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医院院判
太医院院判为元、明、清三代官名。明、清两代,院判的职位仅次于院使。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始设院判一职。共二人,官阶正五品。明、清时期,院判职在院使之下,两代均设二人,正六品。院判的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疗事务。
-
吴谦
安徽歙县人。其中《刺灸心法要诀》专论针灸经络。太医院原意欲编修一博一约的医书,最后为能达到早日编成,遂由吴谦与另一太医院院判刘裕铎为总修官,收集天下秘籍及传世良方。吴谦则更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之逐条进行订释,收集各家疏注,订其舛误,加以阐发,撰成《订正伤寒论注》及《订正金匮要略注》。
-
蒋主善
蒋主善明代医官。字号不详。江苏句容人。系永乐时太医院院判蒋武生之子。承家学,精医术。洪熙元年(1425年)任太医院院判,卒于景泰(1450-1456年)间。弟主孝亦以医名。
-
何氏虚劳心传
《何氏虚劳心传》,清·何炫著。力主阴虚成劳之理,提出虚劳之治有七误和数种死候,并总结了虚劳治法的补肾水、培脾土、慎调摄三大要点,对后世虚劳顽疾的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何严官至太医院院判。何十翼的儿子何从政,为太医院医士。何昌福初习儒,后承家学,代父诊疗,著有《壶春丹房医案》、《论病条辨》等医学专著。
-
翁晋
翁晋明代医家。字自昭。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后迁居嘉定(今属上海)。长于医理,崇祯(1628-1643)年间任太医院院判,撰《医宗指要》,已佚。
-
祁嗣籙
祁嗣籙为明代医家。崇福观道士,字肖虚。丹徒(今属江苏)人。羽士韩平叔至京口(镇江)授以秘方。据《丹徒县志》载:精外科、针灸。善治痈疽诸毒。诊断疾病,颇多确论。以荐举,官至太医院院判。
-
仲明斋
仲明斋元代医生。江苏宝应县人。精于医术,曾官至医学教授。其子仲昶亦精医,为太医院院判。
-
祁坤
祁坤(17世纪)为清代医家。号生阳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而聪敏,广读经书,后于顺治间为御医。曾任太医院院判等职。认为外证难于内证,而医家多重内而轻外,有失偏颇,遂著《外科大成》,此书内容丰富,后为其孙祁宏源在参加编修《医宗金鉴》时,以之为蓝本,加以修订而为《外科心法要诀》。
-
李德元
李德元清代医官。顺天(今北京)人,尝任太医院院判。精通医学各科,治病辄应手而愈,断人生死,皆应如所言,人称扁鹊和缓。
-
俞桥
俞桥明代医家。少举业,潜心于理学,兼涉岐黄术。嘉靖(1522-1566年)以名医被征,官至太医院院判。于方书无所不悉,更博访名家,搜集古今秘方,曾得刘完素、张洁古、李东垣等名医未刊刻之手稿。著《医学大原》,已佚。另著《广嗣要语》,谓天地之气尚且可以转移,人体更可以摄养调理,使身体强健而延续子嗣。
-
孙光豫
孙光豫为明代医家。字怀坞。昆明人。善医术,宗张仲景之学。崇祯(1628~1644)年间授太医院院判,后解职归里。专心济人,不计所酬,卒年93。
-
祁广生
祁广生即祁坤。祁坤(17世纪)为清代医家。号生阳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而聪敏,广读经书,后于顺治间为御医。曾任太医院院判等职。认为外证难于内证,而医家多重内而轻外,有失偏颇,遂著《外科大成》,此书内容丰富,后为其孙祁宏源在参加编修《医宗金鉴》时,以之为蓝本,加以修订而为《外科心法要诀》。
