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风
麻风又名疠风、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大麻风、风癞、血风。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素问·风论》卷五:“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2.周围神经粗大。初起先服保安化灵丹发汗,后改服神应消风散或磨风丸,亦可选服一号扫风丸、蝮蛇酒。外治用苦参汤洗涤溃疡,外涂狼毒糊剂。
-
世界防治麻疯病日
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疯病日(WorldPreventionleprosyDay)2011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主题是:“消除麻风危害,保护健康权益”。今后几年,卫生部将在现有经费投入水平上,继续增加中央补助地方麻风病防治工作经费,同时将协调残联、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合作解决麻风病人目前面临的问题。
-
咽部麻风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病,以侵犯皮肤、粘膜及周围神经为主,亦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器官。本病不胎传,也不遗传。临床表现:麻风病变多数发生于鼻部,有时全身症状未出现之前,鼻腔分泌物涂片中可找到大量麻风杆菌,传染性极强。咽部麻风较少见,多为鼻部瘤型麻风向下蔓延所致。
-
鼻部麻风
晚期因粘膜腺体萎缩,鼻腔干燥结痂而出现萎缩,病变向深层发展,破坏鼻中隔软骨,多于其前部发生穿孔,鼻小柱常被破坏,鼻尖下塌贴近上唇,易与萎缩性鼻炎和梅毒所致的鞍鼻区别,鼻窦亦可受累、破坏、前鼻孔发生狭窄,鼻粘膜苍白增厚,分泌物增多,可有脓涕、鼻出血,但患者不觉疼痛。疾病病因:麻风杆菌感染引起。
-
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实施方案(2012-2020年)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发现的麻风病可疑患者,要及时转诊至当地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进行确诊,对确诊病例须在24小时内进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并将有关信息录入全国麻风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对于少菌型和多菌型麻风患者,分别给予6个月少菌型和12个月多菌型方案的联合化疗。
-
对位氨基双苯砜
药品说明书:别名:二氨二苯砜;近年试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痤疮、银屑病、带状皰疹等。4.银屑病或变应性血管炎:1日100~4周发生,特征是发热、不适、剥脱性皮炎、肝坏死并发黄疸、淋巴结肿大、贫血、正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停药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可望好转。6.本品与磺胺类药物可有部分交叉过敏反应发生。
-
二氨二苯砜
药品说明书:别名:二氨二苯砜;近年试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痤疮、银屑病、带状皰疹等。4.银屑病或变应性血管炎:1日100~4周发生,特征是发热、不适、剥脱性皮炎、肝坏死并发黄疸、淋巴结肿大、贫血、正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停药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可望好转。6.本品与磺胺类药物可有部分交叉过敏反应发生。
-
皮肤切刮涂片检查法
(3)面部切口创面仅用消毒棉球止血5min,肢体部位可加胶布固定或用创可贴止血。理想的染片,应该是背景浅蓝色,在一个油镜视野内有数个炎症细胞,提示组织液取材符合真皮深度,抗酸杆菌呈现鲜红色。因取材深度不够而取组织液太少,不能形成符合规定的涂膜是产生查菌假阴性的主要原因。
-
麻风病的间接荧光抗体吸收试验
如皮内试验和荧光检查均为阳性,表明虽有麻风菌感染,但已建立有效的防御免疫,多数患者将于亚临床阶段中止,少数可发展成为少菌型麻风。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细菌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化验类别一:传染病免疫学检查化验类别二:细菌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氯苯吩嗪
药品说明书:别名:氯法齐明,氯苯吩嗪外文名:Clofazimine适应症:对于瘤型麻风和其他型麻风均有一定疗效,对耐枫类药物麻风桿菌感染也有效。此外,尚对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掌庶脓皰角化病、皮肤溃疡,坏疽性脓皮病也有一定疗效。2.可发生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与剂量大小密切有关。规格:胶丸:每丸50mg。
