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和汤
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温阳为臣;感染后滑膜充血渗出,滑囊内可有渗出液,如继续蔓延至滑囊深面的疏松组织间隙,便可形成深部脓疡。阳和汤的药理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君药地黄水提取物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孢样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抑制细胞膜通透性的亢进。
-
阳和丸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阳和汤:阳和丸为方剂名,即《外科全生集》卷四方记载的阳和汤作蜜丸。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证,患处平坦,色白或暗,不热不肿或肿势散漫者;肉桂、炮姜温阳散寒而通血脉;功效主治:《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之阳和丸功在温经回阳,活血通络,散寒燥湿。主治阴疽恶核,风寒头痛。
-
外科温通法
概述:外科温通法(warm-dredgingmethod)是指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的方药,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的外科治法。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熟地、麻黄、白芥子、炮姜、炭肉桂、鹿角胶、甘草[用法]水煎服。[功用]温阳补血,散寒化痰。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药,如细辛、桂枝、生姜、羌活、独活、桑寄生、秦艽等。
-
王文鼎
四川江津县人。王文鼎对《千金方》、《外台》、《串雅外编》、《景岳全书》、《衷中参西录》等书所载有效方剂常应用裕如,常谓用药如用兵,医家当谙熟药性,切合病机,照顾全面。通过辨证,他诊为石疽,乃阳虚阴毒内陷,气滞血瘀所致。常服阳和汤、犀黄丸,外用鲜商陆根约一两,捣绒加少许食盐,涂敷翻花疽面,一日一换。
-
无头疽
故因患病部位不同,又有龟背痰、鹤膝痰、穿踝痰、穿拐痰、鸡胸痰、附骨痰、肾俞虚痰、环跳流痰等名称。病因病机:肩疽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类似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
-
人面疮
人面疮为病名。是生于肘膝部的一种疮疡,溃后有数孔,状似人面,故名。治疗参见流痰、附骨疽:流痰的治疗:初宜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附骨瘟的治疗:宜辨证施治,如见寒热往来,宜清热化湿、行瘀通络,服仙方活命饮加减合醒消丸;
-
太阳发
太阳发为病名,系生于瞳子髎穴处之痈疽。出《外科启玄》卷四。其病因多由足少阳胆经火毒蕴结而成,疮起根赤而有脓。一般可按外痈治疗。如大渴闷乱,出血不止,或其色青黑而不知痛者,预后不佳。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内服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等;外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包括附骨疽、流痰、肩疽等多种病证。
-
石痈
出《肘后备急方》卷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所成。若久不愈,服黄芪当归散,外用阳和膏掺桂射散贴,促其消散。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
-
人面恶疮
人面恶疮为病名,即人面疮。是生于肘膝部的一种疮疡,溃后有数孔,状似人面,故名。治疗参见流痰、附骨疽:流痰的治疗:初宜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附骨瘟的治疗:宜辨证施治,如见寒热往来,宜清热化湿、行瘀通络,服仙方活命饮加减合醒消丸;
-
小肠风
小肠风为病名,指顽固性阴疮。多因下焦湿热蕴结成毒,或正气虚弱,邪毒凝结而成。因热毒而成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消疮,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正虚毒凝者治以补益气血,托里消毒,方用托里消毒散、阳和汤、小金丹等。局部用木通、藁本、枳壳、贯众、白芷、甘松、芥穗、薄荷,等分切细,水煎,临用加皮硝三钱,日洗三、五次。
-
血溃流注疽
血溃流注疽为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五:“其疽大如鸡子,形象犹如紫李,只肿不红,内串经络之间,流注骨节之内,遍身酸疼百节疼痛。”血溃流注疽的治疗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内服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等;外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
-
肾俞漏
概述:肾俞漏(Shenshufistula)为病名。是指发生于肾俞穴处的流痰,溃后难敛而形成窦道的疾病。初期宜以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若阴虚火旺者,用大补阴丸之类;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
-
乐疽
乐疽为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为无头疽生在肩前侧,腋窝上方,骨缝开合凹陷处者。为手厥阴心包络经血热气郁而成。久不溃破及溃后脓如清水,肿硬不减者为逆证。治法同无头疽,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内服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等;外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包括附骨疽、流痰、肩疽等多种病证。
-
龟背痰
概述:龟背痰(tortoise-backphlegmthoracicspinetuberculosis)是指生于胸背部,易损伤脊骨而成龟背之状的流痰。龟背痰的治疗:龟背痰的治疗,初期宜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中期宜扶正托毒;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
-
注痰块
注痰块病名。发于肌肤之流痰性肿块。证见患处起有大小不一,肿胀而质硬之块状突出,此处肿止块消,彼部又起,随处可见,尤以气血虚者,日可见者十数块。治宜审慎辨证,若形体壮实者,宜以芫花末、大枣去核为丸内服以补中祛痰;外治,可考虑以针烙法治之。
-
附骨痰
相当于腰椎结核或大转子滑囊结核,形成脓液流注于大腿内侧或外侧的冷脓肿。附骨痰的病因病机:附骨痰多由先天不足,三阴亏损,或有所伤,致使气血凝滞所致。附骨痰的治疗:治疗附骨痰,初期宜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小金丹之类;中期宜扶正托毒;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药线插入管内。
-
中石疽
中石疽为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四。生于腰胯间的石疽。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多因寒凝气滞所致。分上、中、下石疽。类似肿瘤。体实者治宜和营行瘀,散寒止痛。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
-
下石疽
下石疽为病名,出自《医宗金鉴》卷七十。发于膝盖或两侧部的石疽,形如鸡卵,坚硬如石,活动时患部疼痛,皮色不变,无红热,难消难溃,既溃难敛。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
-
石疽
多因寒凝气滞所致。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蠹疽又名缺盆疽、锁骨疽、发历疽、石疽、历疮。初宜艾炷隔蒜灸,内服夺命丹汗之;次服六一散通利小便,脓将成,宜服内托黄芪散;余内、外治法同外痈。
-
疮疡温通法
疮疡温通法疮疡内治法则之一。见《外科精义》卷上,凡疮疡属阴寒之证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应使用温经通络的药物,以促使阴寒凝滞之邪消散。临床常用方有,内服如阳和汤、独活寄生汤,外用有阳和解凝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