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生泻成
补生泻成为针刺补泻法之一。见何若愚《流注指微论》。法以针刺浅深结合生成数区分补泻:补法从0.1~0.5寸,即用一、二、三、四、五“生数”;由于阳经的经浅、络深;阴经的经深、络浅。
-
生成数
阴经的经深、络浅,所用补泻浅深的标准各不同,各经络规定的数字如下表:经脉络脉针刺浅深补(生数)泻(成数)肾、膀胱、三隹胃、心、心包0.1寸0.6寸小肠、心、心包膀胱、三焦、肺0.2寸0.7寸肝、胆大肠、脾0.3寸0.8寸肺、大肠小肠、肝0.4寸0.9寸脾、胃肾、胆0.5寸1.0寸
-
指寸
指寸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作为取穴的比例寸。分中指寸、拇指寸、横指寸等。通常以一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指)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为3寸。《图翼·中指同身寸法》日:“以男左女右手,大指中指圆曲交接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两头尽处,此为一寸。凡手足尺寸,及背部横寸,无折法之处,乃用此法,其他不必混用。”
-
横指寸
横指寸为取穴比例寸之一。通常以一拇指(指节横纹)为1寸,两横指(食、中指中节横纹)为1.5寸,四横指(二、三、四、五指)为3寸(即一夫法)。参见拇指寸、一夫法:拇指寸为手指比量法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又称手夫。即以食、中、环、小四指相并,当中指节上横度,其两侧间距离称一夫,折作3寸。
-
食关
食关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腹上部,在脐上3寸再旁开1寸处。主治饮食不化、噎膈反胃、胃痉挛、胃炎、肠炎等。一般直刺0.5~又作石关。《医经小学》:“食仓、食关治脾胃,在中脘傍寸半位。”《养生镜》:“食关穴,建里旁各开寸半。”
-
肠遗
肠遗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腹下部正中线,脐下4寸,左右旁开各2.5寸处。主治便秘、睾丸炎、阴茎痛、卵巢炎、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等。一般直刺0.5~《备急千金要方》:“大便不通,灸挟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近代多以中极穴旁开2.5寸定位。本穴《腧穴学概论》名肠道。
-
金针
概述:金针:1.用金质制成的医用针具;其主要的作用是拨治圆翳内障。赤金制作,长约三寸,针身寸余长,若鞋底针粗。尖端细如锈花针,以慈竹为柄。②见《审视瑶函》。以紫檀花梨木或犀角为柄,长约二寸八九分。粗若弓弦,柄两端钻眼约三四分,赤金抽粗丝长约寸许,用生面调生漆嵌入柄眼内,外端余六七分,略尖不可太锋利。
-
胁堂
胁堂为经外奇穴名。主治肝脏病、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肌痉挛、喘逆、目黄、远视。一般斜刺0.3~《外台秘要》:“胁堂,在腋阴下二骨陷者中。主治胸胁支满,胪胀贲(犭屯),噫哕,喘逆,瞻视目黄。近代《中国针灸学》则定位在“腋窝下二寸陷中,当渊液穴斜上一寸之处。”
-
岐伯灸
岐伯灸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位于外阴部,脐下6寸,正中线两侧外开1.6寸处。《太平圣惠方》:“岐伯灸膀胱气攻冲两胁下,脐下鸣,阴卵入腹,灸脐下六寸,两旁各一寸六分(《神应针》作一寸),各三七壮。”《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名为“脐下六一”;
-
荣卫四穴
荣卫四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医学纲目》定位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挟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灸十壮至百壮。”约当一、二、三、四骶后孔外侧各2寸处。
-
中闸
概述:中闸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置:位于脐下4寸(中极)旁开0.2寸处。位于腹下部正中线,脐下4寸左右旁开各0.2寸处。左右计2穴。功能主治:主治子宫脱垂。刺灸法:一般直刺0.5~1.5寸。直刺0.5~0.7寸。
-
里
里,寸之意。杨上善:“一里,一寸也。”刘衡如:“又穴位在天府下五寸,名曰五里,在膝下三寸,名曰三里,皆可为里字训寸之明证。”
-
中平
中平为经外奇穴名。1.出《中医杂志》。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之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或髌骨中线与外踝上缘连线之中上1/3点。主治癫症、痴呆症、慢性精神病等。一般重病深刺5~轻症浅刺1.5~位于中指指掌横纹之中点。主治口腔炎。一般直刺0.2~
-
尺脉
尺脉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
立静
立静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项部,后发际中点上0.5寸处,与项部肌肉隆起外缘,入后发际1寸之凹陷连线中点下1.2~主治精神病兴奋躁动。一般针斜向椎体方向刺1.5~针感有触电样感觉,有时放射至同侧头部或上肢。
-
大一
大一即太乙。太乙为经穴名,代号ST23。《备急千金要方》作太一。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上2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3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八、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胃痛,腹胀,心烦,癫狂等。或艾条灸5~
