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
概述:针灸:1.针法、灸法的合称;通称针灸疗法。针刺治疗目前仍以毫针为主,讲究进针手法、针刺手法、针感、留针和出针等基本技术。针炙治疗原则为辨证施治及处方配穴,如实当泻,虚当补,热则疾,寒则留等,即为五法:补法、泻法、清法、温法、调法,须因病、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应用,才可获得良好效果。
-
陈汉平
福建闽侯人。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实验针灸分会理事长,《上海针灸杂志》编委会主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副主编,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等。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年纪》《针灸之道一陈汉平文集》《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针灸分册》《针灸临床研究进展》《新编中国针灸学》等。
-
田从豁
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杂志编委等,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临床擅长治疗内科呼吸、消化系统及过敏性疾病,对各种灸法、穴位贴敷法有深入研究。
-
靳贤
靳贤为明代针灸家。曾受赵文炳委托,在杨继洲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选集《针灸大成》。卷二、卷三载针灸歌赋及“策”《杨氏应考太医院的试卷);卷四为针法;卷五为五腧、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卷六、卷七为经络、经穴及奇穴;卷九为名医针灸经验、灸法、杨氏医案;卷十附载陈氏《小儿按摩经》一卷。
-
承淡安
承淡安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后又从师同邑瞿简庄。博览医籍,整理研究针灸学文献,造诣颇深,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经穴图解》、《校注十四经发挥》、《中国针灸学》、《针灸菁华》等另译述日本医书《针灸真髓》、《经络治疗讲话》、《经络之研究》等,对普及和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和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
雪苔针论
《雪苔针论》为书名。王雪苔编著。全书分为“针灸史与针灸文献”“经络与腧穴”“针灸疗法与手法”“针灸临床治疗”“针灸研究方法学”“针灸的现状与未来”“其他”七个部分。研究始于文献和学术史而归于针灸的方法学研究以及针灸现代化、国际化的战略思考,对于当今的针灸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
王雪苔
曾任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所长、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二届执行主席、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等职。主编《针灸学手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分册》、《中国针灸荟萃》、《中国针灸大全》、《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雪苔针论》等。
-
皇甫谧
曾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有关内容,取其精要,删其浮辞,撰成《针灸甲乙经》十卷,对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腧穴定取、刺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都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皇甫谧215-282年。
-
贺普仁
贺普仁为现代针灸学家,全国名老中医。名医牛泽华的弟子。著有《针灸治痛》《针具针法》《针灸歌赋的临床应用》《毫针疗法图解》《火针疗法图解》等。贺普仁教授精研“内难”,通览“甲乙”,通过50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博采众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说,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学术体系。
-
类经图翼
概述:《类经图翼》为书名。2卷为“运气”,为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图表,共80余篇,阐释《内经》运气学说最为详彻;11卷为“针灸”,系统论说穴位、主治、操作等,首论经络俞穴,次载针灸要穴歌及诸证灸法要穴。现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并附刊张介宾《类经附翼》四卷。2卷主要介绍“易理”在医学上的应用;
-
王惟德
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王惟德即王惟一。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用金字标明穴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之用。在治疗上,也很有独到之处,除外治法外,还重视内治,所倡用的方剂,如阳和汤等,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外科证治全生集》全文在线阅读
-
魏稼
魏稼为现代针灸学家。受业于针灸名家赵尔康、徐少廷门下。后供职于江西中医学院。学验具富,在针灸文献及理论方面研究尤深。曾主编《各家针灸学说》《中国针灸荟萃·针灸医案》等。现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常委,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江西中医学院教授等职。
-
徐少廷
徐少廷为魏稼的老师。参见魏稼:魏稼为现代针灸学家。受业于针灸名家赵尔康、徐少廷门下。后供职于江西中医学院。学验具富,在针灸文献及理论方面研究尤深。曾主编《各家针灸学说》《中国针灸荟萃·针灸医案》等。现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常委,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江西中医学院教授等职。
-
张吉
张吉(1930.5~2011.01.13)中共党员,著名中医专家、针灸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1948年12月考入中国医大四分校(后改为承德医学院)学习,1950年参与朝鲜战争战伤医院救治伤员工作。
-
靳瑞
靳瑞为现代针灸学家。广东省名中医。曾任中国针灸学会文献研究会副理事长、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从事针灸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四十多年,首创颞三针治疗中风偏瘫、眼三针治疗视神经萎缩、智三针治疗儿童弱智等,被誉为“靳三针”。主要著作有《针灸医籍选》《中国传统针灸电脑交流》等。
