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寒
概述:阴寒:1.病证名;辨证论治:治宜温肾散寒。用金匮肾气丸加鹿茸、十补丸、加减内固丸等方。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前阴、睾丸、尻臀皆冷,恶寒喜热,阴汗如水,前阴痿弱,小便有余滴。用固真汤、柴胡胜湿汤等方。又有厥疝证,厥气上冲心腹、囊冷囊缩,宜用吴茱萸汤。治宜燥湿导痰,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羌活、防风等。
-
阴结
概述:阴结:1.胃肠阴寒固结,或精血亏耗,大肠干燥所致的便秘;当归养血润肠;针灸治疗:方一:治则:健脾益气,温阳通便选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方义:大肠俞乃大肠腑气转输之处,配其募穴天枢,调理气血,疏通腑气;饮食疗法:推荐食材:阴结患者建议食用桑椹、麻仁、锁阳、蜂蜜、胡桃仁、羊肉等。
-
寒
病机之一·内寒:内寒为病机,并非由体外侵入,而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所产生的,能够形成类似外寒证候的邪气,为了使之与外感六淫相区别,称为内寒。阴寒内盛:病机概要:阳气虚衰,导致阴寒内生,停滞积聚,为饮为肿。主要脉证:面色 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畏寒喜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舌淡且胖,脉沉弱无力。
-
枳实薤白桂枝汤
概述:枳实薤白桂枝汤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上,其组成为枳实12g、厚朴12g、薤白9g、桂枝6g、栝楼实12g,具有通阳散结,祛痰下气之功效。症见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上抢心,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诸药配伍,能使胸阳振,痰浊除,阴寒消,气机畅,则胸痹胸痛,喘息短气等症自可向愈。
-
附子理中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炙甘草,一钱。口噤则斡开灌之。临床应用:1.中寒: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齐马观文夫人曹氏,病气弱倦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服一剂,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功效: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
阴阳格拒
概述:阴阳格拒(expulsionofyin-yang)为病机。症状:临床表现为既有身热、两颧发红、时隐时现、脉大无力等假热现象,又有欲加衣被、四肢厥冷、渴而喜热饮或饮也不多、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或灰黑而润的真寒表现。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
-
唇甲青
口唇指甲泛现青紫的病色。或因阴寒内盛,血脉凝滞,或因热毒入里,见于热厥之证。《伤寒绪论》卷下:“唇甲青,色之青者为害,赤者为热,以寒中于里,则血脉凝滞,不能荣行于外,所以唇爪青黑也。若热毒流入于里而为热厥,则唇甲亦青,但青中必带深紫,与阴寒之青黑不同。”见于心、肺严重疾患有明显缺氧者。
-
阴盛格阳
概述:阴盛格阳为病机。简称格阳。症状:临床表现为既有身热、两颧发红、时隐时现、脉大无力等假热现象,又有欲加衣被、四肢厥冷、渴而喜热饮或饮也不多、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或灰黑而润的真寒表现。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
-
益火消阴
益火消阴为治法。指用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方药,使阳气旺而能消散阴寒,治疗因阳虚而阴寒偏盛的证候的治法。
-
胃寒
胃寒为病证名。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指胃受寒邪侵袭,或饮食生冷,导致胃中阳气虚损,阴寒偏盛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呕、肠鸣漉漉、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治以暖胃为主。针灸常取:中脘、足三里、胃俞等。
-
蛇床子散
概述:蛇床子散同名方剂约有十六首,其中《妇产科学》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蛇床子15g、川椒15g、明矾15g、苦参15g、百部15g,具有止痒杀虫之功效。主治湿邪虫毒入侵阴部,阴痒或阴道滴虫,臭秽,口苦胸闷,舌苔黄腻,脉弦数。方中蛇床子燥湿杀虫,外用以治阴痒带下;2.《金匮要略心典》:阴寒,阴中寒也。
-
胜灵丹
《疡科选粹》卷四:方名:胜灵丹组成:黄耆1钱,人参3分(如气短及不调而喘者加之),升麻1钱,真漏芦5分(勿误用白头翁),葛根5分,甘草5分,连翘1钱,当归身3分,牡丹皮3分,生地黄3分,熟地黄3分,白芍药3分(如夏月,倍之;如阴寒证,为寒结秘而大便不通者,以《局方》半硫丸,或加炮附子、干姜煎成,候冰冷服之。
-
骨槽风
骨槽风病名。又名穿腮发、穿腮毒、牙槽风、牙叉、牙叉发等。即今之下颌骨骨髓炎。多因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二经风火邪毒上灼而成。临床分风火证和阴寒证两型,风火型多为初起阶段,治宜散风清热,方选清阳散火汤、荆防败毒散加减。治宜祛寒凝,补气血,托内毒。方选阳和汤加减。溃破后有死骨者宜取出死骨,方能愈合。
-
回阳救急酒
处方:公丁香1两,肉桂1两,樟脑1两。制法:上为粗末,稀布袋盛装入有嘴瓷坛,灌入顶上干酒3斤,端午节午时浸备用(坛口及嘴封固)。功能主治:阴寒霍乱,吐泻交作,手足厥冷,转筋,唇淡面白;并治阴寒腹痛。注意:泄泻后重不畅者忌服,忌食生冷瓜果。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
-
疮疡温通法
疮疡温通法疮疡内治法则之一。见《外科精义》卷上,凡疮疡属阴寒之证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应使用温经通络的药物,以促使阴寒凝滞之邪消散。临床常用方有,内服如阳和汤、独活寄生汤,外用有阳和解凝膏等。
-
茵陈四逆汤