-
肠绕
肠绕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腹部中线,脐下4寸,左右旁开各2寸处。与归来同位。主治大便闭塞、男女生殖器疾病。一般直刺0.5~7壮,或随年壮。《针灸集成》:“肠绕二穴,在挟玉泉(即中极穴)两旁相去各二寸,主治大便闭塞,灸以年为壮。”
-
寸脉
寸脉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即寸关尺三部的脉搏之一。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
伸指总肌运动点
伸指总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前臂伸侧正中线的桡侧,肘横纹下2寸、下3寸、下4寸各1穴。左右计6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5~1.0寸。
-
侠上星
侠上星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上星穴左右各3寸处。主治偏头痛、鼻息肉、癫痫、眩晕等。一般沿皮刺0.3~《备急千金要方》:“治鼻中息肉,灸上星三百壮,穴在直鼻入发际一寸;又灸侠上星两旁相去三寸,各一百壮。”
-
广肠
广肠为人体部位名,指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的肠段。《黄帝内经灵枢·肠胃》:“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证治要诀》:“广肠,言其广阔于大小肠也。”
-
关脉
关脉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
遗道
遗道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归来旁开五分处。《备急千金要方》:“遗溺,灸遗道,侠玉泉五寸。随年壮。”即在脐下4寸(中极即玉泉)旁开2.5寸处。与肠遗穴同位。《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则定位在中极穴旁开5寸处。
-
大门
大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头部中线后发际上3.5寸,约当脑户穴直上1寸处;一般沿皮刺0.5~位于头部中线,枕外隆凸上缘直上1寸处;或艾条灸5~主治半身不遂。
-
胆囊(穴)
胆囊(穴)为经外奇穴名(EX-LE6)。1.出《中华外科杂志》。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直下2寸。一般直刺1.0~2.见《赤脚医生手册》。位于右上腹,当脐上3寸再向右旁开3寸处。主治胆囊炎、胰腺炎、胆道蛔虫症等。
-
血门
概述:血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标准定位:位于脐上4寸,再旁开腹正中线3寸处。位于中脘旁3寸处。以及急性胃炎等。主治妇人腹中血块、胃痛纳呆、消化不良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灸法:艾炷灸5~或艾条灸10~
-
纠内翻
纠内翻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小腿近端腓侧,髌骨中线下4寸,胫骨与腓骨之间点外开1.5寸。2.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小腿腓侧远端,外踝上缘上2.5寸,腓骨前缘。3.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屈侧,腓肠肌肌腹下交角处(承山),向外侧平开1寸。主治足内翻。一般直刺0.5~
-
腓肠肌运动点
腓肠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小腿屈侧,腘窝横纹下3寸,屈侧正中线内侧约一横指为1穴;腘窝横纹下3寸,屈侧正中线外侧约一横指处为1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1~
-
提托
提托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下腹部,脐下3寸,左右旁开各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子宫脱垂、痛经、下腹痛、疝痛、腹胀、肾下垂。一般直刺0.8~1.2寸;可灸。
-
手太阳穴
手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名。1.《备急千金要方》:“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疸。”2.《千金翼方》:“鼻中拥塞,针手太阳,入三分,在小指外侧后一寸白肉际宛宛中。”位于手小指尺侧缘,平指尖后1寸处。主治鼻塞。
-
颈中
概述:颈中: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颈后部,项部肌肉隆起外缘入后发际1寸的凹陷,与胸锁乳突肌终止部乳突下凹陷连线之中点直下2寸处。主治半身不遂、蛔虫病等。一般直刺0.5~出《千金翼方》。
-
揿针
揿针为针灸器具名。是一种专供皮内埋针使用的小型针具。麦粒式皮内针尾端如麦粒,身长有0.5寸、1寸两种,粗细如毫针。使用时将针横刺入皮下(揿针则垂直按入)。若无刺痛和不影响肢体活动时,便可用胶布固定。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留针的疼痛性病症或慢性疾病。
-
胫下
胫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小腿伸侧远端,胫骨前嵴向外旁开1寸,平踝关节前横纹中点直上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足下垂、下肢瘫痪。一般直刺0.5~1.0寸。
-
胆降
