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芜荑消疳汤
《金鉴》卷四十三:方名:芜荑消疳汤组成:雄黄、芜荑、生大黄、芦荟、川黄连、胡黄连、黄芩。主治:牙疳。牙槽风溃后肿硬不消,出臭血而不出脓,臭秽难近。若不能食,或隔1日,或隔2-3日攻之。攻之后渐能食,不必忌口,任其所食。虽大便溏,仍量其轻重攻之。
-
虫病似痫
虫病似痫为病证名。急惊风类证之一。指蛔虫扰窜胆胃而致剑突下攻痛,伴有口噤或哭叫等类似痫证的临床表现。《幼科发挥》:“虫病乃蛔虫攻其心痛也。发则目直视,口噤不言,或大叫哭,口中流沫涎水,面色或青或白,手足强直。一般可服化虫丸。类似胆道蛔虫病。用牛黄丸,苦楝根皮煎汤服下;亦可用乌梅丸煎汤服。
-
达
达指针刺。公元前581年医缓诊晋景公疾,日:“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晋·杜预注:“达,针。”《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东汉·荀悦《申鉴·杂言》:“夫膏肓近心而处阨,针之不达,药之不中,攻之不可。”
-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重而减之为中医治法。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指病邪内结的里实证。指用泻下或其他攻削的治法,使里实证得以减除。例如因实热燥结的便秘腹痛,用承气汤之类攻下;腹中瘀血结块,用破瘀消癥的方药攻削,使之逐渐消除。
-
汤睃
汤睃宋代医生。号默庵,武义(今属浙江)人。少攻儒,累售不弟,后结庐专心攻医,其书精湛。活人颇众。建炎间,有婺守室女因蛊疾,累治无效,延睃治之,应手而愈。
-
斑延丸
处方:斑蝥1两,玄胡索2两。制法:上为末,蜜捣作挺,绵裹。功能主治:鬼胎,脉无常候者。用法用量:纳阴中,留头外出,药深尺许。以恶物下为度。各家论述:妇人身感妖魅,腹怀异胎,疼痛攻绞,亦为鬼胎。斑蝥大毒之品,力能以毒攻邪;延胡破血之剂,性专活血通经。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
心(匿^虫)
心(匿^虫)病证名。因脏气虚弱,肠虫攻蚀于心所致心烦闷而痛,手足冷的病证。《诸病源候论·湿(匿^虫)病诸候》:“心(匿^虫)者,由脏虚诸虫在肠胃间,因虚而动,攻食心,谓之心(匿^虫)。初不觉他病,忽忽嗜睡,四支沉重。诊其脉沉而细,手足冷内湿,(匿^虫)在心也。”
-
大戟枣子
处方:大戟(连根叶)1握,大枣1斗。功能主治:攻水。用法用量:用水同煮1时,去大戟不用。注意:忌甘草。各家论述:大戟气大寒而味苦甘,有小毒,能下十二经之水;大枣昧甘,取其大补脾胃,而不为攻下伤耳。摘录:《医方考》
-
实痰
证邪俱实之痰证。《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以其年力犹盛,血气未伤,或以肥甘过度,或以湿热盛行,或风寒外闭皮毛,或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骤至痰饮,但察其形气病气俱属有余者,即实痰也。”治宜攻邪祛痰。
-
攻里
攻里治疗学术语。系下法之一。即攻逐里实。用泻下药物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参下法条。
-
陆士谔
陆士谔近代医家(1878-1944年)。原名守先,江苏青浦人。父陆兰垞为邑中名医。初攻举子业,因失意而转攻轩岐之学。先于松江,后于沪上悬壶,全活甚众。著有《医学南针》、《新注汪讱庵汤头歌诀》、《丸散膏丹自制法》、《士谔医话》、《国医新话》,均刊行于世。
-
张骥
张骥近代医学家(?-1951年)。字先识,四川双流人,攻儒业,并于民国初年入京应试而入选。1924年后,转而矢志攻医,并于成都设药肆悬壶并售药。毕生勤于著述,其医著有《雷公炮炙论》、《内经方集注》、《医古微》、《史记·扁鹊仓公传补注》、《难经缵义》、《三世脉法》、《五色诊奇脏》,刊行于世。
-
全阴救胃汤
《辨证录》卷七:组成:玄参5钱,茯苓5钱,桃仁1钱,葛根1钱,人参1钱,麦冬5钱。主治:阳明之痉。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方中滋胃中之阴,而不损其胃中之气,玄参去热,葛根去风,茯苓去湿,三邪皆去,而又得人参以生胃,麦冬以生肺,则桃仁不亦可以已乎?
