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糯米散
《医统》卷七十七引《医林集要》:方名:糯米散组成:大斑蝥21个(去头足翅),糯米1撮。用法用量:只将米研为末,冷水入香油少许,空心调服,须臾又进1服。若腹痛,急以青靛调凉水解之。或先用黄连、甘草煎汤,待冷服之。又入7个,炒米色出赤烟为度,去斑蝥不用。终身禁食犬肉,每见食犬肉而复作者,不救。
-
马登风
马登风为明代医家,字继高,绍兴(今属浙江)人。医术高明,医理深邃,尤善于用药,其论述药理之言论,《本草汇言》中存其论黄芪、射干、海蛤之佚文,而尤以阐黄芪药性为详。虽用姜、桂、术、附之属,而无参、芪之药,则不得温经以回阳。阴虚不足,阳邪下陷,于阴经虽用升提透达之类,而无参、芪之剂,则自上而复下也。”
-
凌绂曾
凌绂曾清代医家。字初平,一字别驾。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精于医,尤擅治时疫,于霍乱,痧症、烂喉丹痧等颇有心得。曾续辑华岳(芳伯)之《急救腹痛暴卒病解》一书,另撰有《烂喉丹痧辑要》等。在霍乱的辨证治疗上,将寒、湿霍乱、霍乱转筋归于邪入太阴,治以温固助阳等。此两书后合为《险证择尤》(1894年)。
-
柏汤
处方:嫩柏叶。制法:上以线系,垂挂一大瓮中,纸糊其口,经月视之,如未甚干,更闭之,至干则取出为末,如嫩草色。如不用瓮,只密室中亦可,但不及瓮中者青翠,若见风则黄矣。功能主治:轻身益气,耐寒暑,去湿止饥。主吐血,衄血,痢血,崩血。如太苦,则少加山芋尤佳。摘录:《寿亲养老》卷三
-
寇宗奭
简介:寇宗奭为宋代药学家。学术贡献:于本草学尤有研究,尤重视药性之研究。谓:“疾病所可凭者医也,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寇宗奭撰《本草衍义》二十卷(1116年)。李时珍曰:“参考事实,核其情理,援引辨证,发明良多,东垣、丹溪诸公,亦尊倍之。”又指出:“以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是其误也。”
-
星砂丸
处方:南星120克(汤浸,洗七次)良姜缩砂仁各30克制法: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治一切风痰及内伤生冷,腹胁胀痛,酒后痰实,呕吐。20丸,生姜汤下,不计时候。摘录:《百一选方》卷五《百一》卷五:方名:星砂丸组成:南星4两(汤浸洗7次),良姜1两,缩砂仁1两。夏月吃生冷尤宜。
-
王承谟
王承谟清代医家。字绳武,贵州遵义人。自少时即因病而留心医学,精研各科,尤以儿科尤精。著有《大生集成》六卷,论述胎产及小儿病证。现有刻本行世。
-
产后小便失禁·肾虚证
产后小便失禁·肾虚证(postpartumenuresiswithkidneydeficiencysyndrome)是指肾虚开合不利,膀胱失约,以产后小便不能自制,频数,夜尿尤多,睡中自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为常见症的产后小便失禁证候。
-
赤小豆粥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赤小豆粥:处方:赤小豆、粳米。功能主治:利小便,消水肿脚气,辟邪疠。用法用量:先将赤小豆煮,滤去汁不用,将豆、樟柳头、大白陈米煮粥,若得大樟蓼尤妙,无亦可,候粥7分熟,却入黄丫鱼与獖猪腰同煮,觉鱼与猪腰皆熟,方入烧盐吃之。
-
徇蒙招尤
徇(xùn迅)蒙招尤证名。徇蒙,突然目眩而视物不清;《素问·五脏生成》:“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王冰注:“徇,疾也;尤,甚也。”
-
丁济万
丁济万(1903~名秉臣,出生于上海,为丁甘仁长孙。1931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学精临床各科,尤擅伤寒时病。整理有《丁甘仁医案》传世。丁济万1931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及上海国医学会理事长,并主持上海华隆中医院,南北广益善堂等机构。其临证经验极为丰富,学精临床各科,尤精内、外、妇、儿诸科,擅伤寒时病。
