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类本草
概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中药著作,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主要内容:《证类本草》是在掌禹锡《嘉祐本草》和苏颂《本草图经》基础上,收集民间验方,各家医药名著以及经史传记、佛书道藏中的有关本草学记载,整理编著而成的。本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今单方3000余首。
-
蝉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蝉花:拼音名:Ch nHuā别名:蝉蛹草、蛹茸、蝉茸菌、虫花来源:真菌类子囊菌纲肉座目麦角科蝉花Cordycepssobolifera(Hill)Berk.etBr.,以子实体入药。2.显微鉴别(1)蝉棒束孢菌分生孢子梗瓶状,中部膨大,末端渐细或突然窄细,长5-8 m,直径2-3 m常成丛聚生在束丝上,形如花瓣状。主外感风热;
-
月露
见《证类本草》。亦名月水、月水汁、月信、月行、月汛、月使、月运、月事、月经水、月脉、月客、月浣、月候、月候血、月期华水、月漏、月潮、月露、红脉、红漏、红潮、血经、血信、血脉、经水、经月、经汁血、经血、经事、经脉、经信、经候、信水、癸、癸水、朝信、潮水、水中金等。是指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
-
本草品汇精要
概述:《本草品汇精要》为中药著作。当时没有刊行。1700年清太医院王道纯等又补撰续集10卷。每种药物按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膺等24例予以记述。虽然分类较为细致,彩色药图也较逼真,但其文字部分,多抄录古书,缺乏编者的实际经验与新的补充。
-
神农本草经
概述:《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著作,约成书于西汉以前。在药物理论方面,书中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阴阳配合,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药物学理论。并介绍了每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和宜忌等。而流传较广的为清·孙星衍等氏辑本、清·顾观光辑本及日本·森立之辑本(后三种辑本1949年后均予重印)。
-
吴普本草
《吴普本草》,药学著作。六卷。魏·吴普(公元420年—589)撰。见《隋书·经籍志》。原书已佚,但清·焦理堂有辑本,系从《证类本草》、《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出。
-
本草经集注
概述:《本草经集注》为药物学著作。在三品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书中对药物的产地、采用、炮制以及具体临床应用等,均有较多新的补充和说明,但其中也宣扬了一些道家的服食丹药等方面的内容。现存版本:原书早佚,其主要内容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
-
本草拾遗
概述:《本草拾遗》为中药著作,唐代陈藏器撰。主要内容:以《神农本经》虽有陶(弘景)苏(敬)补集之说,然遗逸尚多。《本草纲目》评价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误谬,搜罗幽隐…”原书虽佚,但佚文可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在线阅读:《证类本草》([宋]唐慎微)全文阅读:/guji/631/zhengleibencao/index.html
-
王继先
他的学生张孝直等校订本草,绍兴二十九年(1159)编成《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22卷,他以“详定校正官”的名义挂名于书前。其家祖为外科疡医,有“黑虎丹”出名。绍兴年间任详定校正官,与张孝直、高绍功等校订《证类本草》,编成《绍兴校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绍兴本草》计三十一卷。
-
赵佶
赵佶(1082-1135年)宋代皇帝。于医学颇为关注,曾撰《圣济经》十卷。以理学思想论述医学理论,兼及五运六气。政和八年(1118年)作为医学校教本颁行。曾下诏校正《证类本草》、编撰《圣济总录》等。
-
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
《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药学著作。北宋·陈师文等编。约刊于12世纪初(北宋末)。本书原为《和剂局方》(后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的附录部分,后抽出印单行本。内容系选录《证类本草》中的常用药(也是《和剂局方》中的常用药物)432种,删去序例,分类法不变,内容作了适当删节。现有《学津讨源》本。
-
四声本草
《四声本草》为药学著作。见《宋史·艺文志》。四卷。唐·肖炳撰。据《补注神农本草》称此书“取本草药名,每上一字,以四声相从,以便讨阅”。原书已佚,部分佚文见《证类本草》等书中。
