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喉
尽管细菌一般不侵入血流,但外毒素可被吸收入血,迅速与易感组织细胞结合,使心肌、肝、肾和肾上腺等发生退行性病变,并可侵犯腭肌和咽肌的周围神经细胞,临床上出现心肌炎和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机能障碍,血压下降等症状。
-
上层镇药
上层镇药为治疗白喉病的一种药物分类。“正将”中的上层镇药为:大生地,元参,煅石膏、麦冬。“猛将”中的上层镇药为:龙胆草、生石膏、犀角。“次将”中者为生地、粉葛根。白喉正将出自《白喉忌表抉微》,此书把治白喉的最上品药称为正将。详药将上层镇药、次层润药、中层消药、下层导药各。
-
中层消药
中层消药系治疗白喉病的一种药物分类。在“正将”中的中层消药为:大木通、神曲、焦楂肉、陈皮、砂仁。在“猛将”中的中层消药为:厚朴、枳实、莱菔子。在“次将”中的中层消药为:小木通、枳壳、炒麦芽、竹叶。参见药将、白喉正将:药将出自《白喉忌表抉微》。并进一步分为上层镇药、次层润药、中层消药及下层导药四者。
-
次层润药
概述:次层润药系治疗白喉病的一种药物分类。“猛将”中的次层润药为:瓜蒌、生栀仁、连翘、川黄柏、马兜铃、兰草根。关于药将:《白喉忌表抉微》该书把治疗白喉的常用药按其作用的猛、缓分为“正将”、“猛将”、“次将”三类。并进一步分为上层镇药、次层润药、中层消药及下层导药四者。
-
下层导药
下层导药为治疗白喉病的一种药物分类。在“正将”中的下层导药为:郁李仁、知母、生土牛膝兜、泽泻、清宁丸。在“猛将”中为:生大黄、元明粉。在“次将”中为:车前子、灯芯、莲子肉。参见药将:见《白喉忌表抉微》。参见白喉正将:见《白喉忌表抉微》。并进一步分为上层镇药、次层润药、中层消药及下层导药四者。
-
艾摩·阿道夫·比瑞格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AdolfvonBehring,又译艾摩·阿道夫·比瑞格,1854年3月15日-1917年3月31日)是一位德国医学家、细菌学家和血清学家。1917年他在马尔堡因肺炎逝世。由于他在血清疗法和被动免疫上的研究,尤其是在对白喉治疗的贡献他于1901年辈授予首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被封为贵族。
-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AdolfvonBehring,又译艾摩·阿道夫·比瑞格,1854年3月15日-1917年3月31日)是一位德国医学家、细菌学家和血清学家。1917年他在马尔堡因肺炎逝世。由于他在血清疗法和被动免疫上的研究,尤其是在对白喉治疗的贡献他于1901年辈授予首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被封为贵族。
-
皮肤试验
皮肤试验通常简称皮试。另一类为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用来检测机体的超敏反应和细胞免疫状态。相反,受试者如有免疫力,其血清中含有足量的抗毒素抗体,能中合注入的毒素,局部不出现红肿,为阴性反应。I型变态反应(见变态反应)皮肤试验是变应原与特异性抗体IgE(免疫球蛋白E)在皮内进行的一种反应。
-
带菌状态
在隐性感染或传染痊愈后,病菌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形成带菌状态。这种人不断排出病原菌,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常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重要传染源。例如,在流行性脑脊膜炎或白喉的流行期间,不少健康人的鼻咽腔内可带有脑膜炎球菌或白喉杆菌。痢疾、伤寒、白喉恢复期带菌者都比较常见。
-
舌生白(疒咅)
舌生白(疒咅)病证名。①系指白(疒咅)之生于舌体者。多由瘟疫邪毒熏蒸,致舌上白点如珍珠。②指白喉患者舌生白(疒咅)。《喉白阐微》附录“秋斋偶记”烂喉风篇:“(白喉)或曰白菌,或曰白缠喉,又曰白(疒咅),其名种种不一。”乃白喉的假膜布在舌上而出现本证候。