-
湿胜阳微
湿胜阳微为病机。指湿邪过盛而损伤阳气,尤损脾阳,导致脾阳衰微的病理变化。湿为阴邪,重浊粘滞,能阻滞阳气活动,尤易损伤脾阳,症见面白、胸闷、腹胀、痞满、泄泻,甚则形成水肿等。因而治湿须要维护阳气,不得过用寒凉。《温热论》:“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
-
王彦昭
王彦昭即王克明。1135)为南宋医家,字彦昭。自幼体弱多病,读《难经》、《黄帝内经素问》,专心研究医学,以医术闻名江浙一带,尤擅长针灸。治疗风痿、气秘腹胀、风噤不语等,每多良效。据《宋史》载:有人病风痿,十年不起,克明施针而步履如初。后使金,屡任医官,曾救治军中大疫,活数万人。后迁至额内翰林医痊局。
-
石点膏
《中国医学大辞典》引《眼科龙木论》:组成:黄连3钱(锉,清水1碗,煎至半碗),防风8分,当归身6分,甘草6分,蕤仁泥3分。主治:一切翳膜。用法用量:须静心点之,日5-7次,临卧点尤效。制备方法:同熬至滴水不散,绞去滓,入炼蜜少许,再熬片时。
-
砂草油
《瑞竹堂方》卷五:方名:砂草油组成:硇砂4两,甘草4两。主治:人食毒物,及患一切恶疮。用法用量:遇患,急令患人服油1小盏。浸久尤佳。制备方法:用真香油1斤,于瓷瓶内浸药。
-
小接骨散
《医方类聚》卷一八八引《施圆端效方》:方名:小接骨散组成:牡蛎1两(烧),青蛤粉1两,木鳖子仁5钱。主治:打扑闪肭,损伤筋骨。用法用量:醋糊调2钱摊纸上,涂损处,绵裹。小黄米粉糊尤佳。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紫草解毒汤
《种痘新书》卷十一:方名:紫草解毒汤组成:麻黄、紫草、红豆、穿山甲、人中黄、僵蚕、全蝎、川连、烧人粪、蝉蜕、牛子。主治:麻色黑者,则热毒尤甚,为九死一生之症。
-
鲇鱼方
《养老奉亲》:方名:鲇鱼方组成:鲇鱼肉1斤,葱白半握。主治:老人五痔,血下不愈,肛门肿痛,渐瘦者。用法用量:以白水煮令熟,空心以蒜、醋、五味,渐渐食之,常作尤佳。
-
弧菌属
弧菌属(vibrio)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以水中为多,有100多种。主要致病菌为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嗜盐菌)。前者引起霍乱;后者引起食物中毒。
-
压条繁殖
将茎或枝条压人士中,生根后与母株分离而成为新个体的繁殖方法,称为压条繁殖。压条时期应视药用植物种类与当地气候而定。一般落叶植物多在秋季,尤以7-8月为好,因此时枝条充分成熟,积累养分丰富,生根快,长出的新个体健壮;常用此浩繁殖的药材有忍冬、连翘、辛夷等。
-
槟榔碴
槟榔碴是指大黄切面有红白相间的纹理,尤如按榔的花纹。亦有称“高粱碴(岔)”。
-
伊洛克人
伊洛克人(Ilocans)东南亚菲律宾民族。主要分布在吕宋岛西北沿海以及卡加延河谷地区,部分居住在棉兰老岛沿海地区。村落规模较大,几个村落组成一个社区,由传统首领管理。主要从事灌溉农业,种植水稻、玉米、甘蔗和薯类;饲养水牛和猪、鸡。有制陶、织毯、金属加工等手工业,尤以贝壳制品和黑檀木制品最富民族特色。
-
王雪苔
曾任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所长、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二届执行主席、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等职。主编《针灸学手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分册》、《中国针灸荟萃》、《中国针灸大全》、《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雪苔针论》等。
-
李东璧
李东璧即李时珍。李时珍为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科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承父业,亦以医药鸣世。尤重药物研究,所著《本草纲目》,先后传到亚洲及欧洲不少国家,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科学家。其他著作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针灸学和诊断学上也有一定贡献。
