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法
概述:补法:1.治则,八法之一;补法是指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方法。根据病情急缓和体质虚弱程度,又可分峻补与缓补。《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徐疾、捻转、开阖、提插、呼吸、迎随各不同。
-
腹诊推拿疗法
同时骆俊昌老医师根据临床经验,结合推拿手法的作用特点创用了“治疗八法,,即补法、温法、和法、消法、通法、汗法、吐法、下法。(4)切腹:方法:操作时医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掌侧密接患者腹壁上,或按压或摩动。(1)束带摩法:用两手四指对置于脊柱两旁,沿两侧肋间隙作束带样的摩动,常用于胸腹及背腰部。
-
八法
八种治疗法则·八法: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这八种治疗方法。在针灸学中,是一种选用具有理肠导滞、分清泌浊的穴位,以通导大便、清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指用温热药或有补阳作用的针灸配方以治疗寒证的方法。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取列缺穴,余皆仿此。
-
复式针刺手法
在其著作《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除了源于《金针赋》的“飞经走气”及“治病八法”部分手法外,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补针与泻针要法(包括进退针法、呼吸法、撚撅法、阴阳数、生成数及担截法)、进火法、进水法、子午补泻法、龙虎升降法、运气法和提气法。
-
点穴疗法
平揉补泻,是以男性为例。行循按泻法,则与上述补法相反,即由肩髃穴至合谷穴作2次,由合谷穴至肩髃穴则作1次。3.经络循按法的应用:循按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依据经络分布和循行的关系,一般用于风湿性疼痛和麻痹性机能障碍。13.压脊法:两拇指相并,用指端从大椎穴向下,一节一节从上往下压,压到阳关穴处为1次。
-
子午流注推拿法
在流注推拿中,如该经脉或脏腑病变为实证,在主经上可逆推,在主穴上可重泻,其他经脉、经穴上可施以补法;临床上可以通过推拿手法以开穴通闭穴之法连通经脉。其中肺经、心包经、心经、肾经、脾经、肝经为里传表。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胃经、膀胱经、胆经为表传里,气血流注从外行内,疾病的生变,~
-
外科补益法
概述:外科补益法(tonifyingmethod)是指用补虚扶正的方药,使体内气血充足,以消除虚弱,恢复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使疮口早日愈合的外科治法。补益法通常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四法。温阳方,如附桂八味丸。此外,一般阳证溃后多不用补法,如需应用,也多以清热养阴醒胃方法,当确显虚象之时方加补益之品。
-
烧山火
烧山火为针刺手法名。它是由徐疾、提插(或捻转)、九六、开阖等单式补泻法中的补法组合而成。较为常用的是:爪切速刺,急进针于天部,得气(胀酸感)后搓针或行针九阳数,慢提紧按,再进到人部,三进到地部(人、地两部的操作与天部同),即可得热。然后将针由地部一次退到天部,稍停针再慢慢出针,急闭针孔。
-
徐而疾则实
徐而疾则实为针刺补法的要领,与泻法“疾而徐则虚”对称,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①意指缓慢地进针,迅速地出针,能使正气实,即为补。后世刺法于补法用三进一退或二进一退即出于此。②指出针的方法。即补法要缓慢地出针,并迅速按住穴位。《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
虚晕
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型眩晕的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
从荣置气
从荣置气为刺法用语。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出《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
-
少阳数
少阳数指针刺补泻手法的补法,补法以九为基数作为捻转、提插次数的标准,分少阳数(7×7=49)和老阳数(9×9=81);泻法以六为基数作为捻转、提插次数的标准,分少阴数(6×6=36)和老阴数(8×8=64)。参见九六数:九六数为针刺补泻手法之一。因五生数是一切数的基本数,古人以五行类属万物万事,皆本此数理而来。
-
从卫取气
从卫取气为刺法术语。与“从荣置气”相对,为针刺补法的要领。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
-
理血
概述:理血为治理血分病的方法。症见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以及妇女月经延期、色淡量少,甚至闭经,唇舌色淡、脉细。针灸常选用脾俞、章门、膈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是一种清血分热邪的治法。针灸常选膈俞、血海、三阴交为主,酌配具有补气、行气作用的腧穴,如合谷、气海、太冲等穴。
-
实
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灵枢·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
血虚眩晕
概述:血虚眩晕为病证名。若食少便溏,脾胃较弱者,当归宜炒,木香宜煨,并酌加茯苓、苡仁、泽泻、砂仁、六曲等以增强健脾和胃之力。操作: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可灸。方二:治法:益气升阳,滋阴补血。取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5%~
-
从实去虚
“从实去虚”意谓补法可以充益正气。实,指补法。《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从实去虚,补则有余。”
-
进火法
进火法为复式针刺手法之一。属热补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矣。指由徐疾、呼吸、提插补法并结合摇法或刮法组成的复式补法。进针后,结合患者的呼吸先退后进和应用摇法,动摇针尖而进之,以促使温热感的产生。
-
追而济之
追而济之即随而济之。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随而济之为刺法用语。与“迎而夺之”相对,为迎随补法的原则。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
