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
《灵枢·玉版》:“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②指气穴、俞穴,经气循环而出入之处。《灵枢·小针解》:“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③指针刺的针孔。《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叶天士女科医案
《叶天士女科医案》为医案著作。清·叶桂撰,陆士谔编。刊于1921年。全书分为调经门、胎产门、带崩门和血室门,每门又分类记述,集录了叶氏治妇科病的诊治经验,并附论脉二则。现存上海世界书局石印本。
-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为内科著作。清·沈金鳌撰。本书为《沈氏尊生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内容以介绍杂病为主,包括脏腑门、奇经八脉门、六淫门、内伤外感门、面部门、身形门等。每门分若干病证,每病各著源流一篇,并详述病证原委,悉其形证,考其主治,因病用方,理法方药比较契合。每病在介绍方治外,并附导引等治法。
-
救急备用经验汇方
《救急备用经验汇方》医方著作。清·叶廷荐辑。刊于1801年。本书参考并引录历代医学方书中的成方和单方,共分为四门。卷一-三通治门;卷四-六分治门;本书所分门类简单,所收方剂大多切于临床实用。
-
博济方
《博济方》医方著作。原名《王氏博济方》。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五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每门之前或有短论,概括该门病证特点和治则。
-
嫉妒不孕
嫉妒不孕病名。《傅青主女科》卷上:“妇人有怀抱素恶不能生子者,人以为天心厌之也,谁知是肝气郁结乎!以肝木不舒,必下克脾土而致塞,脾土之气塞,则腰脐之气必不利,腰脐之气不利,必不能通任脉而达带脉,则带脉之气亦塞矣。带脉之气既塞,则胞胎之门必闭,精即到门,亦不得其门而入矣。方用开郁种玉汤。”
-
厚德堂集验方萃编
《厚德堂集验方萃编》验方著作。清·奇克唐阿辑。刊于1865年。本书将各种疾病分为头面、目鼻、口、耳、痿痹、咳嗽、中暑、妇科、小儿、疮毒、折伤、解毒等门,每门之前冠以总论(小引),然后列述大量验方。除治病诸方外,尚有药疗结合食疗的补益门等内容。现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
侧节肢动物
侧节肢动物指有爪类(栉蚕等)、缓步类(熊虫等)和舌虫类3类群合并而成之假类群。其共同点是具有不同发达程度的体节构造,以及具有钩爪的无关节疣足状的附肢等,处于向节肢动物进化的前期阶段;此外,寄生于棘皮动物外部的吸口虫类亦有具数对爪的疣足,故也有人将其并入前3类而作为疣足动物(Stelechopoda)。
-
临证指南医案
概述:《临证指南医案》为中医医案著作。清·叶桂原撰。刊于1766年。内容以病为纲,分为89门,体现了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的特点。立法处方熨贴、中肯,用药灵活而有法度。其中温病治案颇多,反映出叶氏卫气营血的辨证特色及汗、清、透、凉、散诸法先后缓急的施治原则。吴瑭撰《温病条辨》多取材于此。
-
女科证治准绳
《女科证治准绳》为妇科著作,《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女科准绳》,五卷,明·王肯堂撰。分为:治法总论、调经门、杂证门、胎前门及产后门五大类,每类分列若干病症,对于病因、辨证及治疗论述颇详,是一部资料比较丰富的妇科著作。明·清及民国时期有单行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及排印本。
-
问斋医案
《问斋医案》为书名。清·蒋宝素撰于1850年。全书分心、脾、肺、肾、肝五部,各部以病证分门,共43门,每门列举诸证以辨证处方。
-
印度斯坦人
印度斯坦人(Hindustanis)南亚印度民族集团。又称兴都斯坦人。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
-
兴都斯坦人
印度斯坦人(Hindustanis)南亚印度民族集团。又称兴都斯坦人。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
