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脚气
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
-
脚弱
脚弱①病名。即脚气。《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夫脚气者,晋宋以前名曰缓风,《小品》谓之脚弱。”详脚气条。②证名。指脚膝软弱之证,包括脚气和气脚。见《中藏经·论脚弱状候不同》。参见气脚条。
-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从阿姆斯特丹大学毕业后,到印度尼西亚当军医,后因患疟疾退役回国。艾克曼仅仅发现了米糠有缓解脚气病症状的作用,维生素营养素并不是他发现的,是他的学生沿着他的思路证明了脚气病不是由细菌传染引起,而是由于缺乏米糠中一种未知的保护素造成的。毅然返回疟疾流行的地方,发现米糠的药物作用,获诺贝尔奖。
-
加味泽泻汤
处方:泽泻1钱半,枳壳1钱半(炒),黑丑2钱,槟榔1钱半,赤芍1钱半,木通1钱半,赤苓3钱,猪苓1钱半,陈皮1钱半。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使湿热并化则水府肃清,而血气通利,两胫红肿无不退,脚气疼痛无不痊矣。此导气泻湿之剂,为脚气肿痛上攻之专方。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四
-
椒囊
处方:川椒2-3斤(1方加破开槟榔、熟艾各1/3)。一切瘴疾,时气,风寒邪气。今用川椒,椒性热,复加以火蒸之,自然寒湿去矣。临床应用:脚气:仆丁酉岁在临安,约婺女亲戚吴宽夫泛湖,是时剧暑,见其用火踏,上置一布囊烘足,叩其所以,答云:某旧有脚气之疾。近用椒囊月余,亦渐见效。摘录:《奇效良方》卷三十九
-
新加附子左经汤
《保命歌括》卷十四:方名:新加附子左经汤组成:熟附、干姜(炮)、麻黄(去节)、细辛、炙草、白茯苓、白术、桂心、泽泻、五味子各等分。四气流注于足少阴经,脚气入腹,腹胀疼痛,上气喘急,此为肾经虚寒所致。加减:脚气冲心,加炒黄柏,更加附子末,津调捏作饼子,贴涌泉2穴上,以艾炷多灸,引泄引其热下行。
-
缓风
缓风古病名。指脚气病。《济生方》论述脚气时称:“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名曰缓风,宋齐之后,谓之脚气,其名虽不同,其实一也。”参见脚气条。
-
豉酒
《圣惠》卷九十七:豉酒:处方:豉2合,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捣末),薤白1握(切,洗,去滑),川椒50粒(去目及闭口者)。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外台》卷十八引苏恭、唐临方《医方类聚》卷九十六引《千金月令》:方名:豉酒组成:豉3合,橘皮1-2片,生姜少许,葱白3-5茎(切碎)。主治:脚气,坐卑湿地。
-
足胫肿痛
足胫肿痛证名。两脚小腿部肿胀疼痛。多因风湿,或湿热下注所致。《寿世保元·脚气》:“风湿气,足胫肿痛。”“湿热脚气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胁不利,兼遍身疼痛。”参见脚气、足胫痛条。
-
三将丸
《续易简方后集》卷一:方名:三将丸别名:三将军丸组成:吴茱萸、宣木瓜、川大黄各等分。主治:脚气留连,奔上绞痛,呕吐号啼,脚气冲心,大便不通,疼痛不仁,喘闷欲死。用法用量:每服50丸,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糊丸,如绿豆大。附注:三将军丸(《普济方》卷二四五引《澹寮方》)。
-
沈氏脚气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别名:脚气汤组成:萆薢5钱,茯苓3钱,桑枝3钱,苍术2钱,苡仁2钱,牛膝2钱,秦艽1钱半,泽泻1钱半。主治:寒湿为患,脚气肿痛,成疮肿烂,不能步履,脉沉缓。附注:脚气汤(《类证治裁》卷五)。
-
仙人杖
