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人
平人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古代诊法上利用健康人平静的呼吸和脉象等,与病人进行对比,作为判别病证的依据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一平人。
-
胃气
4.胃中的水谷之气。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的精气·胃气:胃气指胃的精气,表现胃受纳和腐熟饮食的功能活动,也指胃之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论》:“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
有胃则生
有胃则生为病因病理学术语。胃为仓廪之本,胃气尚存,则化源不致枯绝,尚有生机。参见胃气、无胃则死:胃气指脾胃的功能在脉象的反映,即带和缓流利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无胃则死指脉无胃气,表示正气衰竭,邪气独胜。
-
平人气象论篇
《平人气象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平人,谓气血平调无病之人;气象,为脉气之动象。文中论脉首重胃气,有胃气为平脉,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并从人与自然界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的脉象。
-
脉以胃气为本
脉以胃气为本脉学术语。脉诊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五脏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有胃气的脉象,在平脉指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在病脉指不论浮、沉、迟、数,皆不失冲和之象。《望诊遵经》:“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
-
驻车丸
主治:《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之驻车丸主治久痢伤阴,湿热未尽,下痢脓血,腹痛后重,亦治休息痢。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2)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加甲醇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
-
闰以太息
闰以太息生理学术语。指正常呼吸中,时有一次较长的呼吸。《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张景岳注:“闰,余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谓闰以太息。”
-
战栗
见于外感热病、疟疾、暴受寒冷、饮酒、恐惧等情况。“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或平人极恐而战栗者,由恐为肾志,其志过度,则劳伤本藏,故恐则伤肾,肾水衰则心火自甚,而为战栗也。《张氏医通·寒热门》:“亦有暴感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参见寒栗、振寒、寒战条。
-
寒战
又曰,阳明所谓洒洒振寒,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当泻阳也。补阳,黄芪建中汤。若夫真阳虚证,但寒栗耳,不作振也,或兼风寒则振,桂枝加附子汤。”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亦有暴感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麻黄汤发散之。”
-
居
《素问·平人气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⑤脉象牢实。《灵枢·平人绝谷》:“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伤寒论·序》:“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灵枢·癫狂》:“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
-
平人绝谷是
《平人绝谷是》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平人,即健康人;绝谷,就是不食东西。本篇着重说明健康人七天不进饮食就要死亡的原因,故名。说明肠胃的消化和吸收作用,是补给营养、维持生命的源泉。
-
身目俱黄
身目俱黄为症状名,指全身皮肤和白睛黄染的表现,为黄疸病之主症。《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针灸疗法,瓜蒂散搐鼻、毛茛发泡疗法等,对退黄及其他症状都有一定疗效。
-
乍疏乍数
乍疏乍数为脉象。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可见于气血严重消耗,病情危笃之候。《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乍疏乍数曰死。”
-
孕脉
孕脉即妊娠脉。常见滑而冲和,或滑数搏指有力,或尺脉滑数,寸脉微小等,与常人脉有所不同。《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濒湖脉学》:“滑而冲和,娠孕可决。”《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滑疾而散,胎必三月;
-
无胃则死
概述:无胃则死:1.推测疾病预后的纲要;《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不能饮食,表示胃气衰败,生化之源已竭,故死。指脉无胃气,表示正气衰竭,邪气独胜。《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
血黄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弦
《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处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③月亮半圆之称。《标幽赋》:“弦不夺而朔不济。”④脉象名。见“弦脉”条。
-
阳明头痛
《兰室秘藏·头痛门》:“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头痛而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者·阳明头痛:阳明头痛为三阳头痛之一。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状
状①形状。《素问·平人气象论》:“目裹微肿如卧蚕之状。”②情形。《灵枢·百病始生》:“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③症状。《素问·厥论》:“原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
正头痛
概述:正头痛为病证名。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