-
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药学著作。简称《绍兴本草》。系绍兴29年(1159年)南宋政府修订刊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时所用的书名。其内容全与《证类本草》同。只是作了部分改订,即“考证名方五百(或作三百)余首,证舛错八千余字。”有1933年日本春阳堂的影印本(残存图卷一-五卷)。
-
日华子诸家本草
《日华子诸家本草》为本草著作。二十卷。通称《日华子本草》,古文献中亦有简称《日华子》者。日华子撰。掌禹锡称此书“开宝中四明人撰,不著姓氏”。原书已佚,部分佚文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
名医别录
概述:《名医别录》:1.成书于汉末;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基础上补记药性功用及新增药物品种而成。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其佚文主要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被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
-
日华子
日华子为五代药学家。姓大,名明,《鄞县志》记载为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古今医统大全》记载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对药物很有研究。在诸家本草和当代用药经验的基础上,以药物的寒温、性味、华实、虫兽为分类方法,自成一家,撰有《大明本草》二十卷(又称《日华子诸家本草》)。
-
柴源
柴源南宋医家。绍兴(1131-1162)年间为翰林医,效诊御脉兼权太医局教授。曾与王继先等校订《证类本草》,成《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本草》)三十一卷。
-
布针
布针即巾针。巾针为镵针的前身,古时缝纫之针。出《针灸甲乙经》。在仓猝治病而又无毫针之际间可代用,但仍需注意消毒。《证类本草》谓“布针,用缝布大针也。”《神灸经纶》:“若舌下有紫脉牵绊,不语啼哭,名绊舌。用布针刺脉上,数针即愈。”
-
艾汁方
处方生艾(捣,取汁)。功能主治下蛔。主蛔虫,或心如刺,口吐清水。用法用量取肥香脯1方寸片,先吃,令虫闻香,然后即饮1升。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九引葛氏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九
-
萆麻膏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萆麻膏:处方:大萆麻子(一十四个.摘录:《活幼心书》卷下方出《本草图经》引《海上集验方)(见《证类本草》卷十一),名见《魏氏家藏方》卷十:方名:萆麻膏组成:萆麻子7枚。《普济方》卷九十二:方名:萆麻膏组成:大萆麻子14枚(正东南枝上取7枚,正西枝上取7枚),巴豆7枚(去皮)。
-
川乌头丸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引《梅师方》,名见《普济方》卷三二三:川乌头丸:处方:川乌头1斤(清油4两,盐4两,同于铜铫内熬令裂,如桑根色为度,去皮脐),五灵脂4两。功能主治:妇人血风虚冷,月候不调,或即脚手心烦热,或头面浮肿顽麻;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主治:历节风疼痛,发歇不止。
-
椿白皮丸
处方:椿白皮(晒干)2两。制法:上为末,淘粟米去泔,研浓汁糊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小儿疳。用法用量:10岁3-4丸,量数加减,1丸纳竹筒中,吹入鼻中;服丸以饮下。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子母秘录》,名见《普济方》卷三七九
-
葱子粥
处方:葱实大半升(为末)。功能主治:理眼暗,补不足。主用法用量:每次取1匙头,以水2升,煮取1升半,滤去滓,入米煮粥食之。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八引《食医心镜》,名见《医统》卷八十七
-
大戟汤
方出《本草图经》引《兵部手集方》(见《证类本草》卷十),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一:大戟汤:处方:大戟1大两,当归1大两,橘皮1大两。摘录:方出《本草图经》引《兵部手集方》(见《证类本草》卷十),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一《圣济总录》卷八十:方名:大戟汤组成:大戟(去皮,炒)、甘遂(炒)各等分。
-
单兵散
处方:白槟榔1个(鸡心大者)。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脚气冲心。子痫。用法用量:用童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调作一服。不拘时候。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三引《简要济众》,名见《产科发蒙》卷二
-
地髓汤
