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膜原
人体部位名·膜原:膜原为人体部位名。《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王冰注:“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温病辨证·膜原:明代吴有性将膜原用于温病辨证,指温病辨证中指邪在半表半里的位置。《温疫论》:“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
膜
膜状组织·膜:膜指体内形如薄皮的膜状组织。如耳膜、筋膜等。《黄帝内经素问·疟论》:“横连膜原也。”如赤膜下垂、白膜侵睛等即是。凡膜薄色淡,尚未掩及瞳神者为轻证,膜厚色赤,掩及瞳神者危害较重。以血丝疏密和红赤的浓淡不同,可分为赤膜和白膜。膜的辨证分型:白睛、黑睛生膜皆由肺肝火盛而起。
-
肉肓
肉肓为解剖结构名。《黄帝内经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膜原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丹波元简认为:“盖膈幕(膜)之系,附着脊之第七椎,即是膜原也。”(《医剩附录·募原考》)。
-
柴胡达原饮
《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达原饮:处方:柴胡4.5克生枳壳4.5克川朴4.5克青皮4.5克炙草2.1克黄芩4.5克苦桔梗3克草果1.8克槟榔6克荷叶梗16厘米功能主治:和中化湿,祛痰止疟。痰湿阻于膜原,胸膈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疟发,舌苔粗如积粉,扪之糙涩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功效:和解三焦。佐以荷梗透之;
-
募筋
概述:募筋:1.筋膜;见《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黄帝内经太素》卷五作“募筋”。杨上善注:“募当为膜,示募覆也。十二经筋之外裹膜分内者名膜筋也。”募原与膜原通。《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其内搏于五藏,横连募原。”
-
邪伏膜原
邪伏膜原为证候名。吴又可《温疫论》:“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间,去表不远,附近于胃,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加柴胡一钱;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加葛根一钱。知母滋阴;
-
苏砂平胃散
《伏阴论》卷上:组成:茅山苍术2钱,厚朴1钱(姜汁炒),陈橘红1钱,甘草1钱,紫苏叶1钱,砂仁1钱。水浆不得受,加干姜8分;下利黄水,倍苍术;下利黑水或纯清水,倍砂仁;各家论述:平胃散一方原为满闷呕泄设,盖以阴气不积胸中不得满闷,寒不侵胃不呕,湿不困脾不泄,故方中有苍术、厚朴、橘红、生姜之辛温,以消阴邪;
-
开达膜原
开达膜原为和法之一。用消除秽浊药,攻逐伏于膜原间的病邪。温疫或疟疾初起,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舌苔白或垢腻,脉弦数。用达原饮。透邪破结,溃散伏于膜原之疫邪。
-
吴有性
简介:吴有性为明末医学家。字又可,江苏吴县人。认为温病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温非暑,而是由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或称疠气、杂气,与伤寒不同。其学说为后世所推崇,亦是后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故《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
-
募原
概述:募原:1.与膜原通;指胸腹部脏腑之间的系膜。《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其内搏于五藏,横连募原。”膏(膈)之原、肓之原·募原:募原主要指膏(膈)之原、肓之原,又概指病邪蕴结之处。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
-
络血
络血指渗灌于络脉之中的血液。《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
-
伏邪
伏邪是指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也指这一类发病类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伏气之说为温病所重视,特别是王孟英更为强调,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白苔如积粉舌