别名: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医门法律》卷六),茵陈姜附汤(《类证治裁》卷四)。摘录:《卫生宝鉴·补遗》《伤寒微旨论》卷下:方名:茵陈四逆汤别名:加味姜附汤、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茵陈姜附汤组成: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主治:阴黄。病人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
-
白通汤
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5ml),人尿五合(25ml),名“白通加猪胆汁汤”。摘录:《易简》《解围元薮》卷四方之白通汤:处方:白术、木通、木瓜、前胡、柴胡、羌活、独活、花粉、金银花、风藤、牛膝、甘草、陈皮、角针、蒺藜、薄荷、米仁、苍耳子、皂角子各等分。
-
荡阴救命汤
处方:人参1两,白术3两,熟地3两,肉桂1钱,附子3钱,山茱萸3钱,茯神3钱。严寒之时,忽感阴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脉挛急,上吐下泻,心痛腹疼,囊缩甲青,腰不能俯仰。且肾中水火原不相离,用桂、附火热之药以回阳,未免肾中干燥,与其回阳之后,又补肾水以济阳,何如于用补火之时,而先为防微之为得哉。
-
参术桂附加熟地汤
处方:人参1两,白术1两,附子2钱,肉桂2钱,熟地5钱。功能主治:严冬之时,忽感阴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脉挛急,上吐下泻,心痛腹疼,囊缩甲青,腰不能俯仰,此阴寒中脏之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一
-
冷秘
概述:冷秘(coldconstipation)为病证名。当归养血润肠;亦可选用半硫丸。针灸治疗:方一:治则:健脾益气,温阳通便选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方义:大肠俞乃大肠腑气转输之处,配其募穴天枢,调理气血,疏通腑气;饮食疗法:推荐食材:冷秘患者建议食用桑椹、麻仁、锁阳、蜂蜜、胡桃仁、羊肉等。
-
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阳病指阴寒偏盛,可导致阳气损伤的病机。病因病机:阴寒偏胜则阳气不振,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便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症状:临床表现除寒证外,还兼有阳虚温煦不足的症状,如畏寒肢冷、神疲倦卧等。
-
中暍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证治准绳·诸中门》:“中暍者,乃阴寒之证,法当补阳气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姜桂附子之类,此推《内经》舍脉从证之良法也。”
-
胁疽 肋疽 渊疽
疾病科属外科疾病概述胁疽、肋疽、渊疽均属发生在胁肋部的疽证。5、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可损骨透膜。辨证论治肝郁气滞证证见胁肋部肿痛,皮色不变,伴有胁痛或胀痛不适,或攻窜作痛,不能转侧,食欲不振,心烦易怒,诸症每因情志不遂而着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3、单方验方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
戴阳证
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
阴盛格阳证
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
葱
挥发性辣素还通过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统排出时能轻微刺激刺激相关腺体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作用。解表发汗、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阴寒腹痛,虫积,二便不通,痢疾,痈肿等症。葱能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
-
真寒假热
真寒假热为证候名,是指阴寒内盛而外见热象的病理变化。阴证似阳的证候。这种证候产生的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将阳气格拒于外,以致“寒极似热”,又称做“阴盛格阳”。症见身热,但喜衣被;口渴,而不多饮;多见于素禀虚寒而感外邪,或劳倦、内伤所致虚阳外露,里寒格阳等证。
-
四季葱
挥发性辣素还通过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统排出时能轻微刺激刺激相关腺体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作用。解表发汗、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阴寒腹痛,虫积,二便不通,痢疾,痈肿等症。葱能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
-
蛋托法
蛋托法小儿阴寒腹痛的外治方法。《保赤存真》卷五:“凡阴寒腹痛,用鸡子煮熟去壳,放脐眼内,一时一换,四五换,阴气收入蛋内,即愈矣。”
-
舌色
概述: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包括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白色:白主血虚,阳虚;外感风寒或阴寒内生;有虚热实热之分。紫色:紫色在温病中表示热入营分、血分,在杂病中则表示有痰血郁滞,常见于心脏病、血液病、死胎或中毒等。青紫有瘀斑瘀点,多为瘀血,见于心脏病、血液病、死胎、月经病或中毒等。
-
虚阳上浮
概述:虚阳上浮为病机。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阴精亏损,阳失所附,浮越于上:虚阳上浮指阴精亏损,阳失所附,浮越于上,症见潮热、面色嫩红、口燥不渴,脉虚数等。
-
事菜
挥发性辣素还通过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统排出时能轻微刺激刺激相关腺体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作用。解表发汗、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阴寒腹痛,虫积,二便不通,痢疾,痈肿等症。葱能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