《中医大辞典》·仙人杖:仙人杖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性味:咸,平。功能主治:主治哕逆,反胃,小儿吐乳,水肿。痔疮,烧存性研末服;脚气,与赤小豆煎水熏洗。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及苦竹等枯死的幼竹茎秆。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茹"及"苦竹叶"条。"②《日华子本草》:"主痔病,烧为末,水服方寸匕。
-
乌苓通气散
处方:乌药当归芍药香附糖球陈皮各3克茯苓白术(去芦)槟榔玄胡索泽泻各15克木香甘草各0.9克功能主治:治一切疝气。加生姜3片,水煎服。如恶寒,脉沉细,加吴茱萸。制备方法:上锉1剂。附注:乌苓通气汤(《脚气钩要》卷上)。
-
花椒叶
《*辞典》:花椒叶:出处:《纲目》拼音名:HuāJiāoY 别名:椒叶(《日华子本草》)。来源:芸香科植物花椒的叶片。性味:辛,热。功能主治:治寒积,霍乱转筋,脚气,漆疮,疥疮。②《纲目》:杀虫,洗脚气及漆疮。③《本草求原》:敷寒湿脚肿,风弦烂眼。(《医林纂要》)②治蛇毒:合口椒并叶捣敷之。
-
狗肝
性味:《医林纂要》:甘苦咸,温。功能主治:治脚气,下痢腹痛。(《食医心镜》)②治心风发狂:狗肝一具,硝石、黄丹各一钱半。上硝石、黄丹研匀,将狗肝批开,掺药在内,以麻缕缠缚,用水一升煮热,去麻,将肝药一顿细嚼,用煮肝药汁送下,不拘时侯。(《杨氏家藏方》黄石散)摘录:《*辞典》
-
飞步丸
《瑞竹堂方》卷二:飞步丸:处方:紫荆皮2斤(取头末8两,拣时嚼似脑子味透顶者方佳,又名滑藤根),五加皮2两5钱(焙干),肥川乌2两5钱(去皮,生用),苍术2两5钱(泔水浸1宿,焙干),木鳖子仁4两(竹刀切片,用3年米醋浸3宿,其油已去,焙干)。主治:男子、妇人风毒脚气肿疼。附注:方中北防风用量原缺。
-
加味二妙丸
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三方之加味二妙丸主治痿证属湿热者。摘录:《医学集成》卷三《简明医彀》卷二方之加味二妙丸:组成:苍术4两,黄柏(酒炒)2两,牛膝1两,防己1两,当归(俱酒浸)1两,川萆薢1两,龟版(酥、酒炙)1两,熟地(捣)1两。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犀角麻黄汤
《千金》卷七:方名:犀角麻黄汤组成:犀角2两,麻黄2两,防风2两,独活2两,防己2两,芎2两,白术2两,当归2两,羚羊角2两,黄芩2两,石膏4两,生姜3两,甘草3两,杏仁3两,桂心3两。以水2斗,煮麻黄,去沫,取汁8升,下药煎取3升,分3服,相去10里久。若不愈,5日后更1剂,取汗同前。主治:脚气冲心,烦闷。
-
防风麻黄汤
别名:防风汤处方:防风3两(去叉),麻黄3两(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独活3两(吉芦头),秦艽(去苗土)3两,当归2两(切,焙),防己2两,甘草2两(炙,锉),人参2两,黄芩2两(去黑心),升麻2两,芍药2两,远志1两(去心),石膏(碎)1两,麝香(研)半两,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2两。功能主治:脚气痹弱;
-
整痛膏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方名:整痛膏组成:草乌头(去尖皮,生用)1两,干姜(生用)1两,五灵脂(生用)1两,浮麦(炒焦黑)1分。功效:引脚中气,消肿止痛。主治:脚气肿痛,行履无力,及打扑伤折,痛不可忍。又取麦麸拌醋,和得所,铫子内炒热,帛裹熨疼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每用醋1盏,入药3钱匕,熬成膏。
-
酒浸牛膝丸
别名:牛膝丸处方:牛膝3两(炙黄),川椒半两(去目并合口者),附子1个(炮,去皮脐),虎胫骨(真者)半两(醋炙黄)。制法:上(口父)咀。功能主治:腰酸脚软,脚气寒痛。寒胜无汗,挛急掣痛。用法用量:牛膝丸(《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注意:忌食动风等物。
