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鞠通
在治法上,鞠通注重清络、清营、养阴三法,并倡辛凉法疗温病初起,咸寒苦甘法清热养阴。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
吴塘
在治法上,鞠通注重清络、清营、养阴三法,并倡辛凉法疗温病初起,咸寒苦甘法清热养阴。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一种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尤其适用于对温热病的辨证。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等证。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等证。
-
申春悌
申春悌,1949年3月出生,江苏省金坛市人。学医时间:1968年从医时间:197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王肯堂、叶天士、吴鞠通、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妇科准绳》、《温病条辨》、《孟河四家医案》。
-
上焦证
上焦证为证候名。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是清·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按温热病传变情况,自上而下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阶段,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
-
暑痉
概述:暑痉(summerheatconvulsion)为病证名。又名暑风。症状及治疗:清·吴鞠通《解儿难》:“夏日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用银翘散,重加桑叶;脉芤面赤多言,喘喝欲脱者,即用生脉散;神志不清者,即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黄丸等;
-
刘云博
刘云博清代医家。字百一,江苏丹徒人。其生平欠详。尝取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加以整理,撰为《温病条辨歌诀》,今存有其稿本。
-
陈幼清
学医时间:1953年从医时间:195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程钟龄、李时珍。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及各家医案。单位:如东县中医院(邮码:226400)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内科,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尤有体会。
-
钮晓红
学医时间:1978年从医时间:198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吴鞠通、陈实功、李时珍。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单位: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码:210014)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外科疾病,对肺外结核、各种难治性窦道瘘管尤有体会。
-
王灿晖
王灿晖,1937年8月出生,江苏省如东县人。学医时间:1951年从医时间:195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刘河间、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温疫论》、《温热经纬》、《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
-
顾武军
顾武军,1942年7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学医时间:1960年9月从医时间:1966年7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张石顽、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张锡纯、徐汉江、曹筱晋、周仲瑛、陈亦人。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1)中医药要发展,关键在继承,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
-
蔡景高
蔡景高,1928年9月出生,上海市人。主任医师,教授,曾任苏州市中医医院院长(1981~1989),江苏省中华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从医时间:195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
-
任南新
任南新,1949年12月出生,江苏省宜兴市人。学医时间:1972年5月从医时间:1975年8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吴鞠通、王清任、张锡纯。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
三焦传变
三焦传变为三焦辨证的病机,是指温热病在上中下三焦及其相关脏腑的传变。若病邪从肺卫直人心包,则为“逆传”,表明邪热亢盛,正气内虚,病情危重。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顺传为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下焦证
下焦证为证候名。出《温病条辨·上焦病》。或手足蠕动,或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是清代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按温热病传变情况,自上而下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阶段,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
-
小儿急慢惊风
小儿急慢惊风为病证名,即小儿急惊风和慢惊风的统称。《太平圣惠方》第八十六卷载有治小儿急惊风与治小儿慢惊风诸方,谓:“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也。”如《寓意草》、吴鞠通《解儿难》、《幼幼集成》都认为惊风即是痉病。风乃言其病因,《内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
少阳之体
少阳之体为小儿体质特点之一。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合订本)·医话·小儿痉病治法》。稚阳稚阴是指小儿在功能活动和物质基础上均未臻完善。说明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功能未固的生理特点。清·吴鞠通《解儿难》中则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
中焦证
中焦证为证候名。邪从燥化表现为阳明燥热伤津,临床见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神昏谵语,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数有力;是清·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按温热病传变情况,自上而下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阶段,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