-
滋阴清肺汤
《喉科家训》卷四:方名:滋阴清肺汤组成:鲜生地、鲜金钗、京元参、剖麦冬、霜桑叶、川尖贝、湖丹皮、生甘草、枇杷叶、甜梨汁。主治:疫疠喉症,转机之后,肺胃余热未清,肾阴不足,舌绛而干,喉虽清爽,燥痒无津,脉仍数者。白喉四天,咽喉左右两关烂腐,蒂丁亦去其半,身热不壮,舌质淡红,中后薄黄,脉象濡数。
-
舌生白㾦
舌生白㾦为病证名。指白㾦之生于舌体者。1.舌生白㾦多由瘟疫邪毒熏蒸,致舌上白点如珍珠。2.舌生白㾦指白喉患者舌生白㾦。《喉白阐微》附录“秋斋偶记”烂喉风篇:“(白喉)或曰白菌,或曰白缠喉,又曰白㾦,其名种种不一。”乃白喉的假膜布在舌上而言。
-
药将
药将指治疗白喉常用药的分类。《白喉忌表抉微》将其分为猛将、正将、次将三类。以分别治白喉之轻、重症。详参各条。
-
白㾦
颈项初生水疱,渐及胸腹,亦可见于四肢,先少后密,状如水晶,显示湿热有外透之机。破之出淡黄色浆液,有腐臭味,常伴有身热,数天后身热渐低,水泡干燥脱屑而愈。因服氤氲汤,气阴两虚时可加入人参、沙参、石斛。《白喉阐微·附录》:“炼斋偶记”烂喉风项:“或曰白前,或曰白缠喉,又曰白 ,其名种种不一。”
-
瓜霜散
处方:西瓜霜1两,人中白1钱(火煅),辰砂2钱,雄精2分,冰片1钱。功能主治:白喉,喉蛾及一切喉痧,红肿喉风。牙疳,牙痈及风火牙痛,牙根肿痛。舌痛诸病。用法用量:本方方名,《疫喉浅论》卷下引作“冰瓜雄朱散”。摘录:《时疫白喉捷要》
-
沙漠疮
疾病别名草原疮腐败疮白喉疮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本症又称草原疮、腐败疮、白喉疮,系流行于中东、澳洲、非洲及缅甸沙漠地带的一种溃疡性疾病。疾病病因在皮损中可培养出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白喉杆菌,外伤及营养不良可为其诱因。
-
王裕庆
王裕庆为清代医家,字祉庭,湖南湘潭人。长于喉科,撰有《疟痢成方、白喉辨症合刻》(1882)等书。撰有《疟痢成法》,一作《疟痢成方》、《白喉辨证》及《吊脚痧论白喉辨证合刊》,有刻本行世。
-
耳、鼻、咽拭子细菌培养
因此,耳、鼻、咽部拭子细菌培养能分离出致病菌,有助于中耳炎、鼻炎、鼻窦炎、白喉、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的诊断。咽峡部培养应有口腔正常菌群,而无致病菌生长。常见的病原菌有:1.革兰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念珠菌等。5.耳、鼻、咽部感染很多是厌氧菌引起。
-
无患树皮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W Hu nSh P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无患树的韧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无患子条。功能主治:治白喉,疥癞,疳疮。①《生草药性备要》:洗螆癞,疳疮。附方:①治白喉:无患树皮五钱,水煎,含漱,日四至六次。(《广西中草药》)②治小儿白喉或口腔炎:无患树皮,煎水含口。
-
水兰
概述:水兰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清·赵其光《本草求原》记载的蟛蜞菊之别名。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消肿。1.治感冒发热,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肺炎,百日咳,痢疾,痔疮,跌打损伤。2.捣敷治疔疮肿毒。酊剂和煎剂在体外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链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喉白