白苔如积粉舌指舌苔白细如积粉,舌尖边色紫绛的舌象。为秽湿内阻,热邪遏伏之候。见于湿热疫证,邪在膜原,治宜开泄透解(见《外感温热篇》)。
-
邪伏膜原证
邪伏膜原证为证候名。指感受疫疠之邪初期,邪伏于膜原之处,以寒热定时发作,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胁胀闷,呕吐痰涎,苔白如积粉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伏暑晚发
《重订广温热论·湿火之症治》:“至于秋暑,由夏令吸收之暑气,与湿气蕴伏膜原,至秋后而发者是也。《时病论·晚发》:“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以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病也。”2.指夏受暑湿,留伏至秋冬而发的温热病。发于霜降后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发,病最重而难治。”
-
湿温·邪阻膜原证
湿温·邪阻膜原证(damp-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pathogenblockingpleuro-diaphragmaticinterspace)是指湿温之邪,阻遏膜原,以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缓等为常见症的湿温证候。
-
疫疹·邪阻膜原证
疫疹·邪阻膜原证(pestilencewithpetechiaewithsyndromeofpathogenblockingpleuro-diaphragmaticinterspace)是指瘟毒之邪遏阻膜原,以畏寒或寒战,壮热,继而但热不寒,头痛且重,面目红赤,疹粒显现,肢体沉重酸楚,纳呆,胸脘痞闷,呕逆或呕吐,秽气喷人,腹满胀痛,腹泻或便秘,小便短赤,舌红绛
-
鞘膜积水
概述:正常睾丸鞘膜囊内有少量液体(2~而鞘膜积液的概念应包括鞘膜积水、鞘膜积血、鞘膜积脓和鞘膜乳糜肿。病因病理病机:(一)鞘膜原是腹膜的一部分。(四)精索鞘膜积水:精索部鞘状突在腹股沟内环处和睾丸上方均闭合,但精索部鞘状突本身并未闭合,仍留有一囊,位于阴囊上方或腹股沟管内,不与腹腔及睾丸鞘膜囊相通。
-
穴位指针法
概述:穴位指针法,是指医者用手指直接按压患者体表腧穴,并根据不同患者、病情、穴位等施以不同的手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腧穴指法、点穴法。《肘后方》中载有救卒中恶死方:“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治卒腹痛,拈取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表明以指代针治疗急病。
-
寒气腹痛
《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小肠”、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均可引起腹痛。《症因脉治》卷四:“寒气腹痛之证,面黄唇白,手足多冷,恶寒不热,二便清利,腹中绵绵作痛,…”其腹痛,另有喜热按、喜热饮食、脉多沉迟等特点。宜温中散寒,用桂枝芍药汤、建中汤、理中汤,兼有肢厥、下利清谷者,宜四逆汤加减。
-
柴胡清燥汤
《寒温条辨》卷五:柴胡清燥汤:处方:柴胡3钱,黄芩2钱,陈皮1钱,甘草1钱,知母2钱,花粉2钱,蝉蜕(全)10个,白僵蚕(酒炒)3钱,大枣2枚。功能主治:温病数下后余热未尽,邪与卫搏,热不能顿除。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功能主治:瘟疫下后,或数下,膜原尚有余邪,未尽传胃,邪与胃气并,热不能顿除。
-
达原败毒散
处方:杭白芍15g,花槟榔10g,羌活10g,独活10g,北柴胡10g,信前胡10g,苦桔梗10g,云茯苓10g,川厚朴6g,牡丹皮6g,炒枳壳6g,薄荷叶6g,草果仁6g,粉甘草6g,川芎3g,土牛膝30g。功能主治:清热疏表,祛湿解毒。主时疫白喉,湿邪挟表,邪客膜原。摘录:《言庚孚医疗经验集》
-
达原解毒汤
言庚孚方:达原解毒汤:处方:鲜生地15克,京玄参12克,麦门冬10克,浙贝母10克,香白芷10克,花槟榔10克,粉丹皮10克,连翘壳10克,金银花10克,土牛膝30克,山豆根10克,牛蒡子10克,粉甘草6克,草果仁10克,嫩射干10克。咽壁红而肿胀,面青唇紫,呼吸急促,身热,脉弦数,舌红苔黄。诊断为急性喉炎(声音嘶哑)。
-
三消饮
概述:三消饮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瘟疫论补注》卷上方之三消饮:处方:槟榔、厚朴、芍药、甘草、知母、黄芩、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功能主治:治瘟疫,有三阳形证,兼有里证者。主治:温疫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舌根渐黄至中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