-
夏廷秀
夏廷秀明代医家。号怡闻。吴兴(今属浙江)人。诸生。后攻岐黄术,术精,被荐任太医院院判。
-
姚应凤
姚应凤清初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疡医闻名于乡,治肺痈、发背等病,每获良效。一胀满者,诸医治之,不效。取一大盂水向病者顶上倾之,随即以刀直刺之,泻脓血数碗而愈。曾官至太医院院判。卒年77岁。
-
刘文泰
刘文泰为明代医官。贯里不详。宪宗时任太医院院使,因投剂乖方,致损宪宗,遭大臣参劾,降为承德郎太医院院判。弘治六年(1493)因弹劾王恕又降为御医。该书以《政和本草》为蓝本,载药1815种,分24项,並予提要解说。后因孝宗患热疾,文泰误投大热之剂烦躁不安而殁。后虽免死遣戍,而《本草品汇精要》存内府。
-
黄(王扁)
黄(王扁)明代医生。仪真(今江苏仪征)人。少丧父,从母习儒。既而思曰:“医,仁术也。苟精之,亦足以济世。穷研《素问》、《难经》等,医术益精,以医闻名于淮、扬间。正统初(1436年),征为太医,后迁御医、太医院院判。居官三载,以老告归。卒年79岁。孙应夏,承祖学,亦为名医。
-
韩夷
韩夷明初医家(?或作韩彝,字公达。年幼丧母,由兄韩奕扶养成人,因名贻孙,字子翼。父凝为吴中名医。夷从兄奕及从兄奭学习医学,遂精岐黄。洪武(1368-1398年)间任府医学正科,后授御医,复升太医院院判。明成祖朱棣嗜食水芹患病,夷诊为虫积腹痛,治用雷丸、大黄、木香等药,辄取效。子有、孙充、从子襄,皆世其业。
-
祁肖虚
祁肖虚即祁嗣籙。祁嗣籙为明代医家。崇福观道士,字肖虚。据《丹徒县志》载:精外科、针灸。善治痈疽诸毒。官至太医院院判。
-
方贤
方贤为明代医家。曾任太医院院判。其前任院判董宿曾辑集各家效方,因病故去,未及完稿。方氏遂继承其志,与御医杨文翰共商此事,重加订正,去其中前后矛盾者,删繁而无用者,补其所不及欠缺者,终成一帙,名《奇效良方》六十九卷,分六十四门,收方七千有余,分门别类,甚切实用,书中之“疱疹论”另有单行本。
-
仲兰
仲兰为明代医家。宝应(今属江苏)人。世业医,先世曾为元代医学教授。其伯昶,天顺中为太医院院判。成化(1465~1487)年间经其伯荐为中书舍人。伯卒,兰入太医院为院使,后擢通政使司右通政,掌院事如故。工医术,尤善书法。
-
仲昶
仲昶元明间医官。字德明,父学輅为名医。尝因治愈天顺帝病而受宠,并授太医院院判。
-
李信
李信①宋代医生。汴(今河南开封)人。尝任太医院院判。后因随高宗南渡,移居杭州。高宗病危时,赐安车入禁中,人称“李车儿”。②明代医生,字用诚。出身世医之家,擅长幼科。尝因治愈皇子疾而赐以金钟,故人称金钟李氏。医德高尚,有求之者,无分贵贱、风雨,均亲手赴救调治。
-
蒋用文
蒋用文明代医家(1351-1424年)。祖籍魏(今山西),洪武初迁句容(今属江苏)。承家学,精于医,遂行医至南京,被荐入太医院,授御医。永乐八年(1410年)升太医院院判,六年后任承德郎。其医宗东垣、丹溪之学,然治病不拘守古方而求病本,治辄有效。永乐十二年谢病归里。诏赠“恭靖”。著有《治效方论》,已佚。
-
葛林
葛林明代儿科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儿科证治,名闻京师。成化(1465-1487年)间被征为太医院医官,后历任至太医院院判。视疾精于望诊、闻诊及切脉决死生,善制方剂,疗效卓著。撰有《杏坞秘诀》一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