白喉证治通考
《白喉证治通考》为书名。《医药丛书》为裘庆元辑。刊于1916年。四集,11种。
-
紫癜·风热伤络证
定义:紫癜·风热伤络证(purpurawithsyndromeofwind-heatinjuringcollaterals)是指风热袭表,灼伤血络,起病较急,以皮肤紫癍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发热,腹痛,关节酸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紫癜证候。水煎服,每日1剂。关节肿痛者,加秦艽10克、防己10克。
-
瘾疹·风热袭表证
定义:瘾疹·风热袭表证(hiddenrashwithpatternofwind-heatassaultingexterior)是指风热袭表,以风团鲜红,灼热瘙痒,可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则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瘾疹证候。《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
-
医药丛书
医药丛书裘庆元辑。刊于1916年。四集,11种。
-
痧喉正义
《痧喉正义》医论著作。清·张振鋆撰。刊于1889年。本书汇集明、清时期名医缪仲淳、喻昌、叶香岩、吴鞠通、陈耕通、余师愚等十二余家所论疫症、痧症、疫喉、痧喉的经验与理论,间附作者评说,发挥个人识见,全书并有结语。现存初刻本等清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化风
化风为病机。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风证的现象。如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强直,乃至猝然昏仆等。温病热伤下焦肝肾可以化风而发生痉、厥、瘈疭等症,吴鞠通用大、小定风珠治疗。吴鞠通自注:“温邪久踞下焦,烁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哕,脉阴阳俱减则细,肝木横强则劲,故以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
-
细皮风疹
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细皮风疹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的常见皮肤病,其皮疹特点为风团样丘疹。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疏风清热利湿,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祛风。方药主方:萆处方:萆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12克,薏苡仁、土茯苓各15克,滑石18克,牡丹皮、泽泻各9克,通草、蝉蜕各6克。
-
本脏自病痉
本脏自病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又名虚热痉。即肝血亏虚而致的痉证。清·吴鞠通《解几难》:“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故曰本脏自病。”临床见于温热病后期,因汗多亡血而致,如急性中毒性脑病。治当育阴柔肝,六味地黄丸、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皆可选用。
-
谢昌仁
谢昌仁,1919年8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儒门事亲》、《脾胃论》、《丹溪心法》、《本草备要》、《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发展中医,应重视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基本特点的研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
朱启勇
朱启勇,1952年11月出生,江苏省泰兴市人。学医时间:1974年从医时间:197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吴鞠通。单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码:210028)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病,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炎诊治尤有体会。
-
稚阴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稚阴(tenderyin)是指小儿形神未充,阴精未盛的生理特点。稚是指幼稚,尚未成熟;阴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具有物质性的东西。说明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功能未固的生理特点。清·吴鞠通《解儿难》中则总结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
稚阳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稚阳(tenderyang)是指小儿形神未充,阳气未盛的生理特点。稚是指幼稚,尚未成熟;阳是指体内各种功能的活动,阴未足则不足以充养阳气,故小儿既为稚阴之体,也是稚阳之体。说明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功能未固的生理特点。
-
四证八候
“四证八候”之四证者,即惊风痰热;搦者,十指开合;窜者,目直似怒;是为小儿惊风的证候特征。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中,《太平圣惠方》才定惊风之名。如《寓意草》、吴鞠通《解儿难》、《幼幼集成》都认为惊风即是痉病。风乃言其病因,《内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慢惊以回阳救急,逐寒荡惊,温中健脾为主。
-
吴瑭
简介:吴瑭(1736~18世纪90年代,吴氏游京师,正当温病流行,因重视此类疾病而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并采集过去有关文献,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体会,于1798年撰成《温病条辨》一书,提出温热病三焦辨证的理论,阐述清热养阴等治疗方法,并拟订了较多治疗温病的方剂,其中不少确有较高的效果,多为后世医家所采用。
-
医医病书
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本书针对当时医界时弊而作。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故题名为《医医病书》。书中辨析多属内科杂证,议论诊治,语多中肯。如诊病以现症为主,治病不必拘执古方,宜针对病情而用药。原书76条,不分类。经曹炳章增补为81条,名为《增订医医病书》,并加了按语。现存石印本。
-
内伤饮食痉
内伤饮食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出清·吴鞠通《解儿难》。小儿食伤脾胃之阳,呕吐、腹泻引起津液枯竭,经脉失养而致发痉,亦有脾肾阳虚而致者。治以调理脾胃为主,用参苓白术散之属;脾肾阳虚者,用理中汤加丁香、肉桂、肉果、诃子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