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为书名。池澄清编。195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内容包括针灸孔穴及其疗法表解、同名异穴表、正别穴名对照表、别正穴名对照表、简异体字查穴表等五部分,共收孔穴685个。
-
腰宜
概述:腰宜为经外奇穴名(yāoyíEX-B6)。尾骶骨上六椎下(第十六椎下)外开四横指处。腰宜穴主治病证:腰宜穴主治妇人血崩,腰痛,脊柱肌痉挛,腰脊疼痛等。腰宜穴的配伍:腰宜穴配委中、命门、腰痛点,治腰痛。腰宜穴配阴白、中极、血海、三阴交,治崩漏。刺灸法:刺法:直刺0.5~针六至七分(原说横针三寸)。
-
无名
无名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即二椎下穴。二椎下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后正中线,第二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精神病、癫痫、疟疾等。一般斜刺0.5~0.8寸,可灸。
-
内肩髃
内肩髃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部,肩峰向后内1寸近肩胛骨之肩胛冈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关节炎、半身不遂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节纹
节纹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足大趾跖侧,大趾根与跖部相接之横纹中央。主治癫痫。一般直刺0.2~0.3寸;可灸。
-
外踝前交脉
外踝前交脉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位于足背踝关节部,当内、外踝高点连线的内3/4与外1/4交点处。主治风齿疼痛。—般艾炷灸3~5壮;不针。
-
立命
立命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面部,鼻翼之稍外方,与人中沟中、上1/3交点相平。主治心中不安、狂言乱语、鼻塞、嗅觉减退、唇颊部炎症等。灸3壮,或温灸5~
-
耳屏外三穴
耳屏外三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耳廓之耳舟中,计3穴:对耳屏外上方凹陷处1穴,对耳屏外方凹陷处1穴,对耳屏外下方凹陷处,近耳垂下方1穴。主治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耳聋、耳鸣、外耳道炎、中耳炎、咽炎等。一般直刺0.2~
-
百劳四穴
百劳四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项部,后发际下1寸,从正中线左右旁开各1寸处2穴;又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点左右旁开各1.3寸处2穴。主治结核、瘰疬、咳嗽、百日咳、项肌痉挛或扭伤。一般直刺0.5~
-
关寸
关寸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腹下部,取与患者两口角长度相等的细绳一段,绳一端置于关元穴上,另一端向下直量,以绳端作基点,从基点向左右平开1寸处是穴;主治赤白带下、肠疝痛、肠炎、腹膜炎、膀胱炎、睾丸炎、遗精、遗尿、月经不调。
-
足二指上
足二指上为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名二趾上。位于足第二、三趾夹缝上1寸,当内庭与陷谷之间处。主治水病、齿龈炎、衄血、肠疝痛、足背红肿等。一般针0.3~0.5寸;可灸。
-
肘俞
肘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肘关节后面,鹰嘴突起与桡骨小头之间的凹陷处。主治肘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一般直刺0.3寸;可灸。
-
鸠杞
鸠杞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骶部正中线,第二骶椎棘突上方凹陷中。主治妇人血崩。一般灸3~7壮。
-
枢边
枢边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后正中线两侧各旁开1寸,与第十、第十一胸椎棘突之间点平高处。左右计2穴。主治黄疸、胸膜炎、胆囊疾患。一般针0.3~0.5寸;可灸。
-
贫血灵
贫血灵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骶骨部第五骶椎上。主治贫血。一般灸5~10分钟。
-
育门
育门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腹股沟下,当脐下7寸,左右旁开3.5寸处。计2穴。主治妇人久不生育。一般灸3~7壮。
-
泽下
泽下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前臂屈侧桡侧缘,肘横纹下2寸,肱桡肌外侧缘。伸肘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牙痛、手臂疔疮、前臂痛、痔疾等。一般针0.5寸;可灸。
-
柱侧
柱侧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间旁开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胸腹久痛不愈、腰背神经痛、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前后隐珠
前后隐珠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足跖部,涌泉穴前后各0.5寸处。左右计4穴。主治腿部疔疮、下肢痉挛、跖神经痛、心悸、高血压、小儿搐搦等。一般直刺0.3~0.5寸。
-
前肩髃
前肩髃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部,肩峰向前内方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关节痛。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旁虎
旁虎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小头高点之间稍后方。左右计2穴。主治咽喉炎、手背肿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陵后
陵后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后缘下方凹陷处。主治胸胁痛、腓神经痛、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陵后
-
陵后下
陵后下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小腿远端腓侧,腓骨小头后缘凹陷下0.5寸处。主治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神经痛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第二十一椎
第二十一椎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名玉田。位于第四骶椎棘突下方凹陷中。与腰俞同位。主治腰背不便、转筋急痹。一般灸随年壮。
-
痔疮穴
痔疮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位于腰部正中线,第三、四腰椎棘突之间点微上方处。主治痔疮。一般灸5~7壮。
-
𧿹趾横理三毛
^^趾横理三毛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参见大趾聚毛:大趾聚会为经外奇穴名。或释作大敦穴。位于踇趾背侧,当趾骨关节部之丛毛中。主治中风不省人事、头痛、眩晕、疝气、睾丸炎等。一般直刺0.1~
-
腋灵
腋灵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前部,在左右腋窝前皱襞直上0.5寸,胸大肌之下缘处。垂臂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痴呆等。一般直刺0.3~0.5寸。
-
端正
端正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手中指掌侧面,近侧指节横纹之中央。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疳积,一般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踝下
