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佗
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外科手术的方法并非建立在“尊儒”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的主流治法,在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主张之下,外科手术在中医学当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起来。
-
麻沸散
麻沸散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一种中药全身麻醉方剂。传说华佗的儿子沸儿误食了一些草药的果实不幸迷醉身亡,华佗悲痛万分,在这一药物的基础上加了其他的几味中草药,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为了纪念他的儿子将这种药命名为麻沸散。尽管关羽承受了刮骨剧痛,却也成就了一段千古美谈。
-
五禽戏
如传为华佗弟子吴普所撰《太上老君养生诀》(收入《道藏》)与南梁《养性延命录》及明《万育仙书》等著作对五禽戏的具体动作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述,后者还有附图。5.抬头望月双腿前伸坐于床上,双臂下垂,手作尖爪,尖爪向后放于两髋侧,上身向左斜转45度,面向左前,右手由右髋侧向外前方划弧高举横放于额前,抬头仰望。
-
华元化
概述:华元化:1.东汉末医家;根据史书记载:他曾创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进行过腹腔肿物切除及胃肠手术等,获得较好的效果。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中藏经》是后人托名华佗的作品。
-
台湾医学
吴沙(1731~在卫生行政方面,分设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机关。(2)地方病、寄生虫病与毒蛇咬伤①甲状腺肿:此为台湾广泛分布的地方病之一,其病因与饮水中钙含量过高和碘含量过低有关,甲状腺肿在台北州浊水溪上游、新竹州大溪一带、台中州埔里地方、高雄州、台东及花莲港山地均有分布,山地人发生率最高,台湾本岛人次之。
-
邓处中
邓处中宋代人。自号应灵洞主探微真人。此人生平事迹及履贯不详,曾为旧题华佗《中藏经》题序一篇,序中所言颇为怪诞不经之事。邓自称华佗之外孙,而称华佗为先生,后世论者疑其为宋代人,伪托华佗之名而著《中藏经》。
-
华旉
华佗为三国时著名外科学家。在医学上有很高的成就,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于外科及针灸。在针灸方面,针灸不过数处,行针重视针感传导,曾为曹操针治“头风”,得效。他总结创用沿脊柱两旁夹脊的穴位,称“华佗夹脊穴”,沿用至今。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以活动肢体,创制了一套“五禽戏”。
-
樊阿
樊阿为三国时期针灸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名医华佗的弟子,承华佗针术。主张深刺。樊阿系名医华佗之徒,精于针术。并得华佗养生方之传授,寿至百余岁。
-
吴普
吴普三国时医家。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精于医术,且专长于本草学及养生。吴普向华佗学练“五禽之戏”,坚持锻炼,年九十余而尚牙齿完坚、耳目聪明。吴普且辑有本草书《吴普本草》,原书早佚,为后代某些本草及其他著作引用。近现代尚有人辑出铅印本。另又编集《华佗方》,一作《华佗药方》,已佚。
-
危亦林
简介:危亦林(1277-1347年)为元代医学家。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据《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所载,有麻药方“草乌散”,药物主要有:猪牙皂角、木鳖子、紫金皮、白芷、半夏、乌药、川芎、当归、川乌、茴香、木香、草乌等。华佗虽然最早发明了麻醉术,使用“麻沸散”进行手术,但华佗著作及其“麻沸散”方皆早亡佚。
-
夹脊穴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穴位解剖: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
-
麻醉剂
麻醉术是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之一。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比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笑气”等麻醉剂进行手术要早1600年左右。有一天,他牙疼得厉害,当他走进一间充有“一氧化二氮”气体的房间时,牙齿忽然不感觉疼了。1846年10月,他成功地进行了近代世界上第一例麻醉下的手术。
-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
《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为诊断学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一卷。旧题东汉·华佗撰。已佚。王叔和《脉经》曾引华佗“察声色要诀”,其内容或系此书的组成部分。
-
华佗神医秘传
《华佗神医秘传》为书名。本书不见于一般书目和前人引录,卷首有孙思邈、徐大椿序言各一篇,亦均系托名之作。其内容包括病理秘传、临床秘传、神方秘传及内、外、妇、产、儿、五官、皮肤、伤科、结毒、急救、奇症、兽医、制炼、服饵等;并有华佗《注仓公传》一文。此书于1920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
-
中医
概念:中医:1.中医学之简称;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
中医预防学
概述:所谓中医预防学,即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修身养性、调摄情志,以防止身心疾病。此外,其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措施,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有关著作中亦有散在记载。
-
挟脊