-
扁豆衣
《*辞典》:扁豆衣:出处:《安徽药材》拼音名:BiǎnD uYī别名:扁豆皮(《本草便读》)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种皮。气味皆弱。功能主治:健脾,化湿。治痢疾,腹泻,脚气浮肿。①《本草便读》:达肌行水。②《安徽药材》:补脾化湿,止泻痢。治食物中毒性上吐下泻,解酒精中毒。③《江苏植药志》:治脚气足肿。
-
乳香木瓜丸
《魏氏家藏方》卷八:方名:乳香木瓜丸组成:宣木瓜1个(开顶,去瓤),乳香(别研)半两,熟艾半两,茴香(淘去沙,炒)半两,青盐3钱。制备方法:上4味为细末,入在木瓜内盖定,使竹钉钉合,用炊饼剂裹定就蒸令熟,取出,去面不用,于砂钵内捣极细,看干湿得所,用好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远年近日脚气。
-
茱萸木瓜丸
《魏氏家藏方》卷八:方名:茱萸木瓜丸组成:大宣木瓜1个(去瓤,留顶盖,入吴茱萸填满,用竹签札定顶盖,入瓷瓯内,上甑蒸,候木瓜熟烂)。主治:脚气,腿膝疼痛,或肿或不肿,及脚气上冲,步履艰辛者。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木瓜汤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将茱萸研为末,却将木瓜搜和为丸,如绿豆大,焙干。
-
气脚
《中藏经·论脚弱状候不同》:“谓人之喜怒忧思,寒热邪毒之气,自内而注入于脚…其状类诸风、历节、偏枯、痈肿之证,但入于脚膝,则谓之气脚也。”因与脚气之病邪从外而人于脚,从足而入于脏者不同,故名为气脚以资区别。
-
白皮小豆散
处方:赤小豆半升,桑白皮2两(锉),紫苏1握(锉),生姜半两。功能主治:脚气,小便涩,两脚肿,气胀。用法用量:水3升,煎至豆熟。取豆食;去滓,余汁饮之。摘录:《脚气治法总要》卷下
-
紫苏粥
《鸡峰》卷四:方名:紫苏粥组成:紫苏子(炒令黄香)。主治:脚气。《养老奉亲》:方名:紫苏粥组成:紫苏子5合(熬,研细,以水投取汁),粳米4合(净淘)。《圣济总录》卷一九○:方名:紫苏粥组成:紫苏1两,糯米3合(净淘)(一方用粟米)。用法用量:上以浆水2升,煮紫苏令沸,去紫苏,下糯米煮粥,空心任食之。
-
槟榔一物汤
处方:鸡心大槟榔。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脚气攻注手足不能举。用法用量:每服3钱,用紫苏叶7叶连梗,橘皮1全个(不去白),生姜5片,煎汤乘热调下;脚气冲心闷痛,用童便煎服;脚心串痛,温酒调下。摘录:《直指》卷四
-
白榄根
来源及产地: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album(Lour.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咽解毒。主治风湿痹痛,脚气,白浊,产后风瘫,手脚麻木。水煎加醋含漱。附方:①治单双乳蛾:鲜橄榄根四两,米醋一盏。(福建《民间实用草药》)②治脚气:白榄根二、三两,和猪脚一只,同煎汤饮之。
-
鹅掌风及脚气
发生于指、趾间及掌蹠部位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称为手癣或足癣,俗称“鹅掌风”或“脚气”。2.根据皮疹特点临床上分为浸渍型、水皰型及鳞屑角化型;3.对于顽固性感染可内服系统抗真菌药治疗,目前多用斯皮仁诺或疗酶舒。2.对继发细菌感染或真菌检查阴性诊断有困难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
-
敷贴脚气药
处方:大戟、茱萸、大黄、官桂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脚气。用法用量:酸醋调敷痛处。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一
-
脚气止痛方
