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蜈蚣咬伤
蜈蚣咬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症见蜈蚣咬伤后,局部肿痛,发痒,浑身麻木;小儿及体弱者,更应速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治用甘草、雄黄研末,菜油调敷;或鲜桑叶捣烂外敷,内服季德胜蛇药片。
-
石荠苎
⑥《广西中药志》:祛风,散瘀,破结,消毒。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衄血,肠风,崩中,血痢,痈肿,跌打。治感冒,中暑,痱子,无名肿毒,蜈蚣咬伤。(《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用石荠苎与虎杖、鸭跖草、萹蓄、葎草组成4个不同的复方:㈠石荠苎鲜全草3两(干草1两),虎杖鲜品1.5两(干品5钱);
-
十八症
概述:十八症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光轴苎叶蒟的全株。又含α-棕榈酸甘油酯(α-palmitylglycerinester),(E)-3,4-亚甲二氧基苯丙烯醛[(E)-3,4-methylenedioxophenylpropenal]十八症的性味归经:十八症味辛,性温,归肝经。治风湿筋骨痛,跌打肿痛,胃疼痛,毒蛇,蜈蚣咬伤。”
-
吕宋果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吕宋豆的成熟种子。基部有圆形的种脐。还有马钱子碱0.5%、少量的小檗碱以及三个16-烷氧基番木鳖碱:16-甲氧基番木鳖碱、16-乙氧基番木鳖碱和16-丙氧基番木鳖碱。性味:苦,寒,有大毒。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腹痛泻利,疟疾,虫积,刀伤出血,蜈蚣咬伤。②治刀斧伤血漏:吕宋果,刮末敷患处。
-
破布叶
《*辞典》:破布叶: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P B Y 别名:布渣叶(《本草求原》),薢宝叶(《汉英韵府》)。叶多破碎,枯黄色或淡绿棕色,具短柄,叶片卵形或卵状矩圆形,先端尖,基部浑圆,边缘具小锯齿,主脉3,侧脉羽状,小脉网状,叶柄及主脉被星状柔毛。性味:酸,平。治小儿盗汗;溃疡,煎汤外洗。
-
岭南铁角蕨
拼音名:LǐnɡNánTiěJiǎoJué英文名:Sampson'sSpleenwort别名:肥蕨来源:药材基源:为铁角蕨科植物岭南铁角蕨的全草。小羽片17-28对,平展,近无柄,下部的羽片三角形,渐缩小,中部的长1.5-2.5cm,宽约1cm,椭圆形,钝头,基部不对称,羽状深裂;用于痢疾,感冒,咳嗽,小儿疳积、蜈蚣咬伤及外伤出血等症。
-
油柑根
《*辞典》:油柑根: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Y uGānGēn别名:余甘子根(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庵摩勒条。化学成份:根茎含蛇麻脂醇,并没食子酸,β-谷甾醇。性味:①《陆川本草》:甘酸,性寒。治腹泻,高血压,梅毒、下疳,蜈蚣咬伤。①《岭南采药录》:清热解毒。
-
百部还魂
《*辞典》:百部还魂:出处:《广西中药志》拼音名:BǎiB H iH n别名:还魂草(《广西中药志》),狗笠耳(《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裸蒴的全草或叶。叶互生,纸质;雄蕊6,花丝粗短,花药2室,黑色,纵裂;果实含多数种子。生境分布:分布西南及南部。功能主治:①《广西中药志》:敷跌打损伤。
-
粗叶耳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粗叶耳草:拼音名:CūY ěrCǎo别名:节节花来源: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粗叶耳草HedyotishispidaRetz.[OldenlandiahispidaPoir.]的全草。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用于小儿麻痹症(瘫痪),感冒发热咽喉痛,肠胃炎;苞片披针形,长3-4mm,粗糙;疔疮疖肿附方:①治小儿麻痹症:鲜粗叶耳草五钱,葫芦茶五钱。
-
大芒萁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芒萁:别名:大羽芒萁来源:蕨类里白科大芒萁DicranopterisamplaChingetChiu,以髓心、嫩苗入药。生境分布: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性味:微甘,平。功能主治:解毒止血。外用治蜈蚣咬伤,外伤出血。
-
鸡冠苗
《*辞典》:鸡冠苗:出处:《纲目》拼音名:JīGuānMi o来源: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茎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鸡冠花条。性味:《纲目》:甘,凉,无毒。功能主治:治痔疮,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荨麻疹。②《岭南采药录》:煎水洗妇人阴部疮及火疮。附方:①治腹泻,痔疮出血,吐血,衄血,血崩:鸡冠花全草,煎水服。
-
桑叶汁
功能主治:治痈疖,瘿瘤,外伤出血,蜈蚣咬伤。(《经验单方》)②消瘿瘤:蝌蚪一钱,蛇蜕(泥球包,煅为末)三分,鬼馒头滋干一钱,桑滋干一钱,乳香、没药各三分,麝香一分。(《王秋泉家秘》)③治乳痈:用桑叶(不拘头二叶),摘去半段,取后半段脂三分,黄柏八钱,水煎干,止用三分,饭锅蒸一次;
