神丸、喉症丸及清热燥湿、解毒、祛风等类药治疗。用于中恶、痰厥等闭证。8.塞法将药物捣烂,或用药末制成不同剂型,如栓剂塞于阴道、肛门中,有消炎、止痛、杀虫、止痒、通便等作用。
-
腕踝针法
区名:1区位置:前正中线两侧,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腹部、会阴主治:前额痛、目赤痛、鼻塞、流涎、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痛经、白带、遗尿等。上5位置:腕背的中央,即外关穴。若患者有酸、麻、胀、重感觉,说明针体深入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要调针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约为1.5寸。
-
桃红饮子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方名:桃红饮子别名:桃红饮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麝少许。主治:痹证兼有瘀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桃红饮(《类证治裁》卷十三)。
-
薏仁苓术汤
《辨证录》卷二:方名:薏仁苓术汤组成:茯苓5钱,白术5钱,薏苡仁1两,肉桂3分,炒荆芥2钱。主治:痹证。用法用量:水煎服。
-
蜂毒法
由于本法手续繁杂,且局部疼痛剧烈,所以近代改用预先制备的蜂毒水剂或油剂,进行皮内注射,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到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支气管哮喘、面神经麻痹等证。2.蜂毒注射法(《医学科学参考资料》中国医学科学院编)取蜂毒对大椎、天突、膻中、列缺、中府穴行穴位注射,或四肢皮下 换注射。
-
邓君朴
邓君朴,1943年生,江苏宜兴人,大专学历,副主任中医师,曾任宜兴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无锡市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委员。单位:宜兴市中医医院(邮码:214200)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外科疾病,如疮疡、乳房病、痹证等。
-
电子冷热针灸
电子冷热针灸集冷针(灸)、热针(灸)于一体,特点是可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达到滋阴降火或温经散寒的目的。临床一般以冷针治疗各种炎症、功能过亢,变态反应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等属中医阴虚火旺、阳热炽盛者;热针则用来治疗一些功能低下、久泻、阳痿、痹证等属中医阳虚阴盛、寒凝血瘀者。
-
陶针疗法
针刺疗法·陶针疗法:陶针疗法(potteryneedletherapy)是用陶瓷片的锋刃刺激腧穴或患病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刺激方法有点刺、排刺、行刺、环刺,丛刺、散刺、集中刺和广散刺数种;陶针治病以急性病痛为主,如中风、伤暑、感冒、急性惊风、腹痛、呕吐、泄泻、目赤红眼、疝气、尿闭、痹证、痈疽、顽癣等,多能奏效。
-
巨针疗法
巨针疗法是指用巨针刺激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以左手持针身下部,右手持针柄或针身中段,快速刺入,待有较强感应时,即可出针,亦可据情留针10~因本法所用针具粗大,刺激较强,应对患者作好说服解释工作,取穴宜少,出针宜缓,防止出血和刺伤内脏,并应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
关节红肿
概述:关节红肿(rednessandswellingofjoints)为症状名。是指关节表面的皮肤发红,伴有关节肿胀发热的表现。症状:病人关节部位肿胀,皮肤变红,并常伴有热痛感。多见于痹证、关节流注、鹤膝风及扭伤、脱臼等病患。
-
脉痹
概述:脉痹:1.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的痹症;本病可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急性发作期等疾患。《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治宜茯神汤、赤茯苓汤、秦艽汤、紫石英散、犀角散、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方。
-
洗涤法
又称溻渍法(出《外科精义》卷上)。是指用药物煎煮去渣后的汤液含漱或湿敷患处的方法。洗涤法的作用:洗涤法具有疏通腠理,调和血脉,祛邪消毒的作用。如治疮疡初肿未溃的葱归溻肿汤;治诸疮已溃流脓的猪蹄汤;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组成的熏洗药治疗骨伤停瘀;用祛风除湿、温通活络药治疗痹证等。
-
血虚痹
指血虚不能濡养肢体而致的痹证。《医学入门》卷五:“血虚痹者,皮肤不仁,济生防风汤,或黄芪建中汤去饴加桂枝。夹瘀血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夹痰者,手足麻痹,多睡眩晕,济生茯苓汤或二陈汤加竹沥、姜汁。肾脂枯涸不行,髓少筋弱,冻栗挛急者,十全大补汤,地仙丹。通用五痹汤擦痹法。”