处方:蓖麻子7粒(去壳)。制法:研烂如泥,同苏合香丸打和。功能主治:脚气痛疼。用法用量:贴脚心。其痛立止。摘录:《医方大成》卷五
-
脚气渫洗法
处方:威灵仙1两,防风(去芦)1两,荆芥穗1两,当归(去芦)1两,地骨皮1两,蒴藋叶1两,升麻(去腐)1两,白芍药(去皮)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开导,泄越其邪。主脚气,内受湿邪,不能外达。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导气除湿汤”。摘录:《医学发明》卷八
-
黑豆煎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黑豆煎:处方:黑豆5升(雄者),桑根白皮5两(锉,以上用水2斗,煮令豆烂,取净汁,更入后药),羌活(去芦头,为末)半两,蒺藜子(炒,为末)半两,海桐皮(为末)半两,吴茱萸(汤洗,焙,炒干,为末)半两。功能主治:急黄。天麻1两,五加皮2两,牛膝2两(去苗),威灵仙2两。主治:脚气。
-
蠲痛乳香丸
处方:乳香(别研)1两,肉桂(去粗皮)1两,茴香(炒)1两,川楝子肉1两,青橘皮(去白)1两,陈橘皮(去白)1两,黑牵牛(炒)1两,草乌头(去皮尖,锉,盐炒令黄,去盐不用)半两,槟榔半两,木香半两。功能主治:疏通经络,不发脚气。主寒湿脚气。足下隐痛,行履艰难,筋骨疼痛。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四
-
苦竹笋
《*辞典》:苦竹笋: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KǔZh Sǔn别名:苦笋(《食疗本草》)。性味:①《纲目》:苦甘,寒。②《本草求原》:苦,寒,无毒。功能主治:清热,除湿,利水,明目。③《食医心镜》:理心烦闷,益气力,止渴,主消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脚气,蒸煮食之。④汪颖《食物木草》:治出汗,中风失音。
-
神仙透骨丹
《济阳纲目》卷七十五:方名:神仙透骨丹组成:小茴香2两,胡椒(炒)2两,破故纸2两,杜仲(炒)1两,白牵牛1两,黑牵牛1两,川乌(炒)3两。主治:腰腿痛不可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1丸,炒松节或番降节酒送下。治脚气入骨痛,木瓜浸酒,黑豆炒烟起浸酒服。
-
芭蕉叶
《*辞典》:芭蕉叶:出处:《纲目》拼音名:BāJiāoY 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叶片,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芭蕉根条。性味:甘淡,寒。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治热病,中暑,脚气,痈肿热毒,烫伤。②《现代实用中药》:利尿。(《圣惠方》)②治烫伤:芭蕉叶适量,研末。
-
大四斤丸
《仁斋直指》卷四:大四斤丸:处方:宣木瓜(去瓤,切,焙)天麻(锉)牛膝(锉,焙)苁蓉(洗,切,焙)各500克(用好酒5升浸三日)熟附子虎骨(酥炙)各60克当归23克乳香没药五灵脂各15克麝香3克制法:上药为末,用浸药酒调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风寒湿毒与血气相搏,筋骨缓弱,四肢酸疼痒痹,亦治脚气。
-
追风毒锉散
别名:迫风毒散(《普济方》卷二四一)。治脚气热多,痔疮蕴热肿痛,大便不通。摘录:《仁斋直指》卷四《直指》卷四:方名:追风毒锉散组成:羌活1两,鸡心槟榔半两,防风半两,桑白皮(炒)半两,郁李仁(炒)1分,大黄(生)1分。功效:疏泄风毒。主治:脚气热多证,及便毒热证,大便秘结;制备方法:上锉散。
-
少阳维
概述:少阳维为经外奇穴名。位置:《外台秘要》:“少阳维二穴,在内踝后一寸动筋中是。”所述位置似与足少阴肾经太溪穴同位。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将其定位在太溪与复溜穴正中间。功能主治:主治脚气,下腿慢性湿疹,狼疮,下肢麻痹等。刺灸法:直刺0.3~或艾条灸5~
