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茵陈二苓汤
《伤寒大白》卷三:方名:茵陈二苓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茯苓、猪苓。主治:发黄。各家论述:茵陈山栀大黄汤,仲景使黄从小便而出,后人善体仲景,故用二苓专走小便。
-
遯园医案
《遯园医案》为医案著作。二卷。萧伯章撰。刊于1921年。本书不分门类,记述详细,医理分析浅显形象。从这些医案中可以分析出萧氏长于脉诊,善用经方。但倡言“仲景而后无完医”,诚属片面之论。现有初刊铅印本。
-
伤寒论今释
《伤寒论今释》为伤寒著作。陆渊雷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析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仲景原著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会,但因思想方法局限,掌握西医知识亦有限,故难免有其片面不足之处。建国后有排印本。
-
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
《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为伤寒著作。南京中医学院编著。本书以该院所编《伤寒论释义》为蓝本,在仲景原文后用提示和讨论的形式加以阐析,并附表格,主要用于教学参考。195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梁汝钰
梁汝钰清代医家。字元暇。山东禹城人。道光(1821-1850)年间太学生。专攻医学,博览历代名医著作,临证折衷于仲景《伤寒论》。于小儿痘疹颇有心得。编《痘疹辑要》三卷。
-
方隅
方隅为明代医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其父方谷为当地医官。他曾将方谷平日著述编集成册,并由方谷校正,称为《医林绳墨》。系集自《内经》、仲景学说之下,诸名家之医论,并酌参其个人见解,主要为内科诸病,间亦兼及外、妇、儿诸科,有一定影响。
-
无求子伤寒百问
《无求子伤寒百问》为书名,即《类证活人书》。宋·朱肱撰,刊于1108年。全书分四部分,分别论述伤寒各证以及一些杂病。十一,以问答体例剖析伤寒的各种相类证候;全书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明,是研究《伤寒论》较早的一部著作。原书复经宋·王作肃参考历代医籍予以增注,参入各条之下,改名《增释南阳活人书》。
-
仲景伤寒补亡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即《伤寒补亡论》。20卷(其中卷16明代即亡佚,实存19卷)。宋·郭雍撰于1181年。作者鉴于当时所见《伤寒论》已有残缺,遂取《备急千金要方》、《类证活人书》以及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学说,参合个人见解作为补充,故题名“补亡”。本书的编次与一般《伤寒论》传本不同,且内容也有所扩充。
-
纪开泰
纪开泰为清代医家。山东宁阳人。雍正(1723~1735)间监生。传家学,研《内经》,遍读仲景以后诸家方书。治病必洞察标本阴阳之故,凡有心得必一一记录,撰《医学箕裘集》24卷。卒年约八十。次子体润、孙天崇、曾孙茜珠、玄孙若鼎均有医名。
-
仲景论十二脉
仲景论十二脉指张仲景所论的十二种脉象。即纵、横、逆、顺、反、覆、高、章、纲、惵、卑、损。《诊家正眼》:“《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皆置若罔闻,则有慙于司命之职矣。”
-
章
章脉象名。即仲景十二脉之一。脉沉取之盛而有力,即脉形充满。《诊家正眼》:“曰章者,营气盛也,阴脉强也。”
-
伤寒论新注
《伤寒论新注》为伤寒著作。承淡安注解,朱襄君参订。承氏参考多种《伤寒论》注本及有关著作,对仲景原文采取提要、注解、小结的形式予以详析,并对六经病证补充针灸疗法。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试用中西汇通的理论注释经义,书中的注解和方论杂有附会或不够恰当的观点。现存1930年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本,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
-
伤寒论释义
《中医临床参考丛书》之一。本书以提要、释义为主,结合词解,选注诠释《伤寒论》。卷首概论部分能融会经义,使读者对六经辨证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南京中医学院编著。《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是以《伤寒论释义》为蓝本,在仲景原文后用提示和讨论的形式加以阐析,并附表格,主要用于教学参考。
-
伤寒补亡论
《伤寒补亡论》为伤寒著作。宋·郭雍撰于1181年。作者鉴于当时所见《伤寒论》已有残缺,遂取《备急千金要方》、《类证活人书》以及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学说,参合个人见解作为补充,故题名“补亡”。本书的编次与一般《伤寒论》传本不同,且内容也有所扩充。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此书时,题名《仲景伤寒补亡论》。
-
高
高脉象名。系仲景十二脉之一。脉浮取盛而有力,卫气盛。《诊家正眼》:“日高者,卫气盛也,阳脉强也。”
-
覆
覆①《内经》十二脉之一。脉长超过本位而下臂的脉象。《诊家正眼》:“曰覆者,自尺部下达臂间,血有余也。”②仲景十二脉之一。脉来头小本大。《诊家正眼》:“曰覆者,头小本大,病在表也。”
-
吴东旸医案
《吴东旸医案》医案著作。清·吴达撰。刊于一八七九年。全书收作者治案四十余条,以伤寒、时症为多。遵循仲景之法注,重六经辨证。每条记述较强。现存光绪刻本,石印本。后收入《医学求是》中。