喉白病证名。也即白喉。见清·郑若溪《喉白阐微》。证治参见白喉条。
-
白虎青龙汤
处方:生石膏木通贝母(去心,杵)桑叶(生用)连翘牛蒡子(生用,杵)板蓝根银花蝉蜕(去足、翅)麦冬(去心)生地黄芩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养阴化痰。白喉,太阴燥火挟有少阳相火,喉间红肿而痛,甚则颈项亦肿,初起辄多痰涎。痰涎壅盛者,仍用牛蒡子,或冲入鲜莱菔汁、牛黄,减冬、地,加杏仁、旋复花、瓜萎皮。
-
多须公
概述:多须公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的广东土牛膝之别名。性味:苦,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热,利咽,解毒,行瘀。1.治白喉,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感冒高热,麻疹热毒炽盛,肺炎,血淋。药理作用:酊剂或煎剂能减轻白喉杆菌对动物的伤害。
-
带菌者
带菌者是体内带有病原菌,但无临床症状的人。带菌者能不断排出病原菌传染周围的人群。如在流行性脑膜炎或白喉流行期间,不少健康人的鼻咽腔内可带有脑膜炎球菌或白喉杆菌。有些传染病患者病愈后,体内仍有病原菌不断排出,该类人群称为恢复期带菌者。伤寒、痢疾病人恢复期带菌者比较多见。
-
许维贤
许维贤即许佐廷。少业儒,为贡生,曾任太守等官职。因留心医药,觅得同乡郑麈所藏的喉科秘本《喉科秘钥》一书(郑氏为当地祖传喉科医,世称“西园喉科”),加以抄录,并用之临证,效果良好。许氏前后治喉科四十余年,后又结合治疗“白腐”(白喉)的经验,撰成《喉科白腐要旨》一书,于1875年由其子许思文编校刊行。
-
咽白喉
咽白喉病证名。白喉假膜位于咽部者,初起常在一侧扁桃体,继而迅速扩展到咽峡部和悬壅垂。常兼见发热,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和轻度咽痛等症。治法详白喉条。
-
坎宫回生丹
处方:真血竭1钱,细辛1分,真雄精2钱,牙皂2分,大梅片4分,硼砂1钱,真麝香6分,郁金1钱,生附片1钱(蜜炙极焦枯)。功能主治:寒证白喉及乳蛾、喉风。用法用量:临时每次以3厘,以掺艮宫除害丹1厘,用铜风鼓吹入白处。含噙片时,使毒气随风涎吐出,便立刻回生。摘录:《白喉全生集》
-
参艾饮
处方:条参4钱,前胡2钱,法夏(姜汁炒)2钱,僵蚕(姜汁炒)2钱,桔梗2钱,银花3钱,陈皮1钱,枳壳1钱,粉草1钱,艾叶3片。功能主治:白喉寒证初起。寒邪在表,见白于关内或关外,色必明润而平,满喉淡红,微肿略痛,头痛,恶寒发热,饮食如常,舌苔白,二便和。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白喉全生集》
-
许乐泉
许乐泉即许佐廷。许佐廷(19世纪)为清代官吏兼医家。后将此书及自己治喉证十余年的经验,编辑增订,于1865年刻行。许氏前后治喉科四十余年,后又结合治疗“白腐”(白喉)的经验,撰成《喉科白腐要旨》一书,于1875年由其子许思文编校刊行。许氏还与侄许维贤编有《活幼珠玑》一书(1873年刊行),论述儿科病证较为简明。
-
严冬荣
严冬荣清代医家。字桂岭,江苏泰州人。世医出身,专长喉科。于白喉一证尤有经验,尝谓世医治白喉多用养阴清肺,执一法而驭百例。严氏强调严格辨证,分别以温清汗下等不同治法疗之,救活甚众。
-
吹喉青黄散
处方:飞青黛西牛黄老式大泥冰少许(新式者不可用)西瓜霜西月石濂珠制法:上药研极细。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去涎。喉间红肿而痛,甚则颈项亦肿,痰涎较多者。用法用量:用吹喉中。若咽燥者,用上白蜜,或鲜嫩侧柏叶捣汁调敷。摘录:《白喉条辨》
-
艮宫除害丹
处方:真珍珠3钱(放水豆腐上蒸3尺香久),地虱婆(放银锅内微火焙焦)2厘,真玛(王[文凵?])3钱(入砂坛内火煅7尺香久),手指甲(瓦焙焦)5分,真珊瑚3钱(入砂坛内火煅7尺香久),马勃3厘,真琥珀3钱,蚯蚓(瓦焙枯)6分,真辰砂3钱(水飞),蚕茧7只(烧灰存性),真麝香5分,大梅片6分。摘录:《白喉全生集》
-
开关立效散