-
麻风病的皮内试验
正常值:阴性。5mm硬结为晚期阳性反应。此反应与机体抗麻风免疫力有一定关系。大多数结核型麻风为阳性反应。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细菌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化验类别一:传染病免疫学检查化验类别二:细菌性传染病免疫学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酞咪哌啶酮
药品说明书:别名:沙利度胺;酞咪哌啶酮,反应停外文名:Thalidomide适应症:为一种镇静剂,对于各型麻风反应如发热、结节红斑、神经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有一定疗效,对结核样型的麻风反应疗效稍差。2.不良反应有口干、头昏、倦怠、恶心、腹痛、面部浮肿等。3.近年发现本品有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骨髓移植。
-
酞谷酰亚胺
药品说明书:别名:沙利度胺;酞咪哌啶酮,反应停外文名:Thalidomide适应症:为一种镇静剂,对于各型麻风反应如发热、结节红斑、神经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有一定疗效,对结核样型的麻风反应疗效稍差。2.不良反应有口干、头昏、倦怠、恶心、腹痛、面部浮肿等。3.近年发现本品有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骨髓移植。
-
酞胺哌啶酮
药品说明书:别名:沙利度胺;酞咪哌啶酮,反应停外文名:Thalidomide适应症:为一种镇静剂,对于各型麻风反应如发热、结节红斑、神经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有一定疗效,对结核样型的麻风反应疗效稍差。2.不良反应有口干、头昏、倦怠、恶心、腹痛、面部浮肿等。3.近年发现本品有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骨髓移植。
-
反应停
药品说明书:别名:沙利度胺;太咪哌啶酮,反应停外文名:Thalidomide适应症:为一种镇静剂,对于各型麻风反应如发热、结节红斑、神经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有一定疗效,对结核样型的麻风反应疗效稍差。2.不良反应有口干、头昏、倦怠、恶心、腹痛、面部浮肿等。3.近年发现本品有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骨髓移植。
-
沙立度胺
药品说明书:别名:沙利度胺;太咪哌啶酮,反应停外文名:Thalidomide适应症:为一种镇静剂,对于各型麻风反应如发热、结节红斑、神经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有一定疗效,对结核样型的麻风反应疗效稍差。2.不良反应有口干、头昏、倦怠、恶心、腹痛、面部浮肿等。3.近年发现本品有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骨髓移植。
-
沈之问
沈之问明代医家。号无为道人、花月无为道人。里籍欠详。其先祖沈怡梅、父沈艾轩抄存若干治麻风之秘方。至之问于麻风一证,致力尤深。于麻风证之病因、辩证。治疗,均有独到见解,提出麻风证名三十六种,列风药八十余种,更善用大风子。其经验均载于《解围元薮》,为我国较早之麻风病专著,现有刊本行世。
-
无为道人
无为道人即沈之问。他在此基础上,又把自己在江湖各地搜集到的治疗麻风病等药方,结合多年临证经验,于1550年编撰成《解围元薮》一书,为我国古代记述有关麻风病的专书之一。其中肯定麻风是传染病,记述大风子对麻风的疗效,反对过去所说的服大风子可使人瞽目的说法,并附有医治麻风的病例,对麻风的诊治有一定贡献。
-
二硝基氟苯皮肤试验
检查名称:二硝基氟苯皮肤试验分类:免疫学检查细胞免疫测定二硝基氟苯皮肤试验的原理:同二硝氯苯皮肤试验。100μg的丙酮液涂于同侧皮肤,分别于48、72h后观察结果。化验结果临床意义: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与迟发性超敏反应常呈平行关系。70%为阴性,恶性肿瘤发展迅速者或晚期,反应常从阳性转为弱阳性或阴性。
-
厉
概述:厉:1.音利(lì);意指疫病。《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乃厉”,“厉大至”。音赖(lài)·厉:厉音赖(lài)。古通癞,即癞病。厉,本作疠。《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肘,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所述的症状与麻风类似。
-
EAC-玫瑰花环形成试验(EAC-RFC)
B淋巴细胞显著升高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但百日咳、麻疹、水痘、皰疹、麻风等亦增加,减少见于B淋巴细胞缺陷症。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细胞免疫检测化验类别一:免疫功能检查化验类别二:细胞免疫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皰疹麻风B淋巴细胞缺陷症