-
陈时荣
陈时荣为明代针灸家。字颐春。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精于医理,尤妙针灸。据《松江府志》载:路遇一女昏厥,荣以布沾井水渍委中穴,刺出血,遂苏。
-
高梅孤
高梅孤即高武。高武为明代针灸学家。别号梅孤。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凡天文、乐律,无所不通,晚年究心医学,尤精针灸。学术崇尚《素》、《难》,又能融贯诸家之说。曾撰《针灸节要》和《针灸聚英》等书,其中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为了考订穴位,又自制针灸铜人三具,男、妇、童子各一。
-
揣穴
揣穴为针灸术语。揣,揣度。意指度量穴位。《针经摘英集》:“揣穴,尤宜用意。”
-
蒲湘澄
蒲湘澄为现代针灸家。四川射洪人。擅方药,尤精针灸。治病讲究辨证论治,针药并举。曾任成都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著有《中医实验谈》一书。
-
潘韫辉
潘韫辉为明代医家。常州(今属江苏)人。据《无锡县志》载:精医术,尤精针灸。
-
大著
1882)为清代僧医。字豁然,四川合州(今合川)人。读遍双观寺等所藏医籍,并得长老传授医术、拳法,施治谨慎,投剂多效,尤长外科、创伤。中年后出游,以“大著医,竹禅画”名噪江南。外出行医、寻师三十余年,晚年归里,技艺更精。
-
马印麟
马印麟(1646~约1735)为清代医家,字长公,古青(今山东益都)人。三世业医,尤精儿科。因见小儿脐风夭折者甚众,遂辑《保婴秘诀》(1696)。倡断脐不以剪刀,隔单衣咬断,或施以艾灸、桑柴火灸,以防脐风。又撰《五运六气瘟疫发源》(1725)、《预防痘疹论》(1734)等。门人穆天德传其学。
-
王尚德
王尚德为明代医生,西安(今属陕西)人。博览经史,善诗赋,尤精医术。秦肃王有疾,诸药弗瘳,应征一匕而愈,被目为神医。遂奏请授迪功郎,秦藩医正,并宜川、邰阳两王府教授事。
-
中医临床丛书
《中医临床丛书》为中医学丛书。王永炎、晁恩祥主编。成书于1999年。此丛书包括《今日中医内科》3卷、《今日中医外科》、《今日中医妇科》、《今日中医儿科》、《今日中医眼科》各1卷。对临床用药经验体会、变证之治疗致意尤深。“古训今释”介绍历代医籍对该病病名、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法之学术观点。
-
正骨疗法
《正骨疗法》为骨伤科著作。石筱山著。该书系石氏总结先祖及个人数十年骨伤科临床经验的心得之作,尊明代薛己之学说,接受清代钱秀昌之影响,喜用温补,擅长四物汤、六味地黄汤之辨证论治,尤以诊治内伤为长。现有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左维垣
左维垣为明代医家。泾县(今属安徽)人。尤精伤寒治法,屡起濒死患者,且不受酬金。万历(1573~1620)年间授太医院医官。
-
丘可封
丘可封为明代医生。贵溪(今江西贵溪)人。曾任国子监典簿等官,通天文,尤精于《内经·素问》,但泥于太素脉。编辑有医书和经验良方,都已失传。
-
边成章
边成章(1806~1880)为清代满族医家。字斐然。自幼研医。尤善疡科,所治疑难证多良效。著有《边氏验方》30卷。
-
水气凌心证
水气凌心证为证候名。指阳虚水气不化,水液泛滥,上凌于心,以心悸怔忡,畏寒肢冷,肢体浮肿,下肢尤甚,气喘不能平卧,咳嗽吐稀白痰,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肺肾气虚证
肺肾气虚证为证候名。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咳嗽无力,呼多吸少,喘息短气,动则尤甚,痰多清稀,声低自汗,或尿随咳出,舌淡紫,脉弱为常见症的证候。
-
朱应我
