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闭
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治法:常用补中益气、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等。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
气血痹阻
气血痹阻为病机。痹症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痛风、走注、周痹、众痹、顽痹、血痹、气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胞痹、肠痹及十二经筋病等。《圣济总录·痹气》:“痹气内寒者,以气痹而血不能运,阳虚而阴自胜也,血凝泣而脉不通,故其证身寒如从水中出也。”
-
伏脉
伏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位极深,好似在筋骨之间,需重按寻找才应指,甚则伏而不见的脉象。脉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难经·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见于邪闭、厥证、剧痛。
-
五灵止痛胶囊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WulingZhitongJiaonang标准编号:WS3-B-2092-96处方:五灵脂200g蒲黄200g冰片100g制法:以上三味,冰片研成细粉;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
牛黄承气汤
概述:牛黄承气汤为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方。组成:安宫牛黄丸二粒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功能主治:功能清热开窍,通便泻火。治阳明温病,下之不通,邪闭心包,神昏舌短,饮不解渴者。用安宫牛黄丸化开,调生大黄末,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
开窍法
概述:开窍法为治法。根据症情不同,临床上有清热开窍、化痰开窍、逐寒开窍等法。凉开法:凉开法用于治疗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或痰火内闭神昏证。适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唇焦齿燥、四肢抽搐,以及小儿热证惊厥等,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合清营汤。
-
双伏
双伏指两手伏脉。伏脉为脉象之一种。脉来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难经·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见于邪闭、厥证、剧痛。
-
伏
3.中药炮制法之一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伏脉为脉象之一种。《难经·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见于邪闭、厥证、剧痛。用水浸泡药物。
-
耳聋无闻
耳聋无闻为症状名。《医林绳墨》卷七:“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治法:常用补中益气、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等。
-
痹病
概述:痹病(arthralgiabidisease、bidisease)为病名。《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藏经·论痹》:“痹者闭也。痹症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痛风、走注、周痹、众痹、顽痹、血痹、气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胞痹、肠痹及十二经筋病等。
-
无汗
即没有出汗,指当汗出而不汗出的表现。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赤水玄珠·汗门》引丹溪曰:“盛夏浴、食无汗为表实。”《伤寒明理论·无汗》:“诸阳为津液之主,阳虚则津液虚少,故无汗。”