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丹溪
罗和悌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精通李杲、张从正的学术理论,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又将《内经》、《难经》等书详细讲解给朱震亨,并每日让他在一旁看他治病,几年之后,朱丹溪学成回到乡里,一举治好了老师几十年无人能治好的病,名声大震。
-
朱震亨
罗和悌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精通李杲、张从正的学术理论,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又将《内经》、《难经》等书详细讲解给朱震亨,并每日让他在一旁看他治病,几年之后,朱丹溪学成回到乡里,一举治好了老师几十年无人能治好的病,名声大震。
-
方广
方广(16世纪)为明代医家。尝谓“得医道之全者,丹溪一人;对朱丹溪最为推崇,因见程充(用光)所校定的《丹溪心法》一书赘列有附录,与朱氏本法或有矛盾,故将附录删去,作者又将与朱氏的方论互有发明的方论附于有关病目之后,前后历时五年,编成《丹溪心法附余》一书,对于传播和研究丹溪之学有一定影响。
-
卢和
卢和为明代医家。字廉夫。东阳(今浙江东阳)人。著有《食物本草》二卷、《丹溪纂要》二卷。他在医学思想上,推崇朱丹溪。《丹溪纂要》一书,是他对朱丹溪著述通过学习体会而予以注释之作。
-
风湿痿软
又阳明经脉虚,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与劳累过度,居处潮湿,也可导致本病。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心热痿软
《症因脉治》卷三:“心热痿软之症,四肢关节不能活动,足胫纵缓,不能收持,如枢纽之折,而不能提挈,面颊常赤,心烦意乱,此《内经》心热痿软之症也。”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
四肢缓弱
《证治准绳·杂病》:“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又阳明经脉虚,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与劳累过度,居处潮湿,也可导致本病。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痿病
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汪石山《医学原理》谓:“宜用东垣健步丸加燥湿清热之剂,如苍术、黄芩、黄柏、牛膝之类为主,详其挟痰、挟热、挟湿、挟气虚加减施治。”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血虚痿
《丹溪心法·痿》:“血虚,四物汤加黄柏、苍术煎送补阴丸。”又阳明经脉虚,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与劳累过度,居处潮湿,也可导致本病。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肉枯
《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痹症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痛风、走注、周痹、众痹、顽痹、血痹、气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胞痹、肠痹及十二经筋病等。
-
痿
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汪石山《医学原理》谓:“宜用东垣健步丸加燥湿清热之剂,如苍术、黄芩、黄柏、牛膝之类为主,详其挟痰、挟热、挟湿、挟气虚加减施治。”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徐彦纯
徐彦纯元末明初医家(?全稽(今浙江绍兴)人。尝撰《医学折衷》,以《内经》为本,采摭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诸家论说,参附己意。该书分中风、痿、伤风、痰等十七类,有论有按,证方俱备。后又经明刘纯增设二十三类,续增注说,共五十卷,更名《玉机微义》(1396年)。又取金元名医家论药之言,编为《本草发挥》四卷。
-
卢廉夫
卢廉夫即卢和。卢和为明代医家。字廉夫。东阳(今浙江东阳)人。著有《食物本草》二卷、《丹溪纂要》二卷。他在医学思想上,推崇朱丹溪。《丹溪纂要》一书,是他对朱丹溪著述通过学习体会而予以注释之作。
-
血瘀痿
血瘀痿的病因:血瘀痿多由产后恶露未尽,或跌仆损伤,瘀血不消所致。《证治准绳·杂病》:“痿者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治疗法则:痿证的治疗法则,《内经》谓“独取阳明”,朱丹溪主“泻南补北”。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肉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选用川连枳壳汤、泻黄散、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二术二陈汤、霞天膏等方。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皮毛痿
选用二母二冬汤、知柏天地煎、清燥救肺汤、犀角桔梗汤、玉华煎等方。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后世又有暑痿、夏痿、食积痿、血虚痿、气虚痿、肾肝下虚痿、痢后痿等名。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
-
罗知悌
罗知悌(约1243-1327年)宋末元初医学家。学宗刘完素,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说,将北方刘、张、李诸家学术传至江南。求医者至,令徒告以诊视脉状,口授配伍方药。朱氏由此得见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王海藏诸书,且得罗氏启迪,遂创丹溪学派。罗氏治病处方,灵活善变,疗效颇佳。推重精神疗法,又注意顾护胃气。