-
气血俱虚头痛
指气虚、血虚证候并见的头痛。见《兰室秘藏·头痛》。《脉因证治·诸头痛有六证》:“气虚,因下部气虚,上攻,温温而痛者,异乎邪毒所攻。”《张氏医通·头痛》:“因血虚而痛者,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芤或沉数。”《证治准绳·头痛》:“气血俱虚头痛者,于调中益气汤加川芎、蔓荆子、细辛。”
-
丁琮
丁琮,清代医家(1738~自幼习儒学,后又改攻医学。他与薛凤眉等搜集历代各家对伤寒的注解,进行对比和参订,并著成伤寒注本《张仲景伤寒论一得篇》(1787)十卷,对伤寒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伤寒论》除有原文注释外,还对原方做了修订,多有加减,并对原书之针灸内容进行了发挥,成为伤寒注家中之突出者。
-
汪光爵
汪光爵(1663-1718年)清代医家。又名光园,字缵功,号学舟,江苏吴县人。初攻举子业,屡试不第,改攻医学,治病有奇效。尝著《医要》一书,未见梓行。另有其孙汪元亮、元轼整理之《虚劳论》一文,刊于《吴医汇讲》。
-
峻下
峻下治疗学术语,指下法之一。用峻猛泻下药攻逐里实的方法。适用于正气未衰者。如荡涤实热,用大承气汤;攻逐水饮,用十枣汤;攻逐寒积,用三物备急丸;泻热、逐水、破结,用大陷胸汤等。
-
冶金煎
《目经大成》卷三:组成:玄参、桑皮、枳壳、黄连、杏仁、旋覆花、防风、黄芩、白菊、葶苈子。主治:白晴肿胀,日夜疼痛。各家论述:白睛肿胀,肺气中塞也;日夜疼痛,肺火上攻也。中塞者,须散而决,故用枳壳、杏仁、旋覆花、防风、白菊;上攻者,当寒而下,故用桑皮、黄连、玄参、黄芩、葶苈。
-
目中常早晨昏
目中常早晨昏为病证名。亦作目晨昏。谓清晨目视昏蒙的病证。“此乃头风攻冲于头,目者太阳之首,肝脏为阳,气旺故使头风攻注于目”(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甚者可兼见头痛身热。宜祛风明目,用局方芎菊散或石膏散加减。
-
少腹急结
患者下腹部板滞、坚硬。少腹急结为下焦蓄血的主要症状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参见伤寒蓄血:伤寒蓄血证为病证名。指太阳蓄血证。
-
心理战术
心理战术指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身体和技术的能力去战胜对手的心理策略和方法。它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熟练的技术动作基础上。②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先发制人,应注意在先发制人取胜后,不能失去警惕,而应继续寻找战机,不给对方喘息之机,坚持进攻到底;④消耗对方的精力,保持我方稳定的情绪;
-
麻油截法
麻油截法疮疡内治方法之一。《外科证治全书》卷五:“凡痈疽一切恶疮,预防毒邪内攻。真麻油一斤,银器内熬十数沸,候冷用酒两碗入麻油五盏,通口热服,一日用尽,缓则数日服之。”该法具有缓下作用,临床可用其泄下疮疡之毒热,以防毒邪内攻脏腑。
-
疮闭咳嗽
疮闭咳嗽病名。由疮疡蕴毒,内攻于肺所致的咳嗽。《杂症会心录》卷上:“疮闭咳嗽,皮毛之毒内攻肺脏,肺受毒害也。”证见外疮虽没,而内毒更烈,通身肌肉浮肿,咳嗽喘促,胸满壅塞,不能平卧,痰鸣鼻动,小便短少。急宜救肺,兼以解毒,加入鲜发之物托毒外出,用保金宣毒饮等。
-
目晨昏
目晨昏为症状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目中常早晨昏谓清晨目视昏矇,“此乃头风攻冲于头,目者太阳之首,肝脏为阳,气旺故使头风攻注于目”(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甚者可兼见头痛身热。宜祛风明目,用局方芎菊散或石膏散加减。《秘传眼科龙木集》:“目中常早晨昏者何也?
