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则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黄帝内经灵枢》所载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类均是治则。故夫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其亦巧于规矩者乎。”治则指导治法,而治法体现治则。
-
放疗副反应治则研究
放疗副反应治则研究指针对放射治疗副反应症侯群的中医治疗原则的研究课题。癌症病人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副反应症侯群以热象较重、热毒伤阴的症侯较多,因此其主要治则为:清热解毒、生津燥润、凉补气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对扶正解毒冲剂的实验表明:该冲剂能提高受照小鼠的存活率,促进受照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
高者抑之
概述:高者抑之:1.治则;2.运气术语。例如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用和胃降逆法,针灸常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针用泻法。如肺气上逆,咳嗽、痰多、气喘、胸膈胀闷,用降逆下气法,如三子养亲汤;《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之举之”。
-
病在中旁取之
概述:病在中旁取之:1.治则之一;即病的主要证候表现在人体中部,用药治疗或进行针灸,应从两侧着手。如胃脘痛,针刺四肢的合谷、内关、足三里等。《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腰者取之腘。”
-
安胎
病因病机:多由气虚、血虚、肾虚、血热、外伤等因,致使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所致。若因误服毒物、毒药伤胎,症见阴道下血,色红、质正常,腰酸腹痛或伴憎寒、颜面手指爪甲青白、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中毒症象,舌脉正常,治以解毒安胎,可用甘草、黑豆、淡竹叶水浓煎服,危重者应中西医结合抢救,以挽救母子生命。
-
冬温
概述:冬温(warmdiseaseinwinter、winterwarmth)为病名。风温病的辨证分型:风温·邪犯肺卫证:风温·邪犯肺卫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pathogeninvadinglung-defensephase)是指风温初起,邪犯肺卫,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
-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婚育史:女性患者要记录经静胎产情况,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行经期/周期、绝经年龄;脉象:寸口脉,必要时切人迎、趺阳脉,两周岁以下小儿可写指纹情况。入院诊断:中医诊断:病(证)名证候西医诊断:病名有几个病写几个病,病类与证类名称当另起一行写出,并与病证名错过一格,以示从属本病的病类。
-
新感温病
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新感温病的症状:新感温病初起病邪在表,主要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无汗或汗少,苔薄,舌红,脉浮数等,也可兼见颐肿、咳嗽、喉痛等。新感温病的传变过程和治则:其传变过程与治则,正如《温热论》所述:“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为治法。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病证,如气虚外感证、阳虚外感证、阴虚外感证、血虚外感证等,代表方如玉屏风散、参苏饮、葱白七味饮、加减葳蕤汤。临床运用时,应根据正邪盛衰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或攻补兼施。而祛邪扶正是针对邪实而正稍虚的病情,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的治则。
-
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为治则,即扶正是扶助正气,使正气加强以消除病邪。指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使用具有扶助正气的穴位(或药物)和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祛除邪气,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驱除病邪,目的也是为了保存正气。
-
脂溢性皮炎
概述: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dermatitis)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初发皮疹为毛囊周围的红色丘疹或斑片,互相融合,上面覆有油腻状鳞屑或黄痂。口服维生素B2,5~用祛风换肌散加减(生地30、生首乌、当归各15克、大胡麻、川芎、丹皮、威灵仙、刺蒺藜、白芍、花粉各9g、姜活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
