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如大壮灸,即指用较大的艾炷施灸,小壮灸即指用较小的艾炷施灸。持针坚定有力:壮指持针坚定有力。《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壮水之水,以制阳光。”
-
少火生气
少火生气为生理学名词。少火,指正常的阳气;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医学正传》卷一:“少火生气,谓滋生元气…盖火不可无,亦可少而不可壮也,少则滋助乎真阴,壮则烧灼乎元气。”
-
耳门前脉
耳门前脉为经外奇穴名。7壮,或温灸5~《千金翼方》:“脾风占候言声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大椎;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次两大指节上下六穴各七壮。”在耳门穴上、下各1寸处。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蒜垢灸
蒜垢灸为间接灸之一种。《类经图翼·卷十一》:“凡痔肿大热盛者,先以槐柳枝煎汤乘热熏洗过后,用壮盛男子篦下头垢,捏成小饼,约厚一分,置痔上;又切独蒜片厚如钱者,置垢上,用艾灸二七壮或三七壮,无不消散。”
-
身交
身交为经外奇穴名。《中国针灸学》定在脐下3寸,与关元同位。主治妇人子宫脱垂。一般艾灸50壮。《备急千金要方》:“女人胞落颓,…又灸身交五十壮,三极,在脐下横纹中。”近代《中国针灸学》定位在腹正中线,脐下0.3寸处。主治便秘,尿闭,遗尿,白带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直骨
直骨为经外奇穴名。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针灸集成》列作经外穴,名直骨。妇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头所到之处正穴也”。在乳头直下一横指处。主治小儿温疟,咳嗽,气逆等。或艾条灸5-10分钟。
-
肋罅
概述:肋罅(罅音xià下)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凡五尸者,…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以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肋罅。标准定位:肋罅穴位即乳头向外4寸之肋间隙处。主治病症:肋罅穴主治腹痛、胁肋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以年壮
以年壮为灸法术语。见《针灸经验方》。随年壮为灸法用语。指根据年龄的大小来决定艾灸的壮数。《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椎,以年为壮数。”王冰注:“如患人之年数。”
-
年壮
年壮为灸法术语。见《针灸集成》。随年壮为灸法用语。指根据年龄的大小来决定艾灸的壮数。《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椎,以年为壮数。”王冰注:“如患人之年数。”
-
背胛中间
背胛中间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方》。位当肩胛冈下窝,即肩胛骨之中央处。主治癫狂、肩胛及肩关节疾患。一般直刺0.3~《肘后备急方》:“狂走斫刺人,或欲自杀,骂詈不息,称鬼语者,灸两口吻头赤肉际各一壮;又灸两肘屈中五壮,又灸背胛中间三壮,三日极灸三。”《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后者列作经外穴。
-
随年壮
随年壮为灸法用语。指根据年龄的大小来决定艾灸的壮数。《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椎,以年为壮数。”王冰注:“如患人之年数。”即年几岁,即灸几壮。
-
荣卫四穴
荣卫四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医学纲目》定位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挟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灸十壮至百壮。”约当一、二、三、四骶后孔外侧各2寸处。
-
钱孔
钱孔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腹部,当乳头至脐中连线与肋弓下缘交点处是穴。《备急千金要方》:“钱孔穴,度乳至脐中,屈肋头是,灸百壮,治黄疸。”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于胸膛窝下三寸,正中线左右旁开各2.5寸处。
-
手踝
手踝为经外奇穴名。《外台秘要》:“《删繁》疗转筋,十指筋挛急不得屈伸。灸法:灸手踝骨上七壮,良。”《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为经外穴,名手踝。定位在手背腕上髁骨尖上,即桡骨背侧结节之高点处。并治牙痛。
-
足厥阴穴
足厥阴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又“治卒(疒^颓)…又灸足厥阴,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三壮,在足大指本节间。”《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足拇趾背侧中线,跖趾关节部,灸治消渴,(疒^颓)疝等。
-
关仪
概述:关仪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女人阴中痛引心下,及小腹绞痛,腹中五寒,灸关仪百壮。穴在膝外边上一寸宛宛中。”在膝外侧缘,当腘窝横纹上1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灸法:可灸。或艾条灸5~
-
肠绕
肠绕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腹部中线,脐下4寸,左右旁开各2寸处。与归来同位。主治大便闭塞、男女生殖器疾病。一般直刺0.5~7壮,或随年壮。《针灸集成》:“肠绕二穴,在挟玉泉(即中极穴)两旁相去各二寸,主治大便闭塞,灸以年为壮。”
-
脐上下五分穴
脐上下五分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小儿囟陷,灸脐上下各半寸,及鸠尾骨端,又足太阴各一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将前者列作经外穴,名脐上下五分。主治肠炎,下痢,水肿,疝痛,肠雷鸣,腹直肌痉挛,腹部膨胀,妇科病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
