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腧穴
有输注的含义;在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远治作用尤为显著。如从针刺井穴引发肾经或膀胱经循经感传抵腹后所引起的尿液增多这一效应来说,既需借助腧穴针感感受器产生针感,又沿着两经循行路线进行传导,还在引起这一效应的同时伴有尿中cAMP即时性增加,可见三方因素都参与这一效应的形成活动。
-
经络
概述:经络:1.经脉和络脉的总称;《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孙络分布范围最广,最先接触到病邪,而营卫──特别是卫气,就是通过孙络散布到全身皮部。当疾病表现为“实”时,选取适当腧穴、采用不同针刺艾灸方“泻”其有余,反之则“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体内平衡。
-
针刺疗法
选择体位: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
毫针刺法
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毫针刺法主要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手法、催气法、守气法、行气法、针刺补泻、留针、出针等。多指持针法方法:拇指与食、中二指指腹相对持针,或以拇、食、中三指挟持捏拿针柄,无名指抵住针身进针。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压缩现象。
-
毫针术
③刮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使针体发生震动。针尖逆(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⑤平补平泻法:进针取得一定针感后,再均匀地提插、捻转针,使就医者的针感轻重适宜,即可出针,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
-
环跳
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委中直刺1~结果表明,针刺后7~
-
镮铫
镮铫穴主治病证: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委中直刺1~
-
环谷
概述:环谷:1.脐中;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委中直刺1~
-
枢中
枢中穴主治病证: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委中直刺1~
-
分中
分中穴主治病证: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委中直刺1~
-
膑骨
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
-
髀枢
概述:髀枢:1.人体部位名;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委中直刺1~
-
髀厌
指股骨大转子部位。环跳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胯腿痛,现代又用环跳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脑血管病后遗症,腰腿痛,湿疹,腰腿痹痛,脚气,感冒,神经衰弱等。委中直刺1~
-
气穴
气穴穴主治病证:气穴主治肝肾,胎产,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崩漏,带下,不孕,堕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胁痛,腰脊痛,泄泻,痛经,腹泻,现代又多用气穴治疗肾炎,膀胱麻痹,性机能障碍,子宫脱垂,肠绞痛,尿路感染,遗精,阳痿,阴茎痛,肾炎,角膜炎等。
-
针灸美容技术
名称:针灸美容技术概述:针灸美容技术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运用针刺、艾灸或其他方法刺激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损容性疾病和损容性生理缺陷以美化人体的目的。选择合适的体位;(3)弯针①处理: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
刺法灸法学
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在针刺禁忌之列,必须详察病情,以免导致不良后果。新怒勿刺,已刺勿怒;疾病性质:《灵枢·终始》中论述了根据病情虚实以区别针刺深浅以进行补泻的方法(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灵枢·根结》:“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
-
经络腧穴电特性测定
经络腧穴电特性测定是指用各种探测仪器对经络和腧穴处所具有的电特性进行测定。不少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研制出多种类型的探测仪器,不但在观察经络、经穴、耳穴电特性方面取得了大量资料,而且已经应用到针灸临床之中。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皮肤电现象和经络腧穴有一定联系。一般可将低电阻高电位作为取穴参考指标。
-
中医推拿美容技术
名称:中医推拿美容技术概述:中医推拿美容以中医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指导,用手或上肢其他部位采用各种特定的技巧在体表经络循行部位或腧穴处进行操作,以改善局部症状和调和体内脏腑气血阴阳,达到防治损容性疾病或损容性生理缺陷的美容目的。亦可用于头面部保健美容,腹部减肥。功效:祛郁消积,和中理气,消食导滞。
-
根结
六经根结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根结的概念:根结:用于经络是指十二经脉的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
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运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捻转、提插时指力不均匀,或单向捻转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或因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而致肌肉痉挛。前额痛加攒竹;针法用补法,酌加灸法22.慢性阑尾炎主穴合谷、上巨虚、曲池、阑尾点。
-
配穴法
上,指上肢和腰以上;如胃痛近取中脘、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其具体配用见下表:原络配穴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原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络偏历列缺公孙丰隆支正通里大钟飞扬外关内关蠡沟光明八脉八穴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
-
王惟一
1067)为宋代著名针灸学家,又名王惟德。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用金字标明穴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之用。王惟一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仁宗时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现存于世的,大多是明清两代所造,包括流传于国外的。
-
输
同腧·输:输同腧,指腧穴,又专指五腧穴中的输穴。《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
本神
概述:本神:1.经穴名;本神穴主治神志、头项等疾患:如中风,半身不遂,呕吐涎沫,癫疾,头痛,眩晕,颈项强急,胸胁相引而痛,小儿惊厥,目赤肿痛,小儿惊风,癫痫,中风昏迷,目眩,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本神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齿龈炎,神经性头痛,眶上神经痛,胸胁痛,脑卒中,中风后遗症等。治疗麦粒肿:针刺大杼4~
-
穴位指针法
概述:穴位指针法,是指医者用手指直接按压患者体表腧穴,并根据不同患者、病情、穴位等施以不同的手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腧穴指法、点穴法。《肘后方》中载有救卒中恶死方:“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治卒腹痛,拈取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表明以指代针治疗急病。
-
阳白
其余腧穴消毒后,根据腧穴所处的部位不同斜刺或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其中针刺足三里,运用徐疾补泻,行补法,针上加灸。布有额神经外侧支。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