处方:真雄精1钱,细辛1分,真牛黄1钱,牙皂2分,真麝香4分,薄荷6分(去梗),大梅片5分。制法:除片、麝、牛黄外,共为极细末,过绢筛,合片麝、牛黄再乳精细,瓷瓶收贮,蜡封固瓶口,勿使泄气。功能主治:开窍。主一切白喉牙关紧闭,汤水难入者。用法用量:临时以3-4厘吹两腮内,或以少许吹鼻孔。摘录:《白喉全生集》
-
喉间发白证
喉间发白证病证名。系指今之白喉。清乾隆年间发现此病之初,根据其症状命名为喉间发白证。又名白缠喉。本病由太阴肺经伏热盗其肺金之气所致。治宜养阴清肺,方用养阴清肺汤。也可外用吹喉药配合治疗,参见白喉条。
-
许佐廷
许佐廷(19世纪)为清代官吏兼医家。后将此书及自己治喉证十余年的经验,编辑增订,于1865年刻行。许氏前后治喉科四十余年,后又结合治疗“白腐”(白喉)的经验,撰成《喉科白腐要旨》一书,于1875年由其子许思文编校刊行。许氏还与侄许维贤编有《活幼珠玑》一书(1873年刊行),论述儿科病证较为简明。
-
砂生槐
《全国中草药汇编》:砂生槐:拼音名:ShāShēnɡHu i别名:蓟瓦[藏名]来源:豆科砂生槐Sophoramoorcroftiana(Wall.生境分布:西藏。子房具短柄,密被白色长柔毛。果实含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1.64%,氧化槐根碱(oxysophocarpine)0.5%,苦参碱0.172%,和槐根碱0.005%。性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
-
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有天花、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流行性感冒、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肺结核和支原体肺炎等。流感曾发生过多次全球性大流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1918~鉴于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大面积空气消毒方法,故其预防重点在于接种疫苗。
-
冰瓜雄珠散
概述:冰瓜雄珠散为方剂名,出自《疫喉浅论》卷下方。组成:西瓜霜二两,煅人中白、冰片各一钱,朱砂二钱,雄黄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主治白喉,疫喉。运用:若非白喉,减去雄黄。
-
善后养正汤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方名:善后养正汤组成:生玉竹5钱,生地黄3钱,熟地黄4钱,花粉2钱,怀山药4钱,茯苓3钱,制首乌4钱,麦门冬2钱(去心),白芍2钱,女贞子3钱,当归3钱,炙甘草1钱。功效:固本而清余毒。用法用量:白喉愈后隔1-2日即服此方,每日1剂。
-
青凤散
处方:青果炭9克(烧存性)川贝黄柏儿茶薄荷叶各3克冰片2.4克凤凰衣1.5克制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再入乳钵内和研匀,收储瓷瓶封固。摘录:《喉症指南》卷四《喉证指南》卷四:方名:青凤散组成:青果炭3钱(烧存性),川贝1钱,黄柏1钱,儿茶1钱,薄荷叶1钱,冰片8分,凤凰衣5分。主治:白喉及喉风,一切热证。
-
吹喉玉钥匙
处方:炒僵蚕1.5克西月石15克玄明粉15克飞辰砂1.5克梅冰1.5克制法:先用月石倾入铜勺内烊化,再下玄明粉,炼枯,研极细末,即下僵蚕、辰砂、梅片等末,研乳至极细粉,收贮听用,勿令泄气。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一切喉症初起,红赤肿痛,或微肿起腐者。注意:阴虚白喉纯红者忌用。摘录:《喉痧证治要略》
-
加减滋阴清肺汤
处方:鲜生地18克细木通2.4克薄荷叶2.4克金银花9克京玄参9克川雅连1.5克冬桑叶9克,连翘壳9克鲜石斛12克甘中黄2.4克大贝母9克鲜竹叶30张活芦根(去节)30克功能主治:治疫喉白喉,内外腐烂,身热苔黄,或舌质红绛,不可发表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如便闭,加生川军9克,开水泡,绞汁冲服。摘录:《喉痧症治概要》
