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证
概述:实证指因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而致的证候。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景岳全书·传忠录》:“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治宜祛痰、理气活血、消食导滞、杀虫等法。
-
虚实错杂证
虚实错杂证指正虚与邪实之证错杂并杂。《景岳全书》卷一:“实中复有虚,虚中复有实,故每以至虚之病又见盛势,大实之病又有羸状。”治宜攻补兼施,先辨虚实孰多孰少,邪正孰缓孰急,而定以攻为主,还是以补为主,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本证有真虚假实证、真实假虚证、表虚里实证、表实里虚证之分。
-
实则泻之
实则泻之为针灸治疗原则之一,“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实则泻之”。是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达到清泻实邪的目的。如实火、燥屎、食滞、痰积、瘀血、水饮等实证,可用泻火、攻下、消导、豁痰、祛痰、逐水等泻法,包括针刺中的泻法。
-
重实
重实①病证名。指脉症俱实。《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②实证误用补药使实证更实。《素问·八正神明论》:“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
小儿实热
小儿实热小儿诸热之一。常见如外感风邪的表证,内伤饮食的里证,一般是实证多,虚证少。表证实热,症见发热、头痛、烦躁、口渴、脉数、苔白黄,治用汗法。里证实热,症见发热、头痛、颊赤、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干燥、小便短黄发赤、腹胀痛、脉数、苔黄腻,治用下法。着重结合本证,以清热解表或清热导滞为治。
-
证候真假
“真”是与疾病本质相符合的证候;“假”是与疾病本质不相符的表现。证候真假是指在疾病危重阶段,可能出现“假象”,以掩盖真实证候的情况。因此,临床辨证必须详加诊察,抓住本质,识别假象。如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真虚假实证和真实假虚证等。
-
本虚标实
“本虚标实”的“本”的性质为虚,“标”的性质为实。有四种情况:1.原来的旧病为虚证,而后发的新病为实证。2.病人的体质虚而感受实邪。3.因体质虚而致气血郁结,气化无权。如气虚而致血瘀,或脾肾虚而致痰饮、水肿、饮食积滞等。4.病的本质属虚,但表现出类似实证的假象,即“真虚假实”。
-
足太阴络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太阴脾经别出的络脉。自足大趾本节后1寸处的公孙穴分出,一支走向足阳明经以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虚证可见腹部胀气;气逆就会产生上吐下泻。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证,见腹内绞痛;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
听声音
听声音为闻诊之一。从病人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声音变异,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狂言、谵语常见于实证、热证,郑声、独语、错语常见于寒证、虚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
三实
概述:三实:1.辨证的三类实证;2.五运六气所指的年、月、时俱盛的气运。《难经·四十八难》:“人有三虚三实。”发病急剧,病由外入,卒然不能说话为病实;病变局部坚牢拘急、疼痛拒按而不痒为症实。《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愿闻三实…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
-
白雾
白雾为眼科病证。见《银海指南》卷二。见《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通常指引起黑睛混浊或溃陷的外障眼病以及病变愈后遗留于黑睛的瘢痕,如凝脂翳、宿翳等。实证多由肝风热邪引起,虚证常属肝肾亏损,阴虚火旺等,由外伤引起者,亦不少见。治法:实证多以疏风清热,解毒泻肝为主;虚证又宜滋养肝肾,养阴清热;
-
手太阳络脉
手太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它的支络,从支正向上,经过肘、臂,网络于肩髃部)。其病:实证,关节弛缓,肘部废痿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语译:手太阳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
肺与大肠俱实
肺与大肠相表里,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为实邪所闭,失其肃降,影响大肠的传导;或热结大肠,影响肺气肃降,出现表里俱实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
白翳
白翳为病证名。翳通常指引起黑睛混浊或溃陷的外障眼病以及病变愈后遗留于黑睛的瘢痕,如凝脂翳、宿翳等。见《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实证多由肝风热邪引起,虚证常属肝肾亏损,阴虚火旺等,由外伤引起者,亦不少见。治法:实证多以疏风清热,解毒泻肝为主;虚证又宜滋养肝肾,养阴清热;后期则以明目退翳为主;
-
补泻反则病益笃
补泻反则病益笃为针灸临床治疗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意谓实证用补,虚证用泻,反补虚泻实之道,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