-
大麻子汤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大麻子汤:处方:大麻子仁(微炒)1两,升麻1两,射干1两,菖蒲1两,甘草(炙)1两,麻黄(去根节)1两,大黄(锉碎,醋炒)1两。功能主治:脚气瘴气,乍寒乍热,状似疟疾,脚肿气上攻,心闷咳嗽,筋缓痹;制备方法:上药先以童便1盏,研麻子取汁,与槟榔末、生姜汁银器盛,重汤上微煎。
-
丁癸草根
《*辞典》:丁癸草根: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DīnɡGuǐCǎoGēn来源:豆科植物丁癸草的根。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痈疽,疗疮,脚气浮肿,瘰疬。治疔疮,亦治蛇伤。③《岭南采药录》:治瘰疬。(《本草求原》)④治毒蛇咬防:鲜丁癸草根或全草,捣绞汁内服一小杯,渣敷患处,六小时后,再服再敷。
-
赤小豆煎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赤小豆煎:处方:赤小豆2升半,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炒),桑根白皮(铁)1两,生姜(切)1两半。功能主治:脚气。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四《奇正方》:组成:芫花8分,大戟8分,桑白皮1钱,葶苈子1钱2分,商陆20钱,生姜5钱,赤小豆1合。主治:脚气疝胀,产后肿满,水肿胀满,不论虚实。
-
乳煎硫黄散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方名:乳煎硫黄散组成:黄牛乳3升,硫黄(研如粉)1两。主治:脚气久虚缓弱。用法用量:先将牛乳煎令减半,每服以乳5合,入流黄末2钱,调和服之。服毕宜以厚衣被覆卧取汗,勿令见风,午时日晡,各再1服,得汗不用再服,若病未痊,3-5日可更服。
-
三仙飞步丹
《永类钤方》卷七:方名:三仙飞步丹组成:白芷2两,草乌(醋煮)2两,破故纸2两,杜当归2两,乳香2两,川山甲(土炒)2两,南星(醋煮)2两,苍术6两,杜乌药5两,香附子4两,蚕沙4两(去土,炒)。主治:脚气,挫气,腰痛,头风。用法用量:常服,生姜酒送下;挫气,茴香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姜汁为丸。
-
三节汤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方名:三节汤组成:石南节3两,杉木节3两,松木节3两,茵芋3两,蒴藿3两,原蚕砂3两,麻黄根3两,蓖麻叶3两,柳蛀粪3两,煮絮桶中灰3两。主治:脚气,及偏风、历节风、手足不随疼痛。用法用量:用水1斗5升,煮取1斗,乘热淋洗。制备方法:上锉细。
-
洗足汤
《回春》卷五:方名:洗足汤组成:川椒1两,独活5钱,羌活5钱,木瓜5钱,白芷3钱,荆芥穗1两。主治:脚气。用法用量:用水1壶,煎至半壶,倾出,去滓,于避风处温浴,洗后拭干,仍用花椒炒热,绢包裹熨患处,或炒盐亦可熨之。制备方法:上锉。
-
千金坠降丹
《集成良方三百种》:方名:千金坠降丹组成:水银5钱,铅2钱半(用水银化),皂矾1两,消1两3钱5分,青盐5钱,硼砂1钱半,白砒1钱半,雄黄1钱半。功效:消肿止疼,拔毒提脓,生肌长肉。用法用量:量毒大小,旁刺1孔,捏出恶血,用米粒许入孔内,以膏盖之,四口开视,毒气尽出。制备方法:上为末,降打3炷香,糯米糊为条。
-
祛温汤
《玉案》卷二:方名:祛温汤组成:苍术3钱,黄柏3钱,赤茯苓3钱,牛膝3钱,木瓜3钱,木通3钱,槟榔3钱,甘草3钱,黄连3钱,乌药3钱,防己3钱。主治:脚气,热气留于肌肉之中。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附注:热气留于肌肉之中,宜急治之,少缓其气上行,至心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