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巢元方
巢元方为隋代医学家。撰《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全文在线阅读
-
吴景贤
吴景贤隋代医家。生平及里籍欠详。依《隋书·经籍志》,景贤著《诸病源候论》五卷,目录一卷。据此,该书或为巢元方与吴氏合著,或吴氏别有一已佚之同名书,有待深入考证。
-
喜气
喜气七气之一。见《诸病源候论·七气候》。巢元方认为:喜气“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参见七气、九气条。
-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气功导引专著。《诸病源候论》在所论的绝大部分证候之后,均附有相应的气功导引治疗方法,共计260余条,可说是隋以前医疗气功导引法的一次总结。这些功法丰富多采,以姿势来说,有偃卧、侧卧、端坐、跪坐、踞坐、蹲坐、舒足坐等;以炼意来说,有内视丹田,存守五脏,存念引气等;
-
地甲肿与地克病
概述:地甲肿俗称“瘿袋”,中医称为“瘿”。唐代名医王焘(公元752年)所著的《外台秘要》中再交提出用羊的甲状腺来治疗瘿病。1938年DeQuarrain和Wcgelin系统地描述了瑞士的神经型地克病的各方面。主要病区在东北有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地区。我国地甲肿多分布于山区是因为山区坡度大,雨水冲刷,碘从土壤中流失严重所致。
-
中医男科学
中医男科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认识男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发病规律,研究用中医药防治男子专有疾病以及研究男性性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汉代武威医简记载了男性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及前阴疾患。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举凡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精液病变、前阴病证以及其他男子杂病均有论述。
-
引气
概述:引气:1.刺法术语;2.气功术语。即导气,或作得气解。也指通过呼吸将自然之气吸入体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一“养生方导引法”:“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
-
漆中毒
漆中毒的病因病机:因漆入目或皮肤接触致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漆中毒的症状:多发生在身体的暴露部位,所接触的皮肤突然红肿,焮热作痒,起小丘疹或水泡,抓破则糜烂流水。重者可遍及全身,并见形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杉木汤、紫苏汤、漆姑草汤、蟹汤浴之,皆良。”
-
导引
导引(physicalandbreathingexercise)一作道引。宋《圣济总录》:“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则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人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
肠痔
肛门部痈疽。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诸痔皆由伤风”。巢元方之诸痔系指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也。其肠痔系“肛边肿核痛,发寒热而血出者,肠痔也”。即因肛门周围因痈疽形成周围脓肿,并由此而伴有恶寒发热者。参见肛门痈条。
-
徐福松
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5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巢元方、李时珍、朱丹溪、程钟龄、王旭高、高锦庭、许履和。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温病条辨》、《本草纲目》、《医学刍言》、《疡科心得集》、《柳选四家医案》、《阳痿论》、《秘本种子金丹》。
-
诸病源候论
概述:《诸病源候论》为中医病因证候著作,隋代巢元方等撰。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全书内容丰富,除一般内科外,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儿科病证、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
-
巢氏病源
概述:《诸病源候论》为中医病因证候著作,隋代巢元方等撰。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全书内容丰富,除一般内科外,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儿科病证、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
-
诸病源候总论
概述:《诸病源候论》为中医病因证候著作,隋代巢元方等撰。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全书内容丰富,除一般内科外,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儿科病证、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
-
脾中风
即脾脏中风。为风邪中于脾经所致。《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补充腹满、身通黄等症。
-
六气诀
六气诀气功功法名。这种功法在古代气功典籍《服气经》中就有记载,该书后虽失传,但其记载为《养性延命录》所收录:“纳气有一,吐气有六。其后,隋·智(岂页)《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和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胡愔《黄庭内景五脏补泻图》等书及宋元明清的许多气功文献对此功法均有载述。
-
九漏
九漏为外科漏管的总称。有两种说法:1.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巢元方等整理为:狼漏、鼠漏、蝼蛄漏、蜂漏、蚍蜉漏、蛴螬漏、浮疽漏、瘰疬漏、转脉漏,合称之。2.《外科正宗》卷十二则称:狼漏、鼠漏、脓漏、蝼蛄漏、蜂漏、蜈蚣漏、蛴螬漏、瘰疬漏、转脉漏为九漏。即淋巴结核所引致漏管等之别名。
-
黑斑
多指外感热病发斑色黑之证。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时气病重证可现黑斑,认为是“十死一生”之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选用化斑汤、升麻葛根汤、玄参升麻汤、黑膏、黑奴丸等方。
-
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为症状名,亦称往来寒热。一天可发作数次。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如见于伤寒发病过程中,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弦等症,属于少阳病,通常称为半表半里证。若在杂病中气郁化火,而见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伴见呕吐吞酸,嘈杂,胸胁痛,小腹胀,头晕目眩等症,治宜疏肝解郁。
-
汪受传
汪受传,1946年5月出生,江苏省东台市人。学医时间:1964年从医时间:197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巢元方、钱乙、陈文中、徐小圃、江育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病源方论》、《幼科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