水黄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水黄者,身面青黄,脚膝浮肿,心腹胀满,上气烦闷,语声不出。”《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瘦
瘦①肌肉不丰满,与“肥”相对。《素问·八正神明论》:“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②指沉细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命曰逆四时也。”(王冰注:“春夏脉瘦,谓沉细也。大法,春夏当浮大而反沉细,秋冬当沉细而反浮大,故曰不应时也。”
-
盛
见“盛者夺之”。《素问·气交变大论》:“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高世栻注:“受胃之浊,水谷未分,犹之受盛之官。”
-
肾平
肾平脉学名词。指肾脏的正常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肾脏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
-
气厥头痛
气厥头痛为病证名。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
平息
平息即正常、平静的呼吸。医生进行脉诊前必须达到的正常且平静的呼吸状态,医生一呼一吸及一次呼吸间隔为一息,用以计算病人的脉率。《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
平肾脉
平肾脉为脉学名词。指正常的肾脏脉象。其特点是脉来沉而滑利之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
-
平脾脉
平脾脉为脉学名词。指正常的脾脏脉象。其特点是脉来柔和而起伏有节,从容均匀之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
-
平肝脉
平肝脉为脉学名词。指正常的肝脏脉象。其特点是舒缓软弱而微弦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
-
平肺脉
平肺脉为脉学名词。指正常的肺脏脉象。其特点是脉来轻浮虚软而和缓之象。《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脾平
脾平脉学名词。指脾脏的平脉,脉象平缓调和。《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
-
聂聂
聂聂(nièniè,音涅涅)轻浮无力。《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毛
毛①动物体表上所生的丝状物。《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入毛中,抵阴器。”⑤脉象名。指肺的常脉。《素问·宣明五气篇》:“肺脉毛。”
-
脉无胃气
脉无胃气脉学术语。脉来失去从容和缓及正常的节律,真脏脉现,表现为弦劲绷急,坚硬搏指,或浮散无根,杂乱不匀等。说明胃气将绝,五脏真气败露,生命垂危,预后不佳。《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
夹脑风
夹脑风的治疗:《证治要诀·头痛》:“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以毒攻毒之意。”宜透顶散。”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医钞类编》卷十二:“冬月大寒入脑,令人脑痛连齿痛,名曰脑痛。肾虚者多患之,缓治则死,急宜羌活附子汤。宜羌活散、麻黄散、细辛散、白芷散、蝎梢散。”
-
火黄
火黄为病证名。如无黑点,可服紫草汤。古代亦称黄瘅。《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后泄
概述:后泄为病证名。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或元气不足,脾肾虚衰,皆可引起泄泻。分类:由于病因、证候不同,有风泄、寒泄、暑泻、湿泻、热泻、伤食泻、溢饮滑泄、酒泄,七情泻、积瘀泄、虚泻、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肠泄、大肠泄等。
-
横
②满实胀溢。《灵枢·论勇》:“怒则气盛而胸胀,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姚止庵注:“脉道本直,其有不直而横者,乃有积块伏匿于其内,脉虽但言横,而有力可知矣。”吴崑说:“横,横格于指下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此肝乘肺也,名曰横。”
-
肝死
肝死脉学名词。指肝脏的死脉。《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
风壅头痛
治宜祛风清热,如羌活汤、芎芷汤等方。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
肺死
肺死脉学名词。指肺脏的死脉。《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
肺平
肺平脉学名词。指肺脏的正常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
-
短气不足以息
指呼吸短促、上气微喘。《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盖短气有从素虚宿痰而来者,有从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并否,其为里实无疑。”临床上此证之虚实,当结合病史、体质、兼证等不同情况予以判定。参见短气、喘证等条。
-
长
《素问·至真要大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招揭长竿末梢。”《灵枢·四时气》:“长太息。”《张氏医通·凡例》:“历代名医,选艺各有所长。”《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
病风
病风患风邪引起的病证。《素问·平人气象论》:“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
辟辟
辟辟指脉象促而坚。《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王冰注:“辟辟如弹石,言促又坚也。”
-
固本泻火汤
处方:生牡蛎5钱,生龙骨5钱,当归3钱,川芎2钱,白芍4钱,生地1两,生龟版4钱,金银花6钱,玄参3钱,知母3钱,寸冬3钱,黄连2钱,生甘草1钱,羚羊角5分。两眼黑珠与平人无异,不疼不红,自视火光乱飞,视物昏花。忽觉头晕、目昏,视有红花,确诊为眼底出血。六脉洪大。改服平肝泻火汤,三月余视力上达1.2。
-
苏子汤
《外台》卷九引《深师方》:组成:苏子1升,干姜3两,半夏4两(洗),桂心1两,人参1两,橘皮3两,茯苓3两,甘草1两(炙)。加减:若虚热,去干姜,用生姜6两,加黄芩2两。痰结而黄,平人加黄芩1钱5分,虚寒人,则加姜汁炒贝母。主治:风火锁喉、缠喉、乳蛾。主治:忧思过度,致伤心脾,腹胀喘促,呕逆肠鸣,二便不利。
-
脉象图
概述:脉象图是用模拟中医切脉方法的仪器所描记出的各种脉象信息的图形。测查脉象图的最佳部位为寸口脉。三项中任意二项有严重失常者,为无胃气。寸关尺三部脉于浮中沉位测记脉图均不清晰,或描无脉象图形,或脉波频率大于180次/分,或低于35次/分者为无根基;(2)脉搏频率在60~(7)主波角(P角)在19°~
-
雄矾瓜蒂散
《医方考》卷三:方名:雄矾瓜蒂散组成:雄黄5分,明矾5分,苦瓜蒂(炒)5分。主治:虫证。用法用量:酒服。制备方法:共为末。各家论述:虫动则流涎,胃痒则令呕,脉平者,得平人无病之脉,不迟不数,无寒无热也。雄黄气悍,明矾苦涩,杀虫之品也;佐以瓜蒂之善涌,则虫立吐而出矣。虚而不能吐者,宜主伤寒门乌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