挟脊即夹脊。夹脊为经外奇穴名(EX-B2)。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华佗别传》等。其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一般斜刺0.5~
-
侠脊
侠脊即夹脊。夹脊为经外奇穴名(EX-B2)。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华佗别传》等。其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一般斜刺0.5~
-
脊针
脊针为针灸治疗方法。它对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疾患疗效较好。参见华佗夹脊穴:夹脊为经外奇穴名(EX-B2)。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华佗别传》等。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一般斜刺0.5~
-
接骨至神丹
别名:华佗接骨神方处方:羊踯躅1钱,炒大黄3钱,当归3钱,芍药3钱,丹皮2钱,生地5钱,土狗10个(捶碎),土虱30个(捣烂),红花3钱。功能主治:接骨。主跌伤打伤,手足断折。摘录:《石室秘录》卷四
-
朱汉章
朱汉章对文化及思想的贡献:(一)针刀医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针刀医学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迈向现代科学的碰撞性、相融性和现代科学性,而东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各自的哲学思想为代表的,针刀医学理论体系将两者赋予以下特点: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共济东方哲学思想的主体是抽象思维。
-
太阳汤
处方:白术9克干姜(炒)3~9克(势危者用生附子,湿纸包煨热用)甘草(炙)3克白芍(煨)4.5克生姜3克红枣3枚功能主治:治寒中三阴,战栗厥逆,呕吐昏迷,唇青囊缩。用法用量:水煎服。如小腹痛而喜按者,加吴茱萸7分(汤泡1次用),又须兼用华佗救阳法外治,乃妙。附注:华佗救阳法:治寒中三阴,阳脱无脉,昏倒强直等症。
-
医心方
概述:《医心方》为书名。日本·丹波康赖撰。卷二载孔穴主治法、诸家背输法、针禁法、灸禁法、针例、灸例等。其中引述扁鹊、华佗、龙衔素、僧匡等诸家散佚的针灸文献,颇为珍贵。卷三-十四内科杂病及六淫、时行诸病;卷二十七养生导引;卷二十九饮食禁忌;全书征引资料比较丰富,是研究唐代以前我国医学文献的重要著作。
-
徐润之
徐润之清末医家。字松生,别名松龄。浙江平阳人。精研医经,尤长于治温病,著有《松龄医铎》,包括《医界通邮》、《温热篇》、《达生篇》、《小儿范》、《三时伏气论》、《金匮遗珠》六篇。又撰《华佗疡科拾遗》。
-
追
《素问·调经论》:“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追,言补也。”②追逐邪气的泄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素问·方盛衰论》:“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灵枢·小针解》:“追而济之者,补也。”《三国志·华佗传》:“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
中矩
中矩为经外奇穴名。出《医心方》。位于口腔下颌骨内侧,口底与齿龈黏膜移行部之中线处取穴。主治中风舌强不能语、舌干燥等。一般直刺0.1~在颐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华佗传也。
-
石室秘录
《石室秘录》为综合性医著。清·陈士铎述。刊于1687年。卷一~五,不分病证、脉象,统述正医、反医、内治、外治等128法,并分列治疗方剂。书中议论不同于一般医学论著,其中有不少独特的见解,治法、处方尤多新意。卷6为伤寒、杂病类证治。全书假托岐伯口授,张机、华佗、雷公评述,实为傅山遗著,经陈氏补充整理而成。
-
内照法
《内照法》为藏象著作。旧题汉·华佗撰。为《中藏经》附录部分。内照即从色、脉、症的反映来鉴察内脏的病变。全书共六篇,首篇仅列四时平脉之名而无论;二至五篇列论脏腑之间互相影响的病脉、病症和选用药物;第六篇辨色、脉、症死候。现存周氏医学丛书本,1981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
风疰
1.《经效产宝》卷中:“产后中风,腰背强直,时时反张,名风疰。”此病不宜当真中风治,可用华佗愈风散(荆芥穗一味,焙干研末,每服三钱,童便调,以鼻饲投药)。2.风疰为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九注之一。由体虚受风邪,邪气客于荣卫,随气行游,故谓风注。”治用烫熨、针石、导引等法,或服白术散等方。
-
产后狂言谵语
辨证论治:若因心血不足所致者,兼见眩晕心悸,面苍无华等,治宜养血祛风,芎归合华佗愈风汤。败血扰心者,兼见恶露量少,腹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养血,方用芎归汤。因心气虚者,兼见心悸气短、自汗乏力等,宜兼以补心为治,方用芎归汤加补心丸(炙黄芪、枣仁、远志、茯苓、生地、人参、菖蒲,大枣和丸,朱砂为衣)。
-
中藏经
《中藏经》为综合性医书。又名《华氏中藏经》,旧题汉·华佗撰。前有论述49篇,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并介绍治疗方剂。书中并附《内照法》6篇。现存多种刻本,建国后有排印本及校注本。
-
化妆品命名指南
《化妆品命名指南》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0年2月5日国食药监许[2010]72号印发。(五)明示或暗示医疗作用和效果的词语。(七)与产品的特性没有关联,消费者不易理解的词意。2.护肤化妆品名称中可使用清爽;三、本指南是对化妆品名称中的禁用语和可宣称用语的原则性要求,具体词语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词语。
-
杨兆民
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顾问、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杨继洲、承淡安。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千金方》、《针灸大成》、《诸病源候论》、《本草从新》、《疡医大全》等。
-
王靖
