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宛
宛㈠音碗(wǎn)。宛转,屈曲。《灵枢·刺节真邪》:“倾侧宛状。”㈡音玉(yù)。通郁,郁结。《素问·汤液醪醴论》:“去宛陈莝。”⑶音义同腕。《灵枢·杂病》:“刺宛骨下。”
-
冤
冤通“宛”。《方言》卷十三:宛,蓄也。①闷,烦懑。《素问·示从容论》:“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素问·疟论》:“少气烦冤。”②蕴结。见“冤热”。
-
阴茎穴
阴茎穴为经外奇穴名。别名势头。出《肘后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男性尿道口上方宛宛中。主治癫痫、阴缩等。一般温灸5~10分钟。《肘后方》:“治卒癫疾方,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则愈。”
-
徐德占
徐德占履贯不详。曾教人以灸项后发际两筋间宛宛中治鼻衄。见《医说》。
-
腋下穴
腋下穴经外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腋下穴。定位在腋中线上,腋窝直下1.5寸处。主治噫哕,胸膈满闷,狐臭,及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卒癫
出《备急千金要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阴茎根部上凹陷处。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卒癫,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痛,即差。”《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卒癫。其位置应在阴茎根部上凹陷处。有定在阴茎头部者,非是。
-
手太阳穴
手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名。1.《备急千金要方》:“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疸。”2.《千金翼方》:“鼻中拥塞,针手太阳,入三分,在小指外侧后一寸白肉际宛宛中。”位于手小指尺侧缘,平指尖后1寸处。主治鼻塞。
-
手髓孔
手髓孔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灸猥退风半身不遂法:先灸天窗……次手髓孔,腕后尖骨头宛宛中。”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云即阳谷,属手太阳小肠经穴。
-
上横骨
上横骨为解剖名,指胸骨柄。《伤科汇纂》:“上横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
-
关仪
概述:关仪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女人阴中痛引心下,及小腹绞痛,腹中五寒,灸关仪百壮。穴在膝外边上一寸宛宛中。”在膝外侧缘,当腘窝横纹上1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灸法:可灸。或艾条灸5~
-
宛陈
宛(yù)陈病证名。指血气郁滞。《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张志聪注:“宛陈则除之者,去脉中之蓄血也。”
-
梓皮饮子
《伤寒总病论》卷五:方名:梓皮饮子别名:梓皮饮组成:梓皮。主治:温病热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蕴结不散变(口宛)。时气温病,头痛壮热,初得1-2日者。用法用量:单煮梓皮汁,稍稍饮之佳。附注:梓皮饮(《松峰说疫》卷五)。
-
梁革
梁革唐代官吏。太和(827-835年)初,任宛陵巡官、金吾骑曹。精医。一女子暴死,革往视之,曰:“非死,盖尸厥也。”以针刺其胸、脐下多处,又凿去齿,药灌入,果得救。
-
灸癜风
灸癜风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之中点稍前方。《备急千金要方》:“白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未差报之。”《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灸癜风,定位在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中点稍前方处。
-
郑汝炜
郑汝炜明代外科医家。祖籍宛陵(今安徽宣城),迁居武进(今属江苏)。精医术,尤长外科。尝任太医院医官,后隐居民间,前后行医六十年,活人甚众。著《外科宗要》二卷,子文起续纂行世,今佚。卒年八十。孙泽山亦承其业。
-
朱巽
朱巽为明代医家。字虚方。宛陵(安徽宣城一带)人。曾把古人关于治疗痘疹的要论以及家传治疗痘疹的方诀,加以编述,著成《痘科键》。
-
朱虚方
朱虚方即朱巽。朱巽为明代医家。字虚方。宛陵(安徽宣城一带)人。曾把古人关于治疗痘疹的要论以及家传治疗痘疹的方诀,加以编述,著成《痘科键》。
-
吴谦如
吴谦如清代医家。河北宛平县人。生平欠详。尝撰有《伤寒神秘精萃录》,现有稿本存世。
-
王俣
王俣为宋代医学家,字硕父,宛丘(今河南淮阳)人。曾任工部侍郎。取本草诸药条下所载单方,分门别类,得4206方,编成《编类本草单方》(简称《本草单方》)3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