-
满而补之
满而补之即邪气有余的实证,反而施用补法,可导致阴阳正气发生错乱。满,《针灸甲乙经》卷五第六作“实”。《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胰,阴阳相错。”
-
满则泄之
满则泄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满”是指邪气盛满。“泄”与“泻”同义。参见盛则泻之:盛则泻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对实证宜用泻法,以祛除邪气,促进疾病向愈。
-
气化无权
气化无权为病机。即气化不利,又称气化无权。是指由于阳气不足,气化作用失职,影响气、血、精、津液等的化生,导致津液代谢产物排除不利而贮留于体内的病理变化。狭义的常指由阳虚而引起水液代谢功能障碍,致痰饮内停,水湿不化,小便不利等症。其中,实证病多在腑,与膀胱、三焦有关;虚证病多在脏,与肺、脾、肾有关。
-
气化不利
气化不利为病机。又称气化无权。指由于阳气不足,不能使体内生化功能畅旺,而致消化、吸收不良,影响气、血、精、液等的化生和体液代谢产物的排除。狭义的常指由阳虚而引起水液代谢功能障碍,致痰饮内停,水湿不化,小便不利等症。其中,实证病多在腑,与膀胱、三焦有关;虚证病多在脏,与肺、脾、肾有关。
-
正治法
正治法为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
-
火耗气伤阴
火耗气伤阴是指感受火热病邪,内耗津液,且迫津外泄,既伤阴津,又耗阳气。热邪为病因之一,又称“温邪”,是易导致阳热性病证的邪气的统称,与六淫中火邪没有本质区别,常火热并称。致病特点是出现热性、阳性的实证,多与火邪并称或混称。临床多见发热息粗、红肿、焮痛、便秘等。
-
邪气盛
邪气盛是指邪气壅盛于体内而导致实证的病理变化。
-
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是指正气虚弱为病,反而出现类似实证的假象。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里实
概述:里实为病机,又称内实。指外邪入里化热,结于胃肠而阳明腑实,或体内寒凝、气滞、血瘀、食滞、虫积、停痰、留饮等,邪盛而正未虚的病理变化。外邪入里:里实是指外邪化热入里,结于胃肠,出现壮热、烦渴、腹痛、便秘等腑实证候。
-
实则阳明
实则阳明为病机。指人体感受寒邪,太阳病不解,病邪内传,若患者体质阳气素旺,寒邪入里易于化热伤津,形成燥热内盛之阳明病。肠胃的实证属阳明。
-
逆治法
正治法为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
-
解表通里剂
解表通里剂(formulaforrelievingsuperficiesandcatharsis)是指以解表与通里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外有表邪内有脏腑实证的表里双解剂。即解表药配合泻下药、清热药、温里药、补益药等为主配伍组成的方剂,具有表里同治作用,治疗表里同病。分解表清里剂、解表温里剂、解表通里剂等。
-
探吐法
探吐法(inducingvomitingmethod)为中医治法名。是指刺激咽部令其呕吐的治法。适用于严重的急性实证咽喉病,粘痰壅塞喉间,阻塞气道,呼吸困难者。如桐油饯,其法用温开水半杯加桐油四匙,搅匀,用硬鸡翎蘸油探入喉内拈之,至痰涎随呕吐出。本法目前少用。
-
无盛盛
无盛盛为治则之一。无盛盛指治疗立法,邪气亢盛的实证,忌用补法,以免加重病情。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对于邪气亢盛的实证,不宜用补益药,以免加重病情。
-
问睡眠
概述:问睡眠为诊断学术语。十问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辨证分型:嗜睡(多寐)多因阳虚阴盛,或痰湿困阻。失眠(不寐)虚证较多,可见于心血不足、心肾不交、思虑过度、心脾耗损、肝肾阴亏等虚弱证,也有因痰火、食滞等邪气内扰而致的实证。
-
胃实
胃实证名。见《脉经》卷二。《本草经疏》载:胃实六证;谵语发狂发斑,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属胃家邪热实;嘈杂,属胃火;口淡属胃热;呕吐属胃火者,必面赤,小便短赤或涩,大便多燥,口苦或干渴;吞酸,属胃火。治宜清胃泄火,用泻热栀子散、子芩散、黄连丸、清胃散等方。参见胃病、胃家实等条。
-
微者逆之
微者逆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轻浅单纯的病症,可逆其病气而治之。参见“正治”: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适用于疾病的征象和本质相一致的病症。因其是逆疾病的征象而治,故又称逆治。如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
-
医学易通
《医学易通》内科著作。清·陈念祖等原撰,潘蔚增辑。本书选辑陈念祖《医学实在易》、黄元御《四圣心源》及《医宗金鉴》中的医论、医方而成。卷一为四诊易知;卷二-八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及幼科分类,记述各种病证证治,内容全面系统而又浅近简明。1923年由上海中华新教育社编辑出版石印本。
-
阳明病外证
阳明病外证是指阳明病的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在表现。《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阳明病多属里、热、实证。由于里热外蒸,可见内外俱热证候。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经病、腑病所共有。《伤寒来苏集》:“四证是阳明外证之提纲。”
-
足厥阴之别
足厥阴之别即足厥阴络脉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脉自内踝上5寸处的蠡沟穴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本络脉若发生病变,脉气厥逆就会引起睾丸肿大,突发性疝气;实证则见强阳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均可取本经络穴蠡沟治疗。