-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著作。金·刘完素撰于1172年。卷三-十五分为风、热、伤寒、积聚、水湿、痰饮、燥、妇人、补养、诸痛、痔漏、疟疾、眼目、小儿等各门,每门均先引《素问》医论,作者加以引伸,并制定处方。本书从分析《素问》一书中所论及的各种病证,并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一一制定处方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
女科准绳
《女科准绳》为书名,即《女科证治准绳》。《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女科准绳》,5卷,明·王肯堂撰。分为:治法总论、调经门、杂证门、胎前门及产后门五大类,每类分列若干病症,对于病因、辨证及治疗论述颇详,是一部资料比较丰富的妇科著作。
-
王盂英医案
《王盂英医案》为医案著作,2卷,清代王士雄(孟英)著,陆士谔辑。此书为陆士谔将王氏3种不同医案(即《王氏医案》、《王氏医案续》、《王氏医案三编》)重新按门类编辑而成。全书上、下2卷,凡58门。上卷以外感证为主,计16门,下卷述杂证,共42门。载有风温、湿温、冬温、呕吐、肿胀等诸多病证。
-
六妙门
亦称六结意。智(岂页)《六妙法门》:“六妙门者,盖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径…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其法具有守数呼吸的特点,故又称:“数息观”,被归属于禅定的“五停心观”之一。每一环节又包括修、证两法。按以上六个环节依序修习,称“次第相生六妙门”;
-
侧生动物
作为动物界第二亚界的后生动物(与原生动物亚界相对应。包括从海绵动物至脊椎动物。中生动物不作为一个确定的门)中,海绵动物门在形态和发生等方面与腔肠动物(有刺胞动物门和栉水母动物门)以上的全部动物有根本区别,所以在动物的系统发生的过程中早已分开,前者称侧生动物,后者为真正的后生动物。
-
寒武纪
寒武纪是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生物群以具有外壳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其中三叶虫(Trilobita)约占75%,其他是节肢动物门的介形类(Ostracoda)、肢口类(Merostomata),腕足动物门的乳孔贝类(Acrotretida),棘皮动物门的海百合类(Crinoza)等。沉积物中有许多孔穴痕迹,表明海洋环节动物可能已很丰富。
-
得心集医案
《得心集医案》医案著作。六卷。清·谢星焕撰,由其次子谢杏园搜辑。成书于1861年。全书分伤寒、杂证、疟症、产后、小儿等21门,总收250余案,叙述平实。每门附列杏园治验效方数首。现有清刻本和《珍本医书集成》本。
-
尾索类
尾索类亦称被囊类(Tuniciers)。尾索动物终生或幼虫期有脊索,但海樽类和光海鞘类幼体无尾,因此没有脊索,只有相当于脊索的细胞群。体表被覆有革质、软骨质或胶状物的被囊,无体腔、体节、骨组织等;神经系与表皮分离,成体时退化。在海中营浮游生活或固着生活,不少为群体生活。
-
活人事证药方
《活人事证药方》综合性医书。本书主要论述诸风、诸气、伤寒、虚劳、妇人、疮疡、小儿等共20门的各种病证,叙述其辨证和治疗,并验之以临证案例。作者自称每门病证所述诸方“各有事件引证,皆可取信于人。”全书选方颇多,其中有一些较有价值的方药,如取痔用砒、矾、草乌、蝎梢等外治,是历史上较早的枯痔疗法。
-
静香楼医案
《静香楼医案》为医案著作。原系抄本,后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予以分门汇辑,并加按语。柳氏将尤怡所撰医案归纳为内伤杂病、伏气、外感、外疡、妇人等32门。有助于读者领悟尤氏医案的精华,学习其辨证要领。尤氏善用经方,灵活化裁,对复杂病机善于分清标本缓急,立法甚严谨。现存石印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砭法
砭法指用砭石或陶瓷碎片刺割体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见马王堆汉墓帛书《脉法》。《片玉心书·丹毒门》:“砭针法: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连刺,令出恶血。”《儒门事亲》:“走马喉痹…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
-
中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中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医方著作。本书根据全国25个大中城市具有代表性或通用的中成药配本整理汇编而成。首为总论,略述中药炮制;次为各论,分内、外、妇、儿、五官、杂症六门,每门又根据不同药性分为补益、风痰、时感等类。每类分别记述有关成药配方,包括方名、生产地区、功能、主治、处方、制法、禁忌等。
