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音
因妊娠胎阻胞脉而无音者,名子喑。《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治宜宣肺散邪为主,用三拗汤、桑杏汤等方。如久病失音,由于肺肾气阴两伤,宜润肺滋肾,用清音汤、百合固金汤、地黄饮子等方。
-
厌不能发
厌不能发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古人则认为声哑无音系由寒邪客于会厌,会厌开阖不利所致。
-
致
《灵枢·病传》:“大气入脏,腹痛下淫,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参“致密”。《素问·调经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其开阖不致,故无音。”《素问·脏气法时论》:“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
闻诊
英文翻译:listeningandsmellingexamination解释:oneofthefourdiagnosticexaminations,specificallylisteningandsmelling中文解释:闻诊为四诊之一。②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久病声音嘶哑,为肺肾阴虚,水不制火,火灼肺金所致。
-
癔病性失音
疾病别名功能性失音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概述癔病性失音又称功能性失音,是喉发声功能暂时性障碍,并无器质性改变的一种癔病表现。亦可选用针刺廉泉穴。预后及预防无特殊特别提示癔病性失音又叫神经官能症,大多是中年妇女或性格内向者,在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后引起突然失音,但哭笑或咳嗽时声音正常而响亮。
-
土气不调
土气不调为病证术语,指脾气失却正常的运化功能。《备急千金要方》:“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
-
逆气
逆气病证名。冲逆之气。《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
肺虚寒证
肺虚寒证证名。其证咳嗽上气,下利少气,形寒怯冷,鼻多清涕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肺大肠经虚实寒热证治》:“肺寒虚,逆满上气,咽中闷塞,寒从背起,口中如含冰雪,语无音声,舌本干燥,吐沫唾血,不能饮食。”治宜补气温肺,用补肺汤,人参茯苓丸、九味汤等方。
-
小儿血压测量法
操作名称:小儿血压测量法适应证:需要监测血压的患者和正常健康体检等均可测量血压。禁忌证:无特殊禁忌证。2.开放血压计气球颈部的气阀,驱尽袖带内气体,将袖带平整无褶地缠于上臂,袖带下缘距肘上3厘米,将末端整齐地塞入圈内,开启水银槽开关。然后微开气阀,使汞柱缓慢下降,注意音响的变化及水银柱上的刻度。
-
钟乳补肺汤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局方》卷四:方名:钟乳补肺汤别名:补肺汤组成:钟乳(碎如米粒)3两,桑白皮3两,麦门冬(去心)3两,白石英(碎如米粒)2两,人参(去芦)2两,五味子(拣)2两,款冬花(去梗)2两,肉桂(去粗皮)2两,紫菀(洗去土)2两。附注:补肺汤(《三因》卷八)。
-
哑风
哑风病证名。出《解围元薮》卷一。①指痰湿壅遏肺系,致肺气实而声音不出,参喑条。②指中风后出现的声哑无音,亦称喑痱。详该条。
-
中风失音
中风失音为病证名。《太平圣惠方》卷十九:“故卒然无音,皆由风邪所伤。”又名舌缓。又《医学纲目》卷十:“舌瘖,乃中风舌不能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语言,而咽喉声音则如故也。”可选用小续命汤,温胆汤等加胆星、僵蚕、全蝎、石菖蒲等;久病多血虚风动。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
-
儿茶散
概述:儿茶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方之儿茶散主治牙根肿痛,齿龈微赤,有白泡,舌尖粉碎者。《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九方之儿茶散:处方:硼砂二钱,儿茶五钱制法: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服一匙,凉水调下。功能主治:《痘科类编》卷三方之儿茶散主治麻疹声哑无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