-
玄晏先生
玄晏先生即皇甫谧。中年患风痹症,由于讲究服石,致身体极度瘦弱,辗转床侧,甚至一度有自杀之念。后曾专心攻读医书,曾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三部医书加以编辑,撰成《针灸甲乙经》一书。此外还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烈女传》、《逸士传》、《玄晏春秋》等。
-
高忻洙
高忻洙(1938~2005)当代知名针灸专家。历任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学教研室主任、针灸系副主任、主任,兼任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全国针灸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执业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新加坡卫生部顾问等职。
-
陆昌
陆昌即陆瘦燕。陆瘦燕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出身于针灸世家,幼随父侧,耳闻目濡,立志学医。后悬壶沪上,与夫人朱汝功共创“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弘扬国术。临床辨证施治,脉候三部,重在调理脾肾,手法娴熟,匠心独具,名噪当时。曾主持编写《针灸学》教材、《针灸学习丛书》,为继承和发扬针灸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
窦桂芳
窦桂芳为元代针灸家。建安(今属福建)人。针灸著述颇丰,有《针灸四书》,即《子午流注针经》、《灸膏肓腧穴》、《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
-
体位
体位指针灸取穴和施术时患者身体应处的位置。体位分坐位、卧位和立位三种,其中以坐位、卧位为常用,立位容易引起晕针。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部)、侧倚位(针灸一侧的面部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顶部)、伏案位(针灸头项后部及上肢部)和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多种。
-
忌穴
忌穴某一时日不能施行针灸的穴位。古代有针灸择日之说,认为某日时宜针灸,或不宜针灸,或某部忌针灸。《千金翼方》针灸宜忌:“既得吉辰,当知忌穴”,即指此。
-
牛泽华
牛泽华为人名。贺普仁为现代针灸学家,全国名老中医。河北涞水县人。名医牛泽华的弟子。后入北京市中医院工作,善针灸,治病独具匠心,亦长气功拳术。著有《针灸治痛》《针具针法》《针灸歌赋的临床应用》《毫针疗法图解》《火针疗法图解》等。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
-
调神
调神即“治神”。《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日:“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提示在施行针灸治疗之前,必须将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宣告知病人,使之对针灸治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安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配合医者完成治疗。
-
治神
治神为针灸治疗原则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日:“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提示在施行针灸治疗之前,必须将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宣告知病人,使之对针灸治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安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配合医者完成治疗。
-
万方琴
概述:万方琴,生于1936年。万芳琴既遵循针灸临床循经取穴、辨证施治的原则,又突出“主穴”,精选出不同的主穴组合,为久治不愈的患者解除了痛苦。成就:万方琴在前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一个新穴——阳光穴,在临床中应用阳光穴治疗腰痛等顽固性疾病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疗效,为针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皇甫士安
皇甫士安即皇甫谧。曾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有关内容,取其精要,删其浮辞,撰成《针灸甲乙经》十卷,对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腧穴定取、刺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都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
皇甫静
皇甫静即皇甫谧。曾汇集《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的有关内容,取其精要,删其浮辞,撰成《针灸甲乙经》十卷,对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腧穴定取、刺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都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
华元化
概述:华元化:1.东汉末医家;根据史书记载:他曾创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进行过腹腔肿物切除及胃肠手术等,获得较好的效果。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中藏经》是后人托名华佗的作品。
-
华旉
华佗为三国时著名外科学家。在医学上有很高的成就,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于外科及针灸。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以活动肢体,创制了一套“五禽戏”。
-
王国瑞
王国瑞为元末针灸家,字瑞庵。婺源兰溪(今属浙江)人。名医王开之子,承父业,精针灸,屡游三吴,医名大振。与父合注窦汉卿《铜人针灸密语》。又撰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卷。书中首载《一百二十穴玉龙歌》、飞腾八法等内容。记述经验取穴效方,并编为歌括。子、孙承其业。
-
武威汉代医简
《武威汉代医简》为东汉医学简牍。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比较完整的医方有30余个,药物近100种。涉及内、外、妇、五官、针灸各科。针灸内容约占9枚汉简,记述了一些针灸穴位和针灸禁忌等,如“三里”“肺俞”,一岁至百岁各个不同年龄段针灸治疗时应注意禁忌的器官部位等。
-
全义孙