-
荨麻根
《*辞典》:荨麻根: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拼音名:XūnM Gēn来源:为荨麻科植物麻叶荨麻,狭叶荨麻等的根。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止痛。外用:煎水洗。(《文山中草药》)②治麻风:荨麻根干品四至六钱,水煎服。(《文山中草药》)③治湿疹:荨麻根、麻黄根各二两。
-
神效清目饮
《疯门全书》:方名:神效清目饮组成:白菊花2钱,白蒺藜1钱半,蔓荆子1钱半,荆芥穗1钱半,绿升麻5分,麻黄1钱(表证轻者不用),灵仙1钱,石菖蒲5分,何首乌2钱,苦参1钱(无癣不用),黑栀仁1钱,枯黄芩1钱,小川连1钱,肥知母1钱,条甘草6分。主治:麻风及麻风攻目。
-
木癞
木癞为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毒邪入肝经而发病。初起肤如虫癣,大小不一,形色不同,久则连片,腐烂腥秽,面目作痒,眉睫脱落。或疮如瘤肿,麻木不仁,三年则成大患。早治或能愈。相当于瘤型麻风晚期。
-
解围元薮
《解围元薮》麻风专著。四卷。明·沈之问辑于1550年。内容有麻风病的病因、三十六风、十四癫及其与经络的关系、治疗方剂等。书中较详细地叙述了麻风的辨证和治疗,载方249首。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磷酸组织胺
药品说明书:别名:磷酸组胺,磷酸组织胺外文名:HistaminePhosphate适应症:主要用于胃分泌功能的检查;(2)将1mg/ml的注射液稀释10倍成0.1mg/ml,先抽取0.1ml皮下注射,以后每日增加0.1ml,直至1ml,也可脱敏。2.应用时要警惕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如引起过敏性休克,可用肾上腺素解救)。
-
土癞
土癞为病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卷二。其症先发潮热、呕吐、黄肿,继之皮肤则现癍块,小如弹石,大如鸡卵,麻木不仁,穿溃成疮,脓液臭秽难闻。癞(麻风)证之一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孙氏按其发病之形状与色泽等,分癞为金、木、水、火、土、黄、白、乌、赤、青癞,以及蟋蟀癞、面癞、雨癞、麻癞、(虫旬)癞等。
-
酒癞
酒癞病名。指皮肤生结疮痂癞者。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内有:“酒癞者,酒醉卧黍穰上,因汗体虚,风从外入,落人眉须。”症见初起遍身生疮,小者如豆,大者如钱,色呈灰黄,上覆脓痂,久则眉发脱落。相当于结核样型麻风及瘤形麻风。
-
组胺试验
名称:组胺试验适应证:组胺试验适用于麻风病。方法:1.用碘酒、75%乙醇或碘伏消毒后,在正常和麻风皮损处分别皮内注射1∶1000的磷酸组胺溶液各0.1ml。表明受试皮肤的神经功能正常。3.三联反应的原理是最初出现的红斑是皮肤毛细血管受组胺刺激而扩张所致,最后出现的风团是继毛细血管扩张后,血浆渗出引起的局部水肿。
-
乌癞
乌癞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凡癞病,皆是恶风及犯触忌害所得。初觉皮毛变异,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垂丝,言语无定,心常惊恐,皮肉中或如桃李子,隐疹赤黑,手足顽痹,针刺不痛,脚下不得踏地。多由恶风侵袭皮肤血分之间,郁遏化火,耗伤血液,或由接触传染所致。相当于瘤型麻风(包括麻风反应)。
-
大枫子
概述:大枫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品汇精要》。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入肝、脾、肾经。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或研如泥,去油,以麻油调敷。种子含多量脂肪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大风子油酸、次大风子油酸种子含异叶大风子腈苷等。药理作用:大风子油有抗麻风、抗结核作用,但对机体组织均有刺激性,毒性较大。
-
大枫油
概述:大枫油为中药名,出自《普济方》,即《本草纲目》记载的大风子油的别名。别名:大风油来源及产地:大风子科植物泰国大风子HydnocarpusanthelminticusPierreexLaness.等种仁的脂肪油。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入肝、脾经。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次大风子油酸的二乙胺盐有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
-
大风子
大风子《中医大辞典》·大风子:大风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衍义补遗》。叶互生,叶片薄革质,长椭圆形,具侧脉7~8对,细脉网状,两面均凸出。采制:夏季采取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晒干,去油。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入肝、脾、肾经。药理作用:大风子油有抗麻风、抗结核作用,但对机体组织均有刺激性,毒性较大。
