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律庶成
耶律庶成(?-约1063年)辽代医家。字喜隐,小字陈六。精通辽、汉文字,尤工于诗,兼通医药。重熙初年(1032年)补牌印郎君,官至枢密直学士。时契丹尚缺专门医药卫生设置和医籍,医人少知切脉审药,奉辽兴宗之命,译中医书成契丹文,对沟通汉族与契丹族医药知识交流以及促进契丹医药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封为淮南王。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好穷格物之理,博览群书,兼通医药。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淮南鸿烈》。此书涉及医药者甚多,多以医药理论及知识作为说理依据。“神农尝百草”之说即出于此。
-
少俞
少俞为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生。相传为俞跗之弟,黄帝之臣,精于针灸术。旧说黄帝与少俞等少数臣子论医药而创医药,是为附会之说。据传系俞跗之弟、黄帝之臣。黄帝因与他及岐伯等多名臣子论述医药而著《内经》。
-
壮族医学史
《壮族医学史》为民族医药著作。黄汉儒、黄景贤、殷昭红编著,1998年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介绍了壮医药与壮族的社会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俗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壮医药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及其对我国传统医学和民族保健的贡献等内容。
-
人参考
《人参考》为书名。一卷。清·唐秉钧撰,撰年不详。1916年绍兴医药报社据日刻本重刊,名《重刻人参考》。本书对人参的商品、产地、真伪以及采集、收藏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考察。现有绍兴医药学报《医药丛书》本。
-
太医令丞
太医令丞为古代医政官员名。为秦代主管医药的官员。杜祐《通典》:“秦有太医令丞主医药。”太医令丞包括太医令和太医丞。令为长官,丞为助手。因为令和丞都是主管医药行政的高级长官,故或合称为令丞。非太医令和太医丞之外别有太医令丞一职。
-
惠民局
惠民局是宋代官府设立的卖药机构。北宋政和(1111-1117)年间,经尚书省提议并征得徵宗同意,将原有卖药所改名为“医药惠民局”。这一时期,惠民局还负责流行病防治中的医药施散。
-
李东璧
李东璧即李时珍。李时珍为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科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承父业,亦以医药鸣世。尤重药物研究,所著《本草纲目》,先后传到亚洲及欧洲不少国家,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科学家。其他著作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针灸学和诊断学上也有一定贡献。
-
方技
方技为古代泛指有关医药的技术和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按四种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房中八家,186卷;又有“侍医李柱国校方技”的记载。说明汉代所谓方技,主要是指医药业及其著作。此外,《后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皆有方技传或方术传。
-
灵苑方
《灵苑方》医方著作。见《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撰年不详。原书已佚,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幼幼新书》等后世医药著作中。近年来,北京医学院理论小组在18种著作中,辑录沈括的医药著述,共辑得《灵苑方》82条,参照诸本予以校勘,或加按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成全郎
成全郎为宋代医官名。隶属翰林医官院,其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副使改任本职。始置于政和初(公元1111年)。此职金、元时期因袭。金代成全郎正八品下,元代成全郎正七品。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民族药学
民族药学是研究各兄弟民族药的来源、形态、性味、功效、主治与应用等的一门医药学科,是兄弟民族科学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是中国医药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成全大夫
成全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正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包一虚