概述:地髓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用法用量:洗净,以水五盏煎,耗其四,留其一,去渣,加麝香少许研调服。功能主治:《医碥》卷七方之地髓汤主治冷淋,进冷剂愈甚者。方出《证类本草》卷六引《肘后方》,名见《普济方》卷二一四方之地髓汤:别名:牛膝膏、苦杖散处方:牛膝(并叶)1大把。兼治妇人血结腹坚痛。
-
豆竹汤
处方:生大豆1升,青竹算子49枚(长4寸,阔1分)。功能主治:卒失音。伤寒失者不语。用法用量:和水煮熟。日夜2服。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五引孟诜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
独醒汤
处方:柑子皮2两(洗,焙干)。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解酒毒。主醉酒后昏闷烦满。用法用量:遇酒醉不醒,抄3钱,以水1中盏,煎3-5沸,或入少盐花,如茶旋呷。未效更服。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九,名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经验后方》
-
阿胶酒
别名:阿胶汤处方:阿胶3两(炙)。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孕妇血痢。用法用量:阿胶汤(《赤水玄珠》卷八)。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六引《梅师方》,名见《普济方》卷三四四引《圣惠》
-
恶实散
《圣济总录》卷一一八:恶实散:处方:恶实(炒)乌梅(去核)各15克甘草(炙,锉)7.5克制法:上三味,捣罗为散。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八方出《本草衍义》卷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二三:恶实散:处方:牛蒡子(微炒)1两,荆芥穗1两,甘草(炙)半两。功能主治:疏风壅涎唾。主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
-
二虎丸
别名:神助丹处方:乌头4两,附子4两。制法:配醋浸3宿,取出切作片子,穿1小坑,以炭火烧令通赤,用好醋3升同药倾入热坑子内,盆合之,经1宿取出,去沙土,用好青盐4两(研),与前药同炒令赤黄色,杵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益元脏,进饮食,壮筋骨。摘录:《证类本草》卷十引《梅师方》
-
二圣丸
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吴氏集验方》《普济方》卷三八○引《德生堂方》方之二圣丸:处方:雷丸1两,神曲(炒)1两,麦芽(炒)1两,陈皮1两,青皮1两,茯苓1两,苦葶苈1两,石三棱1两,萝卜子(炒,别研)1两,阿魏1两,白豆蔻1两,沉香1两,青木香1两,广木香1两半,莪术2两,苍术4两,半夏3钱,丁香2钱半。
-
狗肉粥
功能主治:温补脾肾,去寒助阳,轻身益气。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营养不良,畏寒肢冷,腰膝软弱。在服食狗肉粥时,忌吃蒜、菱以及中药杏仁、商陆。唐·孟诜《食疗本草》中说:狗肉补五劳七伤,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七引《食医心镜》,名见《长寿药粥谱》
-
鹘突羹
处方:鲫鱼半斤。功能主治:脾胃气冷,不能下食,虚弱乏力。用法用量:将鱼细切作鲙,沸豉汁热投之,着胡椒、干姜、莳萝、橘皮(为末)。空心食之。摘录:《证类本草》卷十四引《食医心鉴》
-
固阳丹
《鸡峰普济方》卷十二:固阳丹:处方:肉豆蔻缩砂诃黎勒当归厚朴白术各15克干姜7.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二《证类本草》卷六引《经验后方》:固阳丹:处方:菟丝子2两(酒浸10日,水淘,焙干为末),杜仲1两(蜜炙,捣)。制法:上药用着蓣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栝楼方
方出《证类本草》卷八引《杜壬方》,名见《普济方》卷一五八:栝楼方:别名:栝楼丸处方:大栝楼。制法:上去瓤取子,熟炒别研,和子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胸膈痛彻背,心腹痞满,气不得通;亦治痰嗽。主治:耳卒得风,觉耳中恍恍者。21日即愈。
-
含膏丸
别名:含奇丸处方:曹州葶苈子1两(纸衬,熬令黑),知母1两,贝母1两。制法:上为末,以枣肉半两、别销砂糖1两半,同入药中和为丸,如弹丸大。功能主治:咳嗽。用法用量:含奇丸(《医学入门》卷七)。摘录:《本草图经》引《箧中方》(见《证类本草》卷十)
-
黑豆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黑豆散:处方:雄黑豆1两,桑条东枝(锉碎)1两,栗楔(锉碎)1两(以上3味用醋拌于瓷器内,炒存性),枫香脂(研)1分,龙骨(研)1分,虎骨(酥炙)半两。功能主治:伤折疼痛。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五,名见《治痘全书》卷十四:黑豆散:处方:熟煮大豆2-3合。
-
黑姜散
