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橙汁冲米酒
处方:鲜橙汁半碗米酒1~2汤匙制法:将米酒冲入鲜橙汁内即可。功能主治:行气,止痛。适用于妇女急性乳腺炎早期,妇女哺乳期乳汁排出不畅、乳房红肿、硬结疼痛等。用法用量:每日2次饮服。摘录:《滇南本草》
-
窥淫癖
窥淫癖是性变态的一种类别,它的主要特点是反复寻求厕所、浴室、寝室以窥视妇女脱衣、裸体或进行性活动获取性兴奋和性满足,有时同时还有手淫,以期达到性高潮,都见于男性,一般对妇女没有其他性接触或性攻击行为。
-
阴户
《中医药学名词》(2004)(2010):阴户(vagina、vulva)是指妇女外生殖器。《中医大辞典》:阴户是指妇女的阴道外口。见《景岳全书·妇人规》。
-
女科
女科即妇科,为中医专科之一。主要从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研究妇女的经、带、胎、产疾病及其他特有疾病的辨证论治。
-
产科
为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产科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此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医学分为九科时,产科已成为一科,元丰改制后的九科中仍有产科的设置。元代产科中包括妇人杂病,实际上是妇产科。清初十一科中也设妇科,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后取消。
-
傅青主女科
概述:《傅青主女科》为中医妇科著作,清代傅山撰。又名《女科》、《傅氏女科》、《女科摘要》、《女科仙方》。主要内容:《傅青主女科》主要从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研究妇女的经、带、胎、产疾病及其他特有疾病的辨证论治。现存版本:《傅青主女科》现有数十种清刊本。
-
童损
童损病证名。见缪慎斋《妇女卫生医药常识》。指室女经闭后,渐见形瘦肉削,食少神疲,或见颧红、咳嗽、潮热、骨蒸等症状,称为童损,俗名童子劳。治参室女经闭成劳、室女经闭咳嗽等条。
-
胎渴
胎渴病名。见金梦石《产家要诀》。指妇女妊娠期正值炎夏,口渴引饮之证。宜四物汤加黄芩、木通、陈皮治之。
-
双胎
双胎(twins)又称骈胎,是指妇女一次妊娠同时怀有两个胎儿的生理现象。亦名双躯。出自《脉经》。
-
始胚
始胚生理学名词。古代对妇女怀胎一月的称谓。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妊娠一月名始胚。”
-
伤肝疬
伤肝疬为病证名。《疬科全书》:“忧郁内伤,初则经水不调,久而致闭不通,阴火上炎,皆能生疬,凝结不消,此名伤肝疬。”妇女较多见。宜舒肝解郁,服加减逍遥散;如见心脾血亏者用加减归脾汤。疑妇科结核病。
-
乳医
乳医名词。出《汉书》。①指接生员。俗称稳婆、看产。②古代医官名。系指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的医生。见《汉书·霍光金日殚传第38》。
-
乳瓣
乳瓣①指乳腺体。妇女发育成熟后乳房内组织成瓣状,故名。②指吃奶小儿呕出的乳积,成细碎块状,故名。
-
求子
求子妇科名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亦名求嗣。指不孕妇女要求生育或要求生育男孩。
-
品胎
品胎(triplets)是指妇女一次妊娠同时怀有三个胎儿。即一孕三胞胎。出《褚氏遗书》。
-
女
女㈠(nǚ)①女人,女子,妇女。《素问·上古天真论》:“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即宝瓶座中的四星。《素问·五运行大论》:“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㈡(rǔ,音汝)通“汝”。《外科大成》:“嗣我家学者,其唯女乎!”
-
腜
腜(mei媒)指妇女初怀孕。《说文》:“妇始孕,腜兆也。”《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四:“妊娠之初,月水乍聚,一月为腜。”
-
毛际
毛际(monspubis)为体表部位。又称阴阜。是指妇女前阴隆起的长有阴毛的脂肪垫。(毛际是指男女生殖器前阴上方的阴毛边际。)《黄帝内经素间·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
-
六甲
六甲指怀孕。谓妇女怀孕为“身怀六甲”。出自《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有《六甲贯胎书》
-
绝产
绝产出《脉经》卷九。又名绝生、断产。一指妇女因病而终身不孕,或不再能生育;一指用药物、手术等方法达到终身不孕的目的。
-
经来吐蛔虫
经来吐蛔虫病证名。指妇女月经期间吐出蛔虫。见《叶氏女科证治》。王伯龙《养儿宝》:“经来寒热,四肢厥冷,大汗不止,呕吐蛔虫,宜用乌梅丸、当归四逆汤。”
-
经闭喉肿
经闭喉肿病名。系指妇女经水不调兼见咽喉肿痛的病证。《医学心悟》卷四:“经闭喉肿,女人经水不调,壅寒经脉,亦令喉肿。”治宜通经活血化瘀。方用四物汤加减。
-
怀子
怀子产科学名词。指妇女妊娠。出《素问·腹中论》。
-
带下医
带下医古代对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医生的一种称谓。“带下医”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带下病发生于妇女,因此,带下医即指妇产科医生。
-
带下无子
带下无子病证名。不孕症型之一。由于妇女患有带下疾患导致不孕者。《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带下无子者,由劳伤于经血,经血受风邪则成带下。带下之病,曰沃与血相兼,兼而下也。病在子藏,胞内受邪,故令无子也。”可根据带下病辩证施治。