-
刘大飞
刘大飞,女,汉族,中共党员,湖南省益阳市大福皮肤病防治所副所长兼护士长,主管护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她坚守“抗麻”一线27年,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用专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陪伴、照顾、护理着一个又一个麻风患者,被患者和当地群众誉为“麻风患者的贴心小棉袄”“守护心灵的圆梦人”。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
乌蛇
注解:乌蛇为中药名,出自《药性论》,为《本草纲目》记载的乌梢蛇之简称。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
-
胡桃树皮
《*辞典》:胡桃树皮: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H T oSh P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树皮。又含没食子酚鞣质和少量糖甙。性味:《重庆草药》:味苦涩,有毒。功能主治:治水痢,肾囊风,麻风结节,全身发痒。②《重庆草药》:杀虫,攻毒。共研末,调香油搽。(《湖南药物志》)③治全身发痒:胡桃树皮煎水洗。
-
立毛肌试验
名称:立毛肌试验适应证:立毛肌试验适用于麻风病。禁忌证:对所试药物高度过敏者。方法:1.在正常和皮损处先以碘酒和75%乙醇消毒后,分别于皮内注射1∶10万的苦味酸烟碱溶液0.1ml。注意事项:1.立毛肌试验时没有鸡皮现象不是麻风皮损所特有的,也见于所有末梢神经功能在受到阻断或损伤的情况下。
-
黑花蛇
注解:黑花蛇为中药乌梢蛇的别名,出《本草纲目》。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
-
乌峰蛇
注解:乌峰蛇为中药乌梢蛇的别名,见陈义《动物学》。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
-
黑风蛇
注解:黑风蛇为乌梢蛇的别名,见《中医大辞典》。乌梢蛇肉,呈段片状,无皮骨,肉厚柔软,黄白色或灰黑色,质韧,气腥,略有酒气。乌梢蛇饮片具有祛风止痒的功能。酒乌梢蛇增强了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痉挛抽搐,惊厥,皮肤顽癣,麻风。
-
中医皮肤科学
皮肤病是指肉眼能够察觉到的、出现在皮肤上的各种颜色、形态和感觉异常的疾病,包括生物源性皮肤病(疥疮、麻风、浸淫疮、疣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漆疮等)、职业性皮肤病(手足皲裂疮、水渍疮等)和其他类皮肤病(翻花疮、白癜风、瘙痒病、痤疮、斑秃、酒渣鼻等)。中医皮肤科学的近著有赵炳南的《简明皮科病学》等。
-
风丸
处方:浮萍草、马齿苋各等分。功能主治:麻风及一切风气。用法用量:每服3钱,日3次。摘录:《青囊秘传》
-
王昭世
王昭世为明代医家,字景明,杭州(今属浙江)人。1620)年间。其时,医者治大风癞疾(麻风),每以大枫子与苦参伍用。王氏力斥其非,谓此药“性燥热劣,至损液闭痰之虞而伤血分,至有风癞未愈而先失明者。用之外涂,其功不没也”,乃重申前贤经验之谈。倪朱谟尝访求其用药心得,载入《本草汇言》中。
-
风癞
风癞为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疠毒蓄于肝经所致,其症四肢骨节疼痛,久则肘膝状如鹤膝,皮毛枯槁,不能移动,腐秽瘫痪。本病相当于瘤型麻风。
-
火癞
火癞为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毒邪人心经所致。初起皮肤上出现如火灼之疮,大小不一,色赤,日久眉睫脱落,甚则肢节断裂。相当于晚期瘤型麻风。
-
五败
概述:五败为病证名:1.虚劳五种坏证;手足肿无交纹为心败,唇反无纹为肺败,面黑有疮为肝败,阴肿囊缩为肾败,脐突肿满为脾败。又一说:谵妄失伦为心败,音哑气促为肺败,肌肉尽脱为脾败,筋骨痛甚为肝败,泄泻不止为肾败。五损指麻风毒邪侵及内脏的重症。见《疠疡机要》上卷。又名五败症。面发紫泡者,毒在肝;
-
五败症
出自《外科正宗》卷四。该书认为大麻风之发,“心受之先损于目,肝受之面发紫泡,脾受之遍身如癣,肺受之眉毛先脱,肾受之脚底先穿,又为五败症也。”指麻风毒邪侵及内脏的重症。见《疠疡机要》上卷。
-
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为治法术语。出《本草纲目》卷四十。使用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恶疮病毒的方法。如大枫子辛热有毒,入丸剂内服,治疗麻风;藤黄酸涩有毒,外敷治疗痈疮;露蜂房甘平有毒,研末用猪油和涂,用以治疗头癣。
-
疯门全书
《疯门全书》麻风专著。清·萧晓亭撰。刊于1796年。书中征引历代有关文献,论述了麻风病的病源、症状、36种类型的麻风病辨证论治,以及麻风病的各种疗法。现有清刻本。本书后收入《珍本医书集成》。1949年后有排印本。
-
疠风身起疙瘩
疠风身起疙瘩证名。出《疠疡机要》卷上。身起疙瘩之非麻风瘤型者,若疙瘩之兼见于上身者,宜服醉仙散;遍体疙瘩或隐疹瘙痒者,治宜服羌活当归散。若因疙瘩瘙痒被搔破而脓水淋漓者,多有全身之寒热往来,当以八珍散加丹皮、柴胡之品治疗之。若兼见气血两虚而不能外荣之证候者,则可用人参养荣汤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