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凝气滞
寒凝气滞指寒邪凝滞而使气机阻滞的病机。寒是阴邪,它的性质是凝滞而收缩,易伤阳气,人体的血气是喜温而畏寒,寒则气的流通受阻,血脉凝滞,而产生痉挛疼痛的症状。
-
加减阳和汤
处方: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功能主治:温阳散寒,化瘀通络。主寒凝气滞,瘀阻经脉。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尚尔寿方
-
神香散
处方:丁香白豆蔻(或砂仁亦可)各等分制法:二味为末。功能主治:理气宽中,温中祛寒。治寒凝气滞,胸胁或胃脘胀痛,呕哕气逆,噎膈。白豆蔻芳香化湿,理气畅中。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仙拈集》卷一:方名:神香散组成:丁香、木香各等分。主治:胸膈气逆,疼痛胀满,呕哕,痰饮,诸药不效。制备方法:上为末。
-
化瘀舒经胶囊
化瘀舒经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化瘀舒经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温经,行气,止痛。4粒,一日3次;4.治疗痛经,宜在经前3~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舒胃药酒
舒胃药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舒胃药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彝医:中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胃脘痛,消化不良。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新制理中散
《伏阴论》卷上:方名:新制理中散组成:人参1两,白术(生用)1两,茯苓1两,枳实1两,干姜3钱,陈皮3钱,砂仁3钱,甘草5钱。方中以人参益胃,白术健脾,甘草和中补土,干姜温中散寒,又加茯苓导邪,枳实通壅。仍以理中名者,爕理中气之义也。中气旺则运化有权,不问寒凝气滞,虚逆结胸,皆可立除。
-
中石疽
中石疽为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四。生于腰胯间的石疽。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多因寒凝气滞所致。分上、中、下石疽。类似肿瘤。体实者治宜和营行瘀,散寒止痛。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
-
肚痛丸
50g干姜100g砂仁?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腹中冷痛,胸胁胀闷,呕逆吐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重庆方):方名:肚痛丸组成:橘皮3两,草蔻2两,公丁香1两5钱,白豆蔻2两,广木香1两5钱,石菖蒲3两,良姜3两,胡椒2两,肉桂2两,藿香4两,枳壳3两,厚朴2两,白芍3两,茯苓4两,山楂肉3两,青蒿2两,谷芽1两,朱砂4两。
-
囟门高突
概述:囟门高突为病证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有囟肿者,由脾胃不和,冷热不调,或怒啼饮乳,或喘急咳嗽,致阴阳气逆,上冲而囟肿也。《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囟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因热上冲者,宜疏风清热解毒,用大连翘饮;
-
痛经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TongjingPian标准编号:WS3-B-1656-93处方:当归75g丹参75g熟地黄100g川芎37.5g五灵脂(醋制)50g山楂(炭)75g肉桂12.5g木香12.5g益母草300g青皮12.5g白芍50g干姜(制)12.5茺蔚子25g香附(醋制)75g延胡索50g红花25g制法:以上十六味,香附、山楂炭、干姜、丹参粉碎成细粉;用于经期下腹冷痛,量少不畅。
-
法制橘红
处方:橘红12两,檀香5钱,白豆蔻5钱,片脑1钱。制法:上为细末,甘草为衣。功能主治:宽中下气,消食暖胃,理气降逆。主寒凝气滞的胃痛,腹胀腹泻,或脘闷噫气,伴咳逆,呕恶者。摘录:《串雅外编》卷三
-
胃泰胶囊
胃泰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胃泰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温中和胃,行气止痛。用于脾胃虚弱,寒凝气滞所致的胃脘冷痛。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七味胃痛胶囊
七味胃痛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七味胃痛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藏医:中医:温中行气,制酸止痛。用于寒凝气滞所致胃脘胀痛,遇寒加重,烧心吞酸,嗳气饱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4粒,一日3次,饭前服。6.本品含次碳酸铋、碳酸氢钠。
-
血瘀
血瘀为病证名,因血液瘀滞所致的各种病证。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临床表现较复杂,如面色黧黑,肌肤青紫,皮肤干枯如鳞状,局部固定性刺痛、拒按,紫色血肿,小腹硬满,胸胁撑痛,经闭,大便黑色,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甚或出现善忘,惊狂等,均属瘀血的见症。
-
便血·脾胃虚寒证
定义:便血·脾胃虚寒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deficientcold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阳虚,虚寒内生,以便血紫暗,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畏寒肢冷,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针灸治疗:酌选脾俞、大肠俞、中谬、长强、关元、三阴交等穴,大肠湿热加上巨虚、承山。
-
足踝疽
定义:足踝疽(ankleabscess),以踝关节灼热肿胀,疼痛彻骨,活动受限,寒战高热为主要表现的无头疽。《外科证治全书》云:“阴疽之形,皆阔大一,根盘坚硬,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临床上常见的附骨疽及环跳疽是无头疽的代表性疾病。无头疽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