王靖,1957年7月出生,江苏省泰州市人。学医时间:1974年从医时间:197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秦越人、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傅山、王清任、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温热论》、《中药大辞典》等。
-
茆俊卿
茆俊卿,1959年5月出生,江苏省高邮市人。学医时间:1978年从医时间:198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华佗、傅青主、丁甘仁、柳宝诒。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外科正宗》、《医学衷中参西录》、《傅青主女科》、《丁甘仁医案》、《柳宝诒医案》、《蒲辅周医案》。
-
中医养生学
概述:中医养生学:1.学科名;据《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魏晋南北朝不仅养生研究兴起,而且有众多养生书问世,如嵇康的《养生论》、张湛《养生要集》、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导引养生图》等。
-
气功史
气功史指气功的起源、流传、发展和变革的历史。同时还出现了“胎息”、“胎食”、“食玉泉”等功法,魏伯阳的《参同契》被视为最早的气功大作。医学巨著《圣济总录》的“导引”、“服气”两部分记载了“击探天鼓”(鸣天鼓)、“拭摩神庭”(浴面)、“下摩生门”(摩腹)等功法。
-
保健食品命名指南
保健食品命名指南为指导保健食品命名,根据《保健食品命名规定》,制定本指南。(二)夸大性词意。(五)人名,包括医学名人,如:华佗、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六)地名,包括中华、中国、华夏等。如以三种维生素和碳酸钙、碳酸镁为原料的产品,可命名为XX牌多种维生素钙镁片,但不能命名为XX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片。
-
枕中灸剌经
《枕中灸剌经》为书名。东汉·华佗撰。见《隋书·经籍志》。书佚。
-
太上老君养生诀
《太上老君养生诀》为气功学专著。原题华佗授广陵吴普,当系后人托名者。全书分五禽、服气吐纳、养生真诀、服气诀等五个部分。内容有五禽戏、六字气诀、存想闭气等。据考,五禽戏法同《养性延命录》,服气存想法同《备急千金要方》。
-
滴耳加压法
滴耳加压疗法是五官科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外界向耳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滴入耳道内的药液能够进入中耳内,从而使药物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耳疾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神医华佗曾用药汁滴耳治疗耳疾,朱丹溪、程国彭等亦将滴耳加压法熟练地运用于临床治疗疾病。注意事项1.急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禁用。
-
宋本备急灸法
《骑竹马灸法》介绍了痈疽发背的一种灸法,其取穴法十分独特。《备急灸法》选入的22则灸法处方,均出自历代名医之手,其中孙思邈9首,葛洪7首,张文仲2首,仓公、华佗、徐文伯、甄权各1首。如肠痈“灸两肘尖各百炷”,卒暴心痛“灸掌后三寸两筋间左右各十四壮”,急喉痹“宜急于两手小指甲后各灸三炷”等。
-
安徽省爱婴医院
爱婴医院是以促进母婴健康为中心,以提高产儿科服务质量为核心,为孕产妇和婴幼儿提供科学化、标准化、便利化的健康服务的一类医疗机构,包括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产专科医院、儿童专科医院、民营医院等。
-
产后四不活
产后四不活为病证名。宋·陈选《妇科秘兰》:“一者身体强直,有如反张,小腹胀痛,口噤不开,亦名蓐风,乃产后为风邪所中,华佗愈风散灌之最妙(方见产后中风条),不得大发其汗。二者产后气急,喉中如猫声,此因败血冲心,入喉中,危证也。四者产后面色黑及遍身黑靥者,因败血入于皮肤,百无一生也。”
-
愈风散
别名:如圣散(《政和本草》卷二十八引《经验方》)、荆芥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六)、华佗愈风散(《证治准绳·女科》卷五)。《妇人良方》卷十九引华佗方:方名:愈风散别名:如圣散、青金散、荆芥散、再生丹、独行散、华佗愈风散、举轻古拜散组成:荆芥(略焙为末)。
-
脉诀刊误
概述:《脉诀刊误》为脉学著作。又名《脉诀刊误集解》。元·戴起宗撰。遂以《内经》、《难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及历代各家的有关论述,对《脉诀》原文考核辨妄,详为订正,观点颇多可取。后经明·汪机于1523年予以补订,并将其《矫世惑脉论》附录于后。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邪嗽
邪嗽为病证名。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1.《外台秘要》卷九:“《深师》疗五嗽。
-
蓐风
蓐风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李师圣《产育宝庆集》:“产后为风邪所中,角弓反张,口噤不开,名曰蓐风,用药不得大发其汗。并忌转泻吐利,用华佗愈风散最妙。”治参破伤风条。
-
鸟戏
鸟戏为导引法。模仿鸟类动作的一种体操活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168年前)帛画《导引图》有“鹤□”、“鹞”等图。《后汉书·华佗传》始列入五禽戏中。《云笈七韱·导引按摩》(似为宋以前著作)有简单动作记述:“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此后流派甚多。
-
麻药法
麻药法即服用中药实施麻醉之办法。公元二世纪华佗曾用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方法进行过外科手术。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有:“颠扑损伤,骨肉疼痛,整顿不得,先用麻药服,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既要达到较理想的麻醉效果,又要防止过量以致发生中毒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