-
玉钥匙
概述:玉钥匙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方之玉钥匙:别名:玉匙散、玉锁匙处方:火硝一两半,硼砂半两,樟脑一字,白僵蚕二钱五分。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方《喉瘀症治概要》方之玉钥匙:组成:西瓜霜5钱,西月石5钱,飞朱砂6分,僵蚕5分,冰片5分。用药禁忌:阴虚白喉忌用。
-
短瓣花
别名:短瓣石竹、僮仁局、小儿新光、扣仁荡、生烟叶、松筋藤、土牛膝[广西]来源:石竹科短瓣花属植物短瓣花BrachystemmacalycinumD.Don,以带根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舒筋活络。根:用于白喉,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病后虚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瘦风轮
别名:塔花、剪刀草来源:唇形科风 菜属植物瘦风 Clinopodiumgracile(Benth.)Matsum.,以全草入药。8月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性味:辛、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白喉,咽喉肿痛,肠炎,痢疾,乳腺炎,雷公藤中毒;外用治过敏性皮炎。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重楼玉钥
概述:《重楼玉钥》为中医喉科著作。二卷(又有一卷本及四卷本)。主要内容:《重楼玉钥》上卷首列“咽喉说”等八篇咽喉病总论,详细论述了36种喉风的名称、症状、治法、末为治疗喉风的方药,以及牙疳、喉间发白(白喉)等症。卷下为“喉风针诀”,包括喉科疾病常用的十四经命穴、行针手法、补泻和禁忌。
-
郑宏纲
郑宏纲即郑梅涧。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人。安徽歙县人。郑宏纲(约1727-187年)。集多年临证经验,由方成培整理成书,名《重楼玉钥》两卷。书中详析喉风证治,常内服、外治兼施。谓白喉发于肺肾本质不足者,遇燥气流行或多服辛烈之物而触发,治疗强调养阴清肺为首务,创喉科名方“养阴清肺汤”。
-
喉白阐微
《喉白阐微》喉科著作。清·郑梅涧撰。刊于1797年。本书根据作者的多年临床治疗心得,对白喉的辨证论治、药用宜忌、药性、常用验方等都作了比较概括的论述。对白喉的发病规律、症状特点和治疗原则均提出了个人见解。195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
-
发泡
用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特定部位上,使之发泡的治法。如硃砂巴豆膏敷印堂穴治白喉;斑蝥研粉,放于小膏药中心,贴项两侧(患左贴右,患右贴左)治急性扁桃体炎(贴后三四小时起疱,以消毒针挑破,挤出黄水,涂以红汞)。毛茛、天南星、威灵仙、回回蒜等的鲜根,捣烂,取如黄豆大一小粒外敷,也能发泡。
-
二氧化氢溶液
药品说明书:别名:二氧化氢;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外文名:LiquorHydrogenPeroxide适应症:为强氧化剂,具有消毒、防腐、除臭及清洁作用,用于清洗创面、溃疡、脓窦、耳内脓液;用量用法:除用于有恶臭不洁的创面外,尤适用于厌气菌感染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的创面,用3%溶液冲洗或湿敷,根据情况每日可多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