SED
概述: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dermatitis)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初发皮疹为毛囊周围的红色丘疹或斑片,互相融合,上面覆有油腻状鳞屑或黄痂。口服维生素B2,5~用祛风换肌散加减(生地30、生首乌、当归各15克、大胡麻、川芎、丹皮、威灵仙、刺蒺藜、白芍、花粉各9g、姜活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
小儿惊风
概述:惊风是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为特征的病症,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故又有“惊厥”之称。随证配穴壮热—大椎、十宣放血;慢惊风:治则补益脾肾,镇惊熄风处方百会印堂气海足三里太冲方义百会、印堂为督脉腧穴,有醒神定惊之功,气海能益气培元,足三里补脾健胃;随证配穴潮热—太溪,口噤—颊车、合谷。
-
戴裕光
他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对抗衰老中药不同治则(养阴、助阳、益气通瘀)的研究表明,不同治则的中药均有延缓人体衰老的作用,关键是在人体不同的时期辨证论治;主编或参编《戴裕光医案医话集》、《新编简明中医方剂学》、《实用中医老年病学》、《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现代中医学》等专著5部。
-
祛邪扶正
指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用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取邪去则正自安之意。临床运用时,应根据正邪盛衰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或攻补兼施。而扶正祛邪通常是针对正虚而邪稍衰的病情,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则。
-
衰者补之
衰者补之为治则。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即虚者补之。对虚弱、机能衰退的病症用补益的方法治疗。如针灸补气常选气海、足三里、合谷、中脘等穴,针用补法;补血常用膈俞、三阴交、脾俞等穴,针用补法。衰者补之即对虚弱的病证当用补益法治疗。《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
-
甚者独行
甚者独行为治则之一。指对病势深重者,要采取有力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暂不宜过多兼顾。出《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指病势深重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或独治其标,或独治其本,解决疾病的关键所在,不必标本新旧各证兼顾。
-
甚者从之
系一种治则。《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指对深重复杂的病证应采用从治的方法,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之。如对热极似寒、寒极似热的病证,分别采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的治法。参反治条。
-
清热解表
概述:清热解表为治则之一:1.以清热方法治疗风温表证;针刺一般常用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针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用辛凉解表药治疗风温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代表方剂如银翘散。适用于里热较重而表证较轻的治法。
-
能毒者以厚药
能毒者以厚药治则之一。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指用药应因人制宜,对身体强壮,正气充足,能耐受攻邪药物者,就给予气味厚、作用强的药物治疗,取其速效。
-
煎厥
煎厥①厥证之一。属内热消烁阴液,逐渐虚赢的病证。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若或劳役犯房欲,精血内耗,阴火沸腾,致目昏耳闭,举动懒倦,失其常度,五心烦热,如火燔灼,名曰煎厥。《素问·脉解》:“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
-
缓则治本
缓则治本为治则。因为治疾病发生的本原,则标的症状自愈,亦即治病必求于本。例如阴虚发热的疾病,则阴虚是本,发热(包括五心烦热、失眠盗汗等兼症)为标,治当养阴以退热。又如脾虚泄泻,脾虚是本,腹泻是标,若腹泻次数不太多,在治疗上就应健脾益气以治本,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腹泻就会自然消失。
-
攻补兼施
攻补兼施为治则。所以须用攻中有补、补中有攻的攻补兼施治法,使邪气去而正气不伤。如热病邪结肠胃,气虚而便结,用黄龙汤,以甘草、人参、当归补虚;以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泻下。又如对因精血枯燥、津液亏损、肠内干槁、失其滋润的虚秘,取泻支沟、腹结清热保津,取足三里、脾俞生化气血,取大肠俞助排便传送之力。