-
综合亚纲
综合亚纲Symphyla系节肢动物门大颚亚门的一纲。因兼具唇足亚纲、倍足亚纲和昆虫纲等的特征而得此名。形略似蜈蚣,由头部及与其相连的几乎同样的15个体节构成。具1对多分枝状的气管,其气门位于头部的下面,近触角的基部。生殖孔不成对,仅1个,位于躯干部第三体节的腹面,第四步足的前方。
-
虹彩病毒属
其它成员有1、2、6、9、10、16~32型。寄主涉及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昆虫及环节动物门多毛纲、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
-
玄牝
玄牝为气功术语。出《道德经》。这里玄牝是指人体生命之根本。后世对玄牝认识有两种见解。即并非实体,也不定位,是不能以形色相求得的,只是在练功中体现(见《脉望》)。如《冯氏锦囊》认为身中一窍,《养生秘录》认为二肾之间及宫脾为玄牝,《灵剑子》认为髓门,《奇经八脉考》认为任督二脉,《胎息经注》认为丹田等。
-
维管束植物
通常认为只有由绿藻类发展而来的类群才有维管束,这种归类方法,进行系统分类困难较少,所以多把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都包括在一起使用。孢子体生活于陆地,有维管束,地上部从茎分化出叶,叶上产生孢子,最后孢子叶按一定程序集结成花。雄配子有二至多数尾鞭型鞭毛,不久消失,由花粉管完成直接受精。
-
仙拈集
《仙拈集》为方书名。又名《李氏经验广集良方》,四卷。清·李文炳辑。本书属于验方汇编,分内、妇、儿、外四门。每门又按病分类,共130余类。书中选方大多平易可取,并注明出处。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
工业药剂学
工业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成稳定制剂的规律和生产设计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药物制剂大量生产的质量、疗效稳定性的提高以及生产技术的改进都是本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工业药剂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药物通过剂型的大量生产,向病人提供理想疗效、毒副作用小、成本低和服用方便的药剂。
-
本草万方针线
《本草万方针线》为书名。清·蔡烈先辑于1712年。本书将《本草纲目》中所附的单方(包括全部附方以及发明项下的个别处方)15000余首,按病证分类编成索引。每一病证均记明该书的卷、页数。内容分为通治部、外科、女科、儿科、上部、中部、下部共七部,105门。每门分列各种病证,计收集单验方约一万五、六千条。
-
古方新解
《古方新解》为方剂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原刊本已佚,今存本经1920年陆士谔增补注释,名《增注徐洄溪古方新解》。书中集录古代重要方剂分为通治方、风门、痹历节门、痿门等40类,共900余方。徐氏在各类方剂之首统论病源,并于各方之下另写简注以阐明己见。陆氏更增补明、清医家的方论之后。
-
爱庐医案
《爱庐医案》医案著作。清·张仲华撰。1882年柳宝诒从《爱庐方案》抄本中选录二十四案,并加按语,编入《柳选四家医案》中,改名《爱庐医案》。分内伤杂病,内风、伏气、疫邪、外疡、妇人等十八门。张氏医案记述治疗经过较详,审证、用药、列方契合病情,理法方药,四平八稳,可供临床参考。现存多种清刊本。
-
澹寮集验方
《澹寮集验方》医方著作。十五卷。元·僧人继洪辑。刊于1283年。作者参阅多种医著,辑录其中的验方千余首,分中风、中气、中暑、中湿等48门病证加以归纳和叙述。每门之前均简论病候及用药。现存日抄本。
-
寿世编
概述:《寿世编》:1.方书;2.《寿世青编》。未具撰人,顾奉璋序称:“青浦诸君子所辑”。首辑亟斋居士《达生篇》、毓兰居士《保婴篇》。以下分小儿、妇女、身体、头面等42门,每门详列病症,博收各科验方。清·尤乘辑。刊于1667年。本书重点辑录前人养生保健内容,末附《病后调理服食法》1卷。现存十多种清刻本并石印本。
-
模糊数学
模糊数学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复杂事物的“模糊”现象的一门数学分支。由于模糊数学解决了用精确定量的数学方法研究和表述模糊现象的难题,在许多以复杂事物为对象的领域和学科迅速应用,特别在自动控制、系统理论、社会科学、生物学、人体科学、医学等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作用。目前已成为中医现代研究的一项重要数学手段。
