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因方
《三因方》为书名,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简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18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概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宋代陈言撰于1174年。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方论结合颇切实用。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陈言
字无择,浙江青田人。辨因之初,无逾脉息”,后撰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系于《金匮要略》三因论基础上之发展,分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及不内外因。陈言字西溪,建阳(今属福建),尝著《秘传常山杨敬斋针灸全书》,文字与明代徐凤之《针灸大全》雷同,但附有各种穴位图及病证图一百三十七幅。
-
咽系
咽系解剖名称。该指咽喉部。见《三因方》卷十六。
-
卒疝
暴痛之证候。《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大敦穴)。”《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多因寒邪郁结肝脉,气血凝滞所致。治宜疏肝祛寒,可选《三因方》之走马汤方饮服,或针灸大敦穴。
-
至真散
《理伤续断方》:别名:夺命散、玉真散、防风散、神助散、定风散、胡氏夺命散、夺命丹组成:天南星(泡7次)、防风(去芦叉)各等分。主治:破伤风,狂犬病,金疮。用法用量:凡破伤风病,以药敷贴疮口,即以温酒调1钱服之。如牙关紧急,以童便调2钱服,垂死心头微温,童便调2钱,并进3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儿生不作声
儿生不作声为病名,即新生儿窒息。《三因方》:“初生寒闭者,由天寒气闭不能啼,切勿断脐,用纸蘸油,点火于脐带下,往来熏之,令火气由脐入腹,使寒得温散,更以热醋汤洗脐带,则气通啼哭如常”。《水镜方》:“热闭者,由胎热壅闭不能啼,用小叶葵捣取汁,调熊胆末,抹儿口中。亦可用回气法。”
-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为书名,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别名。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总论后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
-
秘传眼科龙木论
概述:《秘传眼科龙木论》为中医眼科著作。约宋元间编撰。六主要辑录了《龙木论》及《眼论审的歌》的内容,包括眼科总论和72种眼科病证的辨证论治和治疗方药。卷七诸家秘要名方,引录《三因方》等书中的38个眼科方剂;卷八针灸经;卷九-十诸方辨论药性,均系从有关文献中辑录的眼科常用针灸穴位、针灸法及药性主治。
-
吴锡璜
吴锡璜近代医家(1872-1950年)。字瑞甫,号黼堂。同安(今属福建厦门)人。其七世先祖吴撝吉精于医,锡璜承其父吴筠谷之教。后悬壶于厦门,并创办“厦门国医学校”,学员遍海内外。生平著作甚多,有《中西温热串解》、《中西脉学讲义》、《删补中风论》、《评注陈无择三因方》、《校正圣济总录》等多种行于世。
-
易简方
《易简方》医方著作。宋·王硕撰。约刊于12世纪末期。首记人参、甘草、附子等3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及其单方验方;次载三生饮、姜附汤等常用方30首,介绍方剂组成及其临床应用;末载养正丹、来复丹等10种丸药的处方及其多种适应症。选方以《三因方》为主,数量虽不多,却切于临床实用,故在当时流传颇广。
-
鹅聚
鹅聚病名。出《三因方》卷十六。俗称莺翁,悬痈之别名。详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