全义孙为明代针灸家。《针灸择日编集》的作者。《针灸择日编集》为书名。明·全循义、全义孙合撰。成书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主要辑录明以前针灸书中有关针灸选择日时的资料,并加以对照,依干支日时,定针灸可否。
-
郑魁山
郑魁山为现代针灸家。河北安国县人。幼随父学,得其传,精于手法。著有《针灸集锦》等书。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参见郑毓林:郑毓林为现代针灸家。学医于叔祖郑云祥,后又从师曹顺德、霍老顺。于气功、针灸皆精。术传子郑魁山。李志明、尚古愚、王德琛、吴希靖、杨润平、魏明丰、金顺琪等也均从其学。
-
黄竹斋
黄竹斋为现代针灸家。针刺手法以强刺为主,有一定特点。建国后历任西北医学院(现西安医科大学)中医科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撰有《医圣张仲景传》、《伤寒杂病论集注》十八卷(1926年)、《伤寒杂病论汇通》十六卷(1949年)、《针灸经穴图考》八卷及其它著作五十余种。
-
考正穴法
《考正穴法》为针灸著作。2卷,分论十四经穴。又名《绘图针灸传真名医刺法》。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全书包括四种针灸著述:1.《针灸传真》2卷,书中对于针灸手法及理论、治疗等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3.《内经刺法》2卷,节录《内经》有关刺法原文并加以简注。1923年出版石印本。
-
金义孙
金义孙为明代针灸家。曾与金循义合编《针灸择日编集》。参见《针灸择日编集》:《针灸择日编集》为书名。明·全循义、全义孙合撰。成书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主要辑录明以前针灸书中有关针灸选择日时的资料,并加以对照,依干支日时,定针灸可否。
-
卫世杰
卫世杰为宋代针灸家。嘉定时徐正卿刻印《针灸资生经》,世杰曾为其订证“不传见者十有八条”。南宋·王执中撰。刊行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卷二概述针灸方法;卷三至七,分论各科病症针灸治疗。本书引前代针灸文献,考人体穴位位置,注重灸法。
-
名医刺法
《名医刺法》为针灸著作。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全书包括四种针灸著述:1.《针灸传真》2卷,书中对于针灸手法及理论、治疗等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3.《内经刺法》2卷,节录《内经》有关刺法原文并加以简注。4.《考正穴法》2卷,分论十四经穴。1923年出版石印本。
-
内经刺法
《内经刺法》为针灸著作。又名《绘图针灸传真名医刺法》。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全书包括四种针灸著述:1.《针灸传真》2卷,书中对于针灸手法及理论、治疗等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3.《内经刺法》2卷,节录《内经》有关刺法原文并加以简注。4.《考正穴法》2卷,分论十四经穴。1923年出版石印本。
-
直鲁古
直鲁古为辽代针灸家。吐谷浑(今属青海)人。一骑士之子,在战争中为辽太祖所收。擅针灸,官至太医。撰有《针灸脉诀书》一卷。世善医,其父马上视疾,亦知标本。婴儿时,战乱中为父所弃,被辽太祖、淳钦皇后收养。长成亦习医,专精针灸。
-
磐石金直刺秘传
《磐石金直刺秘传》为元代针灸方专书。原无书名,整理者黄龙祥等依据书中内容与元代王国瑞《针灸玉龙经》所载“磐石金直刺秘传”相近而定名。全书载针灸方分十二门,每一类先出总论,次则按病设方,因症施法,纲目分明,体现出辨证施治的针灸诊疗模式的基本框架。该书收载于《元代珍稀针灸三种》一书中。
-
李维衡
李维衡为现代针灸专家。主任医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际针灸水平考试委员会委员,世界针联针灸水平考试委员会副秘书长。配合有关单位完成了《经穴标准化》《耳穴标准化》等针灸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参与编写了《中医诊疗常规》《历代名医学术经验汇粹》《中医脑病学》等。
-
程莘农
程莘农为现代著名针灸学专家。强调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性,认为针灸临证取穴的多少,应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学》《中国针灸学》(英文版)《针灸精义》《针灸精义》(英文版)《难经语译》等。
-
任作田
任作田(1886~对针灸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后转至延安参加革命,热心传授医术。创办延安针灸疗病所,传授针灸技术,对发展解放区的人民卫生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医疗工作中为革命做出了贡献,曾被评为“中西医合作模范”。著有《针术》一文,对针刺手法有独到的见解。
-
王叔权
王叔权即王执中。瑞安(今属浙江瑞安)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曾任澧州(今属湖南)教授。遂根据长期临证经验,参照《针灸甲乙经》等书,编写成《针灸资生经》7卷。书中记有不少临证有效穴位和丰富的灸法,以及各种病证,并附方药。对前人某些针灸禁穴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反对行针应避忌年月日时、入神等说法。
-
高梅孤
高梅孤即高武。高武为明代针灸学家。别号梅孤。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凡天文、乐律,无所不通,晚年究心医学,尤精针灸。学术崇尚《素》、《难》,又能融贯诸家之说。曾撰《针灸节要》和《针灸聚英》等书,其中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为了考订穴位,又自制针灸铜人三具,男、妇、童子各一。
-
黄帝虾蟆经
《黄帝虾蟆经》针灸著作。又名《黄帝针灸虾蟆忌》。一卷。汉代作品,撰人佚名。为现存较早的针灸文献。其主要内容为针灸禁忌部位和图形等,并无实际临床意义。现有日本据古卷子的复刊本。
-
庄绰
庄绰为宋代医家、针灸家。撰有《膏盲腧穴灸法》、《脉法要略》等书。曾因病由阵了翁为其灸治膏肓穴而愈,后绰又以此法转治他人获愈,遂精于此术,后著《灸膏肓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此书专述此种灸法之流派、方法及适应症等,后由窦桂芳刊入《针灸四书》中。另有《本草节要》、《明堂针灸经》,国内未见传本。
-
倪孟仲
倪孟仲为明代针灸家。徐凤之师。参见徐凤:徐凤为明代针灸学家,字廷瑞。弋阳石塘(今属江西)人。受学于倪孟仲、彭九思门下。著有《针灸大全》一书,收集前人针灸著作,并自撰《金针赋》、《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等,对针灸学术有较大影响。
-
子午流注针经
《子午流注针经》为书名,针灸著作。卷上为流注指微赋、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图形;卷中论子午流注;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干支配合的不同日时而变化。后世针灸发展上出现的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盖源于此。元·窦桂芳校刊,将其列为所辑《针灸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