-
蜈蚣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蜈蚣草:拼音名:W GōnɡCǎo别名:蜈蚣蕨、长叶甘草蕨、舒筋草、牛肋巴来源:蕨类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蜈蚣草PterisvittataL.,以全草或根状茎入药。根状茎短,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跌打损伤;并须内服消毒药:白土茯苓、白鲜皮、蒲公英各一两,八爪金龙四钱。煎水服,一日三次。
-
小鱼仙草
别名:土荆芥、假鱼香、野香薷、热痱草、痱子草、月味草、红花月味草、姜芥、四方草、山苏麻、疏花荠宁来源:唇形科石荠宁属植物小鱼鲜草Mosiadianthera(Buch.-Ham.功能主治:祛风发表,利湿止痒。用于感冒头痛,扁桃体炎,中暑,溃疡病,痢疾;外用治湿疹,痱子,皮肤瘙痒,疮疖,蜈蚣咬伤。
-
中华石龙尾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石龙尾:别名:蛤胆草、华石龙尾、过塘蛇来源:玄参科中华石龙尾Limnophilachinensis(Osb.)Mer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性味:微甘、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主治水肿,结膜炎,风疹;外用治天疱疮,毒蛇、蜈蚣咬伤。2两,水煎服。
-
白芷护心散
概述:白芷护心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疡医大全》卷三十八方之白芷护心散:组成:白芷一两,雄黄、炙甘草各五钱,乳香三钱。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疡医大全》卷三十八方之白芷护心散主治毒蛇、蜈蚣咬伤。《医学心悟》卷六方之白芷护心散:处方:白芷1两,乳香3钱,雄黄5钱,甘草5钱。
-
竹节蓼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节蓼:拼音名:Zh Ji Liǎo别名:扁竹蓼、飞天蜈蚣、百足草、蜈蚣竹、鸡爪蜈蚣来源:蓼科竹节蓼Homalocladiumplatycladum(F.Muell.)Bail.生境分布:广东、广西。托叶鞘退化成线状,分枝基部较宽,先端锐尖;性味:甘;性平归经:肝;肺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
椒葱散
处方:胡葱1握(捣如泥),椒1合。功能主治:蜈蚣咬伤。用法用量:上以水煮椒汁洗之,后封胡葱泥于咬处。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
-
毒虫所伤
泛指有毒昆虫、蠕虫叮咬所致之疮伤。见《疡科选粹》卷七。证见患处因虫咬伤而出现红肿痒痛,严重者常伴有恶寒发热,局部肿痛难忍,甚则面目肿胀。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选二味拔毒散外敷。或兼内服仙方活命饮加减之剂。余可参见蜈蚣咬伤条。
-
雄鸡口涎
《*辞典》:雄鸡口涎:出处:福建《南平专区中医药特效验方汇集》拼音名:Xi nɡJīKǒuXi n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雄者的口诞。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鸡肉条。功能主治:治蜈蚣咬伤。用法用量:外用:涂抹患处。
-
桑根散
《普济方》卷三○八引《十便良方》:方名:桑根散组成:蒜(细,切)、桑根白皮(取汁)。主治:蜈蚣咬伤。用法用量:涂于咬伤处。制备方法:将蒜细研,用桑根白皮汁调和。
-
腻粉散
《御药院方》卷八:方名:腻粉散组成:腻粉2钱,藜芦末半两,狼毒末3钱。主治:皮肤受风邪,发作痒痛诸疮。方出《圣惠》卷五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方名:腻粉散组成:腻粉1分,生姜汁。《圣惠》卷六十五:方名:腻粉散组成:腻粉1两,黄连1两(去根末),胡粉1两(炒令微黄),松脂1两。制备方法:上都细研。
-
天螺蛳
概述:天螺蛳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名医别录》记载的蜗牛之别名。产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地。性味:咸,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1.治风热惊痫,消渴,喉痹,鼻血,小便不利。2.治痄腮,瘰疬,痈肿,痔疮,脱肛,蜈蚣咬伤。捣敷或焙干研末调敷。
-
冬桑叶
概述:冬桑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正义》,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桑叶之处方名。化学成分:叶含芸香苷,槲皮素,槲皮苷,桑苷(Moracetin),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东莨菪苷,胡芦巴碱,胆碱,牛膝甾酮,菜油甾醇,羽扇豆醇,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绿原酸,内消旋肌醇,维生素C、B1、B2,叶酸,多种氨基酸等。
-
细茶叶