无头疽
故因患病部位不同,又有龟背痰、鹤膝痰、穿踝痰、穿拐痰、鸡胸痰、附骨痰、肾俞虚痰、环跳流痰等名称。病因病机:肩疽多因风热郁结,或负重所伤,瘀血凝结而发。类似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
-
囟填陷
概述:囟填陷为病证名。囟填、囟陷的合称。《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三:“囟肿为热,以黄柏膏涂足心涌泉穴;因热上冲者,宜疏风清热解毒,用大连翘饮;或因胎禀不足,或因泻痢,或小便频数,加之病久伤阴,或过服寒凉损伤脾胃之阳,故令囟门下陷,并见面色萎黄,神疲气短,食少便溏,四肢不温,脉沉缓无力,指纹淡滞等。
-
囟填
病因病机:多见于发热和惊厥的患儿,亦有由寒凝气滞而致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囟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分型治疗:因热上冲者,宜疏风清热解毒,用大连翘饮;因于寒凝者,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加减。因热者,柔软红色,宜清热,用泻青丸;
-
血瘀月经过少
血瘀月经过少的病因:血瘀月经过少多因寒凝气滞,瘀血内停,冲任血行不畅所致。血瘀月经过少的症状及治疗:寒凝:因寒凝者,症见经行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凉而痛甚于胀,拒按,喜得温热,血块排出后则痛稍减。治宜温经活血行瘀,方用少腹逐瘀汤,或用过期饮。治宜行气活血,方用膈下逐瘀汤,七制香附丸等。
-
瘀血
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滞,经脉阻塞,瘀热互结,积瘀成瘕,甚至蓄血发狂等。4.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细胞分化不良。由于气滞可以造成血瘀,血瘀又多使气机更加不利,造成气血互阻的恶性循环,所以,在临床上治疗瘀血时,常配理气、行气之法。
-
兔啮
《疡医准绳》卷四:“胫疽,发于胫名曰兔啮。”关于附骨疽:附骨疽(bone-attachingabscesssuppurativeosteomyelitis)又名附骨痈、多骨疽、朽骨疽。生于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胫部的,叫股胫疽等:病名虽异,但其病变部位均在四肢长骨,病因、证治大致相同。无头疽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
石疽
多因寒凝气滞所致。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蠹疽又名缺盆疽、锁骨疽、发历疽、石疽、历疮。初宜艾炷隔蒜灸,内服夺命丹汗之;次服六一散通利小便,脓将成,宜服内托黄芪散;余内、外治法同外痈。
-
上石疽
上石疽为病名,石疽的一种。初起体实者,宜服舒肝溃坚汤;溃后用海浮散、或八宝珍珠散合红升丹外撒,盖以膏药。多因寒凝气滞所致。分上、中、下石疽。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
-
内伤蓄血
内伤蓄血为病证名。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临床表现较复杂,如面色黧黑,肌肤青紫,皮肤干枯如鳞状,局部固定性刺痛、拒按,紫色血肿,小腹硬满,胸胁撑痛,经闭,大便黑色,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甚或出现善忘,惊狂等,均属瘀血的见症。4.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细胞分化不良。
-
胫疽
《疡医准绳》卷四:“胫疽,发于胫名曰兔啮。”关于附骨疽:附骨疽(bone-attachingabscesssuppurativeosteomyelitis)又名附骨痈、多骨疽、朽骨疽。生于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胫部的,叫股胫疽等:病名虽异,但其病变部位均在四肢长骨,病因、证治大致相同。无头疽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
沉香附子汤
别名:沉附汤、二味沉附汤处方:沉香1块,附子1只(9钱,重者,炮,去皮脐,切片子)。功能主治:肾阳不足,寒凝气滞,水湿停留,身面浮肿,胀满气喘,胸膈痞闷,小便不利。各家论述:《瘴疟指南》:是方用附子,乃肾经本药,加以沉香,能引上焦阳气入肾,肾中有阳气则下元暖,根本固而邪风自息矣。
-
大温经汤
功能主治:《古今医鉴》卷十一方之大温经汤主治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饮食少进,四肢倦怠。加生姜,水煎服。功能主治:《证治准绳·女科》卷一方之大温经汤功能温经养血,活血调经。治瘀血阻滞,致经水淋漓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或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
痛经散
处方:肉桂6克参三七3克失笑散30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功能主治:温经祛瘀。治寒凝气滞,致成痛经,月经来时,少腹胀痛,拒按喜温,血块下后则痛止者。用法用量:日服3克,分早、晚二次吞ga。月经前十天开始化服,连服十三天。摘录:《妇产科学》引上海中医学院经验方
-
良姜胃疡胶囊
良姜胃疡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良姜胃疡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苗医:中医:温胃散寒,理气止痛。2.忌情绪激动及生闷气。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温经止痛膏
温经止痛膏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温经止痛膏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温经散寒,祛瘀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血瘀证引起的原发性痛经的辅助治疗。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辛温开窍
辛温开窍为治法。指用性味辛温香窜行气,具有温阳祛寒,宣闭通窍作用的方药,治疗寒邪闭阻及寒凝气滞所致肢厥、神昏、剧痛等病证的治法。适用于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呼吸气粗,面青身冷等。常用药有苏合香、麝香、安息香、丁香、石菖蒲等。代表方剂如苏合香丸。参见逐寒开窍:逐寒开窍为开窍法之一。即温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