-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为书名。本书根据全国25个大中城市中具有代表性或通用的中成药配本整理汇编而成。首为总论,略述中药炮制;次为各论,分内、外、妇、儿、五官、杂症六门,每门又根据不同药性分为补益、风痰、时感等类。每类分别记述有关成药配方,包括方名、生产地区、功能、主治、处方、制法、禁忌等。
-
临证医案笔记
《临证医案笔记》医案著作。六卷。清·吴箎撰。刊于1836年。本书将医案归纳为中风、咳嗽等37门,以内伤杂病为主,兼及妇科、儿科。每门后并附常用诸方,间附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以供参阅。现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
魏氏家藏方
《魏氏家藏方》书名。刊于1227年。本书收作者家传及其亲自试用有效的验方共1051首。归纳为中风、一切气、心气、头风头痛、伤寒、伏暑、疟疾、肾气、痰饮、补益等41门,每门列叙若干方剂,均有方而无论。现存日抄本。
-
孟继孔
孟继孔明代儿科医家。尝任南京太医院吏目。后据其专研先贤儿科医书心得,参合临证体会,编成《幼幼集》四卷(1593年)。书中包括《孟春沂治痘详说》、《孟氏杂证良方》、《钱氏经验良方》、《上用方》各一卷。重视小儿虎口指纹诊法,注意配合四时用药,对疳证治疗颇有心得。次子景沂,以大方脉著名。
-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为医方著作。二十四卷。刊于1446年。明·熊宗立辑。本书是在《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基础上扩充、分类编辑而成。共分病证68门。包括临床各科。每门又细分小类,每类之前有简要的论述,但以选方为主。共供收约2200余方。所选各方大多切于实用。现存明刻本、日刻本。
-
瘵
瘵①病名。指一种类似结核的传染性疾病。《证治要诀·虚损门》:“传尸劳,骨肉相传,甚至灭门。此其五脏中皆有劳虫,古名曰瘵疾,难以医之。”详见传尸条。②指虚劳重证。《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五脏之气,有一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
-
王氏博济方
《王氏博济方》即《博济方》。作者原收辑医方7000余首,此书系从中选录五百余方编撰而成。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为5卷,仅得350余方。辑本的内容分为:伤寒、风证、劳证、血证、三焦证治、五脏证治、诸气、诸积、目疾、齿须发以及胎产、经气、疮科、丹药、修制药法等29门。
-
方氏
方氏为明代女医生。歙县(今属安徽)人。夫程相(字子位),精医术,诊验不可胜举。程相父程邦贤、母蒋氏皆长于幼科,方氏亦精于此。内持家务,外诊婴儿,求治者盈门,每年治愈者不下千人,时人评程门医术有“妇胜于夫”之说。
-
金匮翼
《金匮翼》内科专著。清·尤在泾撰。作者曾注释《金匮要略》,书名《金匮心典》。书中参考历代方书并内科著作,参以个人心得和经验,阐述内科杂病48门。每门首列统论,概括该门病证的大致规律和治则。尤氏对内科杂病的分类较细,论述简要清楚,选方也切于实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药症忌宜
《药症忌宜》内科著作。本书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将病症分为风、寒、暑、湿、燥、火、阳虚、阴虚、表虚、里虚、阳实、阴实、阳厥、阴厥、上盛下虚、心虚、肝虚、脾虚等五十门。每门中又分列多种病证,每种病证均选列应用药物,并对这些药物的药性、功效及药物的宜忌作相应的论述,末附诸病应忌药总例,综述各类药性。
-
无环节蠕虫类
无环节蠕虫类是O.Bütschli和W.Kükenthal分类系统中蠕形动物门的第一亚门,包括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 形动物和内肛动物。此类不分体节,具原肾管(线虫类除外),软组织发达(线形动物、 形动物除外),无真体腔。
-
仁斋小儿方论
《仁斋小儿方论》为儿科著作。宋·杨士瀛撰。本书将小儿诸病分为:初生、变蒸、惊、中风、疳、积、热、伤寒、痰嗽、脾胃、丹毒、杂证诸门,每门各列疾病子目,分别介绍证治与方论。现存复刻本及丛书本。
-
天隐子
《天隐子》为养生专著书名。即《天隐子养生书》的别名。唐·司马承桢著。刊载于《夷门广牍》及《说郛》中。内容有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等八篇。书中所述导引法,不咽气、吸气、停气,而只是安心定意,以意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