顿灸
顿灸为灸法用语。与报灸相对。指一次灸完规定的壮数。《备急千金要方·卷七》,灸脚气八穴:“重者乃至一处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普济方》:“灸风者,不得一顿满一百。”
-
卒癫
出《备急千金要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阴茎根部上凹陷处。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卒癫,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痛,即差。”《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卒癫。其位置应在阴茎根部上凹陷处。有定在阴茎头部者,非是。
-
禁穴
禁穴为避忌针灸的腧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遇暴卒之疾,仍需急速救疗,洞达名工,亦不拘于此法,即如禁穴,诸医未愈,明堂中亦许灸一壮至三壮。”
-
下腰
下腰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二骶椎棘突与第三骶椎棘突之间处,即位于骶骨正中点处。主治慢性肠炎、泄泻、久痢不愈、难产等。《备急千金要方》:“泄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
-
灸癜风
灸癜风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之中点稍前方。《备急千金要方》:“白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未差报之。”《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灸癜风,定位在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中点稍前方处。
-
腋下穴
腋下穴经外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腋下穴。定位在腋中线上,腋窝直下1.5寸处。主治噫哕,胸膈满闷,狐臭,及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侠上星
侠上星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上星穴左右各3寸处。主治偏头痛、鼻息肉、癫痫、眩晕等。一般沿皮刺0.3~《备急千金要方》:“治鼻中息肉,灸上星三百壮,穴在直鼻入发际一寸;又灸侠上星两旁相去三寸,各一百壮。”
-
太阳阴
太阳阴为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掖门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掖门在掖下攒毛中一寸,名太阳阴,一名掖间。灸五十壮,主风。”《千金翼方》作腋门。位于腋中线上,腋窝下1寸处。主治诸风惊妄、呃逆、狐臭、瘰疬等。或艾条灸5~
-
龙玄
概述:龙玄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位置:位于前臂桡侧,列缺穴上方之静脉处。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上2寸,列缺穴上方0.5寸处。功能主治:主治中风口 ,下牙痛,手痛等。刺灸法:艾炷灸3~
-
阳物细小
概述:阳物细小为症状名。是指阴茎短而细小之症。病因病机:多因肝气不足所致。治疗:《辨证录·种嗣门》:“欲使小者增大,要非补肝不可。然而肾为肝之母,心为肝之子,补肝而不补其肾,则肝之气无所生,补肝而不补其心,则肝之气有所耗,皆不能助肝以伸其筋,助筋以壮其势,故必三经同补。”用夺天丹、展阳神丹等方。
-
督脊
督脊为经外奇穴名。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尾骨端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癫痫、角弓反张等疾。5壮,或温灸5~《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暴痫,若脊强反张,灸…以大椎度至穷骨中屈,更从大椎度之,灸度下头,是督脊也。”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近代《经穴治疗学》所载之癫痫穴,即本穴位。
-
阴囊下横纹
概述:阴囊下横纹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备急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阴囊下横纹。《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者,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定位:位于男性阴囊下第一横纹中点处。主治病症:主治口噤、目上视、腹中切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白附子灸
白附子灸为隔物灸法之一种。即用白附子适量研细末,水调填脐上,上置艾炷灸之。可用治偏坠疝气等。《本草纲目·卷十七》引《杨起简便方》:“偏坠疝气,白附子一个为末,津调填脐上,以艾灸三壮或五壮。”
-
复灸
复灸为重复施灸,或再次施灸。《针灸大成》:“观东垣灸三里七壮不发,而复灸以五壮即发。”
-
粪灸
粪灸为灸法名。直接灸之一种。法以干鼠粪为炷,点火烧灼穴位,因称。《针灸资生经》:“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予尝久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粪灸,则数日不如厕。”
-
膝下
膝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膝部;主治转筋、胫骨痛等。一般艾炷灸1~《千金翼方》:“治转筋经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髌骨尖下缘髌韧带处。
-
淋泉
淋泉为经外奇穴名。位即尾骨尖端上1口寸处,及其左右各旁开0.5寸处。主治淋病。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针灸集成》:“石淋…又方,以禾秆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一端按尾穷骨端向上,秆尽脊上点记;将其按中折,墨记,横着于脊点,左右秆两端尽处,三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等列作经外穴,名淋泉。
-
神授
神授为经外奇穴名。出《经穴汇解》。位于前臂伸侧桡侧缘,腕横纹上5.5寸处。主治牙痛。《经穴汇解》:“牙痛,灸神授二七壮,随人大指上,直去骨罅处起,用患人手一跨。”穴在手阳明大肠经上,当阳溪穴上一手跨处。