-
小儿厥证
辨证分型:临床常分寒厥、热厥。《杂病源流犀烛》卷九:“夫寒厥者,即阴厥,宜急补阳(如理中汤,或桂、附、干姜、吴萸等);是指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以四肢逆冷,伴形寒面青,神疲乏力,嗜卧,唇白,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润,脉沉弱或微迟为常见症的小儿厥证证候。仍速灸关元百壮,鼻尖有汗为度。”
-
真寒假热证
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以烦热口干,面红如妆,躁扰不宁,而兼胸腹不温,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清冷,舌淡苔白,脉沉弦,或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
-
大葱
挥发性辣素还通过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统排出时能轻微刺激刺激相关腺体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作用。解表发汗、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阴寒腹痛,虫积,二便不通,痢疾,痈肿等症。葱能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
-
少阴四逆证
少阴四逆证为证候名,指邪传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阻而致四肢逆冷之证。《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主之。”
-
灵宝如意丹
《疡医大全》卷七:灵宝如意丹:处方:人参乳香(去油)没药(去油)辰砂甘草儿茶各3克琥珀珍珠各0.6克阿胶白芷冰片各0.3克犀牛黄当门子各1.5克制法:上药乳细,瓷瓶密贮。中风不语,痰涎神昏,口眼斜,手足麻木;蛇蝎虫毒;阴寒,白川汤送下;痈疽、疔疮,恶毒初起,葱白、生姜煎酒,热服取汗,或黄酒化敷患处;
-
七伤
概述:七伤:1.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3.养生术语。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阴寒、阴痿、里急、精连连、精少阴下湿、精清、小便苦数临事不卒·七伤:七伤指阴寒、阴痿、里急、精连连、精少阴下湿、精清、小便苦数临事不卒(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
-
肠泻
肠泻病证名。因脾脏阴寒留滞所致泄泻、腹痛、肠鸣之证。《医林绳墨·泄泻》:“肠泻则疼,或腹痛肠鸣,痛一阵而泻一阵也。此由脾气不利,阴寒留滞。宜以升提其气,又兼温而养之。”参见泄泻、脾泻条。
-
内寒
内寒为病机。因阳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而引起水液运化障碍、浊阴潴留、阴寒内盛。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调节,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本,故本证实由脾肾阳虚所致。临床表现为吐泻、腹痛、手足逆冷,或水肿痰饮等。
-
逐寒返魂汤
《石室秘录》卷六:方名:逐寒返魂汤组成:人参1两,良姜3钱,附子5钱,茯苓5钱,白术3两,丁香1钱。功效:逐邪,返元阳。用法用量:水煎服。临床应用:阴寒直中肾经《齐氏医案》:曾治王尚贤,患阴寒直中肾经,心痛欲死,呕吐不欲食,下利清水,其兄求治。
-
阴阳偏衰
概述:阴阳偏衰(deficiencyofeitheryinoryang)为病机。由于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出现阴寒内盛证候。症状:症见形寒肢冷、痰饮、水肿、泄泻等。关于阴虚阳亢:阴虚阳亢为病机。症状:临床多见头晕目眩、头胀且痛、耳鸣如蝉、面红目赤、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健忘失眠,或遗精,或性欲亢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
少阴寒化证
少阴寒化证(coldtransformationsyndromeofShaoyin、Shaoyindiseasewithcoldtransformationsyndrome)为证候名。指少阴心肾阳衰,阴寒内盛,以无热恶寒,精神萎靡,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微细或沉微欲绝为常见症的少阴病证。
-
心肾阳虚
心肾阳虚为证候名。脾肾阳虚,尤以肾阳(命门火)虚,温运失职,水液运行障碍,而泛滥于脏腑与躯体之间成为水肿、痰饮等证。《医宗必读》:“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治宜通阳利水或温肾行水。
-
黄草
黄草为艾之别名。又名冰台。各地均产,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说明艾叶用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
厥阴寒厥证
厥阴寒厥证为证候名。指外感病末期,机体阳衰,阴寒内盛,以手足厥逆,脉细欲绝或脉促为常见症的证候。
-
从化
从化是指病证的性质随体质阴阳而变化,如从阳而化热、从阴而化寒等。感受六淫邪气后,由于体质的特殊性,病理性质往往发生不同变化,如同样感受风寒邪气,阳热体质者往往从阳化热,而阴寒体质则易从阴化寒。《医宗金鉴》:“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
-
菠菜鸭血汤
概述:菠菜鸭血汤可用于治疗贫血以及肝气不舒所致的胃痛,常可获得良效。中医学认为,酸甘化阴,春季宜多吃甜味食物,如红糖、白糖、大枣、蜂蜜、山药等,可补中养脾、化阴柔肝。早春之时还可以多吃些辛甘的食物,如葱、蒜、韭菜等,不仅能驱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还可以杀菌防病。
-
实寒证
实寒证为证候名。指感受阴寒之邪所致的证候。
-
胃胀
阴寒之气上逆,水谷不能运行,故腹满而胃痛,水谷之气腐于胃中,故鼻闻焦臭,而妨食便难也。分类:《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病因病机: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