-
脆者坚之
脆者坚之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则。凡正气虚弱者宜固本法治疗。坚,固本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
-
赤炎疮
赤炎疮病名。多因心火白炽,风热入于血分,郁结蕴蒸肌肤而发;证见:初起时,皮肌灼热,继则可见红色点斑,甚则蔓延遍身,疼痛剧烈,或如火燎,不治则赤烂成疮。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内服可用防风通圣散,或凉血地黄汤。外用多选二黄散(黄连、黄柏、赤小豆、寒水石、紫草,共研细末),以麻油调匀涂敷患处。
-
本而标之
本而标之为治则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指标病与本病并见时,一般先治其先发病(本),后治续发病(标)。王冰注:“本而标之,谓有先病,复有后病也。以其有余,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也。”
-
血寒者灸之
血寒者灸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禁服》。是寒证用灸法的一种。指血脉中阴寒盛,而致血脉凝滞,变生的诸病,宜用灸法,以扶阳散寒,温通经脉。
-
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概述: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AHC)为一传染性很强、容易引起暴发性流行的急性结膜炎。中医辨证其病因、病机为风热毒邪外袭,上犯白睛,治则祛风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双花、连翘、牛蒡子、荆芥、薄荷、豆豉、桔梗、竹叶、甘草、黄芩、石膏、丹皮、赤芍、生地。如果有角膜炎时,应加石决明,青葙子、密蒙花。
-
丁翳
又名钉翳根深、钉头翳、钉翳障。又名蟹睛疼痛外障、蟹目、蝇头蟹眼、蟹睛横出、离睛、损翳、蟹珠、蟹睛翳、黑珠翳。证见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参见钉翳及旋螺突起条)。治疗初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或石决明散加减;
-
素问
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黄帝内经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
内经知要
《内经知要》为医经著作。明·李中梓辑注。刊于1642年。本书将《黄帝内经》一书的重要内容加以选录,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类。原文辑自《内经》,由李氏结合基础、临床理论加注阐析,内容简要,条理亦较清楚。分类简、选文精、注释明为其特点。非深得岐黄三昧者莫能为。
-
金匮翼
《金匮翼》内科专著。清·尤在泾撰。作者曾注释《金匮要略》,书名《金匮心典》。书中参考历代方书并内科著作,参以个人心得和经验,阐述内科杂病48门。每门首列统论,概括该门病证的大致规律和治则。尤氏对内科杂病的分类较细,论述简要清楚,选方也切于实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
-
传忠录
《传忠录》为医论著作。本书是《景岳全书》第一部分,共收医论30余篇,论述辨证、诊法及治则等多方面内容。对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中医理论作了系统论述与分析。重点阐发“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以温补为主,对刘完素、朱震亨重用寒凉攻伐的治法,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见解;是研究张氏医学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著作。
-
钉翳障
又名钉翳根深、钉头翳、钉翳障。又名蟹睛疼痛外障、蟹目、蝇头蟹眼、蟹睛横出、离睛、损翳、蟹珠、蟹睛翳、黑珠翳。证见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参见钉翳及旋螺突起条)。治疗初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或石决明散加减;
-
格致余论
概述:《格致余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朱氏精《内》、《难》、《本经》并对张仲景、李东垣的外感内伤的学术思想有较深的研究。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提出人体阳易动而阴易亏。故着重阐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理。临床强调观察色,切脉问证,尤重脉诊。朱氏创用的方剂如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迄今仍为临床常用效方。
-
无虚虚
无虚虚为治则之一。无虚虚指治疗立法,凡气血不足,机能衰退的病证,均不宜使用泻法或攻法,以免重伤元气而加重病情。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
乌痧