-
基本手法
概述:基本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施行捻转法时,应注意勿过度单向捻转,以免肌肉纤维缠绕针身,造成滞针。《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称“进针”是指下针时须“神气定,息数匀”,并正确取穴,与本法不同。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
-
近视·肝肾两虚证
定义:近视·肝肾两虚证(myopiawithliver-kidney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肝肾两虚,以视近怯远,眼前黑花渐生,全身可有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舌淡,脉细为常见症的近视证候。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滋补肾精。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有通经活络、养肝明目之功,肝俞、肾俞配光明可调补肝肾,益气明目。
-
卯南酉北
卯南酉北与卯南卯北意思相仿。语出《备急千金要方》:“欲补从卯南,欲泻从西北。”十二支配合方位:卯是东方,午是南方;后世补泻法中以左转从午,属补,右转从子,属泻。《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意指补法从卯向午捻转,即左转(大指向前);泻法,从卯向子捻转,即右转(大指向后)。
-
火补火泻
艾灸补泻指艾灸时以火力的大小区分补泻,又称火补火泻。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传”,《黄帝内经太素》作“傅”,“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
-
调气法
包括捻转、提插、呼吸配合、手指循按,以及龙虎升腾、纳气、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法。即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上方,宜在病人吸气时提针,使气上行;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
-
补肾纳气
补肾纳气为补法之一。气主于肺而根于肾,肾虚不能摄纳,则见气短气促、吸气困难等。针灸常选肾俞、太溪、气海、肺俞、太渊、膏肓俞等。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喘促,呼多吸少,张口抬肩,动则加甚等症。用党参、鹿茸、海龙、海马、熟地、胡桃肉、补骨脂、山萸肉、龙骨、磁石、五味子等药。
-
针刺补泻法
针刺补泻法是指针刺临床为适应虚实两类不同病症而采用的不同方法。《难经》以“得气,推而纳之”为补,“动而伸之”为泻。归纳其方法,就有进出针过程的徐疾补泻,运针的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以及出针后的开合补泻等。各种补泻法,大致以进针退针的快慢,提插的轻重缓急,捻转的左右或角度大小来区别。
-
补血
补血为治法。血虚证症见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以及妇女月经延期、色淡量少,甚至闭经,唇舌色淡、脉细。常用方如归脾丸、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常用药物有当归、熟地、阿胶、桑椹、龙眼肉、何首乌、枸杞子等。针灸常选用脾俞、章门、膈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
-
气血双补
气血双补为补法之一。是以具有补气作用的穴位与补血作用的穴位并用以治疗气血俱虚之证。气血俱虚多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质嫩淡、脉细弱等。用八珍汤之类。针灸常选膈俞、脾俞、三阴交、气海、足三里、合谷等穴。
-
扪法
概述:扪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出《针经指南》:“扪者,凡补者出针时用手扪闭其穴也。”《针灸问对》:“补时出针,用手指掩闭其穴,无令气泄,故曰扪以养气。”指出针后,以手指扪按穴位,掩闭针孔,无令正气外泄的方法。补法多用之。《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操作相同。
-
健脾
健脾为补法之一。又称补脾、益脾。是一种治疗脾虚、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针灸常选脾俞、章门、太白、阴陵泉、足三里等穴。用于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脾气虚弱证候。常用药如党参、莲子、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方如参苓白术散。
-
艾灸补泻
艾灸补泻是指艾灸时以火力的大小区分补泻。又称火补火泻。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传”,《黄帝内经太素》作“傅”,“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
-
补脾
补脾即健脾。又称补脾、益脾。是一种治疗脾虚、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适用于治疗面色萎黄、疲倦无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弱等脾气虚弱症候。针灸常选脾俞、章门、太白、阴陵泉、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
-
随而济之
随而济之为刺法用语。与“迎而夺之”相对,为迎随补法的原则。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参见迎而夺之: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指泻法要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
-
老阳数
老阳数为九六数中补法,以九为基数作为捻转、提插次数的标准,分少阳数(7×7=49)和老阳数(9×9=81)。九六数为针刺补泻手法之一。泻法以六为基数作为捻转、提插次数的标准,分少阴数(6×6=36)和老阴数(8×8=64)。因五生数是一切数的基本数,古人以五行类属万物万事,皆本此数理而来。
-
三进一退
三进一退为针刺手法名。见《针灸大成》。指先按浅、中、深次序分层进针,然后一次提至皮下的针刺方法。操作时每层均应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手法。“烧山火”等补法中用此。其法与一进三退的泻法相对,即把预定针刺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将针逐步由天部、人部,进到地部,并一次退针直到天部的针刺方法。