-
石瑞章
石瑞章即石震。石震为明代医生。字瑞章。江苏武进人。曾跟随名医周慎斋学习,订正《慎柔五书》等医籍。主张治病应当先培固病人的元气,然后攻伐疾病之根,不可以只顾快求功利。
-
灰黑干苔裂纹舌
灰黑干苔裂纹舌为舌象。舌苔灰黑而干燥,满舌裂纹。主脏腑热盛,或热灼真阴。若脏腑热盛,热邪结实,可攻下;邪未结实,则宜清热生津;若真阴亏竭,可清热滋阴为治(见《辨舌指南》)。
-
实者泻之
实者泻之为治则。又称“实则泻之”。指针对性质属实的病证采用攻泻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
虫碎舌
虫碎舌即红中蚀烂舌。为舌象。纯红色中有糜烂红点,如虫蚀状之舌象。为水火不济,热毒炽盛之候,宜泄热攻下(见《伤寒金镜录》)。
-
吕晚村
吕晚村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曾因反清言论受文字狱之害。
-
伤食腹胀
伤食腹胀为病证名。多由脾胃功能失常,消化障碍所致。《幼科发挥》:“有食饱伤胃而胀,法宜消导之,不可攻下也;有脾虚不能消食,食饱则胀者,此宜补脾,以助其传化可也。”消导用保和丸加枳壳、厚朴;补脾用香砂六君子汤。
-
吴景隆
吴景隆明代医学家。号梅窗居士,少习举子业不第,遂转而攻医,遂精医理。因鉴于历代对朱丹溪之学“迂而不遵”,乃取各家之长,参以己见,著《脉证传授心法》一卷。此书未见行世。
-
无毒
无毒为中药学术语。指药物无攻邪作用。无毒为性味和平者,多属调理扶正之品。《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
魏荔彤
魏荔彤清代医家。字庚虞,号念庭、怀舫,河北柏乡县人。早年攻儒,并颇有发展,任职至漳州知府、崇明兵备道等。中年患痿痹疾,更潜心医学,遂成饱学之士,医学上著述亦多,有《伤寒论本义》、《金匮要略本义》行于世;另有《素问通解》、《灵枢经通解》,惜未见流传。
-
虚脱呃
虚脱呃病证名。真元欲脱所致的呃逆。见《类证治裁》卷三。《景岳全书·呃逆》:“凡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证。”选用归气饮、理阴煎、大补元煎、右归饮等方。参见虚呃、呃逆条。
-
虚火眩晕
虚火眩晕病证名。肝肾阴虚,虚火上攻所致的眩晕证。《症因脉治·内伤眩晕》:“若肝肾之真阴不足,龙雷之火,上冲清道,亦令人头旋眼黑。此阴火上冲,而为虚火眩晕之症。”详见火冲眩晕、阴虚眩晕、肾虚眩晕等条。
-
熊庆笏
熊庆笏清代医家。一作熊笏,字叔陵,江西安义人,先攻儒,为痒生,后转而习医,遂精于医术,治病每获奇效。有人荐入太医院,拒而不就。所著有《扁鹊脉书难经》、《中风论》等,均有刊本行世。
-
邢增捷
邢增捷为明代医家。江西新昌县人。先习儒,后改攻医,精究《内经》及金元诸大家之学,颇有心得,治病不计报酬,临证每获奇效。长于导引术,治病不计较报酬。著有《医案心法》、《本草辑要》、《伤寒指掌详解》、《脉诀删补》等书,皆佚。
-
夏廷秀
夏廷秀明代医家。号怡闻。吴兴(今属浙江)人。诸生。后攻岐黄术,术精,被荐任太医院院判。
-
医缓
医缓为春秋时秦国名医。据《左传》载:曾为晋侯治病,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针灸不能,汤药不到,无法治疗。缓为之治,谓:疾不可为也。其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这是早期对病情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世常把和缓并称,作为当时名医之代表。
-
医贯砭