阳白穴
其余腧穴消毒后,根据腧穴所处的部位不同斜刺或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其中针刺足三里,运用徐疾补泻,行补法,针上加灸。布有额神经外侧支。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
输穴
2.五腧穴之一。腧穴(acupuncturepoint)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十二经各有一个输穴,即太渊(肺)、三间(大肠)、陷谷(胃)、太白(脾)、神门(心)、后溪(小肠)、柬骨(膀胱)、太溪(肾)、大陵(心包)、中渚(三焦)、足临泣(胆)、太冲(肝)。
-
舒张进针法
概述:舒张进针法(skinstretchingneedleinserting)为进针手法名。指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辅助刺手进针的双手进针法。操作方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由左手拇、食或食、中指间刺入腧穴。
-
穴位埋线疗法
名称:穴位埋线疗法概述:穴位埋线是在腧穴皮下埋藏羊肠线,通过连续性刺激经络、腧穴来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一种美容治疗技术。适应症:适应证有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病程较长者)、脾虚泄泻、遗尿、腰肌劳损、角膜斑翳、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等。所埋肠线不可暴露皮外;
-
红外线穴位照射疗法
概述:红外线穴位照射疗法是指用红外线照射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红外线的生理作用主要是温热效应,它被人体吸收后转化为热能,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带走病理产物,使炎症得以消散。根据红外线波长短则透八组织深,波长长则透入组织浅的特点,照射肌肉丰厚的腰、腹、四肢肘膝以上各部位腧穴时,宜用0.76~
-
气府
气府穴主治病证:京门穴主治腰,肾等疾患:如腰脊痛,项背寒,肩胛内廉痛,胁肋痛,腹胀,小便不利,溺黄,小腹痛,洞泄下痢,水肿,腰痛,胁痛,泄泻,肠鸣,呕吐,现代又多用京门穴治疗肾炎,肠疝痛,肋间神经痛,尿石病,肠炎,腰背肌劳损,腹痛等。针刺主穴取肾俞(双侧)、京门、关元、中极,配穴取阴陵泉、三阴交。
-
气俞
气俞穴主治病证:京门穴主治腰,肾等疾患:如腰脊痛,项背寒,肩胛内廉痛,胁肋痛,腹胀,小便不利,溺黄,小腹痛,洞泄下痢,水肿,腰痛,胁痛,泄泻,肠鸣,呕吐,现代又多用京门穴治疗肾炎,肠疝痛,肋间神经痛,尿石病,肠炎,腰背肌劳损,腹痛等。针刺主穴取肾俞(双侧)、京门、关元、中极,配穴取阴陵泉、三阴交。
-
京门
京门穴主治腰,肾等疾患:如腰脊痛,项背寒,肩胛内廉痛,胁肋痛,腹胀,小便不利,溺黄,小腹痛,洞泄下痢,水肿,腰痛,胁痛,泄泻,肠鸣,呕吐,现代又多用京门穴治疗肾炎,肠疝痛,肋间神经痛,尿石病,肠炎,腰背肌劳损,腹痛等。侧卧取穴。针刺主穴取肾俞(双侧)、京门、关元、中极,配穴取阴陵泉、三阴交。
-
艾灸疗法
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
髎穴
概述:髎穴同窌穴。2.五输穴中的输穴;3.五脏之背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腧穴: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穴
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
-
穴道
见《太平圣惠方》。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腧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井、荥、腧、经、合“五输穴”之“腧”·腧:腧专指“腧穴”,即井、荥、腧、经、合“五输穴”之“腧”。《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
-
孔穴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称引《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腧穴泛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腧穴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此外,还有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定取的称为阿是穴。
-
别穴
别穴即经外奇穴。见《东医宝鉴》。也就是说是一类腧穴经过整理归经以后余剩的经验效穴。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备急千金要方》始载的膏肓俞,后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将它归入经穴。
-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经穴(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这类腧穴《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风市、膏肓俞等。
-
胃俞
胃即胃腑,俞即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胃俞。胃俞穴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等。治疗胃痛:针刺胃俞治疗胃脘痛38例。
-
骨空
3.两骨间的空隙部位;《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所属部位:面四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眼 匝肌和提上唇肌,深进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及孔、管内的眶下神经、动脉和静脉。直刺或斜刺0.3~0.3寸,局部酸胀;
-
经外穴
经外穴腧穴分类名。过去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素问·刺疟论》:“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记载更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门。其中少数腧穴,后来又补充到十四经穴,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
-
解结
“解结”的指导思想是经络辨证:“解结”的临床应用是以《内经》中的经络、脏腑学说为基础,以经络辨证为指导,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整体辨病辨证论治。
-
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
《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为书名。黄龙祥、黄幼民编撰。2007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与针灸腧穴相关的表面解剖内容,重点介绍的腧穴有124个,一般介绍的腧穴有122个,这些穴位均是修订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和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采用解剖标志定位的腧穴。
-
温针灸
概述:温针灸(warmingneedlemoxibustionneedlewarmingthroughmoxibustion)是用艾绒等方法加热刺入体内的针柄,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温针、针柄灸。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在毫针针刺留针过程中,以艾绒裹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1~待规定壮数灸毕,即可出针。
-
撑开进针
撑开进针为进针法之一。舒张进针法为进针手法名。是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由左手拇、食或食、中指间刺入腧穴。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
然谷
然谷穴配五行属火,故肾阴虚、虚火亢盛的病证皆可用本穴治疗。咽喉肿痛,口噤;治疗足底麻木:针刺足部腧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足底麻木32例,取穴隐白、大都、太白、然谷,常规针刺,行搓针法,将针顺时针捻转3周左右,以患者有酸麻胀重痛及局部跳动、震颤等感觉为度,以能放射至整个足底部为最佳,留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