包一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识生。福建上杭人。在上海参加创办中华医药联合会及编辑《神州医药学报》,著有《包氏医宗》。
-
蔡陆仙
蔡陆仙近代医家。江苏丹徒县人。其生平欠详,尝著有《中国医药汇海》、《民众医药指导丛书》计二十四种,行于世。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为书名。王雪苔主编。198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书按总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刺麻醉学和针灸歌赋顺序排列,共750条。涉及针灸学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中医针灸特色。
-
王幼孙
王幼孙(约1180~1256)为宋代医家,字季稚,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撰《简便方》1卷,已佚。王幼孙为宋代官吏(1223-1298年),兼通医学。字季稚,号自现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性笃孝,并留心医药。于宋末上书,畅陈国事未被采纳。后遂著述医药,著成《简便方》、《经验方》各一卷,未见刊行。
-
吴佩衡
吴佩衡现代医家(1886-1971年)。原名钟权。四川合理县人。其师彭思溥,为邑中名医,吴氏尽得其传。1949年以后,历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云南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著述甚多,计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
-
成和大夫
成和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人员最多时在职者979人,额外者117人。共计达1096人之多。
-
李濒湖
李濒湖即李时珍。李时珍为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科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承父业,亦以医药鸣世。尤重药物研究,所著《本草纲目》,先后传到亚洲及欧洲不少国家,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著名科学家。其他著作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针灸学和诊断学上也有一定贡献。
-
成安大夫
成安大夫为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称者。始置于政和初(公元1111年)。参见翰林医官院:翰林医官院为宋代掌管医药事务的机构。主要管理宫廷统治阶级医药诸事,并对民间疾病医疗问题进行管理。人员最多时在职者979人,额外者117人。共计达1096人之多。
-
少师
少师为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臣子。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流传于世。少师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等问题时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
成和郎
成和郎为宋代医官名。隶属翰林医官院,其职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之副使改任本职。始置于北宋政和初(公元1111年)。北宋时隶属于翰林医官院,金、元时隶属太医院,均为医散官。并设有许多名目的大夫、郎和冠以翰林的不同职称,以分别其职位的高下。共计达1096人之多。
-
秦承祖
秦承祖为南北朝时刘宋针灸学家。精针灸医药,当时被誉为医中高手。秦承祖精通针灸及医药,术高,被誉为“上手”。治病不分贫富,多效。著有《脉经》六卷、《偃侧杂针灸经》三卷、《偃侧人经》二卷、《明堂图》三卷、《本草》六卷、《药方》四十卷,均佚。
-
王一仁
王一仁为民国时期医家,新安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长,主编《上海中医杂志》多年。原名晋第,曾从丁甘仁学习中医,改名依仁,浙江新安人。后与秦伯未、章次公、许半农等创办中国医药学院。曾任上海中医学会秘书长,并主编《上海中医杂志》,所著甚多,且曾与人合辑《神农本草经》。
-
针灸大成校释
《针灸大成校释》为书名。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校释。198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本为蓝本,从“提要”“原文”“校勘”“注释”“语译”“按语”等六个方面进行整理而成。可供研习针灸参考之用。
-
针灸专辑
《针灸专辑》为书名。上海市医药科学技术情报研究站编。1962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环门
环门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西医药》。位于肛门中央两侧的赤白肉际分界处。相当于3点9点的部位。左右计2穴。主治脱肛。—般斜刺0.5~1.0寸。