朱应我即朱一麟。朱一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为明代医家。字应我,甘肃泾川人。先学儒,后学医。尤精于痘疹之疾,治效如神。看到当时治疗痘疹的书籍不够完备,于是根据过去文献,编集摘要整理了一部治疗痘疹的书《摘星楼治痘大成集》。
-
伍子安
伍子安为元代医生,衢州(今浙江衢县)人。通经史,尤精于医,求诊者甚多,不取报酬。
-
下消·瘀血闭阻证
下消·瘀血闭阻证(lower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blockadeofstaticblood)是指瘀血阻滞,气化失司,以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身体麻木或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肤甲错,唇紫不华,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少苔,脉沉涩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
-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为《冯氏锦囊秘录》系列丛书之一。又名《冯氏锦囊》。清·冯兆张撰于1702年。包括《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八种。分别介绍基础理论,脉诊,药物,内、儿、妇、外科病证证治。
-
妊娠常脉
妊娠常脉(regularpulseinpregnancy)是指妊娠3月后妇女的正常脉象,通常多平和而滑利,按之不绝,尺脉尤甚。
-
经行身痛·寒湿凝滞证
经行身痛·寒湿凝滞证(menstrualbodypainwithsyndromeofstagnationandcongelationofcold-damp)是指素有寒湿,凝滞经脉,经期气血壅滞,运行更加不畅,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关节疼痛酸楚重着,腰膝尤甚,得热则舒,月经后期,量少不畅,色暗有块,苔薄白,脉沉紧为常见症的经行身痛证候。
-
妊娠遗尿·脾肺气虚证
妊娠遗尿·脾肺气虚证(gestationalenuresis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spleenandlung)是指脾肺气虚,中气下陷,系胞无力,胞压膀胱,膀胱失约,以妊娠晚期尿意频频,滴沥不尽,遇咳尤甚,小腹下坠,食纳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无力为常见症的妊娠遗尿证候。
-
阴燥·脾肾阳虚证
阴燥·脾肾阳虚证(vulvaldrynesswithsyndromeofyangdeficiencyofspleenandkidney)是指肾阳不足,脾阳不振,阳气不能敷布,外阴失于温煦,以外阴皮肤变白,局部瘙痒,腰背酸软,尿频尿多,夜间尤甚,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阴燥证候。
-
白菜母鸡汤
概述:白菜母鸡汤以老母鸡、白菜心等为主要原料,适用于青少年感冒初起患者。原料:老母鸡半只(350克),白菜心250克,料酒、葱、姜、精盐、味精各适量。做法:鸡切块,加料酒、姜、葱、清水,用文火煮30分钟;白菜心从根部剖成8片,加入后再煮5~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许橡村
许橡村即许豫和。)为清代医家。字宣治,号橡村。安徽歙县人。曾专心研究痘疹多年,采集诸家有关论述,结合个人临证,撰有《重订幼科痘疹金镜录》、《橡村痘诀》、《痘诀余义》、《怡堂散记》、《散记续编》、《小儿诸热辨》、《橡村治验》等书,合称《许氏幼科七种》(刊于1785)。
-
许豫和
许豫和(1737~)为清代医家。字宣治,号橡村。安徽歙县人。曾专心研究痘疹多年,采集诸家有关论述,结合个人临证,撰有《重订幼科痘疹金镜录》、《橡村痘诀》、《痘诀余义》、《怡堂散记》、《散记续编》、《小儿诸热辨》、《橡村治验》等书,合称《许氏幼科七种》(刊于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