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经辨证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三阴经病证为伤寒后期,或寒邪直中而伤及脏腑的证候,因此多属内伤杂病范畴。
-
伤寒论学
明清两代,继成无己之后,整理和注解《伤寒论》者,日益增多,如王肯堂,方中行、张隐庵、张路玉、钱天来、柯韵伯、尤在泾诸家,或循原书加以阐解,或本仲景故说而间附后世类方,或以法类证,或以方类证,见仁见智,均对仲景学说有所昌明,尤其清代《医宗金鉴》各科备齐。如以六经为纲,对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构筑;
-
班秀文
他热心中医教学,先后讲授过《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等10多门课程。如《伤寒论》中灸甘草汤本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主方,班秀文用其方加减治疗1例多年经漏不止的患者,用药3剂后阴道流血立止。勤问:即不耻下问。
-
六经
六经为三阴经和三阳经的合称。最早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汉·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热病的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热病过程中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
-
经方
是不同于《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
叶香岩
简介:叶香岩即叶桂。学术贡献: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另外,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叶天士
学术贡献: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
-
叶桂
字天士,号香岩。叶氏长于治疗时疫和痧痘,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热证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独到论述,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
-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仲景有感于此,遂精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黄帝内经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及《平脉辨证》等,撰成《伤寒卒病论》十六卷。其中三阳经证多为热证、实证,三阴经证多为寒证、虚证。张仲景根据六经辨证的理论,采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进行临床治疗。
-
中医眼科六经辨证
概述:中医眼科六经辨证是陈达夫教授继承历代中医内科和中医眼科的精粹,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移植应用于中医眼科而首创的一种中医眼科辨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根据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所系脏腑的病理变化引起之眼疾,以及六经经络循环途径所出现的病变等来进行辨证,其基础是脏腑经络学说。
-
吴鞠通
在治法上,鞠通注重清络、清营、养阴三法,并倡辛凉法疗温病初起,咸寒苦甘法清热养阴。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
吴塘
在治法上,鞠通注重清络、清营、养阴三法,并倡辛凉法疗温病初起,咸寒苦甘法清热养阴。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
伤寒论释义
《中医临床参考丛书》之一。本书以提要、释义为主,结合词解,选注诠释《伤寒论》。卷首概论部分能融会经义,使读者对六经辨证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南京中医学院编著。《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是以《伤寒论释义》为蓝本,在仲景原文后用提示和讨论的形式加以阐析,并附表格,主要用于教学参考。
-
辨证施治纲要
《辨证施治纲要》综合性医书。北京市中医医院编。前有概述、四诊,辨证部分包括脏腑经脉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亦述及审证求因等问题。治疗部分,重点介绍治法总则和常用治疗方法,末附方剂索引。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一种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尤其适用于对温热病的辨证。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等证。足少阴肾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心烦不寐、唇裂舌燥等证。
-
表里
表里辨证说明了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病变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对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尤为重要。伤寒病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发展变化,又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复杂情况。
-
中医科-辨证常规
1.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运用八纲辨证加以初步分析概括,分清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运用上述方法,综合分析疾病主证的所在部位、病因、病理及机体的反应情况等,最后得出概括以上各项并能指示治疗方向的病、证或型,即为中医的辨证结论。如痢疾(大肠湿热型)、胃脘痛(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肝胃不和型)等。
-
层次
层次指系统结构的非连续形态。例如,一个医院的结构,按楼房空间形态可以分出楼层、房间层次,按职能可分出门诊、病房、供应、检验、行政等层次,按医疗学科可分出内、外、妇、儿等层次,按技术性质和水平可分出医与护及其中高、中、低职称等层次。研究和认识系统结构的层次性有重要意义。
-
六经提纲
六经提纲为伤寒病六经辨证的纲领。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卷一:“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表章之。”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
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
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是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理论或经验,代替医师进行临床诊治的方法。祖国医学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它是由四诊接收症状变量系统信息,根据中医理论,分析人体状态的“辨证”。因此,它是一种不打开“黑箱”来调节、控制人体“黑箱”的体系。
-
吴东旸医案
《吴东旸医案》医案著作。清·吴达撰。刊于一八七九年。全书收作者治案四十余条,以伤寒、时症为多。遵循仲景之法注,重六经辨证。每条记述较强。现存光绪刻本,石印本。后收入《医学求是》中。
-
郑钦安
郑钦安(1804-1901年)清代医家。幼习经史,后从刘源学医。学本《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之奥旨,谓“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强调元阳真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姜、附、桂等辛温之品,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精研《伤寒论》,谓六经辨证可愈外感,亦可治内伤。
-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心法要诀》为伤寒著作。3卷(即《医宗金鉴》卷36~清·吴谦等编撰。作者鉴于《伤寒论》原著辞义深奥,条目繁多,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使能触类旁通,遂将总论内容、六经辨证,及伤寒常见病证,类伤寒、瘟疫、温病等,“撮其要旨,编为歌诀”,另加注释,便于学习记诵。
-
中医数字辨证机
中医数字辨证机是一种模拟中医辨证论治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将中医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七种辨证方法所辨识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统一归纳为辨病位、辨病因病性、辨病势等三类47项基本项目。
-
辩证学
辩证学是论述和研究中医辨证理论和辨证方法的学科。中医辨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八纲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在各种辨证方法中,八纲辨证是基础,其『也各种辩证方法都是对八纲辨证的深化和补充,而脏腑辨证是临床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
少阳病辨证
少阳病辨证为六经辨证。外感伤寒病过程中由于邪犯少阳胆腑,机枢失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本证之邪既不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是邪居半表半里,故又称半表半里证。
-
伤寒学
就文献形式而言,伤寒学的内容不仅反映在历代冠以“伤寒”二字的专著中,而且还包括了诸如《内经》、《难经》、《脉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等中医历代各种著述中的有关内容。伤寒学的主要内容:伤寒学的主要内容包括:(1)急性外感热病的病因,如风寒、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疠气等。
-
伤寒寻源
《伤寒寻源》为伤寒著作。清·吕震名撰于1850年。作者指出,有人“以为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本书首辨风、寒、湿、温、热之源流及六经辨证诸法,次将各症辨别其疑似之处,后述制方精义。本书特点在于追寻风寒湿温热之源,并注意鉴别诊断。本书现有1930年中医书局影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本书现有清末刻本。
-
齐氏医案
《齐氏医案》为医论著作。清·齐有堂撰于1806年。本书兼有医案、医论。本书虽名医案,但主要内容却是医论。2阐述六经辨证,分经治病;卷3论述先天肾和命门学说;5论述后天脾胃学说及有关疾病的证治;本书记录了齐氏的学术见解、临床经验和一些效方。现存多种清刻本及上海千顷堂石印本、《齐氏医书四种》本。
-
林作建
林作建(1796-1870年)清代医家。福建福州人。治学推崇张仲景,谓六经分证是《伤寒论》之要义,其扶助阳气旨在平衡阴阳,强调习者应学其理法而不为经方所囿。又谓温病学说可补仲景伤寒学说之未备,主张熔两者为一炉,故悉心研究温病,并对湿温病、心悸、积聚、消渴、脚气等证治颇有经验。
-
傅嬾园
傅嬾园(1861-1931年)近现代医家。目睹当时情景,提出振兴中医,并兴办中医医校。嬾园精于内、妇、儿科,学宗仲景,主张用六经辨证诊治温热病时病。著有《嬾园医话》二卷(1921年)、《嬾园医案选》及编撰《众难学讲义》(1935年刊)《运气学讲义》(1938年刊)、《外科要旨讲义》、《组织学讲义》(1935年刊)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