《医贯砭》为医论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本书是对赵献可《医贯》一书所作的书评,采用引录或节录原文,逐段加批的形式,对该书重用温补和忌用攻下的理论、治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作者指出当时医界中或有拘泥于一、二温补成方治病之弊,力主辨证论治,颇具一定影响,故此书有一定参考价值。
-
姚澜
姚澜为清代医家。字涴云,又乐维摩和尚。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刑名师爷及儒学教官三十余年。精医,治病疗效甚佳。长于本草,辑《本革分经》(1840年刻行),以经络为纲,以药为目,阐述药物归经,每经下分补、和、攻、散、寒、热等项,详加论述。
-
掩耳屈首
掩耳屈首导引功法名。方法为:用手掌掩住两耳,伸屈头部数次。《遵生八笺》:“邪风入脑,虚火上攻,则头目昏旋,偏正作痛。……以两手掩耳,折头五七次,……以逐其邪,自然风散邪去。”
-
朱纯嘏
朱纯嘏(gǔ古,16世纪)为清代医家。字玉堂。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少习举子业,后攻医术。长于诊治痘疹,曾任太医院御医,编纂有《痘疹定论》一书(1713年刊行)。
-
景景医话
《景景医话》医论医话著作。陆锦燧撰于1913年。本书记述作者辨证论治的经验和心得为主,阐述温、凉、攻、补、因病而施、审病以定用药轻重等见解。符合临证的一般规律。陆氏对西洋医学采取排斥态度。所附《医谈录旧》辑录笔记小说中有关医事记载,多属怪症奇治等内容。本书收入《(鱼孚)溪陆氏医述》中。现存初刊铅印本。
-
田伯良
田伯良清代医家。字捷乡,诏安(今属福建)人。初习举子业,后改攻医学。其时适值西学东渐,田氏以中医医术见长,于沿海地区及各侨埠行医数十年,颇得好评。为发扬国粹,著有《中华古圣医经大全》,内含《内经》、仲景、《神农本草》等医经原文多种,有刊本行于世。
-
室女经闭腹痛
室女经闭腹痛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未婚女子由于瘀血阻滞,不通则痛,以致经闭,伴小腹坚硬有块,攻刺疼痛。治宜活血行瘀。方用通经散。
-
时逸人
时逸人(1896-1966年)现代医学家。胜利后至南京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任教。时氏学识渊博,古今中外,融汇贯通,致力于中西医汇通,著述颇丰,重要者有《时氏内科学》、《时氏生理学》、《时氏病理学》、《时氏处方学》、《中国时令病学》、《中国内科病学》、《中国妇科病学》等达十余种之多。
-
盛者夺之
盛者夺之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则。邪气亢盛者,应攻劫其邪。《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
-
强者写(泻)之
强者写(泻)之治则之一。即实者泻之。对邪气亢盛、正气未虚的病证用攻逐泻下的方药或针刺泻法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衰者补之,强者写之。”
-
钱松
钱松为清代医家。浙江绍兴人。曾任太医院院使。医道甚精,尤擅治痧胀。撰有《痧胀名考》(1826年),主张痧胀治当随经调治,泄毒于表,攻毒于里,以克削为主,不可妄用补益之法。此外,尚绘有《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四幅(18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