-
郑守谦
郑守谦(1889-1969年)近现代医家。湖南长沙人。谓实证有积气、积血、积水三种,虚证有阴伤于里,阳耗于表。又谓药性有刚柔、动静、升降、浮沉之不同,重视用药矫味,刚柔相济。晚年从事妇科临床,调经种子,重视调气畅肝,尤擅治滑胎。对气功养生亦有研究。撰有《内科杂病浅要》、《四诊讲义》等教材。
-
张禾
张禾清代医家。字铁葫,浙江桐乡县。其父张季瀛为邑中名医,治病有胆识,尝治一乡农喘病十余日,以小青龙汤疗之,以喘病十余日仍属实证故也。其治皆类此。
-
藏府标本药式
本书主要根据《灵枢·经脉》所述各脏腑的本病、标病、证候和在治疗上所用的虚补、实泄等法则,对所使用的药物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如肺病实证用泻法,肺病虚证用补法,泻法、补法又分各种情况,各选用适当药物。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据赵双湖《医学指归》录出)及张山雷补注本(改名《藏府标本药式补正》)。
-
实中夹虚
如臌胀病,症见腹胀满、二便不利、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减、气短乏力、脉弦细等,为气血郁结的实证夹脾肾不足的虚证。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深刺
深刺针刺时,针体进入组织较深的程度。《灵枢·终始》:“脉实者,深刺之。”一般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或病变部位较深,属于寒、实证候,或体质较为强壮及感应迟钝者可施行深刺。凡肌肉浅薄处的穴位,如需深刺者,可采用斜刺或横刺的方法。但深刺时必须适度而止,以免发生意外。
-
舌上龟纹
舌上龟纹为病证名。若由心火暴盛所致,舌起龟纹,舌质红赤,满口糜烂,腮舌俱肿,口干,脉实有力,为实证,治宜清心凉膈;若由五志过极,虚火妄动所致,舌起龟纹,舌淡,时起白斑细点,舌破,舌若无皮,不渴,脉虚无力为虚证,治宜滋阴清热。治者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丹皮、肉桂为引道,从治法也,外以柳花散搽之。
-
任脉络
任脉络为十五络脉之一。任脉络即任脉络脉。为任脉的别出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脉从胸骨剑突下方的鸠尾穴处分出,向下散于腹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疼痛,虚则腹部皮肤瘙痒。”本络脉发生病变,实证为腹皮痛;虚证则为腹皮瘙痒。均可取本经络穴鸠尾治疗。
-
热结膀胱
热结膀胱为证候名。“膀胱”指下焦部位,热结膀胱指热邪与瘀血相搏,瘀热互结于下焦,致小腹硬满,神志如狂的病理变化。膀胱被邪热困扰,出现血热搏结的实证。膀胱为足太阳经之腑,伤寒太阳病不解,化热入里,与血相搏,结于膀胱,症见下腹部硬满、拘急不舒、小便自利、发热而不恶寒、神志如狂等。
-
木疡
木疡为病名,出《目经大成》卷二,即木疳。木疳出自《证治准绳·杂病》。因肝经实热或阴虚火炎所致。本病黑睛上发生一个或数个圆形小颗粒样突起,实者小而痛涩,虚者大而昏花,日久反复,黑睛云翳,影响视力。治法:实证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虚证宜养阴清热,可用养阴清肺汤加石决明、青葙子、赤芍、木贼等。
-
闷瞀
闷瞀证名。心胸闷乱,眼目昏花之证。属热证、实证。《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高士宗注:“闷,郁也;瞀,目不明也。”
-
亢害承制
亢害承制为五行学说术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类经》注:“亢者,盛之极也。阴阳五行之间某一方面过于亢盛,则将使整体失去平衡稳定的正常状态,这就是“亢则害”;例如火热盛实于肠胃而出现阳明腑实证,必须用寒下的承气汤类解除盛实的火热,以免其耗伤津液的危害。
-
蛊疝
蛊疝病名。指少腹急痛,小便时有白色粘液排出者。见《圣济总录》卷九十四。其病多因邪热灼伤肾阴所致。实证宜清利湿热,分清泌浊,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味。虚证治宜补肾固涩,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
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指不因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眩晕、抽搐、动摇等风动之症。虚者称虚风内动,实者称热盛动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可分虚实,虚证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实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
-
大实有羸状
大实有羸状为病证名,指实邪结聚的病证,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如腹中聚积,按之则痛,面色红,气粗,脉来有力的实证,严重时反见嘿嘿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头目昏花,或泄泻不实等羸弱症状。如热结胃肠、痰食壅滞、大积大聚,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因而出现精神默默、身寒肢冷、脉象沉伏或迟涩等证。
-
喘喝
喘喝证名。指气喘而有吼声者。《灵枢·本神》:“肺藏气,肺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多见于实证气喘,亦可见于虚喘,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参见喘证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