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候气
概述:候气:1.针刺术语;3.诊候脉气病候。指当针下不得气时,医者采取留针或间歇运针以待气至的方法。《针经指南·标幽赋》:“次察应至之气…如仍不得气,可予手法刺激,如提插、捻转,或改变针刺方向等以使得气。《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可刺之。”
-
不得气
不得气为针灸术语。《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参见“针刺感应”:针刺感应为简称针感。指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胀、重、麻等感觉,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
-
延陵君炼气法
《延陵君炼气法》为气功功法。以“闲气”为主的练功方法。其方法:取静室处,散发,宽衣,覆被,正身仰卧,展脚及手于席上,勿握固。待全身安排舒适后,即便调气,候气得所(候气和调),咽之便闭气令闭;如觉气闷,即开口吐之;如服气功渐成,关节通,毛孔开,炼到二十、三十,即觉遍身润或汗出,如得此状,即是功效。
-
性别深浅法
性别深浅法为针刺深浅定位方法之一。指根据患者性别的不同,男子可用浅提法候气于卫分,女子可用深插法候气于营分。
-
经气
经气又称“经络之气”、“脉气”,即运行于经络中的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行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
-
吴萸熨
吴萸熨外治疗法。见《保赤存真》。用吴茱萸,酒拌湿,纱布袋包蒸极热,互熨胸、腹部及两足心,候气透其痛即止。适宜于阴寒胸腹疼痛,四肢厥冷。《仙拈集》卷一:别名:吴茱萸熨组成:吴萸1升。主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附注:吴茱萸熨(《绛囊撮要》)。
-
从卫取气
从卫取气为刺法术语。与“从荣置气”相对,为针刺补法的要领。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
-
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即经气。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指运行于经脉中的气,亦称脉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
-
脉气
脉气指运行于经脉和络脉中的气。前者称经气,后者称络气,总称经络之气,简称经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针刺的补泻、候气、得气、调气、失气等都关系到经气。
-
荣备回避八法
荣备回避八法指针刺治疗前必须注意的八条事项。出明·方贤《奇效良方·针灸门》。寒——凡用针刺,天气寒冷,令病人向温暖处,先饮汤液醴。燥——凡用针刺,遇夏月烦躁,令病人于风凉处,先服宣通气血之药,然后刺之。车——凡用针刺,若病人乘车而来,其人经络解(亻亦),不可便刺,气血定,然后刺之。
-
进法
进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指入针后,捻针进至一定深度以候气至的方法。《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称“进针”是指下针时须“神气定,息数匀”,并正确取穴,与本法不同。意指应结合男女、肥瘦、四时等因素以掌握进针深浅,并适当捻转以达到气至。
-
针刺感应
针刺感应简称针感。指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胀、重、麻等感觉,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
-
留针候气法
留针候气法为候气法之一。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经施行一定针刺手法后仍不得气者,可将针留于穴内以待气至。
-
置针
置针即留针。留针指针刺入穴位后,根据病情的需要和刺法的特点将针留置适当的时间。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若不得气时,亦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
针感
针感(needlingsensation)为针刺感应的简称。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同时患者会在针刺的部位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
-
针方六集
《针方六集》为书名。明·吴崑撰。①神照集:论述经脉、腧穴、骨度等,并附图解。③尊经集:引用《内经》原文,讲述九针、候气、见气、取气、置气等针刺手法。卷一《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二《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五腧穴),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
-
得气
针刺术语·得气:得气(arrivalofqi)是指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如已得气,则应“密意守气勿失”(《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主,先甘后减,…
-
赤金散
处方:红铜落(打红铜器落下者,滚水淘净,铜勺中灼赤,米醋煅7次)3钱,川五倍(如菱角者佳,碎如豆粒,去末,无油锅内炒,先赤烟起,次黑烟起,即软如泥,若不透则不黑,又不可太过则须色绿。制法:上为极细末,入飞面3钱和匀。功能主治:染须黑润不澡,久不伤须。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五
-
从荣置气
从荣置气为刺法用语。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出《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
-
仙人饭
《摄生众妙方》卷二:组成:黄精。功效:补中益气,安五脏,润心肺,轻身延年。用法用量:将瓮去底,釜上安顿,盛黄精令满,密盖蒸之,候气溜,取出晒干,如此9蒸9晒,凡生时有一石,熟有3-4斗方好。蒸之不熟,则刺人咽喉,既熟晒干,食之甘美。
-
行针候气法
行针候气法为候气法之一。指进针后刺手施以提插、捻转等各种行针手法,以促使气至和等候气至的方法。
-
待气
待气为针刺术语。等待针下得气,因称。与候气同义。《天元太乙歌》:“气至如摆独龙尾,未至停针宜待气。”
-
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首先论述上工守神、守机,粗工守形、守关,以及迎、随、徐、疾、补、泻、候气等针刺手法及适应病证。其次讨论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以及五腧的循行趋向和十二原穴的名称及所属之经。最后指出了用针必观色、察脉、视病之剧易以为治,若治反其病,反致为害等注意事项。
-
蒸熨方
《普济方》卷一三一:方名:蒸熨方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3升。主治:伤寒,四肢厥冷。用法用量:取茱萸袋子更换烙熨四肢、前后心及手足心,候气通彻即止。《圣济总录》卷一○○:方名:蒸熨方组成:芥子(蒸熟,焙)1升(为末),铅丹2两。主治:遁尸飞尸,及暴风毒肿流入头面四肢;走注风毒,疼痛流移不定。
-
留针
概述:留针(retentionofneedle)是指进针后将针体留在人身体内。针刺入穴位后,根据病情的需要和刺法的特点将针留置适当的时间再予出针。若不得气时,亦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即通过留针以候气。毫针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便改变体位,以防发生弯针等意外。
-
血气常数
血气常数指人体各经脉的气血多少各有定数之意。即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多气少血,阳明经常为多血多气;少阴经常多气少血,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血少气。(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临床上,了解各经的气血多少概况,对于掌握针下候气和出血与否有一定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