《仙拈集》卷一:黑姜散:处方:干姜(烧黑存性)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治脾胃有寒,下痢赤白。摘录:《仙拈集》卷一方出《证类本草》卷八引《集验方》,名见《仙拈集》卷一:黑姜散:处方:干姜(急于火内烧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功能主治:血痢、白痢。用法用量:每服1钱,米饮调下。
-
黄药酒
处方:万州黄药子半斤(须紧重者为上,如轻虚即是他州者,力慢,须用1倍)。功能主治:忽生瘿疾1-2年者。用法用量:患者时时饮1盏,木令绝酒气,经3-5日后,常须把镜自照,觉消即停饮,不尔便令人颈细也。摘录:方出《图经本草》引《千金月令》(见《证类本草》卷十四),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
静神丸
处方:胡麻3升(去黄黑者,微炒令香,研为末),白蜜3升。制法:上和调,煎,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肺气,润五脏,休粮,填人骨髓,甚有益于男子。年若过40以上,服之效。摘录:《证类本草》卷二十四引孙真人方(见《普济方》卷二十六)
-
橘红汤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孙尚方,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四:橘红汤:处方:橘皮2两(汤浸,去瓤,锉)。功能主治:诸吃噫,干呕。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孙尚方,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四《鸡峰》卷二十五:方名:橘红汤组成:盐2两,黄橘4两,生姜半斤,甘草2两,神曲、大麦芽1两,草豆蔻1两。
-
苦竹沥方
别名:退热膏处方:苦竹沥5合,黄连2分。制法:绵裹黄连,入竹沥内浸1宿。功能主治:肝实热所致目赤眦痛如刺不得开,或生翳障。用法用量:退热膏(《普济方》卷七十三引《十便良方》)。摘录:《证类本草》卷十三引《梅师方》
-
莱菔丸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莱菔丸:处方:莱菔子300克(淘,焙干,炒黄)制法:上一味,捣罗为末,以砂糖和丸,如弹子大。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七引《胜金方》,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五《万氏家抄方》卷六:方名:莱菔丸别名:莱菔子丸组成:胡椒(厚朴煎汤,浸过晒干)2钱,白术(壁土炒)1两,莱菔子(炒)5钱。
-
雷丸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八:雷丸散:处方:雷丸使君子(炮,去壳)鹤虱榧子肉槟榔各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摘录:《准绳·类方》卷五《鸡峰》卷十一:方名:雷丸散组成:雷丸4两,鹤虱4两,萆薢4两,芜荑4两,干姜3两,干漆3两,石脂3两,龙胆6两,槟榔6两,当归5两。用法用量:每服3钱,煎石榴根汤调下。九种心痛,虫痛为先。
-
龙脑甘露丸
处方: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壅起,候经宿取出),甘草末2两,天竺黄2两,龙脑2分。功能主治: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中诸毒及一切风热伤寒热病。用法用量:《普济方》引《广南四时摄生论》本方用法:生姜蜜水磨下半丸。如中药毒,入板蓝根汁同服。摘录:《证类本草》卷四引《集验方》
-
鹿屑散
处方:鹿角。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骨梗。用法用量:含津咽下;或掺舌上,咽津。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七引《斗门方》,名见《普济方》卷六十四
-
苍耳饮
别名:苍耳散、苍耳汤处方:苍耳3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用法用量:苍耳散(《得效》卷三)、苍耳汤(《赤水玄珠》卷十二)。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八引《食医心镜》,名见《圣济总录》卷二十
-
神圣香姜散
别名:香姜散(《三因极—病证方论》卷十一)。功能主治:治湿热所致的久泻、久痢。摘录:《博济方》卷三《博济》卷三:方名:神圣香姜散别名:借气散、香姜散、姜黄散组成:宣连1两(匀锉如豆大),生姜4两(匀锉如黑豆大)。制备方法:上2味一处,以慢火炒令干,姜脆深赤色即止,去姜取出,只要黄连,研为细末。
-
柳白皮
《*辞典》:柳白皮:出处:《证类本草》拼音名:LiǔB iP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枝或根部的韧皮。9.12%鞣质。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牙痛,汤火烫伤。外用:煎水冼、酒煮或炒热温熨。(《古今录验方》)⑤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柳白皮细切,以猪膏煎以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