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医汇讲
吴医汇讲医学期刊。清·唐大烈辑。主要汇集了医学理论、专题讨论、验方交流、考据、笔记、书评等多方面的内容,既不分门类。其中主要著作有叶桂的《温疟论洽》、薛生白的《日讲杂记》、顾雨田的《书方宜人共识论》等,对当时医学交流起了一定作用。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一九二三年成都铅印本。
-
杨日恒
杨日恒清代医家。字立方,江苏吴县人。通医,尝著《伤寒论附记》论文,刊于《吴医汇讲》。
-
沈谦
沈谦(1669-1732年)清代医家。字受益,号牧庵,江苏苏州人。尝撰《人身一小天地亦有南北两极论》。认为人体之命门、心主犹如天地之南北两极,以静主动;另有《命门脉诊辨》,认为命门乃生气之源。两文皆载于《吴医汇讲》,其子孙多继其业。
-
江诚立
江诚立清代医家。字朝宗,江苏吴县人。生平欠详,尝著有《核骨(吴)胫腨踹辨》,刊于唐大烈创办之《吴医汇讲》。
-
汪光爵
汪光爵(1663-1718年)清代医家。又名光园,字缵功,号学舟,江苏吴县人。初攻举子业,屡试不第,改攻医学,治病有奇效。尝著《医要》一书,未见梓行。另有其孙汪元亮、元轼整理之《虚劳论》一文,刊于《吴医汇讲》。
-
叶天士温热论
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治法,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癍疹、白瘩的诊法等内容,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
-
外感温热篇
《外感温热篇》出自王孟英所著的《温热经纬》。《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治法,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癍疹、白瘩的诊法等内容,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本书于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温热论
主要内容:《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疒咅)的诊法等内容。
-
翁寿承
翁寿承清代医家。一字寿纯,名介寿,号南轩。江苏吴县人。曾任县医学训科。撰有《五行相胜解》一书,以日常所见之情志变化,来印证医籍中所言七情制胜之理。其文散见于《吴医汇讲》中。
-
王凤梧
王凤梧清代医学家。字鸣冈,号林山。江苏吴县人。精于医理,曾撰有学术论文《辨脾胃升降》,刊于《吴医汇讲》,于当时有一定影响。
-
王丙
王丙为清代医家,字朴庄,吴县(今属江苏)人。尝著《考正古方权量说》,旁征博引,辨析古方书之剂量甚详。著作甚丰,有《伤寒论注》,系其外曾孙陆懋修所校正,另有《脉诀引方论证》、《考正古今权量说》等,于古代药用度量衡制考订颇详。
-
汪元轼
汪元轼清代医家。字正希,号古香,江苏长洲县人。父汪学舟亦为名医,尝自拟“保阴煎”一方。元轼曾任长洲医学训科,于《吴医汇讲》中发表《读先祖“保阴煎”谨记》。
-
薛景福
薛景福清代医家。字鹤山,号松庄,江苏吴县人。攻经史百家,精通医理,尝著《痘毒藏脾经说》、《痘出同时论》、《回澜录》、《葵菜预解痘毒说》等学术论文,刊于《吴医汇讲》行世。
-
薛承基
薛承基清代医家。字公望,号性天,江苏吴县人,世医出身。尝著《伤寒百症歌》,刊于《吴医汇讲》。另著《伤寒经证附余》,未见行世。
-
徐镛
徐镛清代医家。字叶壎,号钰台。松江(今属上海市)人。生活于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间。精研医学,尝撰《四大家辨》,称不应将李东垣、刘河间、朱丹溪与张仲景并称“四大家”。亦不应将温补派称为景岳派,因《景岳全书》为温凉补泻并收之书。其论并见于《吴医汇讲》之中。
-
唐大烈
唐大烈清代医家。曾任典狱官,并为狱中犯人诊病;仿效康熙年间过绎之所辑《吴中医案》一书,将江浙地区40余名医家的文章约百篇汇集起来,其内容包括有医学论述、专题评论、验方、考证,笔记等,名为《吴医汇讲》(1792-1801刊),为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早期文献,保存了不少资料,于当时医林交流切磋,亦有裨益。
-
生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生育《素问·上古天真论》:“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未经炮制的《灵枢·寿夭刚柔》:“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指春生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生发《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
刘天锡
刘天锡清代医家。字九畴,号炯泉,江苏吴县人。其生平欠详,曾著有短文在《吴医汇讲》上陆续发表,其中有《夏日忌枳说》等。
-
蒋星墀
蒋星墀清代医家。江苏吴县人。初为痒生,后改习医。于相火之意多有心得,认为张景岳所言相火,是指相火静而守位时,而朱丹溪所言相火,是指相火动而燔灼时。因而撰《合论丹溪景岳相火大意》一文予以论证。此外著有《升降出入说》、《寸口趺阳紧脉不同》、《中腑中脏辨》等论述,均被收入《吴医汇讲》中。
-
何琏
何琏(1726-1780年)清代医家。字心逸,号漱万。江苏吴县人。精于医理,生平欠详。尝著《趋庭杂纪》,刊于《吴医汇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