-
吹花癣
吹花癣病名。系指生于颜面的一种糠疹。出《疡科选粹》卷六。又名桃花癣。多发于春季,妇女多见。外用三黄洗剂,或消风玉荣散外搽。
-
产后疮疡治法
产后疮疡治法专指妇人产后患疮疡之治疗法则。见《外科启玄》卷二。妇女分娩之后,多气血亏虚,若患疮疡,宜内托之法扶正驱邪,使营卫通行,毒邪消散为妥。
-
产妇
产妇指在产褥期的妇女。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
-
产
产妇女生育。《灵枢·五禁》:“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
并月
概述:并月(bimonthlymenstruation)是指月经规律性两月一至的特殊月经生理现象。见《医宗金鉴·女科心法要诀》。症状:妇女身体无病,而月经每两月一行者。
-
暗经
暗经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指妇女终身未见有月经来潮,但能正常孕育者。
-
三九皮炎平软膏
药品说明书:作用与用途:有抗炎、抗变态反应及止痒作用,用于各型湿疹、皮炎、瘙痒症等皮肤疾病。用法:外用涂于患处。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规格:20g/支。
-
豆花散
处方:白扁豆花(焙干,紫者不用)。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妇女白崩不止。用法用量:炒米煮饮,入烧盐少许,空心数服。摘录:《得效》卷十五
-
还神汤
处方:生耆5钱,潞参5钱,熟地炭5分,姜炭5分,茯神1钱半,归身5钱。功能主治:妇女一切生产血晕,不省人事,乃气血虚极。用法用量:童便、水、黄酒煎服。摘录:《揣摩有得集》
-
兰花粥
处方:泽兰30克粳米50克制法:先煎泽兰,去渣取汁,入粳米煮作粥。功能主治:活血,行水,解郁。适用于妇女经闭、产后淤滞腹痛;身面浮肿、小便不利。用法用量:空腹食用,每日2次。摘录:《粥谱》
-
牡丹花粥
处方:牡丹花(阴干者)6克(鲜者10~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制法:先以米煮粥,待粥一二沸后,加入牡丹花再煮,粥熟后入白糖调匀即可。功能主治:养血调经。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用法用量:空腹服,每日2次。摘录:《粥谱》
-
元归散
处方:元胡索当归制法:上药研末。功能主治:治妇女血滞经闭。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水煎服。摘录:《类证治裁》卷八
-
松皮膏
《纲目拾遗》卷六:方名:松皮膏组成:松皮(厚者)。主治:一切虚怯劳瘵,妇女血枯、血闭诸症。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白水调下。制备方法:熬为膏。
-
新加甘麦大枣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新加甘麦大枣汤组成:生白芍1钱半,山萸肉1钱半,淮小麦3钱,红枣肉3钱,白石英3钱,清炙草1钱。功效:养心安神。主治:其人数欠伸,喜悲伤欲哭,犹如神灵所作,妇女最多此病。
-
阿仑膦酸盐类药
阿仑膦酸盐属于双膦酸盐类,可防止绝经后妇女中出现的骨丢失,且有助于骨重建。其可降低脊柱和髋骨折的风险。相关药品阿仑膦酸钠
-
复方川芎胶囊
复方川芎胶囊说明书:药品名称:复方川芎胶囊药品汉语拼音:fufangchuanxiongjiaonang剂型:每粒0.37g。复方川芎胶囊的主要成份:当归、川芎。复方川芎胶囊的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稳定型心绞痛属心血瘀阻者。注意事项: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慎用。
-
乳余疾
乳余疾或作“产余疾”,指妇女产后所致疾病,如筋骨酸痛等。《针灸甲乙经》:“中极主之。”
-
冲洗疗法
冲洗疗法(irrigationtherapy)为外治法。《中医药学名词》(2004):冲洗疗法是指用药液反复冲洗患病部位,以治疗五官科疾病、妇女生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肛肠疾病等的方法。《中医大辞典》:冲洗疗法即以药液直接冲洗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
药兜疗法
药兜疗法为治法。指用一定处方的药物研末,装入布袋缝好,缚于腹部或病变部位,以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如遗精、妇女经带疾患、久泄久痢、小儿疳积等的方法。
-
常乳
常乳(ordinarymilk)又称成熟乳,是指妇女分娩15d后乳腺分泌的乳汁。常乳之前的乳汁称过渡乳(transitionalmilk),指分娩后7d~14d所分泌的乳汁。
-
早孕反应
早孕反应(earlypregnancyreaction)是指妇女于妊娠早期约在停经6周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晨起头晕,择食,不欲食或厌恶油腻,恶心呕吐等表现。
-
胞胎
胞胎(fetuswithplacentaandumbilicalcord)是指孕育在妇女胞宫内的胎儿连同脐带与胎盘。
-
多胎
多胎(multifetation)是指妇女一次妊娠同时怀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胎儿的生理现象。
-
阵痛
阵痛(laborpain)是指出现于妇女临产时从有规律宫缩开始至产门全开的腹部阵发性疼痛表现。
-
红色恶露
红色恶露(redlochia)是指妇女产后自子宫内排出的暗红色的血性恶露,通常持续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