-
一退三进
一退三进为刺法术语,又称“三进一退”,属补法。针刺时,把预定针刺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将针按天、人、地层次分三步插入,然后一次退至皮下。各部进针或退针时可以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并可重复操作。一退三进/三进一退一退三进在烧山火等补法中使用。
-
气虚眩晕
概述:气虚眩晕为病证名。有肺气不足者,有真阳不足,虚阳上浮者,亦有因肾不纳气引起者。本方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以治本病之本,同时兼有补血养肝,养心安神之功。操作: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可灸。取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5%~
-
益气养血
益气养血为补法之一。又称补益气血、气血双补。针灸治疗常以合谷、三阴交为主,酌配气海、足三里、膈俞等穴。益气养血为补益法之一。是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方法。常用于脾胃亏损,失血伤精,或胎产崩漏,而致气血两虚者。症见面色无华,心悸气短,消瘦无力,月经不调,舌淡脉弱等。方用八珍汤、炙甘草汤等。
-
热补法
热补法为针刺补泻方法之一。指由捻转、呼吸、提插补法组成的复式补法。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捻转结合紧按慢提手法以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以产生热感,并根据病情出针后急按针孔。
-
藏府标本药式
本书主要根据《灵枢·经脉》所述各脏腑的本病、标病、证候和在治疗上所用的虚补、实泄等法则,对所使用的药物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如肺病实证用泻法,肺病虚证用补法,泻法、补法又分各种情况,各选用适当药物。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据赵双湖《医学指归》录出)及张山雷补注本(改名《藏府标本药式补正》)。
-
迎而夺之
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与“随而济之”相对,为迎随泻法的原则。《难经·七十九难》:“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作“逆而夺之,恶得无虚”,义同。《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写也。”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
-
补益法
八法之一。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补法也相应有异,故补益法又分为补气法、补血法、气血双补法、补阴法、补阳法5类。常用方如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常用药如龟板、鳖甲、女贞子、旱莲草、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等。常用药如肉桂、鹿茸、鹿角胶、巴戟天、仙灵脾、仙茅、补骨脂、锁阳、菟丝子、杜仲等。
-
神针八法
概述:神针八法指针刺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八种方法。第一为针前准备,医生心无内慕,患者要神安志定,继之检针、温针、按穴进针;在手三阴、足三阳、督脉这七条经脉上取穴时,先右捻六下,行泻法后,再左转九下,行补法,如此一补一泻,一龙—虎交替施针,故名龙虎战。
-
衰者补之
衰者补之为治则。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即虚者补之。对虚弱、机能衰退的病症用补益的方法治疗。如针灸补气常选气海、足三里、合谷、中脘等穴,针用补法;补血常用膈俞、三阴交、脾俞等穴,针用补法。衰者补之即对虚弱的病证当用补益法治疗。《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
-
耳压疗法
概述:耳压疗法(earpressuretherapy)为耳针疗法之一。又称耳穴压丸法。指用胶布将颗粒状药物、磁珠或王不留行籽等物贴压于耳穴表面,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其适应证同对压法。有些耳穴难以用对压法,如下脚端(即交感)、艇角(前列腺)、大肠等穴,用泻法时,多用直压法。
-
泻圆补方
泻圆补方为刺法用语。疾(入)而徐出,邪气乃出。安以静,坚心无解(懈),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意指泻法应多用捻转,以利祛邪;补法多不转动,有利扶正。《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员谓之规,法天而动,写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
-
担截
担截见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有两种解释:其一,为取穴法之一,担者挑也,指病在中而上下或左右取穴;截者切断也,指独取一穴阻断之以泻病势。截即按法,补法。“凡泻针之法…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针灸问对》:“一说: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
-
寓攻于补
寓攻于补为虚实错杂病症的治疗法则之一。把攻之目的,寄托于补法。如产后胞衣不下属气虚者,常采用针补关元、三阴交、独阴等穴,以下胞衣。如胎死腹中属于气虚不足的患者,用黄芪合开骨散以下死胎。②在补剂中加入一、二攻邪之药。《温病条辨·中焦篇》:“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
推而纳之
推而纳之为刺法用语。为针刺补法操作的要领,与泻法“动而伸之”相对。《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纳)之,是谓补。”意指针刺得气后,将针推进并向下按纳(插)称为补,后世所称的“紧按慢提”的补法操作,即以此为根据。
-
迎随补泻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又称顺逆补泻法。小儿推拿常见的补泻方法包括轻重补泻法、快慢补泻法、方向补泻法、经络补泻法、次数补泻法、平补平泻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