胆降为经外奇穴名。出《山东医刊》。位于右上腹,正中线向右旁开1.5寸,肋弓直下2寸处。计1穴。主治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嗳气上逆、胸胁串痛。一般直刺0.5~1.0寸。
-
挫闪
挫闪为经外奇穴名。出《浙江医学》。位于前臂伸侧近端,鹰嘴突起与肱骨外上髁间之凹陷下1寸(一说3寸,名挫闪1)处。左右计2穴。主治扭伤、腰痛。一般直刺0.3~0.5寸。
-
活血通瘀穴
活血通瘀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出《浙江医学》。位于前臂伸侧近端,鹰嘴突起与肱骨外上髁间之凹陷下1寸(一说3寸,名挫闪1)处。主治扭伤、腰痛。一般直刺0.3~
-
旁强
旁强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臀部,尾骨尖下0.5寸,向两侧旁开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脱肛、子宫脱垂。一般斜刺0.3—0.5寸。
-
臂间
臂间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丁(疔)肿,灸掌后横纹后指,男左女右,七壮即差,已用得效。丁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手掌后臂间穴。在掌后横纹正中直上五横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颗粒式皮内针
颗粒式皮内针为皮内针的一种。麦粒式皮内针尾端如麦粒,身长有0.5寸、1寸两种,粗细如毫针。揿钉式皮内针尾部绕成圆形,状如图钉,身长0.1~使用时将针横刺入皮下(揿针则垂直按入)。若无刺痛和不影响肢体活动时,便可用胶布固定。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留针的疼痛性病症或慢性疾病。
-
手逆注
概述:手逆注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置:位于前臂屈侧,腕横纹上6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位于前臂屈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之中点。功能主治:主治癔病、前臂疼痛、痉挛、麻痹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5~或艾条灸5~
-
炉底三针
炉底三针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足跖部,由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点引线与足跖正中线之交点前1.5寸(或两横指)1穴,及左右旁开0.5寸2穴。主治高热、头痛、耳鸣、胃痛、肝脾痛、肠炎、痢疾、便秘、鼓胀、腹水、浮肿、乳腺炎、瘫痪等。一般直刺0.5~
-
髓膏
髓膏为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位于大腿伸侧远端,髌骨中线上3寸,股直肌外缘之点,向两旁各平开1寸处。主治腿足风湿痿软无力、膝关节炎、两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脚丫痛。一般直刺0.5~
-
肾炎穴
肾炎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内科急症》。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上1寸,旁开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
-
青亚
青亚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臀部,股骨大转子后侧凹陷直下3寸,向背正中线横量0.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等。一般针2.0~2.5寸。
-
坐虎
坐虎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骶部,股骨大转子后凹陷直上2寸,再向背正中线横量2.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下肢瘫痪。一般直刺1.0~1.5寸。
-
新环跳1
新环跳1为经外奇穴名。出《新针常用穴位参考图》。位于臀部,尾骨尖直上1寸,左右旁开各4寸。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针2~3寸;可灸。
-
左右关
左右关为经外奇穴名。出《脏腑图点穴法》。位于腹上部,脐上3寸,两侧旁开各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胃病。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打眼
打眼为经外奇穴名。出《外伤性截瘫防治手册》。位于臀部,骶骨管裂孔旁开2.5寸,再向下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弛缓型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一般针2~3寸。
-
极泉上
极泉上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研究通讯》。位于肩部,腋前皱襞直上2寸,稍向内0.2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臂痛。一般直刺1.0~1.5寸。
-
解剪
解剪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胫侧面,血海穴后方1.5寸,再向上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瘫痪所致的小腿内翻及内旋,剪刀腿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