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方六集
《针方六集》为书名。明·吴崑撰。①神照集:论述经脉、腧穴、骨度等,并附图解。③尊经集:引用《内经》原文,讲述九针、候气、见气、取气、置气等针刺手法。卷一《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二《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五腧穴),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
-
透针
透针为刺法名。亦称透刺法。指将针按一定方向透达某部或某穴,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
-
透穴法
透穴法即透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直向深透法,如内关透外关、阳陵泉透阴陵泉等。
-
石蛾
乳蛾又名蛾子、乳鹅、单双肉蛾。辨证分型:常见证型有:①风热外感型:证见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有干燥灼热感,伴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有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③虚火上炎型:证见咽部干燥不适,微痒,微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颧红,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
一针两穴
指针刺时用一根针同时穿透两个腧穴的透刺法。方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一针两穴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
-
上实下虚针方
上实下虚针方指“上实下虚”病症针灸治疗方法。见吴岜《针方六集·尊经集》“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通而决之,是谓解结。”
-
上热下寒针方
上热下寒针方指“上热下寒”病症针灸治疗方法,见吴岜《针方六集·尊经集》:“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下于经络者,针而灸之,气下而止,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
上寒下热针方
上寒下热针方指“上寒下热”病症针灸治疗方法,见吴崑《针方六集·尊经集》:“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火熨项与肩胛,令热上合乃至,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
五刺五应针方
五刺五应针方指应合五脏、五体(皮、肉、脉、筋、骨)的五种针刺方法。见吴崑《针方六集·尊经集》“浅纳而疾发针,无及肌肉。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肝之应也;此法出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的五刺法,浅刺取“皮气”的方法称为半刺,为肺之应;深刺至骨的称为输刺,为肾之应。
-
见气
“见气”是指意识到指下(针下)有气感产生,因名。见:意识。《针方六集·尊经集》:“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
-
吴山甫
吴山甫即吴崑(kūn)。吴崑为明代医家。字山甫,别号鹤皋。歙县(今属安徽)人。家富藏书,悉究医学,负笈万里,求师访友,行医于宣城一带,颇有名声。曾撰《针方六集》一书,为针灸文献的分类考证之作。还撰有《砭焫考》《医方考》等。
-
吴鹤皋
吴鹤皋即吴崑。吴崑为明代医家。字山甫,别号鹤皋。歙县(今属安徽)人。家富藏书,悉究医学,负笈万里,求师访友,行医于宣城一带,颇有名声。曾撰《针方六集》一书,为针灸文献的分类考证之作。还撰有《砭焫考》《医方考》等。
-
闷针
闷针为针灸术语。闷,晕也。即晕针。《针方六集·尊经集》:“闷针,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能言,闷则急坐之也。”
-
脑堂
脑堂为经穴别名。《针方六集·神照集》:“在头后风府穴上一寸五分,玉枕骨下陷中。”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为督脉、足太阳的交会穴。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癫痫及瘿瘤肿痛等。配人中、廉泉、涌泉治喑不能言;配肝俞、太阳、睛明、太冲治眼痛。
-
新安医籍丛刊·针灸类
《新安医籍丛刊·针灸类》为丛书名。王乐匋等主编。1992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内收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问对》《针方六集》《神灸经纶》《小儿烧针法》五部新安医家所著针灸专著,并予以点校。
-
群刺
群刺为针刺术语。《针方六集·旁通集》:“针有特刺不足以去病,故主群刺。群刺者,原、别、根、结,合而刺之。此犹守郊关,严险隘,穷搜大索之兵也。”
-
骻骨
概述:骻骨即髋骨。环跳为经穴名(HuántiàoGB30)。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一般直刺2~针感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样感觉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可灸。
-
鹤皋山人
鹤皋山人即吴崑。吴崑为明代医家。字山甫,别号鹤皋。歙县(今属安徽)人。家富藏书,悉究医学,负笈万里,求师访友,行医于宣城一带,颇有名声。曾撰《针方六集》一书,为针灸文献的分类考证之作。还撰有《砭焫考》《医方考》等。
-
开蒙集
《开蒙集》为针灸书名。《针方六集》为针灸丛书,6卷,明·吴昆撰,刊于1618年。卷1《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2《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卷六《兼罗集》,载玉龙歌等歌赋注释以及灸法等。
-
急乳蛾
乳蛾的辨证分型:常见证型有:①风热外感型:证见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有干燥灼热感,伴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有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③虚火上炎型:证见咽部干燥不适,微痒,微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颧红,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针灸治疗:少商点刺出血。
-
慢乳蛾
乳蛾的辨证分型:常见证型有:①风热外感型:证见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有干燥灼热感,伴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有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③虚火上炎型:证见咽部干燥不适,微痒,微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颧红,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针灸治疗:少商点刺出血。
-
吴崑
吴崑为明代医家。家富藏书,悉究医学,负笈万里,求师访友,行医于宣城一带,颇有名声。曾撰《针方六集》一书,为针灸文献的分类考证之作。还撰有《砭焫考》《医方考》等。后因举子业不售,专而攻岐黄术。对《内经》尤感兴趣。另又有《脉语》、《吴注黄帝内经素问》、《针方六集》、《参黄论》、《砭焫考》、《药纂》等。
-
透刺法
透刺法为刺法名。指将针按一定方向透达某部或某穴,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
-
臗骨
臗骨为经穴别名。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穴在臀部,当下肢环曲呈跳跃式时取穴,故名。有疏经通络、强腰益肾、驱风散寒的作用。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胫酸痛、冷风湿痹、风疹、水肿等。针感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样感觉沿股后或外侧、胭窝、腓侧、腓肠肌、足底、足趾传导,有时针感至外生殖器,可灸。
-
透针法
透针法即透刺法。指将针按一定方向透达某部或某穴,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
-
乳蛾
乳蛾又名蛾子、乳鹅、单双肉蛾。辨证分型:常见证型有:①风热外感型:证见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有干燥灼热感,伴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有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③虚火上炎型:证见咽部干燥不适,微痒,微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颧红,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