概述:细茶叶以细茶叶为主要原料,用于毛虫螫伤发作,坚硬如肉痘,也可以用于治蜂螫伤,蜈蚣咬伤。用法:沸水冲泡,然后取其汁洗搽患处,每日数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蜈蚣蜇伤
定义:蜈蚣蜇伤(centipedesting)是指蜈蚣蜇伤,毒汁注入皮肤,以局部出现咬伤瘀点,周围红肿疼痛,甚或伴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是指蚊子、臭虫、跳蚤等叮咬,虫毒侵袭肌肤,以患处见红色疹块、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临床特点是皮肤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
大青根
《中医大辞典》·大青根:大青根为中药名,出自《福建民间草药》。别名:臭根、土地骨皮来源及产地: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ClerodendrumcyrtophyUumTurcz.的根。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1.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冒头痛,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腮腺炎,咽喉肿痛,癍疹,肠炎,痢疾,黄疸,鼻衄。
-
鸡冠血涂方
处方:鸡冠血。功能主治:卒得浸淫疮;蜈蚣咬伤。用法用量:敷患处。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
芒萁
拼音名:M nɡQ 别名:蕨箕、芒萁骨、路萁、狼萁、小黑白来源:蕨类里白科芒萁属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Thunb.)Bernh.以全草或根状茎入药。功能主治:清热利尿,化瘀,止血。用于鼻衄,肺热咳血,尿道炎,膀胱炎,小便不利,水肿,月经过多,血崩,白带;外用治创伤出血,跌打损伤,烧烫伤,骨折,蜈蚣咬伤。
-
石首鱼鲞
《*辞典》:石首鱼鲞: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Sh ShǒuY Xiǎnɡ别名:白鲞(《尔雅翼》),鲞鱼(《纲目》)。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功能主治:开胃、消食,健脾,补虚。治食积腹胀,泻痢。①《食疗本草》:消宿食,主中恶。③《随息居饮食谱》: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
-
野棉花根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YěMi nHuāGēn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春季或秋季采挖,去净茎叶,晒干。断面皮部淡棕色,木部黄色,射线色较深,导管部分十数个群束,作放射状排列。功能主治:治疟疾,痢疾,脚气,肠寄生虫病,痈疽肿毒。(①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⑧治痞块:野棉花根五钱。
-
土地骨皮
概述:土地骨皮为中药名,出自《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为《福建民间草药》记载的大青根之别名。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各地。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1.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冒头痛,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腮腺炎,咽喉肿痛,癍疹,肠炎,痢疾,黄疸,鼻衄。2.治烂疮,蜈蚣咬伤。
-
油柑叶
《*辞典》:油柑叶: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Y uGānY 别名:丝叶(《岭南采药录》),余甘子叶(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化学成份:含余甘子酸,蛇麻脂醇,β-谷甾醇,并没食子酸,没食子酸,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鞣料云实精,诃黎勒酸,诃子酸,葡萄糖没食子鞣甙。功能主治:治皮肤湿疹,疔疮,痔漏。
-
开金锁
概述:开金锁为中药名,出自《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金荞麦之别名。别名:开金锁、金锁银开、天荞麦、荞麦三七来源及产地:蓼科植物野荞麦Fagopyrumcymosum(Trev.)Meisn的根茎及块根。性味归经:酸、苦、寒。入肺、胃、肝经。1.治肺脓疡,肺热咳喘,咽喉肿痛,细菌性痢疾,风湿痹痛。
-
天荞麦
概述:天荞麦为中药名,出自《李氏草秘》,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金荞麦之别名。别名:开金锁、金锁银开、天荞麦、荞麦三七来源及产地:蓼科植物野荞麦Fagopyrumcymosum(Trev.)Meisn的根茎及块根。性味归经:酸、苦、寒。入肺、胃、肝经。1.治肺脓疡,肺热咳喘,咽喉肿痛,细菌性痢疾,风湿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