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针法
练针法指练习针刺手法的方法。将草纸折叠成小方块,用毫针捻转刺入,反复进行,以锻炼指力。②棉纱球或泡沫塑料练针。用棉、纱布等紧裹成小球,或用泡沫塑料一块,在上面进行反复练习进针、提插和捻转等各种手法,以达到熟练的程度。
-
曲转
曲转为外伤后功能锻炼的方法。骨关节损伤整复或治愈后之功能锻炼方法之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用药贴,将绢片包之。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如此则可预防关节僵直等功能障碍之并发症。
-
十六段锦
十六段锦为气功功法。以十六节动作编为一套动功的锻炼方法。见于冷谦《修龄要旨》。主要以十二段锦为基础,参合前人的若干导引方法编定而成。
-
吸气末正压通气
吸气末正压通气是指呼吸器不管病人自主呼吸的情况如何,均按预调的通气参数为病人进行间歇正压通气。吸气末正压通气主要用于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很微弱的病人及手术麻醉期间应用肌肉松弛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病人有自主呼吸,可产生人机对抗;另外,如呼吸器调节不当,可发生通气不足或过度,不利于自主呼吸的锻炼。
-
吴普
吴普三国时医家。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精于医术,且专长于本草学及养生。吴普向华佗学练“五禽之戏”,坚持锻炼,年九十余而尚牙齿完坚、耳目聪明。吴普且辑有本草书《吴普本草》,原书早佚,为后代某些本草及其他著作引用。近现代尚有人辑出铅印本。另又编集《华佗方》,一作《华佗药方》,已佚。
-
升降开合松静功
升降开合松静功为郭林新气功之一。是按“升→开→合→降→还原”顺序进行锻炼的功法,可做为正式功目,也可做为具有中度内气运行的其他功目的预备功。
-
太清调气经
《太清调气经》为气功学专著。撰者不详,约为唐代人作品。本书专述调气、行气、服气、胎息等以呼吸锻炼为主的功法,除委气法、闭气法外,还介绍了调气、练气的经验。
-
中医气功学
中医气功学为学科名。运用中医理论研究气功的历史、现状、锻炼功法、程序、机制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涉及人体身心互相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
六字气诀
六字气诀为气功功法。一种练呼为主的呼吸锻炼功法。出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即通过口呼结合默念嘘、呵、呼、呬、吹、唏字音,以调整脏腑,祛除病邪。
-
石药
石药指金石类药物。古代一些养生家误以锻炼金石类药物,服食以求长生,结果常因药物中毒而羁病殒命,此类金石药物称为“石药”。《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石药发瘼,芳草发狂。”
-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是指慢性支气管炎经治疗或自然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和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者。在此期应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和预防复发为治疗原则。
-
炼气
炼气气功术语。通过调息、行气等方法锻炼自身内在的精气。南朝刘宋·鲍照诗:“服食炼气读仙经。”服气、内丹等气功功法中均有炼气环节。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中载有“炼气诀”,而内丹术中有炼气化神的阶段。
-
练功
练功养生术语。通过特定的方法如气功、导引、武术等以锻炼身体、防治疾病、抗衰延寿。
-
扶正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在针灸、气功、体育锻炼、精神的调养和饮食营养的补充等。
-
保健功
保健功养生名词。在传统导引功法基础上编制的一种防治疾病、健身益寿的锻炼方法。又称保健操。有疏通经脉、调和营卫、畅通气血、舒利关节、健筋壮骨等作用。
-
存想
存想为气功术语。是一种意念锻炼。存,为意念的存放;想,为闭目塑造意识形象,即闭目内视。但内视的体内对象都是想象的。《天隐子》:“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
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physicalactivity)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缩而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主要包括职业性、交通性、日常生活体力活动及闲暇时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