-
何梦瑶
何梦瑶清代医家(1692-1764年)。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所著《医碥》一书,论述内科杂病,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予人以启发。此外,尚有《本草韵语》、《妇科良方》、《幼科良方》等,为清代具有代表性人物之一。
-
生韭饮
《医统》卷二十六引朱丹溪方:组成:生韭(捣自然汁1盏,温加酒1-2杯同服)。功效:开提气血。主治:食郁久则胃脘有瘀血作痛。用法用量:上先以桃仁连皮细嚼数10枚后,以韭汁送下。《不居集》上集卷十四:组成:韭菜(取汁)。用法用量:用姜汁、童便磨玉金饮之,其血自清。如无玉金,以山茶花代之。
-
催嚏开窍法
上五味共研极细末,取少许咯鼻取嚏。3.避瘟散(民间验方)苍术15g,细辛9g,大黄、贯众、生姜、厚朴、法半夏、川芎、藿香、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防风、白芷、荆芥、独活、枳壳、香附、薄荷、陈皮、炒神曲、石菖蒲、草蔻仁、香薷、广木香、丁香、雄黄、桔硬各3g,朱砂1 5g,皂角30g。主治厥证属痰闭者。
-
朱辟疆
1942年5月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格致余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单位:镇江市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研究所(邮码:212028)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各类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代谢性及风湿类疾病,内科疑难杂症,对慢性肾衰竭尤有研究。
-
顾国龙
顾国龙,1934年6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64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喻嘉言、王清任、张锡纯、傅宗翰。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热论》、《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
徐福松
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58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巢元方、李时珍、朱丹溪、程钟龄、王旭高、高锦庭、许履和。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温病条辨》、《本草纲目》、《医学刍言》、《疡科心得集》、《柳选四家医案》、《阳痿论》、《秘本种子金丹》。
-
汉方医学
汉方医学即汉医。公元1492年~1500年日本坂净运到中国学习中医学,回日本时带去了《伤寒杂病论》等,并先后撰写《新椅方》、《续添鸿宝秘要钞》等书,向日本医界介绍传播张仲景学说。日本汉方医学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核心,以实用主义为立足点,形成了与中医学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内容。
-
刘宗厚
刘宗厚即刘纯。父刘叔渊受业于名医朱丹溪,刘纯继承家业,颇有医名。刘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和张仲景《伤寒论》的医理,又补入后世的方治编成《伤寒治例》一书。此外,还撰有《医经小学》,以韵体文将医经之要旨加以编辑,便于记诵。全书分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及运气等部分叙述。其中卷三载经穴歌括。
-
费伯雄
咸同间(公元1851-1874年)以医名,远近诣诊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区。持脉知病,不待问。推崇李东垣温补脾胃,朱丹溪壮水养阴之法。另著《医方论》、《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食养疗法》、《怪疾奇方》等。《校注医醇剩义》全文在线阅读《医方论》([清]费伯雄)全文在线阅读《食鉴本草》全文在线阅读
-
吴景隆
吴景隆明代医学家。号梅窗居士,少习举子业不第,遂转而攻医,遂精医理。因鉴于历代对朱丹溪之学“迂而不遵”,乃取各家之长,参以己见,著《脉证传授心法》一卷。此书未见行世。
-
王世相
王世相为明代医家,字季邻,号清溪,蒲州(治今山西永济)人。曾任延川县(今属陕西)知县。著有《医开》七卷,凡24类,首载或问数条,认为医学发展至朱丹溪时,已集其大成,备极推崇。主张滋阴降火之说。未见刊行。
-
王履
王履(1332~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喜爱医学,后拜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为师。
-
徐镛
徐镛清代医家。字叶壎,号钰台。松江(今属上海市)人。生活于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间。精研医学,尝撰《四大家辨》,称不应将李东垣、刘河间、朱丹溪与张仲景并称“四大家”。亦不应将温补派称为景岳派,因《景岳全书》为温凉补泻并收之书。其论并见于《吴医汇讲》之中。
-
小儿痿证
治疗:治疗法则,《内经》谓“独取阳明”,朱丹溪主“泻南补北”。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下肢取足三里、承山、阳陵泉、环跳。辨证论治:湿热阻滞者,宜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用二妙散加当归、牛膝、龟板、防己、萆薢。
-
虞抟
虞抟明代医学家(1438-1517年)。世医出身,抟幼习儒,文学功底好。后母病而习家学,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诸古典之学及历代重要医家著作,对朱丹溪倍加推崇。其所著《医学正传》八卷、《苍生司命》八卷刊行于世,为读者所推崇。尚有《方脉发蒙》、《医案正宗》,均未见行世。
-