-
虙羲氏
虙羲氏即伏羲氏。伏羲为中国神话中人类的祖先。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教民以渔猎、畜牧和医药。传说“九针”和“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一说伏羲即太皞。
-
颈椎旁
颈椎旁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药学杂志》。位于项部,第五、六颈椎棘突之间点旁开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风湿性心脏病。一般直刺0.5~1.0寸。
-
解喘
解喘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药学杂志》。位于骶部,平第一、二骶背侧孔外侧约1寸处。左右计4穴。主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0.5~1.0寸。
-
尸体图鉴
《尸体图鉴》为医书名,即8世纪中叶由应聘入藏的于阗名医比吉·占巴西拉翻译成藏文。《王室养生保健全书》为藏医综合性医书,8世纪中叶由应聘入藏的于阗名医比吉·占巴西拉翻译的《活体测量》、《尸体图鉴》、《伤科精义》、《甘露宝鉴》等10余种医药书合编而成。是古代藏医早期重要医学丛书。现存木刻本。
-
王三保
王三保为明代医生。宣德(1426~1435)年间太监。精于医药。其时台湾台南传染病流行,以药投淡水溪,令染病者入溪洗浴即愈,故淡水有药水之名。相传台南冈山产之三保姜,可瘳百病,即三保当年所引种。
-
邓训
邓训为汉代官吏。为护乌桓校尉。当地羌胡人以病死为耻,病重时取刀自刺。训闻有病者,以医药治疗之,愈者甚众。
-
司徒·嘎玛俄拉
司徒·嘎玛俄拉为元代藏医家。医术高明,求医者多有良效。著有《医药本论》、《四部医典释义新目》等。
-
朱天璧
朱天璧(17世纪)为明代医家。字蘧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崇祯年间(1642)举孝廉。平素注意医药,曾在海上卖药。当时值兵荒马乱,行医不计酬,救活颇多。著有《医准》一书,佚。
-
吴延龄
吴延龄为明代医家。字介石。浙江人。据《浙江通志》载:曾撰《经络俞穴》,书佚。吴延龄嗜医药,常广集药饵以疗人之疾,为人仗义,尝为贫者代付药疗费用。曾撰《经络腧穴》、《医学质疑》等书,惜未见传世。
-
王绩
王绩唐代医生。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医药以济人。
-
叶子奇
叶子奇为明代医家。字世杰,号静斋。龙泉(今属浙江)人。少而聪颖,广泛涉猎,专心理学,熟谙本草。洪武十一年(1378)因事株连下狱。以瓦磨墨,著成《草木子》,内容广泛,亦有医药及动植物资料。又有《本草节要》十卷、《医书节要》十卷。
-
杨损之
杨损之唐代医生。履贯欠详。尝任润州医博士,兼节度随军。精于医药,鉴于历代本草皆较繁复,遂著《删繁本草》上卷,惜未见传世。
-
朱书
朱书(1803-1877年)清代医家。字拥予,号湘城,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幼时以多病而留心医药,精研方书,并深晓奥理。且长于诗书,兼通堪舆之学。著有《医学述要》、《医方叶韵》、《医方一得》等多种著作。未见行世。
-
朱少鸿
朱少鸿(1873-1945年)近代医家,江苏江阴人,家为世医。少时即随父侍诊,至二十八岁父殁后,独立悬壶于邑。后移居上海,临证机动灵活,不拘泥于经方时方,活人颇多。因诊务忙而无暇著述,其所遗医案稿由其门徒整理,曾发表于现代医药刊物。
-
张华
张华晋博物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属河北)人。好读图纬、方伎之书,于经方、本草亦有研究。其所著《博物志》中有关本草及其他医药方面知识。
-
赣州正俗方
《赣州正俗方》医方著作。二卷。宋·刘彝撰。据《宋史·艺文志》刘彝本传记载:“刘彝……知虔州,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医易巫,俗遂变”。原书已佚。
-
滕弘
滕弘明代医家。号可斋,湖南邵阳人。初为官吏,后留心于医药,遂谙医术,并于晚年著成《神农本草经汇通》一书十卷,由其后代于万历间付梓。今有刊本行世。
-
滕伯祥
滕伯祥南宋医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平时留心医药,为人乐善而好施,邑人有“滕佛子”之称。尝从良师习岐黄术,精于儿科,尤以善治疳积之疾著称。尝辑《走为急疳真方》一卷行世。
-
太医局判局
太医局判局为宋代医官名。北宋熙宁期间,曾一度为太医局副长官,其位在太医局提举之下。此职要求熟悉医药知识者充任,共设2人。
-
世医
世医指世代以医药为业者。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此种形式为中医传统的传授及教育形式。出身于这类医学世家的医生称为世医。
-
沙图穆苏
沙图穆苏元代医家。一作萨里弥实,字谦斋,号竹堂。蒙族。平时留心医药,积累单验效方,并取名《瑞竹堂经验方》,其中之女科八珍散,应用甚广。其方共三百四十四首,系由《医方类聚》中补辑所得。
-
岐黄
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岐黄再世”用以誉称高明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