-
腰脚冷痹
腰脚冷痹病证名。属腰退痹证,由风寒湿邪侵袭腰脚部位而致病。《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四:“夫腰脚冷痹者,由风寒湿三毒之气共伤于人,合而成痹也。此因肾弱髓虚,为风冷所搏故。肾居下焦而主腰脚,其气荣润骨髓,今肾虚受于风寒,湿气留滞于经络,故令腰脚冷痹疼痛也。”宜用仙灵脾散、独活散或三痹汤、五积散加减。
-
全生指迷方
《全生指迷方》为医方著作。宋·王贶撰于12世纪初。明代以后原书失传。今本四卷,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而成。卷1为诊脉法;4为寒证、热证、风湿、疟疾、痹证、劳伤等20种内科病及若干妇科疾病的医论和方剂,内容以选方为主,并有论述以阐析病因、证候。解放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排印本。
-
手足缓弱
手足缓弱为症状名。指手足弛缓软弱无力。多由风、寒、湿邪阻遏经脉所致。《千金要方·诸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不遂。”可用羌活汤、五痹汤等。本症可见于中风、痹证等。
-
气痹
《中藏经·论气痹》:“气痹者,愁忧(一本无“忧”字)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不能食者,用异功散加郁金、香附;
-
留痹
留痹病证名。因邪气停留于内,气血阻塞不通而形成的一种痹证。《灵枢·五变》:“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
-
角针
角针为针具名。以塑料、胶木或金属制成,呈圆锥形,有似小艾炷,其高度与底面之直径均为O.1寸。使用将针尖按于穴上,使针底与皮肤相平,再以胶布固定。用法与皮内针类似。主要用于痹证等。
-
风寒湿痹
风寒湿痹的病因病机: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使气血郁滞所致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关于三痹:三痹指行痹、痛痹、著痹三种痹证。治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辛温解凝寒也,加减五积散。治著痹利湿为主,兼去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土强可胜湿也。
-
风寒湿
风寒湿为病因学术语。风、寒、湿三种邪气互相结合而成的致病因素,为痹证的主要病因。《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
防桂术苓散
处方:白术5钱,茯苓5钱,防风5钱,巴戟天3钱,肉桂1钱,桂枝8分,天花粉2钱,黄耆2钱。功能主治:理肺肾脾胃之气,兼以散邪。主风寒湿邪犯于三焦而致痹证,一身上下尽痛,有时而止,痰气不清,欲嗽不能,咽喉气闷,胸膈饱胀,二便艰涩。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二
-
风痹
见《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又名行痹、筋痹。《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证治准绳·杂病》:“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亦可用虎骨散加减。
-
三香化瘀膏
三香化瘀膏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三香化瘀膏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5.本品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用药后皮肤过敏如出现搔痒、皮疹、肿痛等现象时,应停止使用,症状严重者应去医院就诊。
-
升麻前胡汤
《宣明论》卷二:组成:升麻1两半,前胡1两半,玄参1两,地骨皮1两,羚羊角2两,葛根2两,酸枣仁1钱。诸痹证,主风痹及风寒湿三气相合而为痹,常汗恶风,目瞤胁痛,或走注四肢,皮肤不仁,屈伸不定。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再煎3-5沸,食后温服,如行5-6里更进1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芎附散
《本事》卷三:别名:芎附汤组成:小川芎、附子(炮,去皮脐)、黄耆(蜜炙)、白术、防风(去钗股)、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熟干地黄(酒洒,9蒸9晒,焙)、桂心(不见火)、柴胡(去苗,净洗)、甘草(炙)各等分。主治:脾胃虚弱,卫气不温分肉,为风寒湿邪所着而致的五种痹证,腿并臂间发作不定。
-
苍术黑豆饮
处方:真茅山苍术10斤(洗净,先以米泔浸3宿,用蜜酒浸1宿,去皮),黑豆。制法:用黑豆一层,拌苍术一层,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砂锅内熬浓汁,去滓,隔汤煮滴水成珠为度,每膏一斤,和炼蜜一斤。功能主治:痹证。用法用量:白汤调服。摘录:方出《广笔记》,名见《医学从众录》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