《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乌痧》:“此症有二,俱系预先感冒风邪,未经发泄,又因受寒而发者,先发寒战,牙齿眼白俱发青黑色,周身四肢俱胀痛入腹者,延过周时不治则死。多见夏秋二季。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王旭高医书六种
《王旭高医书六种》为医学丛书,清·王泰林编撰。包括《退思集类方歌诀》、《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增订医方歌诀》、《医方歌括》、《薛氏湿热论歌诀》、《西溪书屋夜话录》。《湿热论歌诀》系据薛生白原作改编。《西溪书屋夜话录》概括论述肝病证治及用药大法。其中所论肝气、肝风、肝火的病机、病证与治则很有特色。
-
万氏家传保命歌括
《万氏家传保命歌括》为综合性医书名,简称《保命歌括》。明·万全撰,撰年不详。前三十三卷介绍中风、中寒、内伤、瘟疫、气病、血病、虚损、痿痹、咳嗽、哮喘、泄泻、痢疾、疟疾等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病证。后2卷为摄生经验方及万氏在嘉靖、隆庆(1522~此书编入《万密斋医学全书》。且以七言歌诀总括每证之病因脉证治则。
-
外科启玄
《外科启玄》为外科著作。明·申斗垣撰。刊于1604年。卷一~三总论疮疡的病候、诊法及治则,共72论;卷四~九分论外科的各种病证约200病,每病除简述其证治外,均绘有图形;卷10附入《痘科珍宝》1卷。9卷病证的治疗方剂。解放后有影印本。现存初刻本等四种明刻本。
-
泻南补北
泻南补北为治则。即泻心火滋肾水。五行中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肝实肺虚之证(东方实,西方虚),要使其平衡协调,可采用泻火补水之法治疗。《难经·七十五难》:“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
小儿肿病
小儿肿病为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小儿浮肿。《儒门事亲》:“小儿通身浮肿,是水气肿也。”治则:《金匮要略方论》载“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临床常用的有发汗、利小便以及健脾益气、温肾化浊等法。亦可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胃水、胆水、小肠水、大肠水、膀胱水,辨证施治。
-
小儿吼病
小儿吼病为病名,即小儿哮喘。其病机与肺、脾、肾有关,薛铠《保婴撮要》认为:“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使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气根于肾,如哮喘延久,肾气虚衰,并可出现肾不纳气或上实下虚的情况,故有“急则治肺,缓则治肾”的治则。
-
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陷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中气下陷,一是指脉象沉下。多见于气虚证或阳虚证。《黄帝内经灵枢·禁服》:“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着)血,血寒,故宜灸之。”指虚寒病证,脉陷下不起者,是气虚血滞,宜用灸法以温经散寒。
-
夏子俊
夏子俊清代医家。字云颖,号脱夫。浙江黄岩县人。嗜读书,补博士弟子员。广涉经史百家,尤精岐黄术。学术上推崇《周易》、《内经》之理论,治则多效。著《医理信述》六卷。
-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则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语。后人简称为益火消阴或扶阳追阴。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常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出现阴盛寒证者。症见腰脊酸痛、脚软身冷、阳痿滑泄、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清长,舌淡体胖、脉沉细数等。法当温补肾阳,消除阴寒。用肾气丸、右归饮治疗。
-
医宗说约
《医宗说约》综合性医书。六卷(含卷首一卷)清·蒋示吉撰于1663年。本书系摘录《内经》以降多家医书,分科整理而成。卷首证治总论,记述四诊、脉法、药性、治则;卷三伤寒;卷五疡科。各科皆按疾病分类予以阐述,有论有方,流传颇广。
-
医略
《医略》综合性医书。本书纂述《内经》、《难经》及历代诸家医书之要妙,以“改古今之同异,辨议论之经验,分诊治之优劣”(见凡例)。卷一脉法、治则及杂论,在汇集前人论述精要之同时,阐发了个人的见解。卷二内科、妇科主要疾病诊治,重点阐述病因、病理和辨证;卷三为五脏六腑考、十二经并奇经八脉考;
-
医家四要
《医家四要》综合性医书。清·程曦、江诚、雷大震同纂。成书于1884年。卷一脉诀入门,论四诊及人体生理功能;卷二病机约论,分72论,论述外感病、内科杂病、妇科各病的病因、病理和治则。卷三方歌别类、按病分类、选择效方300余味药的性能功用。为中医入门读物。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医级
《医级》综合性医书。又名《医级宝鉴》。清·董西园纂。本书摘录历代医著,辨证立方,作为学医入门之阶墀。卷首题《必自集》,总论医理及诊治之法,除综合前人论述外,作者也有阐发:卷一-二伤寒;卷三-五杂病;卷六女科;卷七-九类方;卷十脉诀。卷末题《无问录》,内容总论阴阳、脏腑、四诊八纲、治则等医理和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