-
辨脉平脉章句
《辨脉平脉章句》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清·周学海章句。作者以《伤寒论》中辨脉法、平脉法为诊法之正宗,指出:“辨脉、平脉、仲景论百病之脉也,不专于伤寒。”摒去旧注,重予详细注释,复加按语,发挥作者的心得体会和临证经验。以期切于临证实用,对研究仲景脉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
伤寒派
伤寒派为古代医学的一个学术流派。自从汉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以来,后世医家,对该书加以注释、发挥者颇多。使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得以不断发展。明清以来,温病学说逐渐兴起并形成独立的学术派别。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学术争鸣推动了伤寒学的发展。对外感热病尊张仲景伤寒学说的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
-
内经十二脉
内经十二脉为脉学名称。指《内经》所论述的十二种脉象,即鼓、搏、坚、横、急、喘、躁、格、关、溢、覆。《诊家正眼》:“《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世皆置若罔闻,则有慙于司命之职矣。”
-
惵
惵(dié,音碟)仲景十二脉之一。脉来怯弱无力。《诊家正眼》:“曰惵者,卫气弱也,阳脉衰也。”
-
田伯良
田伯良清代医家。字捷乡,诏安(今属福建)人。初习举子业,后改攻医学。其时适值西学东渐,田氏以中医医术见长,于沿海地区及各侨埠行医数十年,颇得好评。为发扬国粹,著有《中华古圣医经大全》,内含《内经》、仲景、《神农本草》等医经原文多种,有刊本行于世。
-
叶秋渔
叶秋渔即叶劲秋。1955)为近代医家。浙江嘉善人。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任上海中国医学院教授,解放后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编审委员。著有《中医基础学》、《伤寒论启秘》、《仲景学说之分析》、《针灸述要》等书。
-
叶劲秋
叶劲秋为近现代医家(1900-1955年)。字秋渔,浙江嘉善县人。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任上海中国医学院教授,解放后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编审委员。著有《中医基础学》、《伤寒论启秘》、《仲景学说之分析》、《针灸述要》等书。
-
伤寒补例
清·周学海撰。据此作者将《伤寒论》中“伤寒例”所申明的“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热”的理论,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的分析,结合读书临证体会予以阐析补充,故名《伤寒补例》。现存清刻本、《周氏医学丛书》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读过伤寒论
《读过伤寒论》伤寒著作。陈伯坛撰。陈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此编对《伤寒论》的原文注释较全面,每能阐发经义,并品评自晋以后诸家注疏之得失,“卷之首”谈《内经》及《伤寒论》读法,颇具新见。现有1930年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
金匮要略心典
概述:《金匮要略心典》为金匮著作。简称《金匮心典》,清·尤怡纂注。书成于1729年。主要内容: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颇有心得,纂注时力求得《金匮》之妙谛,发仲景之心声,故名“心典”。作者删去原书的最后三篇,阐述仲景原文的精义。并改正原文传写之误,删略后人增添的内容,可称《金匮要略》注本中较好的一种。
-
谢复古
谢复古宋代医家。贯履未详。曾任翰林学士,以精于医药闻名,于伤寒病证治颇有研究,能发仲景之奥旨。撰有《难经注》。
-
伤寒附余
《伤寒附余》为《伤寒论直解》的附录。清·张锡驹撰。刊于1712年。张氏融会《内经》理论以阐注仲景《伤寒论》,对读者理解经义并联系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帮助。本书删去王叔和整理本中“伤寒例”等部分内容,在编排次序上亦略有调整。末附《伤寒附余》1卷。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即《订正金匮要略注》。8卷(《医宗金鉴》卷18~清·吴谦等纂注。吴氏等鉴于《金匮要略方论》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加注释,并选集前人注本中能阐发仲景学说的见解。卷末为正误存疑篇,对存疑的28条原文一一加以辨析,可供参考。
-
顺
顺脉学术语。仲景十二脉之一。即母子相乘的脉象。金行乘水,木行乘火。《诊家正眼》:“曰顺者,金乘水,木乘火也。”
-
订正金匮要略注
《订正金匮要略注》为金匮著作。全称《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八卷(《医宗金鉴》卷十八~清·吴谦等纂注。吴氏等鉴于《金匮要略方论》的一些旧注本每多“随文附会,难以传信”,遂予订正,详见注释,并选集前人注本中能阐发仲景学说的见解。卷末为正误存疑篇,对存疑的28条原文一一加以辨析,可供参考。
-
卑
卑仲景十二脉之一。卑脉软弱,主营气不足。《诊家正眼》:“曰卑者,营气弱也,阴脉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