阴常不足
“阴常不足”的阴,指津液精血。见《格致余论》卷一。朱丹溪认为津液精血是人身的宝贵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果不注意保养精血,则阴虚阳亢,百病丛生。这是他侧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创用大补阴丸、越鞠丸、琼玉膏等流传于世。
-
医宗粹言
明·罗周彦撰。所论多宗《内经》及张仲景、王叔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罗谦甫诸名家,选摘其精粹之言,故以《医宗粹言》为书名。前列总论,分述阴阳、脏腑、病机、伤寒、运气、摄生等内容。卷七-十为四时方论(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五官、口齿病证),卷十一-十四为四科备录,分述妇人、小儿、外科、针灸科病证。
-
医学正传
《医学正传》综合性医书。明·虞抟撰于1515年。凡所述诸证,均先立论,必以《内经》要旨为提纲。其证治则以朱丹溪学术经验为本。脉法采摭《脉经》,伤寒、内伤、小儿病分别宗法张仲景、李杲和钱乙。虞氏对咒禁、巫术,以运气推算病期、病证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态度。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医门棒喝
《医门棒喝》医论著作。收章氏“天气阴阳论”、“太极五行发挥”等30余篇论文。杂论医学理论、诊法及内、儿等科疾病的证治,并附医案。对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诸家亦能择善而从。在温病的辨证施治方面有不少新的见解和发挥。此书另有一种刊本,将医论部分为初集,将其《伤寒论本旨》九卷为二集。
-
医灯续焰
《医灯续焰》脉学著作。二十一卷。明·王绍隆传,清·潘楫增注。初刊于1652年。潘氏取崔嘉彦《四言举要》(明·李言闻删补改订本)予以注释。注文多据《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以及张洁古、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等诸家学说。内容比较详备。现存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医碥
《医碥》综合性医书。清·何梦瑶撰。卷一为基础理论部分,略述脏腑、经络、阴阳、水火、寒热、补泻等概说;卷二-四分述内科杂病证治,其主论能综合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学说,对病证的分析,说理明白晓畅,颇多个人见解;卷五为四诊;所选方剂切合临床实用。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医方全书》本。
-
叶云龙
叶云龙为明代医家。字以潜。旴江(今江西南城)人。少习举子业,兼精医学,治病有奇效。采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家杂说并诸家精义,成《士林余业医学全书》(又作《士林余业》)6卷。
-
阳常有余
“阳常有余”多指精血亏损、阴不济阳所产生的内火。阳,指气、火。见《格致余论》卷一。朱丹溪认为饮食失节,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热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
-
证治要诀
《证治要诀》综合性医书。作者以朱丹溪学说为本,集《内经》、《难经》直至宋元的医学文献并诸家学术经验,参以个人的心得见解,论述多种内科杂病兼及疮疡、妇科、五官科等常见病证的证治。全书共分为诸中、诸伤、诸气、诸血、诸痛、诸嗽、诸热、寒热、大小腑、虚损、拾遗、疮毒,妇人共十二门。
-
赵良仁
赵良仁(1304-1373年)元末明初医家。字以德,号云居。浦江(今属浙江)人。少习儒,通经史。后从朱丹溪习医,尽得师传,治病多有效,闻名浙中。著有《金匮方衍义》、《医学宗旨》、《丹溪药要或问》,后二种已佚。子友昌、友同亦有医名。
-
头运眼花
《景岳全书·杂证谟》:“但忽运而忽止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头眩
头眩为病证名。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汤望久
汤望久清代医家。字来苏,浙江石门人。生平欠详,曾校辑《脉因证治》二卷,皆录自朱丹溪之著作如《丹溪心法》、《格致余论》、《金匮钩玄》等书。
-
强行健
强行健清代医家。号易窗,后改名健。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工山水画,精医,乾隆(1736-1795年)间名医。学宗朱丹溪说,用药偏于寒凉,人称“石膏强”。著有《痘证宝笺》六卷(1862年刊),系纂集秦昌遇《痘疹折衷》、聂尚恒《活幼心法》、朱纯嘏《痘疹定论》而成。另撰有《伤寒直指》,已佚。
-
脾肾泄
脾肾泄病名,泄泻病之一。其症候特点是:每日清晨天将明时,必登厕洞泄一二次。陈修园主张以四神丸加味主之,并谓:“大抵初泻与泻之未甚,宜利水,次补脾。久泻大泻,宜补肾,以胃关煎、八味丸之类为主,兼服补中益气汤以升其下降之气。”朱丹溪《丹溪心法·泄泻》主张用分水饮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
-
刘叔渊
刘叔渊元代医生。字桔泉,吴陵(今属江苏)人。受业于名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医术高超,其子刘纯继其业,亦为名医。
-
刘纯
字宗厚(一作景厚)。父刘叔渊受业于名医朱丹溪,刘纯继承家业,颇有医名。刘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和张仲景《伤寒论》的医理,又补入后世的方治编成《伤寒治例》一书。此外,还撰有《医经小学》,以韵体文将医经之要旨加以编辑,便于记诵。全书分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及运气等部分叙述。其中卷三载经穴歌括。
-
李肃
李肃明代医家。字彦昭,号杏林。江苏委县人。童年丧父,尝从金华名医赵云居游,因赵氏为朱丹溪之门人,李肃尽得其传,遂以医名。后被荐为松江府医学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