-
横文
横文①大横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通,灸横文百壮。”《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文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定位相同。②横纹。参见该条。
-
拳尖穴
拳尖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风翳患右目,灸右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如小麦大。左手亦如之。”《太平圣惠方》定名拳尖。在手背第三掌骨小头之高点,握拳取之。主治目痛,目翳,癜风,赘疣等。艾炷灸3-5壮。
-
当容
概述:当容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穴在眼小眦近后,当耳前三阳三阴之会处。以两手按之,有上下横脉,则是与耳门相对是也。”位置:位于外眦外方,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定位于太阳稍下方,平目外眦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功能主治:主治目赤痛等。刺灸法:斜刺0.3~
-
出瘄发热
出瘄发热为病证名。为正气鼓毒外透的病证。但须知此热乃从胃腑中郁蒸而出,断不可误谓表邪,以大开其毛窍。”麻疹在疹出之前,需要发热,因发热可以鼓其邪毒外出。待麻疹全透之后,则其热势不宜过高,过高则伤津耗液,阻碍皮疹的收没。特别是素体阳旺,或夏令出麻,尤应注意。
-
乳上
乳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即乳头直上1寸处。主治乳疾、胸痛等。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妬乳,以蒲横度口,以度从乳上行,灸度头二七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如乳上。
-
脚气八处灸
脚气八处灸为经外奇穴名。即由风市、伏兔、犊鼻、内膝眼、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悬钟8穴组成。《备急千金要方》:“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次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两膝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
-
小儿龟胸穴
小儿龟胸穴为经外奇穴名。即小儿鸡胸穴。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二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近代《腧穴学概论》列为经外穴,名小儿龟胸。出《太平圣惠方》。《针灸学》(上海)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5寸处,左右共6穴。一般艾炷灸3壮;
-
壮腰健肾汤
《中医伤科学》:组成:熟地、杜仲、山芋、枸杞子、补骨脂、红花、羌活、独活、肉苁蓉、菟丝子、当归。功效:调肝肾,壮筋骨。主治: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用法用量:水煎服。
-
金枝韡
金枝韡(?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擅长虚劳血证治疗。宗《内经》“损其肾者益其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以滋水为治肾虚劳嗽症之要。尝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从其窟而招之”,“则不发散而嗽止,不顺气而火降”。因撰《肾水虚劳论》(1893年),论证求因,并述虚劳调摄、加减药食法及水火药性饮食歌括等。
-
胸通谷
胸通谷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锁骨中线,平乳下2寸处。主治心痛、胁痛、乳腺炎等。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备急千金要方》:“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在乳下二寸。”
-
绝孕穴
绝孕穴经外穴名。《太平圣惠方》:“凡妇人……若绝子,灸脐下二寸三分间动脉中,三壮。”又“小儿深秋冷痢不止者,灸脐下二寸三分间动脉中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腧穴学概论》列作经外穴,名绝孕。
-
击天鼓
击天鼓为保健功法。即击探天鼓。为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两手掌掩耳,手指置脑后,用食指压住中指,再滑下轻弹后脑部,耳内如有击鼓之声。《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天鼓者,耳中声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指击其脑户。一目三探,有益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元气不集也,宜整之。”
-
击探天鼓
击探天鼓为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又名击天鼓。两手掌掩耳,手指置脑后,用食指压住中指,再滑下轻弹后脑部,耳内如有击鼓之声。有清醒头脑,预防耳疾等作用。《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天鼓者,耳中声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指击其脑户。一目三探,有益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元气不集也,宜整之。”
-
脾横
脾横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主治四肢寒热、腰疼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强等。一般艾炷灸7壮。《备急千金要方》:“治脾横方,四肢寒热,腰疼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各七壮。”《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脾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