踝下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足内踝直下,足胫侧下缘向足蹠移行部。主治满身卒肿、面浮、足跗关节炎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髃前
髃前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部,肩胛骨喙突外上方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上臂神经痛、肩周炎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耀中
耀中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骶部正中线,第三、四骶椎棘突之间。主治难产、子宫出血、泻痢、痔疮出血。一般针0.3~0.5寸;可灸。
-
无名穴
无名穴为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后正中线,当第二、三胸椎棘突之间。主治癫狂。略向上斜刺0.5~1寸。灸3~5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
研子
研子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之高点。《备急千金要方》:“热病后发豌豆疮,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所指灸处,即尺骨茎突之高点处。《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两手研子骨。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则名研子。
-
足第二趾上
足第二趾上经外穴名。《类经图翼》:“足第二趾上穴,主治水病,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随年壮。”《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名二趾上,定位在足第二、三趾夹缝上一寸,当内庭与陷谷之间处。
-
转谷
转谷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定位于“腋旁两肋间”;《经外奇穴图谱》则定位于侧胸部,腋前皱襞直下,当第三肋间隙处。主治胸胁支满、食欲不振、呕吐、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5壮,或温灸5~
-
手足大指爪甲穴
《神应经》:“癫痫、鬼眼4穴,在手大指足大指内侧爪甲角,其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上,三壮极妙。”《类经图翼》以“两手足大指爪甲”列作奇穴,名手足大指爪甲穴。《医学入门》、《医宗金鉴》则将位于手大指内侧爪甲角的二穴称“鬼哭”。《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谓本穴即少商二穴和隐白二穴。刺灸法:艾炷灸3~
-
少阳维
概述:少阳维为经外奇穴名。位置:《外台秘要》:“少阳维二穴,在内踝后一寸动筋中是。”所述位置似与足少阴肾经太溪穴同位。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将其定位在太溪与复溜穴正中间。功能主治:主治脚气,下腿慢性湿疹,狼疮,下肢麻痹等。刺灸法:直刺0.3~或艾条灸5~
-
脐中四边穴
脐中四边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者,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取脐中及其上下左右各1寸,定名脐中四连。主治慢性肠炎,小儿一切痉挛,腹部疼痛,胃痉挛,水肿病,肠鸣,疝痛,胃扩张,消化不良等。直刺(脐中不针)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
六华
概述:六华为穴位名,即八华穴中的上六穴。以患者两乳之间折作8寸为则,以2寸为一边,作一等边三角形,照样剪成纸片,将此等边三角形纸片之一角置大椎穴,其下端二角是穴,再将此等边三角形之一角置上二角之中点,其下二角也是穴,如此再量一次,计6穴。将一角顶置于大椎穴上,底边呈水平,下两角是穴;上6穴称六华。
-
肩头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骨友)与臑骨合缝处也。《医说》:“灸牙痛法,随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后骨缝中,小举臂取之,当骨解陷中,灸五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据以列作经外穴,名肩头。
-
寸平
寸平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手背腕横纹中央上1寸,向桡侧旁开0.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心力衰竭、休克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具有回阳起脉的功效。
-
一噫
一噫为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部斜方肌上缘枕外粗隆与肩峰之中点。主治:肩臂痛、热病汗不出等。一般直刺0.5~0.8寸;灸3~5壮。
-
八椎下
概述:八椎下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主治脊背疼痛、疟疾、糖尿病等。标准定位:八椎下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八椎下位于背正中线,当第八九胸椎棘突之间。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0.5~微向上斜刺0.5~灸法:可灸。或艾条灸5~
-
小指节
小指节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手背,第五掌骨小头高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胃病。一般灸3~5壮。
-
下椎
下椎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骶中嵴,当第三骶椎棘突下陷中。主治痔疮、淋病、月经不调等。一般斜刺0.5~0.8寸;可灸。
-
小指尖
主治黄疸、 疝、消渴、百日咳。位于手、足小指(趾)尖端·小指尖:小指尖为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即手足小指穴。《备急千金要方》:“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足两小指头…”后《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手足小指穴。主治食注,消渴,小便频数, 疝。足小指尖并治难产。直刺0.1寸;
-
玉田
玉田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位于第四骶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难产、腰骶痛、腓肠肌痉挛等。一般沿皮刺0.5~《备急千金要方》:“腰背不便,转筋,急痹筋挛,灸第二十一椎随年壮。”
-
窈漏
窈漏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女性外生殖器,尿道外口上缘是穴。主治阴挺、阴疮、阴痒、阴中诸疾。一般只灸不针。《身经通考·身经问答》:“下极之前,男为阴廷,女为窈漏。”
-
身交
身交为经外奇穴名。《中国针灸学》定在脐下3寸,与关元同位。主治妇人子宫脱垂。一般艾灸50壮。《备急千金要方》:“女人胞落颓,…又灸身交五十壮,三极,在脐下横纹中。”近代《中国针灸学》定位在腹正中线,脐下0.3寸处。主治便秘,尿闭,遗尿,白带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脐上下五分穴
脐上下五分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小儿囟陷,灸脐上下各半寸,及鸠尾骨端,又足太阴各一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将前者列作经外穴,名脐上下五分。主治肠炎,下痢,水肿,疝痛,肠雷鸣,腹直肌痉挛,腹部膨胀,妇科病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